Scarlett Johansson真的該辭演跨性別情色大亨的角色嗎?

2018/07/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晚看到最傻眼的新聞之一,只能說幸好不是全部的LGBT團體都支持這樣的決定。該立場是以少數族群的工作機會作為論點,那以下就先單就這個層面做討論。
怎麼樣的行為才是讓跨性別工作者獲得更多演出機會呢?片中只要出現一定比例的跨性別工作者,但演員的性別認同和角色卻不一定相同呢?一般來講我們會覺得這樣的情況才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無論他的性別以至於性別認同是什麼;而且在演員這個職業中,最能判斷一個演員是否出色,就在於他是否能進入角色的生命。因此,性別認同不同於角色的演員卻能演得絲絲入扣,其實我們反而會認為該演員更是精湛地詮釋了這個角色。
再者,電影無論是大眾還是小眾,預算的門檻都超乎常人所能負擔,因此在乎票房的立場雖然不是所有人會顧慮到的事,但若一旦提到工作機會,那下一步要考慮的或許就是可預期的收益是否能支付這些工作機會以及預算。但持這個立場的性別團體可能沒有想過,如果主角一定要是真的跨性別身分,以目前現有的演員來講幾乎沒有人能像Scarlett那樣能讓片商有預期的收益;所以很有可能的情況是:在找到下一個不顧性別團體反對聲浪的順性別知名演員願意接任前,這部戲很可能就此停擺。
但這反而會讓跨性別題材少了一個登上大螢幕的機會;即便後來真的有找到跨性別演員且順利登上大螢幕,Scarlett的演出依然很有可能可以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故事。也許持該立場的性別團體會認為,讓有少數性別認同的演員擔任和他有一樣認同的角色更可以為該議題發聲;但在電影裡,這些考量其實是差不多重要的事(相較之下,例如舞台劇由於成本較低,這些考量就未必那麼重要了......但也因此舞台劇在影響上沒有影劇那麼大就是了)。
還有想聊的是這裡最在乎的作品本身。本片目前預定的導演Rupert Sanders同時也是《攻殼機動隊》電影版的導演;該片在劇情上雖然評價不如動畫原版,但單就視覺營造上算是個人這幾年看到還滿喜歡的作品。例如許多好萊塢電影都在香港拍攝,無非是想要拍出香港特有的陳舊與擁擠感;但目前看過的作品中只有《攻殼機動隊》的電影版除了在這點之外,還能找到一棟有天井的大樓作為主角遇見疑似生母的場景,然後讓攝影機最後從天井中穿梭而出,藉地利之便營造出科幻電影往往亟力想要營造的穿梭感;而且這是大製作才有辦法拍攝的鏡頭,因此導演可以說是完全花對了錢拍出了該有的效果。
當然,Scarlett的退出跟導演本身無關,如果後來有找到適合的人選或許也能合作愉快,且本片相較於《攻殼機動隊》在拍攝上應該也沒那麼有難度,再說該導演的拍攝風格也未必適合這類的題材,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當下的情況總是多了一些不確定的因子,以至於連片子是否會開拍都是未知數。
最後,一定會有人說以上的考量或許也很重要,但如果不跨出這一步,什麼時候才要跨出去呢?但這樣的說法其實要看每個人對電影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是單就作品論作品,那麼選擇演員的依據自然是演技的高下;如果是看在電影是宣傳議題的利器的份上,那就不能不考慮宣傳的成本。也因此,如果堅持主角一定要由跨性別角色擔任,那麼或許該題材朝獨立製片的方向去處理可能會是該立場的最佳解。只是這樣子觀影人口以至於議題散佈上可能就沒那麼有力了;但這樣的結果並不是性別歧視所造成的,所有的獨立製片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但獨立製片並不是沒有以小搏大的機會就是了。
所以,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
註1:本文中的「他」考慮到「她」是五四以後白話文參考外語使用習慣所產生的字,因此在本議題中由於主角剛好是跨性別者,故決定全文只使用「他」,以透過中文原本的不區分暗示在性別議題中待消解。
註2:個人的論點可能有點政治不正確,但個人對美國輿論的觀察覺得這是他們常見的一種挑毛病方式,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個人的這篇舊文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舊名Yvon。影評散見於週刊編集、放映週報及映畫手民。但還是會想聊些電影以外的事。更多文章詳見:https://linktr.ee/taiwanewav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