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未到,我們每年都必定會遇到元旦、春節、清明、端午、中秋、聖誕節等節日,唯一的例外是四年才有一次的2月29日,或者廣義上,奧運跟世界盃也算是某種節慶。當然,還有每個人的生日,只要你不是2月29日出生的話。
自己的生日在暑假,而對生日的印象,恰好可分成三個階段:
國小的前半段很常在安親班度過,記得曾吃過乖乖桶和蛋糕,但不記得安親班買還是自己家買;國高中階段即使暑假仍到校上課,所以印象裡沒有慶祝過什麼;最後是大學期間三次暑假,各別參加三個營隊,先後遇見了同月工作人員慶生、團體烤肉,及一次突如其來的蛋糕驚喜。研究所時期跟同學互動頗多,可寒暑假大家各自回家,就沒有遇過什麼特別的事情。
啊對了,雖然細節忘光,替代役下單位好像也有慶生就是了。
開始到高雄工作後,我跟兩年前實習認識的513逐漸熟稔,有了較多互動。兩次生日的中間,夾了難不使人感傷的告白失敗,至少2016、2017兩年生日前後,是有她在旁一起過。在這之前我從沒有跟自己當下在意的對象,一起在生日安排過些什麼,所以,已經是很難得的回憶了。
2017年那次,我收到至今最讓人感動的生日禮物。
前一年的尾聲,513開始學習刺繡,她便在送我的圓形刺繡框內,繡上生日日期與「Happy Birthday」字樣,成為獨一無二的心意。這個禮物陪我度過了碩論的口試,以及這段關係在她有另一半後,逐漸邁向終點的最後幾年。
2018到2020的這幾年,都在生日安排小旅行,2019年甚至去了日本的北九州,不過與513間互動,隨著2020年初告知的結婚決定,已開始逐步遞減。我記不得那幾年自己生日時有沒有特別互動,倒清楚記得在她生日時,曾去吃過藏壽司、牛排飯及涮乃葉。這並非我在抱怨什麼,只是某些畫面記得特別清晰而已。
最後,在經歷工作調整,和嘗試與輕微憂鬱症和平相處的一年後,2021年暑假,即使後半段疫情警戒降級,考量工作環境與風險,就完全沒安排什麼特別計畫,假如晚上吃兩個必勝客獨享披薩不算的話。
那段時間我領悟到一件事,就是某個日子之所以特別或使人期待,並非是「某個日子」本身,而是那天會發生的事情。好比長久下來,節慶都有約定成俗的過節形式,甚至大街上也會充滿過節氛圍,但屬於個人的生日並沒有,比如有對象的人多半想找對方一起過,沒有的人可能與家人,或乾脆自己一個人過。
意識到這點,會忽然覺得生日,也不過是一年當中必然會到來的某一天而已,若自己不主動,且沒有別人來幫你安排些什麼的話,無異於其餘平凡的日子。
這好比春節沒紅包、中秋沒烤肉、跨年不能熬夜一樣,若生日沒有禮物或蛋糕,那小孩子是不可能會期待些什麼的。
我想,這大概是疫情、生日及年齡增長,三者在生活中彼此交融,再參雜憂鬱症調味後得出的結論,畢竟在繁華且短暫的絢麗回歸平淡後,終究得回到日常生活裡,再去琢磨那些每天不斷遭遇的抉擇與衝突,並承擔後果來繼續往下走。
每個「那天」,遲早會變成理所當然的日常「每天」,生日,又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