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想創業?創業前必須想清楚的第一件事(談選擇)創業前如果先想過會走得更遠

大家都想創業?創業前必須想清楚的第一件事(談選擇)創業前如果先想過會走得更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聽了一場 pocast 主題剛好是三位有創業經驗的女性,其中一位特別經驗豐富,也分享了很多甘苦,那場裡面帶出了一句「很多人都想創業」。

聽到這句話,我不禁在心中吐槽:

「誰想創業啊!」



不是我要刻意反駁,而是這真的是我個人心底的聲音,原因是我創過業而且失敗了(失敗的定義就是沒靠著事業賺錢繼續運轉),深知創業辛苦的一面。

可以領薪水,誰想當老闆。我指的不是已經可以收穫美好團隊、可以閒閒打雜掃地板的那種老闆;而是每天24小時不間斷持續燃燒的老闆。

腦袋一刻不得閒,有時候還必須加入身體。身心都在燃燒。

短跑的衝刺很容易感受到腎上腺素帶來的興奮,卻也很容易燃燒殆盡。或是不小心燒得太旺來不及加柴火,火堆就趨於燃盡的狀態。

這不是少見的事,其實不只是創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身為一個曾短暫當自己老闆接近三年左右的人,老實講我至今仍不敢自稱我創過業,因為在我心中創業的定義是可以養活自己加上員工,只敢說我自僱過吧。現在回頭來看是一段我個人很珍惜,也格外特別的經驗。

沒有成功的經驗,但有失敗的經驗,也可以聽聽看我從中獲得的體悟是什麼。

(之後應該會再寫跟創業有關的小小感悟話題)


今天就從「誰想創業啊」這句吐槽開始。

在那之前,對創業中、仍在創業途中以及創業過的先輩們致上我崇高的敬意。我打從心底尊敬這些努力的人,不管事業體大或小,都是打從心底深深佩服。(好,我也得為我自己致上一個敬意,即使我失敗過。)

即使當時不過就是個沒想清楚的情況下就順勢而為打蛇隨棍上的一個創業小旅行。

譬喻創業為一場自助旅行好像也不為過。從頭到尾自己規劃、執行、沒人告訴你要去哪、錢花完就沒了。

可能每個老闆都在「尚未成功」的路上,踏實地走著。

不小心又太嘮嘮叨叨絮了太多,其實原先這篇文章我只是想指出很多人所謂的「想要創業」其實是「想要過著滿足的生活」,不一定是真做那些創業的事情。

舉我自身為例,雖然當時真的是一個莽莽撞撞、懞懞懂懂,但是回顧我最初的想法也不過就是一個想要靠著創作來維持生活的心情罷了。

所以其實大家不一定真的是想創業,但我幾乎可以肯定大家都想過上滿足的生活吧,滿足的定義可能很多種就是了。

大家對創業似乎有個集體的想像:創業家的形象標籤可能是「成功人士、有錢、每天過得豐富、有很多做自己喜歡事情的時間」

我那個年代,聽聞滿多人都會說想要開一間咖啡店,但那很可能只是「想過在咖啡店裡工作的生活」,而不是「想開一間咖啡店」。咖啡店的本質是餐飲服務業,若沒看清就投入,不見得會過上讓你真正滿足開心的生活。絕對不是愛喝咖啡的人去開咖啡店,而是為咖啡而活的人去開咖啡店。

而我也是在投入一陣子以後,才驚覺販售創作商品的本質,就是要不斷生產商品、不斷生產「新」商品的工作。

想想我真的很瞎,不過我也是靠著身體力行才體悟到這個道理,體悟到以後我就懂了,也懂得自己並不想一直做這樣的事情。

當時的我,其實創業這段時間回過頭來看是有點痛的(雖然現在也把這個痛療癒遺忘得差不多了),不會忘的是,創業裡的我在過得痛苦時對自己說的一句話:「這是你自己選的啊」於是苦就吞下去了,樂也沒有少享受過。「你自己選的」這句話是事實,也呈現了**過怎樣的生活絕對來自你個人所做的選擇,即使你以為你是沒得選或是不得不,但事實就是現況終究有你做出的選擇而堆疊成,其中絕對有你的參與。**絕對怪不得別人。

說起來好像很重,但我認為越早認知到選擇的重要越好,不是說生活就是你可以全然掌控的,風險總是有的、意外總是有機率發生的,出生在哪個國家哪個家庭不是我們選的,但未來自己的人生如何度過絕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越早了解到如果你不做選擇,就是別人在幫你做選擇。

創業剛好就是一個真的要從頭選擇到底的事情,所以最好問問自己,我可以自己做選擇嗎?我願意為自己做選擇嗎?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嗎?這是我願意承擔(不管好或壞)的事情嗎?

有點像是基督教徒結婚時的誓詞呢?你願意嗎?

avatar-img
Nao Su的沙龍
7會員
10內容數
寫自己看過喜愛的作品。可能電影、戲劇(台劇/韓劇/日劇)、動漫、動畫、小說、繪本,甚至劇本。統稱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Nao S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想在文章開始前,電影和書各推薦一個:電影是《真愛每一天》(英文片名:“About Time”);書籍是《不快樂,也沒關係:一位心理醫師的真心告白,為什麼停止追求快樂,對我們反而比較好?》。 前者講的是活在當下真正享受生命,後者講的是對快樂的虛幻追隨不該成為人生的目標。 而最近隱約有種感覺是:若要成為
從某個地方聽到一個概念: 喜歡是沒有理由的。 這是一句很戲劇性的話,可能是從戲劇裡的某個角色聽來的。 其實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我反射性想要反駁;事後想想是因為我感覺這句話,說得太武斷。 然而後來我無意識地接收了這個想法,於是跟朋友討論時,我就丟出這句話,結果他也同樣反駁我。由於我想捍衛我自己的理由,當
孤獨感 心理健康 問自己問題 孤獨致命 把握當下 近日因為生活模式的改變,生活方式大大減少了跟人群的互動,然而我卻不會覺得孤獨。 我想很多人生活著,有時候的辛苦其實來自於這樣的孤獨感。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別人並不了解自己,只有自己是XX樣子的。 這世界上可能沒有人懂我。 但你錯了,不管再怎麼思考
如果你是一個不相信直覺的人,請從相信直覺開始練習; 如果你是一個過度相信直覺的人,請從不相信直覺開始練習。 年紀漸長,也面臨生活中的不順遂後,我逐漸從信仰理性思考開始慢慢轉變。 倒不是說要直接地一百八十度翻轉自己的想法,而是更懂得: 空出一個彈性的空間。 彈性的空間留給那些過去也許不認識、不相信的
了解自己/生命中不會忘記的那些時刻 我從小就不是特別愛乾淨、整齊的人。 在《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很紅的當年,我實際嘗試後得到兩個很受用的事: 一、我終於學會摺衣服了(對,就是摺衣服); 二、我更了解自己是一個喜歡什麼的人。
你會後悔你沒買那個東西嗎? 嘗試極簡生活之後,很容易面臨的掙扎是:我到底要不要購買這個東西? 以我個人來說,我是屬於花心思比花錢感到更痛苦的人。(舉例:不喜歡花太多心思比價) 面對一個新產品,新玩意,我依然面臨誘惑。 此時必須直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這個東西我沒有嗎? 這個東西我真的需要嗎?
想在文章開始前,電影和書各推薦一個:電影是《真愛每一天》(英文片名:“About Time”);書籍是《不快樂,也沒關係:一位心理醫師的真心告白,為什麼停止追求快樂,對我們反而比較好?》。 前者講的是活在當下真正享受生命,後者講的是對快樂的虛幻追隨不該成為人生的目標。 而最近隱約有種感覺是:若要成為
從某個地方聽到一個概念: 喜歡是沒有理由的。 這是一句很戲劇性的話,可能是從戲劇裡的某個角色聽來的。 其實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我反射性想要反駁;事後想想是因為我感覺這句話,說得太武斷。 然而後來我無意識地接收了這個想法,於是跟朋友討論時,我就丟出這句話,結果他也同樣反駁我。由於我想捍衛我自己的理由,當
孤獨感 心理健康 問自己問題 孤獨致命 把握當下 近日因為生活模式的改變,生活方式大大減少了跟人群的互動,然而我卻不會覺得孤獨。 我想很多人生活著,有時候的辛苦其實來自於這樣的孤獨感。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別人並不了解自己,只有自己是XX樣子的。 這世界上可能沒有人懂我。 但你錯了,不管再怎麼思考
如果你是一個不相信直覺的人,請從相信直覺開始練習; 如果你是一個過度相信直覺的人,請從不相信直覺開始練習。 年紀漸長,也面臨生活中的不順遂後,我逐漸從信仰理性思考開始慢慢轉變。 倒不是說要直接地一百八十度翻轉自己的想法,而是更懂得: 空出一個彈性的空間。 彈性的空間留給那些過去也許不認識、不相信的
了解自己/生命中不會忘記的那些時刻 我從小就不是特別愛乾淨、整齊的人。 在《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很紅的當年,我實際嘗試後得到兩個很受用的事: 一、我終於學會摺衣服了(對,就是摺衣服); 二、我更了解自己是一個喜歡什麼的人。
你會後悔你沒買那個東西嗎? 嘗試極簡生活之後,很容易面臨的掙扎是:我到底要不要購買這個東西? 以我個人來說,我是屬於花心思比花錢感到更痛苦的人。(舉例:不喜歡花太多心思比價) 面對一個新產品,新玩意,我依然面臨誘惑。 此時必須直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這個東西我沒有嗎? 這個東西我真的需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