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些人在面對質疑時,能夠侃侃而談說出一句滿常聽到的話:「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好了。」這句話聽起來很白話,好像很好理解。但我想聊聊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什麼叫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呢?
我的回答是:知道取捨
白話就是做一件事情以前,知道自己會獲得什麼,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會得不到什麼。
(先不要覺得這很屁話,請往下看我的舉例)

講在取捨之前

取捨之前,則需要經過自己的主動思考,真的經過你自己思考後的體悟。
那什麼是沒經過自己的思考呢?
一種是人云亦云,抄答案。抄別人的或抄書裡的。借鏡前人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知道知識不等於獲得知識,知識還需要實際行動來驗證。(這個標準很高我知道,我自己都還在努力中。)
一種是有勇於嘗試,失敗了卻不願意接受,不願意修正行為。
當你嘗試過後發現原訂目標達不到,那就乾脆改你的目標吧!只要你是心甘情願接受這個更改的,沒有什麼不好。

說得容易

對,用說的都容易,容我分析一下不容易的部份。如何心甘情願?
人會感受到「痛苦」,分兩種:
  1. 緊握著理想的目標卻不甘心放手,夾在兩難的困境。
  2. 明明做了自認該做的,成果卻不如預期。
這兩種都很痛苦。以前的我經歷了第二種。但不曉得我已經做了當下的我能做的了,無法好好面對自己的失敗/跌跤,導致最後還是在這幾年花了不少時間修復平衡自己。約莫是冒牌者症候群那個樣子。
接受自己無法控制的部分,就能更體認到人能控制的永遠只有自己。越來越了解這個道理的我,做完自認能做的、想做的事情以後,只要這樣想就會感到舒坦和安心。
(當你想要改變別人時,反思「如果是我自己被別人要求改變,我會改變嗎?」就懂了。)
那具體來說什麼是經過自己的思考?講起來很無聊。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目的是什麼、希望得到的收穫/利益是什麼、原則和界線是什麼、時間維度範圍框在哪邊(俗稱停損點),瞭解自己的優勢、缺陷、資源。
是不是很無聊?道理你我都懂。
所以我想把重點放在心理上的「不甘心」或者「貪心」這兩種可能會遇上的心情。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野心有多大,獲得的可能也會很大,那…風險呢?
你想過當風險來臨、失敗來臨、挫敗來臨時,有哪些可能的未來了嗎?
我理想中,真正成熟的大人,就是能認清自己可能要承擔的「全部」——無論是好的或壞的。這份結果同時包含「好的」與「壞的」,沒有只要好的沒有壞的那種事,人生如果那麼好過,那你真的要感謝你投胎的技術與這一輩子的好運氣了。

取捨的舉例

容易產生的誤區:我可以什麼都要。
我想要一個乾淨極簡的房間,但我不想花心力去整理。難道房間會自動變乾淨嗎?除非你用金錢解決僱用整理師來幫你整理(題外話其實也不完全是幫你整理,整理師的角色是協助),否則想要一個極簡乾淨的房間,你就是得做你討厭做的整理。當兩件事情是衝突時,你只能選擇其中一邊。
延續,假設你想要省錢,那就是得自己花時間力氣整理;如果你是想要省力氣,那就是花錢找人協助幫忙。但你無法既要省錢、省力氣、卻有同時想要得到一個乾淨極簡的房間。
再延伸,假設我選擇了省錢、也想省力氣,那還有什麼路徑可以走呢?(是的,我想在這裡打破「我沒有選擇」這個想法,因為我相信我們永遠都有選擇的。)例如:我想要在自己打掃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整理打掃的繁複程度,所以選擇將不要的物品直接丟到垃圾桶連回收都不用分。但假設我同時又是一個環保小尖兵(有人還知道這個詞嗎?),無法接受不回收的作法,那我就會又被困在「想要方便省力卻又想要環保」的兩難裡。每當渡過前一個關卡,我們又遇到下一個衝突關卡:方便和環保我想選擇哪一邊?
哪一件事情我更重視?
你的種種價值觀中的優先順序是什麼?
(我也是最近才瞭解到,原來自己的價值觀也是會在不同議題上排名變動的!)

真正的陷阱是什麼?

我自己觀察到有些時候並不是我們無法去爭取,而是無法捨棄。樣樣都想要抓在手裡,什麼都不想放手。一子不失。這其實才是不切實際。
如果你什麼都不想要失去,那你下一步會做什麼?很簡單,你會維持現狀什麼都不做
這才是真正的陷阱,對於你想要達到的目標來說。維持現狀不會有改變。
如果你選擇維持現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未嘗不可。可以想像成你在「行動」與「不行動」之間做出了不行動的選擇,那也是做出了你當下的選擇。如果不行動對現況的你來說是沒有什麼問題,那就其實真的也沒什麼問題。你會覺得痛苦,是因為你認為這樣做有問題;是因為維持現狀讓你感到痛苦(陷入兩難),但你又不想要做出取捨(想要一子不失)。
(但你真正感到痛苦不堪的話,你其實一定會想辦法去解決痛苦的問題。這可以開另一篇來談:我們為什麼寧可選擇待在痛苦的環境裡?)
像這樣無窮往下,你可能會拓展出最符合你現況當下的解決方案。如果你相信不會有天上掉下來的好事(有機率也很低)(天上掉下來的只有鳥屎),那不妨也試著相信世界上也沒有「完美無缺」的解決方案。有啦,通常最完美的方案也是最花錢的那個方案,那還是得要有錢這個資源來換啊~
終究我們總會捨棄一些選項,為了迎來我們真正的選擇。

為什麼我們總是很難捨棄?

因為我們都是人。人有損失趨避的心理習性,當我們擁有一個東西,我們會往往高估那個物品的價值。因此幫助我們自己比較客觀的方法是「假裝自己還沒有擁有現在的那個物品」。或者是,在擁有之前先想清楚這個物品對我們來說的意義與價值。
套用這部分的心理學小知識,我們可以避開這個陷阱。
遇到「損失」的時候,容易因為損失趨避心理做出錯誤判斷:頭都洗下去啦很難抽身。那不如換個順序,先讓自己看清一體兩面的好與壞,遇上時再回頭問問自己當時下的選擇。如果你不是屬於「知道自己在幹嘛」的人,一個可能性是隨波逐流(也沒關係,只要你自己能接受隨波逐流的後果),一個則是很有可能被他人、外在環境、社會動搖自己,但其實這些東西都不會比得上自己心裡的聲音重要,成為知道自己在幹嘛的人,或越來越知道自己在幹嘛,想得到我們要的,同時會失去哪些,我們才能成為成熟的大人,我們才能足夠堅強去抵抗這些來自外在的雜音。
(請自行腦中配上基努李維的即使你說1+1=5,你也是對的,不客氣梗圖)
所以,絕對不要偷懶去思考自己的喜好、想法,重大事件,例如人生階段:結婚/生子/事業。這一切都會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旅程中遇上。不是所有人都會做出一樣的選擇,而不同的人即使乍看做出相同選擇,背後的脈絡也絕不可能一模一樣。這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去走出自己的人生樣子。路是人走出來的,我們都要練習勇敢地走。
7會員
10內容數
寫自己看過喜愛的作品。可能電影、戲劇(台劇/韓劇/日劇)、動漫、動畫、小說、繪本,甚至劇本。統稱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ao S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思考過風險的人生的代價,但你思考過沒有風險的人生的代價是什麼嗎? 為什麼人需要瞭解自己? 前一陣子無意間點進PTT一篇文章,文章的大意是一位台灣男性對於現在的生活不滿意,想要一些網友鄉民的建議。 發文提到他身邊其他單身男性賺更多錢的生活,似乎是他的憧憬。
我是一個很有選擇障礙的人。 極端的說,在過去,在很多方面我幾乎是「什麼都好都可以」的狀態。原因是,我其實是個底線偏低的人(另外就是如果世界上有一種人是目標導向的人那我很明顯不是)近日,這件事情反而對我來說造成了一些生活困擾。 原因是,當生活清空,暫時不再被其他重大事物(工作)佔領後,沒有工作這個藉口
聽了一場 pocast 主題剛好是三位有創業經驗的女性,其中一位特別經驗豐富,也分享了很多甘苦,那場裡面帶出了一句「很多人都想創業」。 聽到這句話,我不禁在心中吐槽: 「誰想創業啊!」 不是我要刻意反駁,而是這真的是我個人心底的聲音,原因是我創過業,而且失敗了(失敗的定義就是沒靠著事業賺錢繼續運轉)
想在文章開始前,電影和書各推薦一個:電影是《真愛每一天》(英文片名:“About Time”);書籍是《不快樂,也沒關係:一位心理醫師的真心告白,為什麼停止追求快樂,對我們反而比較好?》。 前者講的是活在當下真正享受生命,後者講的是對快樂的虛幻追隨不該成為人生的目標。 而最近隱約有種感覺是:若要成為
從某個地方聽到一個概念: 喜歡是沒有理由的。 這是一句很戲劇性的話,可能是從戲劇裡的某個角色聽來的。 其實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我反射性想要反駁;事後想想是因為我感覺這句話,說得太武斷。 然而後來我無意識地接收了這個想法,於是跟朋友討論時,我就丟出這句話,結果他也同樣反駁我。由於我想捍衛我自己的理由,當
孤獨感 心理健康 問自己問題 孤獨致命 把握當下 近日因為生活模式的改變,生活方式大大減少了跟人群的互動,然而我卻不會覺得孤獨。 我想很多人生活著,有時候的辛苦其實來自於這樣的孤獨感。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別人並不了解自己,只有自己是XX樣子的。 這世界上可能沒有人懂我。 但你錯了,不管再怎麼思考
你思考過風險的人生的代價,但你思考過沒有風險的人生的代價是什麼嗎? 為什麼人需要瞭解自己? 前一陣子無意間點進PTT一篇文章,文章的大意是一位台灣男性對於現在的生活不滿意,想要一些網友鄉民的建議。 發文提到他身邊其他單身男性賺更多錢的生活,似乎是他的憧憬。
我是一個很有選擇障礙的人。 極端的說,在過去,在很多方面我幾乎是「什麼都好都可以」的狀態。原因是,我其實是個底線偏低的人(另外就是如果世界上有一種人是目標導向的人那我很明顯不是)近日,這件事情反而對我來說造成了一些生活困擾。 原因是,當生活清空,暫時不再被其他重大事物(工作)佔領後,沒有工作這個藉口
聽了一場 pocast 主題剛好是三位有創業經驗的女性,其中一位特別經驗豐富,也分享了很多甘苦,那場裡面帶出了一句「很多人都想創業」。 聽到這句話,我不禁在心中吐槽: 「誰想創業啊!」 不是我要刻意反駁,而是這真的是我個人心底的聲音,原因是我創過業,而且失敗了(失敗的定義就是沒靠著事業賺錢繼續運轉)
想在文章開始前,電影和書各推薦一個:電影是《真愛每一天》(英文片名:“About Time”);書籍是《不快樂,也沒關係:一位心理醫師的真心告白,為什麼停止追求快樂,對我們反而比較好?》。 前者講的是活在當下真正享受生命,後者講的是對快樂的虛幻追隨不該成為人生的目標。 而最近隱約有種感覺是:若要成為
從某個地方聽到一個概念: 喜歡是沒有理由的。 這是一句很戲劇性的話,可能是從戲劇裡的某個角色聽來的。 其實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我反射性想要反駁;事後想想是因為我感覺這句話,說得太武斷。 然而後來我無意識地接收了這個想法,於是跟朋友討論時,我就丟出這句話,結果他也同樣反駁我。由於我想捍衛我自己的理由,當
孤獨感 心理健康 問自己問題 孤獨致命 把握當下 近日因為生活模式的改變,生活方式大大減少了跟人群的互動,然而我卻不會覺得孤獨。 我想很多人生活著,有時候的辛苦其實來自於這樣的孤獨感。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別人並不了解自己,只有自己是XX樣子的。 這世界上可能沒有人懂我。 但你錯了,不管再怎麼思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服兵役的時候,一開始學的是拆鎗。一個月後,已經變成下意識的行為,閉著眼睛都能拆又組合,那叫做懂的鎗的結構,而起初是還要背口訣,那應該只能叫做知道吧! 人間世許多事情,我會用道德經和莊子拿來參照,也許要到有一天,我的一言一行,都自然而然的契合逍遙與無為,我才算能初窺道家的門檻! 年紀愈大,愈不敢認
見過一對曾經的夫妻,老婆是土地代書,她讓她先生跟了很多互助會也辦了很多銀行貸款。買車買房以後,離婚了。我隨口一句,多嫁幾次人,財產就可以上億了!有人勸我不要造口業,我卻認為我是事實的陳述,那來的口業? 銀行貸款就算了,那個起會的人,不是經濟上碰到了困難?用這種方式去誐貧苦百姓的錢,到底是誰在造業?
Thumbnail
曾經聽到孩子這樣說或這樣問,如果你是爸爸媽媽,你會想到什麼,又會如何回應呢? 1.我要你跟我比賽/一起玩 2.我希望你們好好聽我講話 3.在我附近就好,我不想要一個人 4.在我旁邊,而且不要只顧著做自己的事 5.一起打球/出去買東西/打電動 6.我不要你去上班
Thumbnail
被告不自證己罪,是普世公認保障人權的重要原則之一,本文提出簡要解說,以供讀者參考。
Thumbnail
記得前陣子聽朋友說他小孩在國中二年級左右,接到學校的問券,是問他們將來想要做甚麼? 為此孩子有點焦慮,既不理解自己,同時也怕被定型。我並不清楚這個問券是否有任何的後續意義,也不清楚是否每間公立國中都有要讓孩子填寫未來志向的問券,我只是覺得這個明顯顯示了目前教育的一個盲點: 鼓勵孩子做自己,但其實沒有
Thumbnail
先射劍再劃靶的創業家,普遍「非常難聽進別人的意見」,且「說的比聽的多」,還常樂此不疲的與人爭執,以口頭輸贏不以解決問題為目標。這樣的創業家還可能會自己「騙自己」、「騙團隊」與「騙投資人」,最糟是創業家會「騙到連自己都相信」。
Thumbnail
在職場中,應該會常常聽到莫忘初衷四個字吧,但是往往聽到莫忘初衷,後面其實不知道要做什麼事才有符合。因為我們在做很多事的時候,往往也不知道自己的初衷是什麼,只是一個感覺就去做了,就像我寫網誌這樣,所以莫忘初衷這件事情講了跟沒講差不多,應該是說:很少人會真正計畫好一件事才去做,通常都是先做了再說。 其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服兵役的時候,一開始學的是拆鎗。一個月後,已經變成下意識的行為,閉著眼睛都能拆又組合,那叫做懂的鎗的結構,而起初是還要背口訣,那應該只能叫做知道吧! 人間世許多事情,我會用道德經和莊子拿來參照,也許要到有一天,我的一言一行,都自然而然的契合逍遙與無為,我才算能初窺道家的門檻! 年紀愈大,愈不敢認
見過一對曾經的夫妻,老婆是土地代書,她讓她先生跟了很多互助會也辦了很多銀行貸款。買車買房以後,離婚了。我隨口一句,多嫁幾次人,財產就可以上億了!有人勸我不要造口業,我卻認為我是事實的陳述,那來的口業? 銀行貸款就算了,那個起會的人,不是經濟上碰到了困難?用這種方式去誐貧苦百姓的錢,到底是誰在造業?
Thumbnail
曾經聽到孩子這樣說或這樣問,如果你是爸爸媽媽,你會想到什麼,又會如何回應呢? 1.我要你跟我比賽/一起玩 2.我希望你們好好聽我講話 3.在我附近就好,我不想要一個人 4.在我旁邊,而且不要只顧著做自己的事 5.一起打球/出去買東西/打電動 6.我不要你去上班
Thumbnail
被告不自證己罪,是普世公認保障人權的重要原則之一,本文提出簡要解說,以供讀者參考。
Thumbnail
記得前陣子聽朋友說他小孩在國中二年級左右,接到學校的問券,是問他們將來想要做甚麼? 為此孩子有點焦慮,既不理解自己,同時也怕被定型。我並不清楚這個問券是否有任何的後續意義,也不清楚是否每間公立國中都有要讓孩子填寫未來志向的問券,我只是覺得這個明顯顯示了目前教育的一個盲點: 鼓勵孩子做自己,但其實沒有
Thumbnail
先射劍再劃靶的創業家,普遍「非常難聽進別人的意見」,且「說的比聽的多」,還常樂此不疲的與人爭執,以口頭輸贏不以解決問題為目標。這樣的創業家還可能會自己「騙自己」、「騙團隊」與「騙投資人」,最糟是創業家會「騙到連自己都相信」。
Thumbnail
在職場中,應該會常常聽到莫忘初衷四個字吧,但是往往聽到莫忘初衷,後面其實不知道要做什麼事才有符合。因為我們在做很多事的時候,往往也不知道自己的初衷是什麼,只是一個感覺就去做了,就像我寫網誌這樣,所以莫忘初衷這件事情講了跟沒講差不多,應該是說:很少人會真正計畫好一件事才去做,通常都是先做了再說。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