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的海洋研究中心小考察

2021/12/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有三項研究計劃與海洋密切有關,因此公司組織了場考察小旅行,去海洋研究中心呆了一晚。
這本不該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畢竟檳城自己就有一部分的土地在海島上,早年的經濟崛起全歸功於檳城海峽的風平浪靜,才迅速發展成港口城市。
我出生於檳城的威省區(Province of Wellesley,或馬來文稱Seberang Perai),而且偏靠內陸,與稻田毗鄰。父親早年也是從事農務的,因此對海洋比較陌生。即便日後開始在昔日的港口古城喬治市(George Town)進行研究,收集的資料時常與海有關,但自己還是不由自主離海離得遠遠的。
首次踏足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的海洋研究中心。這座成立於1991年的研究中心坐落於檳島的西北角,就在檳城唯一的國家公園裡。
海洋中心外的沙灘便能夠輕鬆收集到各種類型的彩虹䗉螺(Umbonium Vestiarium)。
結果研究中心的教授一直鼓勵我們去潛水,最大的理由當然是因為潛水不一定要會游泳,但關鍵在於:“海洋和陸地不一樣。海洋會打開你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我們都對這個世界知道得太少了。”
教授的潛水經驗實在太有趣了,兩天裡聽了不少他有關潛水的趣聞。
早期在英國唸書時他就開始進行潛水活動,那時候的馬來西亞還是個新興國家、南非還在進行種族隔離,膚色黝黑的教授後來當潛水教練時還受盡歧視,“沒人要聽我發號令”。
想說那段求學的日子應該挺苦澀的,現在退休了總算可以把這些事當笑話講。好在他一直都沒有放棄潛水,這也幫助他後來成了海洋生物研究的權威。
海洋研究中心裡諸多的珊瑚標本之一。
在海葡萄(Seagrapes)養殖場裡裡長出來的小海葵(Anemones)。
海洋研究中心收集了不少來自全馬各地的研究材料,尤其是各種珊瑚標本最讓我傾心。考慮到這一生也許永遠都不敢潛進水裡,我大概也只能在這裡近距離看到珊瑚了。
海洋研究中心的現任執行長曾在90年代成功孵育了900隻巨硨磲蛤(Giant Clam,學名Tridacna gigas),重新復甦了僅剩一隻孤獨巨蛤的礁石生態圈,可謂生物界的一大壯舉。雖然不得不採取人工孵育的技術,但至少借助科學的力量,讓馬來西亞境內礁石的巨蛤不至於絕種。
另外,海洋研究中心也研發養殖生蠔的技術,希望能夠降低市場上生蠔的價格,並與沿海一帶的漁民們建立起產學合作。他們也養殖海參以及其他有經濟價值的海洋生物。
海洋中心外的日出。右邊可見檳島東北角被開發得差不多了還要繼續填海在建造的城鎮,遙遠的左邊是馬來半島北部最高的山——日萊峯(Gunung Jerai)。
在海洋研究中心裡當然不能錯過吃生蠔的機會,老教授也不忘在大家興奮之餘說說生蠔有關的趣聞助興。
一次聯邦政府預約了大量的生蠔要運送到吉隆坡的政府機關去招待要客。豈止半途收到因為911事件的發生、政府臨時取消會議的通知。因此,大批的生蠔只能就地解決,大家都樂歪了。
還有某位我從小就很熟悉、現已隱退許久(久到我都以為他過世了)的政治領袖,一次在拜訪海洋研究中心時,默默地吃掉了快三十個生蠔。“他把面前能碰到的所有盤子裡的生蠔都吃掉了”。
這些故事是真是假我可無法驗證,哈哈。
啊不過大家普遍會怎麼吃生蠔呢?擠一點檸檬,加一點塔巴斯科(Tabasco)辣椒醬?本地的吃法是加一勺油蔥酥喔,可香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羅弄裡的阿四
羅弄裡的阿四
自稱“阿四”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年初三撿到的貓就叫作“初三”。“羅弄”是馬來文“Lorong”的音譯,就是巷弄的意思。跟貓一樣喜歡在巷弄裡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