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三个生日,多年来连我自己都不大能确定,哪个该是正经的,哪个该是碰瓷的。
小时候没有这个困扰,就只有我妈记得的那一个农历日子,接近年关。那个时候,北方的农人在经过一年辛苦,短暂的喘息之后,从炕上起来,抖擞精神,挽起袖子准备杀猪过年。
据说黄历上有曰:小年之后天天吉日,宜嫁娶。但我现在心眼多了之后,怀疑编黄历的人不过是懂得顺势而为,而已。因为小年之后安排嫁娶最便(bian)宜,为酒席准备的食物,通常都会剩很多,正好过年接着吃,冰天雪地,也好储存,就不用再另外治办年货。
因为这样,我生日那天,村里总有喜事。我妈总说:你看你有福的,生日总有好吃的。于是那天早餐,我想吃两个馍,我妈会说:好咧,少吃些,晌午行门户(吃酒席)呀,不行你再喝一碗玉米糁子,不要吃馍。
通常也是我妈带着我,给五块十块的礼金。一张八仙桌上,坐十个人,有三四个都是小孩。菜端上桌子,男人们要先喝酒,女人和小孩就先开动。当妈的或者奶的,先给娃往碗里夹肉,一面问着:嗯,你还想吃啥?妈(奶)给你夹。孩子便有些腼腆地举着筷子往桌上指,倘若这菜正好在桌子的另一边,便有那边的大人端起盘子递过去:来,给娃换一下。我们那时,没有先菜后饭的道理,都是一起上。饸饹面,先来一碗带臊子汤的,再来一碗干拌的,最后,以一个白面蒸馍做结尾,就很满足。我不喜欢吃肉,只喜欢臊子饸饹面,酒席上的臊子汤,虽然臊子的内容苍白,但味道就是比平常自家做的好吃。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后来知道,他们用很多猪油。
后来大些了,有时候我妈不去,便差我自己去。我不想去,她会生气,说我没出息,见不得人。“你长得这么乖,去叫人看一下怕啥?又有酒席吃,还连生日一起过了。”只能硬着头皮去,但再没办法像小时候一样大快朵颐。我仍然很喜欢臊子饸饹面,但我代表的是我老孔家,我爹,我哥,我的一言一行都关乎他们的面子。得给长辈敬酒,得招呼同桌的人。我还是个读书人,得顾体面。
上大学后,办人生第一张身份证,发现个问题。我妈当年不懂阳历,登记户口也报的是农历,于是,我便有了第二个生日。
但大学同学,百分之八十来自农村,基本都有这个问题。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各种实名认证的网络身份,身份证很不重要,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也和日常生活关系不大。有同学过生,大家一起凑钱吃饭庆祝,我报的仍是农历,总在寒假,从没人一起。
直到毕业后某年的新年前,大学最好的朋友打来电话,祝我生日快乐。我一脸错愕,不是我生日啊。他也一脸错愕,我看你的身份证号是今天啊。我才恍然大悟,对对对,是这样的是这样的。现在想起来,有些后悔。我应该不说,怀着感激接受祝福,只说谢谢你还记得。那样的话,没准以后的每年都能接到他的电话。但是我说了,于是后来再也没有了。如今,多年没有联系,今夜突然想起。他那时候还留个中分,像《老男孩》里的王太利。讲话带着浓重的沂蒙口音。
要到再后来,网络普及,我好奇心起,追根溯源,查万年历,才弄清楚自己真正的阳历生日,那便我的第三个生日。如果按照如今社会的通用规则,那应该是我真正的生日,但实际上,它既不官方,也不民间,无人知晓。
被三个生日搞到混乱的,还要到再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全面实名制,你的股票帐号、你的电话号码、你的星礼卡、你的信用卡、你的微信、你的花呗,甚至你的红旗连锁超市的会员卡,都拥有了你的身份证号,于是每年朋友曾给我打电话的那个日子,便会收到无数制式生日祝福短信,带着假笑,扑面而来:亲爱的无法先生,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们全体员工祝您生日快乐、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回复TD退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