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恐懼掩飾的愛仍是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若不做任何功課就進入影廳,開演前或許會以為《美國女孩》是關於一個女孩在美國的故事,然而一播映,五分鐘內我們就能從四個主要角色的對話中了解到,這是一個熱愛美國的女孩,與她的母親、妹妹一起回到台灣,重新見到父親之後的故事。打從一開始,「美國」就是象徵夢想與美好的虛幻之地,返回台灣落地的那刻開始,故事的張力便已隱隱顯現:夢想與美好不復以往,一家人該如何安放己身?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當恐懼掩飾了愛,無處安放的心只想逃離

《美國女孩》全片節奏不疾不徐,總適時地推進觀眾更認識芳儀一家人。如第二幕剛抵達台灣的家,就是壁癌和連不上網的舊電腦,不完美的居住空間即不完美的「家」;接著是全家來到醫院,即便沒有直言,觀眾大抵也能從X光片和醫生的言談中,猜測母親莉莉可能罹患了乳癌。而後對死亡的恐懼潛伏在每一處,在媽媽莉莉(林嘉欣 飾)、爸爸宗輝(莊凱勛 飾)、芳儀(方郁婷 飾)、芳安(林品彤 飾)每個人的心裡,如電影的色彩基調那麼濃重。

莉莉與宗輝(圖片取自美國女孩粉絲專頁)

莉莉與宗輝(圖片取自美國女孩粉絲專頁)

其中,導演特別聚焦在正值青春期的芳儀身上。芳儀最初剛坐上爸爸的車就用英文說「反正之後就要回洛杉磯了」,一到家就打開電腦想與美國的好友聯繫,心裡念著美國的芳儀必須開始適應新生活。剪去長髮、接受不同於美國文化的學校教育、被同學叫做「美國人」,有了記憶中美國的美好反襯,這一切讓她更加厭惡。

孩子們更感受著媽媽的改變。開始接受化療的莉莉十分脆弱,需要孩子協助擦澡、爬樓梯顯得費力、偶會乾嘔,更經常談起死亡,滿是對於「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的憂慮。面對芳儀詢問:「等你好一點了,我們會回美國嗎?」「那你當初幹嘛帶我們去美國?」莉莉的回應無法說服芳儀,但關鍵在於她的內心也有著無解的困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到頭來,這一切值得嗎?

當大人也茫然著,孩子更是逐漸被恐懼、困惑、不安吞噬。青春期的芳儀是關心媽媽的,早在陪媽媽一起去醫院之後,就問過爸爸:「媽媽不會有事吧?」可是不曾認識這些情緒的女孩,可能只知道她不喜歡這些感受,更不喜歡在台灣變得不再資優、不再有朋友、不再快樂的自己,難以處理這般感受的芳儀,便轉而討厭讓她需要面對這一切的媽媽。因此她提及母親的演講稿上寫道:

「這個世界上,我最不想成為的人,就是我的母親。她的恐懼使我恐懼,她的軟弱使我軟弱。」

相較於芳儀,妹妹芳安總是單純直率,會流淚問姊姊「媽媽會死嗎?」「你知道媽媽愛你吧?」當媽媽帶著咳嗽發燒的芳安前往醫院檢查,芳安也直接展現自己的害怕,哭喪著臉說:「我不想死!」「我想回家!」芳安如此襯托芳儀更複雜的心理狀態,也提醒著芳儀與觀眾,恨與愛的一體兩面,往往是被恐懼與壓抑扭曲的。唯有試著不再逃離恐懼,芳儀最終才能對媽媽說出:「妳不要死好不好?」

芳儀與母親莉莉(圖片取自美國女孩粉絲專頁)

芳儀與母親莉莉(圖片取自美國女孩粉絲專頁)

象徵自由與渴望的馬拒絕逃避的馴服

是什麼讓芳儀停止逃離?我想是那充滿象徵意涵的「馬」。

芳儀談到美國,總會談到馬。說要回去參加馬術營,房間佈置滿是與馬有關,還有特別掛上的馬蹄鐵。與朋友聊起騎馬的感覺,她說:「好像世界停了一下,什麼都不重要。」馬象徵自由與渴望,象徵暫時遠離任何雜沓,象徵前往渴求的他方。

老師鼓勵芳儀把真正想說的話表達出來,演講是一場「機會」,「命運」卻總是事與願違。在 SARS 敏感期間,妹妹得了肺炎,全家都得在家自主隔離,由媽媽宣告不能去隔日代表發聲機會的演講了,成了全片情緒積累爆發的衝突點——莉莉撕下芳儀房間牆上關於馬與美國的紙張物品,芳儀衝著媽媽說出「想死就去死」,聽到這話的宗輝盛怒下抽打芳儀——鏡頭一時帶到象徵幸運的馬蹄鐵。

芳儀哭著逃離了家,搭著夜車前往搜尋多次的台灣馬場。在渾黑的馬舍裡,芳儀將眼前的一匹白馬喚作自己在美國騎過的「Splash」,那時芳儀臉上的笑容宛若得到救贖,然而,看似溫馴的白馬未接受芳儀的韁繩,芳儀哀求的模樣誠如失去最後一線希望,白馬的眼睛望進我們每個人心裡。

芳儀與夜裡的白馬(圖片取自美國女孩粉絲專頁)

芳儀與夜裡的白馬(圖片取自美國女孩粉絲專頁)

導演在此留下空間讓觀眾去感受與詮釋,只以隔日爸爸對芳儀說的一句話透露主旨:

「如果妳還是想要去美國,我窮到脫褲子也會送你去。但如果是爲了逃避,去哪都一樣。

若前進的動力,不源自真正的自由與渴望,而來自懼怕與逃避,那終將無法馴服外在的現實,與內在的混沌。如芳儀在課本角落逐頁畫上的馬,無法奔出紙的邊界;如夜裡的白馬拒絕了芳儀的邀請。而宗輝這話也像對自己說,當莉莉與他說起「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他也曾不願面對。他們需要的正像是芳儀拿起那張自己與 Splash 的合照,翻開摺到背面的一角,好好看看一起合照的母親,看見無論怎麼遮掩逃避,愛都在裡頭。

真實觸動共鳴

《美國女孩》有很多意象可以去運用,但《美國女孩》並非好在這裡,而是好在不濫用、不多說。導演阮鳳儀選擇專注呈現一家四口各自與互動的樣態,在導演與演員的功力下,一切非常真實自然,無論是默默流淚或潰堤,或是幫爸爸染髮、在雙聖大啖冰淇淋而喜悅,演員的舉止和表情都十分細膩真誠。許多觀眾會看到落淚,正是因為這些真實能引發觀眾連結自身經驗,觸動情感上的共鳴,進而體察自己的眼淚為何而流,觀眾的體悟會讓電影的意涵詮釋更加豐厚,是《美國女孩》最為成功之處。

芳安、莉莉、芳儀在雙聖吃冰淇淋(圖片取自美國女孩粉絲專頁)

芳安、莉莉、芳儀在雙聖吃冰淇淋(圖片取自美國女孩粉絲專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凱特茅的沙龍
46會員
29內容數
用心感受來自電影無可限量的光,以文字顯影在此。
凱特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10
《絕命毒師》是一部深具衝擊力的美國電視劇,講述了中年化學老師因癌症而決定製毒的故事。本篇試分析劇中的角色如何跨越道德界線,展現人性中的掙扎與複雜情感。透過角色間微妙的互動與導演精湛的鏡頭運用,敘述了主角從自卑到自戀的心理變化,以及該劇如何引發觀眾對道德與自我欺騙的思考。
Thumbnail
2024/11/10
《絕命毒師》是一部深具衝擊力的美國電視劇,講述了中年化學老師因癌症而決定製毒的故事。本篇試分析劇中的角色如何跨越道德界線,展現人性中的掙扎與複雜情感。透過角色間微妙的互動與導演精湛的鏡頭運用,敘述了主角從自卑到自戀的心理變化,以及該劇如何引發觀眾對道德與自我欺騙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3/08
《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從命案出發,但核心並不是懸疑,而是藉此揭開夫妻關係與家庭的陰暗面,與故事如何被述說。
Thumbnail
2024/03/08
《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從命案出發,但核心並不是懸疑,而是藉此揭開夫妻關係與家庭的陰暗面,與故事如何被述說。
Thumbnail
2023/10/10
走進戲院前,我先向同行的家人打了預防針:「聽說不太好懂喔!看的時候就不要太糾結於『為什麼』了。」觀影後我想這樣的預備是對的,時常對電影情節有疑惑的家人也說好看,想必是我們都沉浸在宮崎駿與吉卜力工作室創造出來的動畫世界,感受角色的情緒與情感,而不只是用大腦理解本來就不一定有邏輯的事物。
Thumbnail
2023/10/10
走進戲院前,我先向同行的家人打了預防針:「聽說不太好懂喔!看的時候就不要太糾結於『為什麼』了。」觀影後我想這樣的預備是對的,時常對電影情節有疑惑的家人也說好看,想必是我們都沉浸在宮崎駿與吉卜力工作室創造出來的動畫世界,感受角色的情緒與情感,而不只是用大腦理解本來就不一定有邏輯的事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導演從她的自身經歷發展而成的長片,故事延續其短片作品《姊姊》。 《媽的多重宇宙》跟這部電影都在講述華裔美籍母女的相愛相殺。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導演從她的自身經歷發展而成的長片,故事延續其短片作品《姊姊》。 《媽的多重宇宙》跟這部電影都在講述華裔美籍母女的相愛相殺。
Thumbnail
關於《美國女孩》 美國女孩講述的是2003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因罹癌(林嘉欣 飾)而帶著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 飾)、芳安(林品彤 飾)從洛杉磯回到台灣,與分隔兩地的丈夫宗輝(莊凱勛 飾)團聚。 你我他的平凡家庭 有點距離的親人 癌與死亡 如果這已經是他的最好了呢? 愛與恨 你只想到你自己 後記
Thumbnail
關於《美國女孩》 美國女孩講述的是2003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因罹癌(林嘉欣 飾)而帶著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 飾)、芳安(林品彤 飾)從洛杉磯回到台灣,與分隔兩地的丈夫宗輝(莊凱勛 飾)團聚。 你我他的平凡家庭 有點距離的親人 癌與死亡 如果這已經是他的最好了呢? 愛與恨 你只想到你自己 後記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對我來說,幾乎是太私密,也太過靠近。溫和且平穩的語氣,反復無常的相處困境,電影裡我窺見昔日的模樣。那個還沒長大,青春期,家庭慢慢失能的模樣。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對我來說,幾乎是太私密,也太過靠近。溫和且平穩的語氣,反復無常的相處困境,電影裡我窺見昔日的模樣。那個還沒長大,青春期,家庭慢慢失能的模樣。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套我看得相當感觸的電影,大概因為我也是某個母親的女兒(笑)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套我看得相當感觸的電影,大概因為我也是某個母親的女兒(笑)
Thumbnail
  本文為情節分析,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   每個母親,都曾經是個對未來懷抱著希望的女兒;而每個女兒,則都會把母親視為人生的教材──往往是負面的那種。
Thumbnail
  本文為情節分析,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   每個母親,都曾經是個對未來懷抱著希望的女兒;而每個女兒,則都會把母親視為人生的教材──往往是負面的那種。
Thumbnail
阮鳳儀說,這故事是她對青春的告白,這一頁很沈重,需要很多的勇氣才能往後翻到人生的下一章。我看了很多次《美國女孩》,每一場都有導演的映後座談,每一次我都想舉手跟她說:「謝謝你,謝謝你讓我醒過來,這是你青春的告白,也是我和我母親的告別。」但我每一次都無法舉手,無法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出我這輩子最深的傷痛。
Thumbnail
阮鳳儀說,這故事是她對青春的告白,這一頁很沈重,需要很多的勇氣才能往後翻到人生的下一章。我看了很多次《美國女孩》,每一場都有導演的映後座談,每一次我都想舉手跟她說:「謝謝你,謝謝你讓我醒過來,這是你青春的告白,也是我和我母親的告別。」但我每一次都無法舉手,無法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出我這輩子最深的傷痛。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個熱愛美國的女孩,與她的母親、妹妹一起回到台灣,重新見到父親之後的故事。返回台灣落地的那刻開始,故事的張力便已隱隱顯現:夢想與美好不復以往,死亡的恐懼近在眼前,一家人該如何安放己身?導演選擇專注呈現一家四口各自與互動的樣態,一切非常真實自然而觸動人心。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個熱愛美國的女孩,與她的母親、妹妹一起回到台灣,重新見到父親之後的故事。返回台灣落地的那刻開始,故事的張力便已隱隱顯現:夢想與美好不復以往,死亡的恐懼近在眼前,一家人該如何安放己身?導演選擇專注呈現一家四口各自與互動的樣態,一切非常真實自然而觸動人心。
Thumbnail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曾經很恨自己的父母,恨他們為什麼天天吵架,恨他們為什麼幫我們做了那麼多我們不要的決定,恨他們為什麼還不夠好...。於是我們抱著一邊怨對自己父母,一邊羨慕的他人家庭父母而長大,儘管長大後我們遇到了許多朋友及人生伴侶,但我們似乎無法輕易的從這名為家庭的詛咒脫離。
Thumbnail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曾經很恨自己的父母,恨他們為什麼天天吵架,恨他們為什麼幫我們做了那麼多我們不要的決定,恨他們為什麼還不夠好...。於是我們抱著一邊怨對自己父母,一邊羨慕的他人家庭父母而長大,儘管長大後我們遇到了許多朋友及人生伴侶,但我們似乎無法輕易的從這名為家庭的詛咒脫離。
Thumbnail
時間回到SARS爆發的2003年,人們還在用撥接上網,用MSN和人交流、用無名小站與人分享生活。時間一轉眼來到2021年,已經在聊著元宇宙的我們,仍上演著和《美國女孩》那個年代一樣的情節:因為病毒大家戴著口罩、無法自由的教育體制,還有在華人家庭中,無時無刻在上演的情緒勒索。
Thumbnail
時間回到SARS爆發的2003年,人們還在用撥接上網,用MSN和人交流、用無名小站與人分享生活。時間一轉眼來到2021年,已經在聊著元宇宙的我們,仍上演著和《美國女孩》那個年代一樣的情節:因為病毒大家戴著口罩、無法自由的教育體制,還有在華人家庭中,無時無刻在上演的情緒勒索。
Thumbnail
一段台灣女性最深層的生命經驗——《美國女孩》中莉莉所展現的是女性心中、最想擺脫,卻早已與一生糾纏不清的傳統壓抑。
Thumbnail
一段台灣女性最深層的生命經驗——《美國女孩》中莉莉所展現的是女性心中、最想擺脫,卻早已與一生糾纏不清的傳統壓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