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比冷戰對關係更好 | 如何利用衝突來提升親密

2021/12/05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研究發現,在親密關係里,引起矛盾的導火線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多。心理學家David Buss曾要求學生們詳細描述“伴侶所做的讓他們心煩的事”,結果收集到147種截然不同的衝突源:”怎麼打發時間、該誰付錢、感受不到愛、情感表達太誇張(太依賴)“等等。(Millder&Perlman,2010)
研究發現,伴侶們發生矛盾的頻率也很頻繁——戀愛期間的伴侶們,平均每週會發生2-3次的衝突。在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中,夫妻報告他們每個月都會經歷1-2次“不愉快的爭論”,並且這個頻率在三年中並沒有發生變化。(Millder&Perlman,2010)
既然親密關係中可能存在大量衝突,並且無法避免。那麼學會如何應對衝突就很重要。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應對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讓衝突變成推進關係的契機。
吵出來真的比冷戰對關係更好
親密關係中的衝突源於伴侶間的差異(例如價值觀、各類喜好、人生目標等)。如果這種差異沒有對雙方的選擇造成妨礙,就不會有衝突。而當差異在實際生活中妨礙到伴侶時,就會發生衝突。例如,如果你和伴侶喜歡不同地段到房子,當你們不打算買房時,雙方即使知道兩人的喜好不同,也不會有衝突;直到你們準備購買房子,衝突才會發生。
在親密關係中,不是衝突都會表現出憤怒和敵意,也不是所有衝突都是公開外露的。有時伴侶可能意識不到他們對我們造成的痛苦,也就沒意識到兩人之間存在衝突。我們也會選擇不對伴侶挑明兩人之間的衝突。研究發現,有40%的人會在感到衝突和惱火時,選擇不告訴伴侶。(Millder&Perlman,2010)
比起這些沒有被表達的衝突,直接發生的爭吵對關係有更多積極的作用。它能滿足人們在關係中自我表達的需求。人際關係學家發現,伴侶沒有表達出的煩心事越多,他們對親密關係往往越不滿意。一味迴避衝突的新婚伴侶,在今後的婚姻生活中也往往更不快樂。而且比起直言不諱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感受到衝突卻沒有充分表達的中年女性,在未來10年里死亡的可能性比那些經常吵架的人高出4倍。
此外,吵出來的衝突給了人們一個機會,避免兩人的分歧惡化成更嚴重的問題。雖然面對衝突,人們不一定能立刻獲得滿意的結果,但是如果能較好的處理,則可以使親密關係發展的更好。(Millder&Perlman,2010)
面對衝突有4種應對方式
人們應對衝突會做出種種反應。有些反應具有破壞性,會不利於親密關係;而有些反應則具有建設性,有利於維持和提升親密關係。有些應對方式是主動、公開地面對爭端;而有些則是被動的,試圖繞過問題。
按照“破壞性—建設性”、“主動—被動”兩類維度,心理學家Caryl Rusbult (1982)年將親密關係中應對 衝突的方式分成4類:退出、忽視、協商、忠誠(見圖1)。可以對應接下來的描述,看看自己是屬於哪種應對方式。
圖1.人們應對衝突的反應
  • 以“退出”作為應對方式:破壞性+主動 應對
退出是以主動的,但卻是破壞性的方式來應對衝突,強硬的要求伴侶服從自己,為自己妥協。比如威脅結束關係,提出對抗性問題,或是做出粗暴、惡意的反應。它被稱為退出,是因為這種關係中,以這種方式應對衝突的人,一旦衝突發生,就直接退出了好好解決衝突的努力。
破壞性的面對衝突會損傷人們的健康。人們在粗暴的衝突中會提升心率與血壓、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抑制人們的免疫功能,使得人們更容易感染疾病,而且這種負面影響會累積。
粗暴地應對衝突也會導致雙方陷入負面情感的相互作用模式,來回不斷的傳遞憤怒情緒。
  • 以“忽視”作為應對方式:破壞性+被動 應對
忽視是指以消極的方式應對衝突,眼睜睜的看著情況惡化下去卻坐視不管。比如會避免和伴侶討論關鍵性的問題,自顧自的與伴侶拉開距離;或是不直接與伴侶起衝突,改為其他無關的事情上找茬。迴避衝突的人,甚至會用其他不利於親密關係的方式來緩解焦慮,例如出軌。
忽視會對親密關係造成損害。當一個人用忽視進行回應後,他的伴侶可能會試圖主動的解決衝突,逼迫忽視者做出回應,結果形成“追逐—逃避”模式:追逐者不斷批評、嘮叨、向忽視者提出溝通的要求,而忽視者則更加抵觸、逃避,結果使得追逐者進一步逼近,形成惡性循環。(Millder&Perlman,2010)
另一種情況是,被忽視的伴侶可能也會轉為消極應對,雙方都不在對此衝突進行討論。表面上結束了衝突,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長此下去,要麼導致表面和諧、卻越來越冷漠的關係,要麼引來日後積怨的爆發。
  • 以“忠誠”作為應對方式:建設性+被動 應對
忠誠是一種被動但有利於親密關係的反應,忠誠者並不會主動交流,只是樂觀的等待情況的改善。忠誠與忽視的區別是,在面對伴侶的溝通要求時,忽視者是迴避交流(打斷對方的話,或是就是不肯討論與衝突有關的問題)。而忠誠者並不迴避交流(會溫和的進行反駁,或是坦率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 以“協商”作為應對方式:建設性+主動 應對
協商是積極應對衝突的方式,試圖通過溝通來恢復或改善親密關係。協商者會與伴侶共同討論問題;當協商者覺得兩人不足以解決問題時,他們也會積極的尋求第三方的幫助,例如朋友或者婚姻諮詢等。進行協商的伴侶們,更容易達到積極結果,例如達成一致、雙方折中,或是一起找出更好的方法。
無論是忠誠還是協商,建設性的應對之所以有利於親密關係,關鍵在於他們會開啟溝通的正面循環。人們做出建設性回應,加強了伴侶的信任、提升伴侶做出同樣回應的意願,於是反過來鼓勵人們更多的做出正面回應,如此不斷的循環下去。
心理學家Bach和Wydan認為,一場建設性的溝通可以增進親密感,雙方在過程中都是贏家,都會取得更多積極的結果。
哪些因素影響了人們對衝突的態度?
為什麼人們的應對方式會不同?Rusbult等(1991年)的研究發現,這與人們的個人特質與關係情況有關。
個人特質:
依戀類型會影響到人們到應對方式。迴避型依戀者會更多的採用破壞性的應對方式。比如迴避型依戀者會忽視衝突,希望通過迴避溝通,來迴避深層次交流帶來的親密感;而相反,焦慮型依戀者由於害怕失去這段關係,會積極的嘗試和伴侶溝通。迴避型與焦慮型的伴侶會更容易形成“追逐—逃避”關係。
人格特質也會對應對方式產生影響。神經質者情緒較不穩定,更容易和伴侶發生暴躁、痛苦的爭執,破壞親密關係。而宜人性高的人則比較容易順應伴侶,態度也更友善,更容易作出建設性的反應。 (Millder&Perlman,2010)
人的共情能力對解決衝突也很重要。共情能力的高低,代表了一個人能否站在伴侶的角度上看問題。共情能力越高,就越能理解伴侶的感受和需求,也越傾向於作出建設性的回應。
關係因素
對自己關係更滿意的人會傾向於作出建設性的回應。因為衝突發生時,對當下這段關係滿意度越高的人們,會對衝突進行積極歸因:他們會對伴侶的行為作出積極解釋,不認為伴侶引發衝突是出於惡意的目的。用正面的方式看待伴侶,會使得人們用更正向的方式與伴侶溝通,不容易產生激烈爭吵。
此外,可替代的潛在伴侶更少、對關係投入更多、越是將關係作為生活中心的人,越傾向於使用建設性的回應。因為這些因素,會促使人們渴望將關係持續下去,來避免損失關係和投入過的成本。於是,人們在面對衝突時,會越傾向於能解決衝突、提升親密關係。
一般而言,人們在形成一種對衝突的應對習慣後,這種習慣就會持續下去。但是研究也證明,即使是習慣於破壞型應對方式的人們,依然可以通過學習,有機會改變自己的應對方式。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有建設性的應對衝突。
如何更建設性的應對衝突?
1、需要避免的:三個“不要”
婚姻專家John Gottman建議,人們在應對衝突時要做到三個“不要”:不要退避、不要負面回應、不要來回傳遞負面情緒。
首先不要退避。當你的伴侶抱怨或者提出質疑時,不要試圖逃避衝突,也不要表現的過於防備。戒心和逃避的意圖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伴侶更加感到不安。如果你感到自己不方便和伴侶溝通、或是需要時間思考,你可以直接坦承的告訴對方你的難處,請求對方重新安排時間來討論衝突。在定下新的時間地點後,要記得之後履行諾言。
其次,不要負面回應。即使你的伴侶用惡劣的態度對你,你也要盡力控制自己,不要譏諷挑釁,表達輕蔑等負面方式應對衝突。一方面,負面回應容易激化矛盾;另一方面,伴侶們更容易記住對方做過的負面的事,一旦給伴侶造成傷害,雙方都得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彌補。
翻舊帳也是一種負面的回應方式。在衝突的過程中,要就事論事的討論、避免翻舊帳。翻舊帳對解決衝突沒有幫助,反而會讓對方反感,認為你不斷的用過去的事在攻擊ta。如果你發現自己會忍不住翻舊帳,說明你有過去的問題沒有解決,可能是過去壓抑的憤怒、掩蓋的傷害等等。先將這些問題擱置,等其他合適的時間再拿出來和伴侶討論。
最後,如果不小心進行了負面回應,也要及時停止,不要演變成雙方來回的傳遞負面情緒。當你意識到你和伴侶正你來我往的侮辱和傷害對方時,要立刻叫停。等平靜下來後,再準備好討論的內容,重返對話,並且為之前的過激行為道歉。誰都有失控的時候,事後道歉是一種選擇,道歉其實體現了一種願意承擔責任的成熟。
2、可以做的:使用“聽話—說話者” 技術
婚姻專家Markman教授認為,伴侶雙方可以使用“聽話—說話者”技巧來應對衝突,例如使用”發言權“、”停頓與重複“等等。他認為這些方法雖然不屬於”平常的溝通方式“,但卻是溝通困難議題時相當安全的方法。
解決衝突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而在”聽話—說話者“技術的幫助下,能夠確保雙方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都可以讓對方傾聽,以及讓雙方都表現出願意解決問題的誠意。下面,我們來列舉一些”聽話—說話者“技巧:
  • 使用”發言權“
指定一個小物件(比如手機)作為“發言權”。規定只有握有發言權的人才可以說話。當一個人握著“發言權”時,另一個人不能反駁或插嘴,只能認真的傾聽。討論過程中,雙方需要輪流交換“發言權”,確保兩個人都有機會表達。
  • 停頓與覆述
每過一段時間(例如交換“發言權”時),發言者需要停下敘述,由傾聽者覆述剛才發言者說的內容和想法。這樣可以避免傾聽者對發言者想表達的內容產生誤解,而且也可以顯示出傾聽者確實在認真的聆聽對方。
  • 盡量只談論自己的感受、想法
當你發言時,盡量只談論自己的想法,並使用第一人稱來描述你的情感與關心的問題(如“我的想法是”、“我感到”)。避免就對方的意見、想法和情感作出評價和武斷的臆測(如“你肯定是這麼想的”、“你這麼說不對”)等等,因為評判式的語氣會讓伴侶感到不受尊重。如果你有個猜測,並且想向伴侶求證,你可以在最後加上提問(如”我想你的意思是……我說的對嗎?“)
  • 減少負面情緒對解決衝突的影響
在對話的開始前與過程中,都要關注自己的情緒狀態。如果在對話開始前,你感到自己對伴侶懷有很強的敵意,那麼你需要釋放你的攻擊性(如深呼吸),待平復後在開始交流。如果過程中,你意識到自己有很強的負面情緒,可以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是對方的那句話觸動了你?隨後可以就你的情緒和伴侶討論。
之所以要盡量消除負面情緒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人在負面情緒下,容易做出負面的回應;另一方面,我們對伴侶話語的解讀會受到情緒的影響,比如,也許伴侶說的話里並沒有攻擊我們的意思,但我們憤怒的情緒會讓我們覺得伴侶似乎在挑釁我們。
而所有之前提到的建設性應對衝突的方式,核心在於人們面對衝突時的自我控制。只有在每一次面對衝突時,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憤怒、惡意的念頭,讓自己用善意的方式去看待伴侶,用友好的方式進行溝通,才能將原本可能帶來傷害的衝突,轉變為促進親密關係的工具。
就到這兒啦,今天的文章有點長,但希望會對你們有幫助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6會員
    67內容數
    是戳穿係,不是治愈係。飯糰@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