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你需要多一點焦慮 | 研究:如何實現自己想要的改變?

更新於 2024/11/30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一個朋友的小孩諮詢我:
“姐姐,畢業後爸媽托人安排我在銀行上班。工作很穩定但也很無聊,我並不喜歡這種一成不變的工作狀態,彷彿自己都不再年輕了。我挺想自己出去闖一闖,但是看到我的一些同學們都很忙、很累,沒有什麼生活,週末還老加班。其實,我也不是怕累,我總覺得我不行,如果要完全靠自己,根本不可能過上現在自己擁有的物質生活。但我又不甘心這樣混下去……啊,好糾結啊……”
類似這樣的矛盾並不少見,我們今天想藉此再一次和大家討論一個問題:改變。你需要改變嗎?你為什麼想改變?如何才能改變?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幫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自己的狀態。
什麼是“舒適區”?
舒適區最早是地理上的概念,用來形容那些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地方。隨後,它慢慢衍生出了心理學的含義。Alasdair White 在2009年提出的定義是:人把自己的行為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ta對這個範圍內的人事都非常的熟悉,從而有把握保持穩定的行為表現。在舒適區里,“我們的不確定、匱乏和脆弱都降到最低,我們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愛、食物、才能、時間,能夠獲得足夠的欣賞,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Brown,2010)
一個人的舒適區範圍是不斷的變化的。它會隨著你對自己的突破不斷拓寬。它也會隨著外部事件的影響而變小——通常是在我們生活的不穩定性增高,遇到社會、政治和經濟上的困難的時候。比如,在911災難後,大多數人都更容易感到脆弱和恐懼,因為他們的舒適區變小了。(Tugend,2011)
舒適區對於每個人的標準是不一的。在有些人的想像中,“走出舒適區”一定是要去嘗試一些常人看來是刺激、危險的事情,比如辭掉高薪工作改行,或者退學去創業,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只要一件事對於你來說是全新的、陌生的,就是對你已有舒適區的挑戰。對於有的人來說,辭掉一份在老家的體制內工作,去大城市打拼是冒險;對於有的人來說,離開大都市,回到家鄉做一份安穩的工作才是跨出舒適區。
什麼是“最佳焦慮”——站在舒適區的邊緣
舒適區就是讓一個人最熟悉、待著最舒服的那個地方,在其中,我們的焦慮水平會非常低。但是,如果一直只站在舒適區里,我們的領域可能就永遠無法拓展,就只能在可選範圍很有限的已知區域選擇生活。因此,如果你需要不斷進步,就要走出舒適區。只不過,走出舒適區就意味著你將遭遇陌生和不確定因素,你的焦慮水平會提高,產生應激反應。
什麼是走出舒適區的最佳方式呢?有一種形象的說法,叫做站到“舒適區的邊緣”,既不是完全退縮在舒適區里,也不是過於冒進。在舒適區的邊緣上,你會一直維持著“最佳焦慮水平”。
1908年,Yerkes 和 Dodson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發現焦慮水平和表現水平的關係呈一個倒U型曲線,因此也被稱為“Yerkes -Dodson曲線”:
他們發現,當大鼠的焦慮水平很低時,表現水平也很低;而當受到一定水平的刺激而不斷增加焦慮時,大鼠的表現會越來越好;在某個特定的焦慮水平上,能夠使大鼠做出最佳表現。但如果焦慮超過這個最佳水平的話,將會因為壓力過大,又逐漸降低表現。
隨後的研究者,將能夠激發最佳表現的焦慮水平稱為“最佳焦慮”;它是一種“有建設性的、讓我們充滿創造力的不適”。與“舒適區(焦慮較低的狀態)相對應,將處在最佳焦慮的狀態稱為”最佳表現區”,而將焦慮過大的狀態稱作“危險區”。無論是過於舒適,還是過於冒險,都不利於我們激發創造力,做出良好的表現。(Tugend,2011)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對於壓力的承受能力和應對方式都不同,最佳焦慮水平也是不同的。不過,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焦慮水平,來不斷拓展舒適區的外延。
你在生活中可能遇到這樣一個現象:過去讓你驚喜和特別快樂的事,變得平淡乏味。這種現象被稱為“享樂適應”,它是指一種人類的自然趨勢:在短時間內,新事物留下的印象從特別深刻變得普通。
這看似不是一件好事,但正是這樣的自然趨勢,會讓人自然的適應過去對自己來說非常強烈的刺激。同樣一個原理,也會讓曾經對我們來說很重大的挑戰和困難,變得尋常、得心應手。——前提是,你一直處於持續應對這種挑戰的過程中。
隨著你總是咬牙堅持站在舒適區的邊緣,總是讓自己處於一種“最佳焦慮”中,漸漸的,你的焦慮會自然降低,你開始覺得站在這個位置並不會讓你不適——此時,你的舒適區就已經擴大了。你需要做的,是再次向外邁出小小一步,繼續逼近舒適區的邊緣。這個過程就是成長持續發生的過程。站在舒適區的邊緣時,你所感受到的那種不舒服,就是我們所說的“有建設性的不適”。
一個人留在舒適區的時間越長,難以改變的惰性越大。勇氣往往是一鼓作氣的,太久的不成長,會不斷消減一個人對自己的信心。而如果你持續追求新的目標,你會越來越願意嘗試做出各種各樣的改變。
在跨出舒適區後,如何實現持續的改變?
跨出舒適區其實只是第一步。James Prochaska 等人在1977年提出行為改變的階段變化模型,它的核心觀點是,行為的改變是由一連串事件(各個階段事件)組成的連續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事件。也就是說,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你評估自己的狀態和階段,然後一步步的、有針對性的推進。
改變的階段變化模型在被提出後,在各種行為的促進上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它的核心理論是,任何一項行為(不管是減肥、失戀或是工作)的積極改變都必經以下6個階段:
1、前意向階段:也稱為“無打算”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存在問題,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都沒有改變自己行為的打算。如果你在這個階段,你需要一個關心你的人來幫助你發現你的問題,告訴你為什麼需要改變,你的行為存在哪些不良影響。
2、意向階段:也稱為“打算改變”階段。此時,個體意識到了行為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能夠明白改變可能帶來的好處,有計畫在未來6個月內行動,但同時意識到改變會有一些困難障礙。但此時,個體還沒有下決心要改變。
3、準備階段:也稱為“準備轉變”階段。此時個體已經下定決心改變,且已經打算近期就改變自己的行為。
4、行動階段:這個階段是指在過去的6個月內,行為已經開始有所改變。在這個階段,個體需要大量的社會支持,身邊的人要經常對ta強調長期堅持的好處。
5、保持/鞏固階段:是指新的行為已經持續6個月以上,改變已經發生了,但在這個階段,個體仍然需要長期堅持,預防舊問題的復發。
以上5個階段其實已經囊括了一個人行為進行正向改變的階段,但是改變還有一個階段:
6、復發階段:指的是人的行為隨時隨地都有返回至原先狀態的可能性。如果進入了復發階段,就因評價復發的原因,重新評估改變的動機和障礙,提前採取更強的干預措施。
不管是改變一種親密關係的模式,還是改掉一個小小的生活習慣,無論大小,任何一種改變都不是易事,且任何改變都需要經過以上6個階段——也就是說,所有的改變都存在復發的可能,只有真正度過了復發的風險,已經充分感受到了新的行為已經成為了自己自然的一部分,改變才算完成。
“動機”,推動我們改變的階段
在改變的過程中,為什麼有的人很容易放棄或者厭倦?有的人則會把不斷拓展舒適區變成一種習慣,日復一日的向著“更好的自己”的目標前進?
James Prochaska 關於改變的階段變化模型中,還強調了內在因素對行為改變的重要作用。在改變的階段中,有一個自始至終影響行為改變的深層推動力——動機。
動機是什麼?從字面意思上說,它指的是“想要做某件事的動力”。在心理學中,它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會影響到行為的幾大要素——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使你向著目標不斷前進。動機對於目標的設定和達成至關重要:它受到人心理上對目標的渴望程度的影響,但它能夠維持人們追求目標的行為。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Anders Ericsson稱,動機是成就的關鍵因素,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在某些事情上,保持了比其他人更持久和強烈的動機。他認為,你在一件事情上做的越久,你的天賦和能力就會變得越不重要,相反,動機的影響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20世紀以來,動機逐漸成為心理學家的研究對象,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就是動機的一種理論模型。一般來說,從來源上,研究者們會把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指的是自己內心的動機,外在動機指的是來自外部世界的動機。
此外,研究者還把動機分為正向、負向兩種。正向動機是指以鼓勵、認可、肯定等正面情緒主導的動機;負向動機則是以貶損、羞辱、威脅、不安全等負面情緒主導的動機。
綜合上面兩個維度,動機一個可以分為4種,它們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我們的行為,驅動我們做出改變。
  • 內在—正向的動機:發自內心的、鼓勵我們做出積極行為的動機,比如挑戰、期待、激情、滿足感、自我確認;它往往能夠給我們帶來內心的成就感、價值感,使我們完成和鞏固整個行為改變的過程。
  • 外在—正向的動機:被外在的好處驅動,比如被他人欣賞和承認,有經濟上的獎勵;它可能會帶來一些行為改變,產生部分成就感,但影響力往往是短暫的,影響範圍是狹窄的。行為能否持續以及是否能一直帶來積極的情緒,依賴於他人或者外界給予的獎賞和好處。
  • 內在—反向的動機:被內心負面的感覺所驅動,比如感到威脅、害怕失敗、空虛感和不安全感;它可能會帶來一些行為改變,但可能會進入復發階段。
  • 外在—反向的動機:被外在可能的不良影響所驅動,比如可能不被他人給予足夠的尊重,有經濟或者人際上的壓力、不穩定的生活等等。他可能會使人成功,但非常有可能進入復發階段(被逼著做改變都很容易復發)。
在四種動機中,內在—正向的動機是最理想的,它會使你的目標更堅定,行為更持久,因為這種驅動力來自於你自身的強大與安全感。因此,當你決心跨出舒適區、做出改變之前,最好先評估一下,促使你做出改變的動機是什麼?你能否為這個目標而堅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5會員
    123內容數
    #自我成長 #情感 #育兒 #焦慮 #抑鬱 #催眠 自己看不到全面,需要他人的協助。 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引領健康生活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飯糰@亮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很多小夥伴都覺得自己在關係中表現得“忽冷忽熱”、“若即若離”。其中有個小夥伴是這樣描述的: “我和ta(伴侶)相處的過程中,一旦當我們變得親密,當我感覺到ta開始依賴我的時候,我就會莫名厭惡,想逃開。而當我們變得疏遠的時候,我又很渴望彼此之間得親密感。我也很容易因為一些細節,就覺得ta可能沒有那麼愛
    很多小夥伴都覺得自己在關係中表現得“忽冷忽熱”、“若即若離”。其中有個小夥伴是這樣描述的: “我和ta(伴侶)相處的過程中,一旦當我們變得親密,當我感覺到ta開始依賴我的時候,我就會莫名厭惡,想逃開。而當我們變得疏遠的時候,我又很渴望彼此之間得親密感。我也很容易因為一些細節,就覺得ta可能沒有那麼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堅持不懈不見得是最佳選擇,絕對不能不顧現實。而且,現實是會變的。《停損的勝算》(Annie Duke,2024)告訴我們,精準判斷何時放棄,反而能贏更多。該堅持下去,還是果斷放棄?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不放棄、拚到底才會成功,但如果方向錯了,堅持反而可能讓事情越走越遠。
    Thumbnail
    有時候你不需要計畫,學會呼吸、信任、放手,看事情怎麼發展 “You don’t always need a plan. Sometimes you just need to breathe, trust, let go and see what happens.”這句話或許聽起來有些不切實際,特別
    Thumbnail
    作為一名擁有多年經驗的數據分析師,我深知數據分析的重要性及其對企業決策的影響。然而,數據分析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今天我想跟你聊的事情是:在數據量不足或缺乏流程優化目的時,進行數據分析的局限性。
    Thumbnail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主題,是我近期覺得很有趣的小分析。 2014年與2024年需要的職場軟實力,你認為有什麼差異? 其實回歸基本面,只要掌握好以下重點訊息。
    Thumbnail
    這使得真正熱忱的教師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這種年輕人口被動式地大量集中,卻無法無權可管理的教學環境,通常最優秀與最有狀況的學生能得到最多資源與照顧,卻無助於中間層大眾學生的成長,反而讓教育現場變得充滿危機與不確定性。然而,正是在此時,這個世界更需要你的熱忱和堅持.......<more>
    Thumbnail
    HI: 你曾因為自己的生活問題,求助於人嗎? 比如處理身材問題決定健身,找健身教練? 職涯想轉變,找顧問做職涯諮詢? 愛情遇上問題,找戀愛顧問? 當你帶著你的問題,與他做完初步評估,甚至根據他的規劃做完一系列的練習後, 先不要談預設的目標與轉變
    Thumbnail
    最近有一名知名的小兒科醫師在臉書自白 因為他的三個小孩生活習慣極其偏差 於是他開始使用體罰的方式管教孩子 甚至耳光伺候,讓孩子活在這樣的情境下... 直到前妻發現,急忙報警,這起事件也因此傳了開來...... 這時候多多少少會有正反兩方的說法 一方可能會說,小孩不打就壞了規矩 一方可能會說,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堅持不懈不見得是最佳選擇,絕對不能不顧現實。而且,現實是會變的。《停損的勝算》(Annie Duke,2024)告訴我們,精準判斷何時放棄,反而能贏更多。該堅持下去,還是果斷放棄?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不放棄、拚到底才會成功,但如果方向錯了,堅持反而可能讓事情越走越遠。
    Thumbnail
    有時候你不需要計畫,學會呼吸、信任、放手,看事情怎麼發展 “You don’t always need a plan. Sometimes you just need to breathe, trust, let go and see what happens.”這句話或許聽起來有些不切實際,特別
    Thumbnail
    作為一名擁有多年經驗的數據分析師,我深知數據分析的重要性及其對企業決策的影響。然而,數據分析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今天我想跟你聊的事情是:在數據量不足或缺乏流程優化目的時,進行數據分析的局限性。
    Thumbnail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主題,是我近期覺得很有趣的小分析。 2014年與2024年需要的職場軟實力,你認為有什麼差異? 其實回歸基本面,只要掌握好以下重點訊息。
    Thumbnail
    這使得真正熱忱的教師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這種年輕人口被動式地大量集中,卻無法無權可管理的教學環境,通常最優秀與最有狀況的學生能得到最多資源與照顧,卻無助於中間層大眾學生的成長,反而讓教育現場變得充滿危機與不確定性。然而,正是在此時,這個世界更需要你的熱忱和堅持.......<more>
    Thumbnail
    HI: 你曾因為自己的生活問題,求助於人嗎? 比如處理身材問題決定健身,找健身教練? 職涯想轉變,找顧問做職涯諮詢? 愛情遇上問題,找戀愛顧問? 當你帶著你的問題,與他做完初步評估,甚至根據他的規劃做完一系列的練習後, 先不要談預設的目標與轉變
    Thumbnail
    最近有一名知名的小兒科醫師在臉書自白 因為他的三個小孩生活習慣極其偏差 於是他開始使用體罰的方式管教孩子 甚至耳光伺候,讓孩子活在這樣的情境下... 直到前妻發現,急忙報警,這起事件也因此傳了開來...... 這時候多多少少會有正反兩方的說法 一方可能會說,小孩不打就壞了規矩 一方可能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