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投書》罷免成功後的高雄?市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2021/11/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於2020/06/14同步刊登於《自由評論網
2020/06/06,高雄市長韓國瑜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罷免的直轄市市長,高雄市民以高達93萬的同意票數,給韓國瑜近兩年的施政表現打上了不及格的成績。同時,高雄市民也透過集體的意志為這座城市寫下一了輝煌而光榮的一頁,但與此同時,市民仍沈浸在光復高雄的集體歡騰時,我卻不免對城市往後的補選有些隱憂。
的確,我們不得不承認罷免的成功是我國民主史上的一大進展,畢竟在過去尚未修法時,罷免案總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而本次高雄市民也確實透過行動去證明了政治人物不該認為「理所當然」會當選,更不該選上後就恣意妄為、信口開河,而是必須時刻謙卑並留意市民社會的脈動。
但在狂歡過後,我們仍必須面對一件事:「我們依然是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市民」,修補世代間的裂痕迫在眉睫。許崑源議長逝世的消息讓我們感到遺憾,撇除流言蜚語的臆測,這也點出了一個鐵錚錚的事實:
那就是年輕族群與中老年族群間在意識形態、價值觀與政治判斷的鴻溝仍是巨大的。
無論在市長亦或是罷免選舉中,對於社群造成的分裂都是顯著的,也正是因為許多人無法脫離自身的同溫層,因此在選舉後能看見許多人崩潰痛哭。
究其根本,其實就是我們每次的選舉操作方式仍然停留在「製造對立」的層次,彷彿沒有支持特定候選人就是「反民主」、「支持獨裁」或是「不愛國/城市」,我能理解使用簡易的口號是最能讓人產生印象的方式,但在口號的呼喊背後,我們是否該重新思考:
「我們對於民主的價值的想像是否只停留在投票層次」?當選舉的激情退去後,對不同政黨候選人實質的政策內涵我們又曾幾何時有所討論?又怎能對於政見做出扎實的檢驗?而候選人更深層的討論幾乎寥寥無幾。
筆者所擔心的,正是政黨將選舉化約成「意識形態」與「道德口號」的對立,若是不能針對市民的民主質量做出進一步的培力,去強化在判斷候選人質量間的差異能力,市民們終究在幾年後會再次落入「換人做看看」或是「藍綠一樣爛」之流的二元對立邏輯,而無法真正的對於候選人有更強的監督與批判,誕生下一個「韓國瑜」。
而我想,在下次選舉到來之前,我們所要學習的不只是與不同意見對話的勇氣,更要深化對於公共領域的視野,而這將是我們這一代高雄市民的未竟之業,共勉之。
蘇俊瑜
蘇俊瑜
社論不定期更新,歡迎交流分享意見。 目前是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生、高雄市政府青年局第二屆諮詢委員、大專辯論比賽裁判、外商獵頭實習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