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樹從還是種子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不可能長成一顆完美的大樹,他長得不高,而且還有點歪。眼看著身邊的同伴變得又高又壯,他心急又自卑。季節更迭,森林迎來了冬天,變成白茫茫的一片,城裡的人們帶著捲尺和鋸子,丈量出他們心中最完美的樹,鋸下來帶回家當作聖誕樹。人們帶走了小樹身邊的同伴,只有他被留下來,少了同伴的小樹覺得好冷、好孤單、好悲傷,他哭喊著「我注定是這樣的一顆樹嗎?」森林裡的動物聽見了小樹的哭喊,帶著樹葉、果子、小花和羽毛來妝點他,夜裡一個星星降落在小樹的枝頭,讓小樹變成了一個閃亮的聖誕樹!動物們包圍著他,他覺得自己好高好壯好溫暖。小樹不再感到孤單,因為森林就是他的家,而他也成為別人的「家」。
《我就是這樣的一棵樹》封面,特殊的亮粉塗層設計讓人忍不住邊摸邊欣賞。
咪咪很喜歡這本書的畫風,主題又是我感興趣的是森林、動物和四季,老實說一開始是被書的外貌吸引的。書裡的文字則跟一般繪本故事不太一樣,有點像詩,有些地方讀來有韻律感,有些斷句留有想像空間。我在讀這樣的繪本給好好聽的時候,會盡可能照字讀,並揣摩詩行的節奏,目的是讓他多接觸優美的文字和句子。不過咪咪也注意到這類的書,好好比較不感興趣,最多點播三次就不再翻閱,比如這本書,其實是阿姨去年送給好好的聖誕禮物,今年重讀時,他一開始都沒認出來呢!
因為先前看過佐野洋子的《我是聖誕樹》,很好奇為什麼有這麼多「樹想當聖誕樹」的故事,查了一下發現原來安徒生也寫過類似的故事,比起安徒生的樹落寞的被當柴燒、佐野洋子的樹追夢失敗哭著的回到森林,烏瓦爾.佐梅爾的樹似乎幸福多了,在他哭喊的第一時間,身邊的動物們就為他送上愛,溫暖他的心。這點觸動了我,我想如果要讓孩子有自信、喜歡自己和擁有為自己的使命努力的幸福人生,應該就要及時給孩子滿滿的愛吧!
今年再讀時,好好本著迷於尋找畫面裡的楓葉,突然開口問我:
「媽馬,這些動物為什麼都要在樹旁邊睡覺呢?」
「如果是你呢?你晚上會在哪裡睡覺?」
「會在有媽馬在的家睡。」
「嗯,所以動物們也會在一個像家一樣,很舒服很安心的地方睡覺。」
愛是會流動的,先是動物們給了小樹溫暖,小樹漸漸知道自己雖不完美,也能付出、也能關愛,於是他活成了別人的「家」,並以此自豪。很高興好好發現這個細節,搞不好比小樹自己還早發現他的優點呢!
讀完之後,我問好好:
「你覺得小樹一開始快樂嗎?」
「不快樂。」
「那後來呢?他快樂嗎?」
「快樂。」
「從哪邊開始變快樂的?」
「從動物送東西來那裡。」
咪咪先問比較簡單的問題,測試一下好好對故事的大架構的掌握度如何。確認他對故事有了基本的掌握度,再繼續往下問。
「那小樹他一開始為什麼不快樂?」
「因為他的同伴都不見了。」
「那最開始還沒有人來砍樹的時候呢?」
「…」
即使我重新讀過一遍故事的前段,好好還是感覺不出來小樹覺得自己不完美和比不過同伴的自卑心情,我決定放棄繼續解釋下去。這表示好好還沒有「被比較過」,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做媽馬的我要努力為他維持這個沒有比較的圈圈。
今年幫好好準備的聖誕禮物是降臨曆,從12月1日起即可一天戳一格,拿到一件小禮物,來期待聖誕節的到來(不得不說,現在的小孩真好命,我小時候怎麼都沒有!)為了配合這份禮物,咪咪在11月底就帶著好好一起做聖誕樹,提前一個月讓他享受過節氣氛。這次的聖誕樹從頭到腳都是用家裡現有的材料做的,力行把廢物變寶物,這些東西大概也沒想過自己會變成一棵聖誕樹吧。
降臨曆的包裝外箱當底板,鉛筆先畫出聖誕樹的形狀,再用舊牙刷刷上綠色顏料。
蒐集茶包和餅乾等食品的外包裝,用形狀模板尺畫形狀後,一一剪下做成聖誕樹上的裝飾。
用色紙補點裝飾,聖誕樹就大功告成了!看到聖誕樹就很有過節的感覺。
其實咪咪以前並不是一個注重節日和儀式感的人,反而因為好好的幼兒園都會帶著孩子過節,所以我們才開始會為了節日而做一些特別的事,比如講節日繪本故事、做布置或手作小物等。剛開始的時候,難免會有種「幹嘛給自己找麻煩啊?」的感覺,不過當真的投入的時候,就會感到療癒和滿足。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可以像孩子一樣單純沒太多壓力地過日子,期待著這些節日的到來,為此做些特殊的準備,生活就會因盼望而有滋味,人也會因此而開心起來吧!這對總為了生活奔波忙碌的大人來說,是需要刻意練習的,希望我們都能跟著孩子重活一次童年。
親子共讀小技巧:利用節日故事共創家庭儀式感
關於節日的儀式感,孩子多半都很喜歡,來者不拒,反而是大人比較容易排斥,爸媽需要先調整心態,讓自己跟孩子同步。依咪咪自身的經驗來說,如果爸爸媽媽想要開始為家庭帶進一些儀式感,繪本會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方便取得也很容易上手,市面上可以幾乎找到各大節日的繪本故事,有的在介紹節日的由來,有的呈現節日的習俗,而有的則藉著相關儀式或物品發展出新的故事,家長可以依需求幫孩子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