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2022/09/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些人在面對質疑時,能夠侃侃而談說出一句滿常聽到的話:「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好了。」這句話聽起來很白話,好像很好理解。但我想聊聊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什麼叫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呢?
我的回答是:知道取捨
白話就是做一件事情以前,知道自己會獲得什麼,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會得不到什麼。
(先不要覺得這很屁話,請往下看我的舉例)

講在取捨之前

取捨之前,則需要經過自己的主動思考,真的經過你自己思考後的體悟。
那什麼是沒經過自己的思考呢?
一種是人云亦云,抄答案。抄別人的或抄書裡的。借鏡前人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知道知識不等於獲得知識,知識還需要實際行動來驗證。(這個標準很高我知道,我自己都還在努力中。)
一種是有勇於嘗試,失敗了卻不願意接受,不願意修正行為。
當你嘗試過後發現原訂目標達不到,那就乾脆改你的目標吧!只要你是心甘情願接受這個更改的,沒有什麼不好。

說得容易

對,用說的都容易,容我分析一下不容易的部份。如何心甘情願?
人會感受到「痛苦」,分兩種:
  1. 緊握著理想的目標卻不甘心放手,夾在兩難的困境。
  2. 明明做了自認該做的,成果卻不如預期。
這兩種都很痛苦。以前的我經歷了第二種。但不曉得我已經做了當下的我能做的了,無法好好面對自己的失敗/跌跤,導致最後還是在這幾年花了不少時間修復平衡自己。約莫是冒牌者症候群那個樣子。
接受自己無法控制的部分,就能更體認到人能控制的永遠只有自己。越來越了解這個道理的我,做完自認能做的、想做的事情以後,只要這樣想就會感到舒坦和安心。
(當你想要改變別人時,反思「如果是我自己被別人要求改變,我會改變嗎?」就懂了。)
那具體來說什麼是經過自己的思考?講起來很無聊。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目的是什麼、希望得到的收穫/利益是什麼、原則和界線是什麼、時間維度範圍框在哪邊(俗稱停損點),瞭解自己的優勢、缺陷、資源。
是不是很無聊?道理你我都懂。
所以我想把重點放在心理上的「不甘心」或者「貪心」這兩種可能會遇上的心情。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野心有多大,獲得的可能也會很大,那…風險呢?
你想過當風險來臨、失敗來臨、挫敗來臨時,有哪些可能的未來了嗎?
我理想中,真正成熟的大人,就是能認清自己可能要承擔的「全部」——無論是好的或壞的。這份結果同時包含「好的」與「壞的」,沒有只要好的沒有壞的那種事,人生如果那麼好過,那你真的要感謝你投胎的技術與這一輩子的好運氣了。

取捨的舉例

容易產生的誤區:我可以什麼都要。
我想要一個乾淨極簡的房間,但我不想花心力去整理。難道房間會自動變乾淨嗎?除非你用金錢解決僱用整理師來幫你整理(題外話其實也不完全是幫你整理,整理師的角色是協助),否則想要一個極簡乾淨的房間,你就是得做你討厭做的整理。當兩件事情是衝突時,你只能選擇其中一邊。
延續,假設你想要省錢,那就是得自己花時間力氣整理;如果你是想要省力氣,那就是花錢找人協助幫忙。但你無法既要省錢、省力氣、卻有同時想要得到一個乾淨極簡的房間。
再延伸,假設我選擇了省錢、也想省力氣,那還有什麼路徑可以走呢?(是的,我想在這裡打破「我沒有選擇」這個想法,因為我相信我們永遠都有選擇的。)例如:我想要在自己打掃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整理打掃的繁複程度,所以選擇將不要的物品直接丟到垃圾桶連回收都不用分。但假設我同時又是一個環保小尖兵(有人還知道這個詞嗎?),無法接受不回收的作法,那我就會又被困在「想要方便省力卻又想要環保」的兩難裡。每當渡過前一個關卡,我們又遇到下一個衝突關卡:方便和環保我想選擇哪一邊?
哪一件事情我更重視?
你的種種價值觀中的優先順序是什麼?
(我也是最近才瞭解到,原來自己的價值觀也是會在不同議題上排名變動的!)

真正的陷阱是什麼?

我自己觀察到有些時候並不是我們無法去爭取,而是無法捨棄。樣樣都想要抓在手裡,什麼都不想放手。一子不失。這其實才是不切實際。
如果你什麼都不想要失去,那你下一步會做什麼?很簡單,你會維持現狀什麼都不做
這才是真正的陷阱,對於你想要達到的目標來說。維持現狀不會有改變。
如果你選擇維持現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未嘗不可。可以想像成你在「行動」與「不行動」之間做出了不行動的選擇,那也是做出了你當下的選擇。如果不行動對現況的你來說是沒有什麼問題,那就其實真的也沒什麼問題。你會覺得痛苦,是因為你認為這樣做有問題;是因為維持現狀讓你感到痛苦(陷入兩難),但你又不想要做出取捨(想要一子不失)。
(但你真正感到痛苦不堪的話,你其實一定會想辦法去解決痛苦的問題。這可以開另一篇來談:我們為什麼寧可選擇待在痛苦的環境裡?)
像這樣無窮往下,你可能會拓展出最符合你現況當下的解決方案。如果你相信不會有天上掉下來的好事(有機率也很低)(天上掉下來的只有鳥屎),那不妨也試著相信世界上也沒有「完美無缺」的解決方案。有啦,通常最完美的方案也是最花錢的那個方案,那還是得要有錢這個資源來換啊~
終究我們總會捨棄一些選項,為了迎來我們真正的選擇。

為什麼我們總是很難捨棄?

因為我們都是人。人有損失趨避的心理習性,當我們擁有一個東西,我們會往往高估那個物品的價值。因此幫助我們自己比較客觀的方法是「假裝自己還沒有擁有現在的那個物品」。或者是,在擁有之前先想清楚這個物品對我們來說的意義與價值。
套用這部分的心理學小知識,我們可以避開這個陷阱。
遇到「損失」的時候,容易因為損失趨避心理做出錯誤判斷:頭都洗下去啦很難抽身。那不如換個順序,先讓自己看清一體兩面的好與壞,遇上時再回頭問問自己當時下的選擇。如果你不是屬於「知道自己在幹嘛」的人,一個可能性是隨波逐流(也沒關係,只要你自己能接受隨波逐流的後果),一個則是很有可能被他人、外在環境、社會動搖自己,但其實這些東西都不會比得上自己心裡的聲音重要,成為知道自己在幹嘛的人,或越來越知道自己在幹嘛,想得到我們要的,同時會失去哪些,我們才能成為成熟的大人,我們才能足夠堅強去抵抗這些來自外在的雜音。
(請自行腦中配上基努李維的即使你說1+1=5,你也是對的,不客氣梗圖)
所以,絕對不要偷懶去思考自己的喜好、想法,重大事件,例如人生階段:結婚/生子/事業。這一切都會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旅程中遇上。不是所有人都會做出一樣的選擇,而不同的人即使乍看做出相同選擇,背後的脈絡也絕不可能一模一樣。這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去走出自己的人生樣子。路是人走出來的,我們都要練習勇敢地走。
Nao Su
Nao Su
「人們會努力記住並引用他人的名言,卻不願花心思去了解自己的意見、清楚發聲。」 生活隨筆與雜感,短文為主。如果你能帶點有用的東西走,就更好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