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域營造課程最後饗宴/畢業合宿心得(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歷經了幾個月場域營造的線上課程,總算來到了最後一節實體課,大家從全國各地前往京都,再一起搭車到高雄的合宿場地(我是說京都的高雄),進行兩天一夜的課程。

場域營造線上課程在上什麼?

首先跟各位介紹場域營造這門課程。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場域,一個人的場域有時候稱為內心的或是禪;兩個人的場域,可以是對話,可以是合作,也可以有上下關係或依賴關係;而三個人或以上,我們可能稱作組織、團隊、社團、社群。

場域營造這件事我簡單解釋就是:用有效率的各種人為方式來“設計”人際關係。

而應用範圍也非常廣泛,從小規模的家庭會議、伴侶溝通、座談會、工作坊、共識營,到公司的團隊建立、跨組織協調,或是大型活動、政治協商甚至國家間會談。當然最近在台灣被廣泛討論的地方創生也大量使用這門技術。

傳統的課程是老師教方法,拆解作法,最後講解自己實踐過的實例,再進入問答時間。但在場域營造的冒險線上課程中,更傾向於講者丟出方向,大家在小組討論中引導出自己的答案,透過跟不同對象的問答與對話,無止盡的延續對話與問答。

稍微對這個模式有涉略過的人就會知道,對話這件事除了很吃自己的經驗跟前置知識以外,另一方面談話對手也非常重要,若遇到不習慣邏輯思考、表達、傾聽、自我覺察並反覆在行動上驗證自己思想的對手,會讓整體對話品質下降,但沒辦法期待每個人都有天才的想像力跟驚人的實踐力,所以這時候對話的空白就要靠每個小組中的工作人員來填補。

說好玩也好玩,但分組遇到錯的人也滿尷尬,總之享受並且觀察這個社群從線上到線下的形成過程,人際變化跟自己的心理變化還有行動,可以有很多反思,交朋友跟學習模式反倒成了附屬品。雖然是課程,但設計方式卻充滿了禪機。(你也可以說他有些地方很佛系或是騙錢w就看大家要怎麼去解釋那個空白)

參加的都是哪些人?

有社群設計師、室內設計師、心理醫生、急診醫生、護士、廣告公司員工、一般上班族、咖啡廳老闆、NPO經營顧問跟我這種閒人都有。大家無論是經營者或參加者,都活躍在自己的場域中,也都想透過場域經營,開始一些新的事件或打造新的人際關係,參加者年齡從20歲到45歲,大多集中在20歲後半到30歲前半,男女比算很健康(平常這類的活動女生真的太多,男人是弱勢)。

然後我是當作上日文會話課在上啦。合宿兩天結束一個月內都不會想講日文。

合宿場地跟內容

這次合宿辦在京都一個很偏遠的府立研修設施,裡面有教室、一棟一棟分開的房間跟大浴場,聽這次某成員說以前大學時代也在這裡辦過宿營,是個有歷史的設施。

raw-image



而內容就跟平常線上工作坊一樣,請來講者提供話題(這門課裡不叫“上課”,叫話題提供,講者只是提供讓大家聊天的梗),然後從早到晚大家各種討論,而第二天行程是空白的,由學員、引導師跟講者一起討論並且執行內容。下面就來看看合宿期間發生了什麼,又帶給我什麼啟示吧!





【合宿事件一:沈默/日文/置身險境】

這次合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我介紹、感想發表等等,只要是全部人一起討論時,就會用自由發言的方式。搞不清楚狀況的人應該會覺得「自由發言很好很輕鬆啊!」但實際上運作起來的狀況,就是十幾個人拿椅子坐成一圈你看我、我看你(高壓的空氣下沒人在滑手機),這群人有些人互相認識,有些完全不認識,像我就一個認識的都沒有。

大概20秒大家就會感覺到沈默的壓力,主持人也不太會說什麼話,頂多就是偶爾說「你們放輕鬆啊!想到再講就好,我們今天沒有規則,沒有規則就是規則。」

到第一個人發言為止,可能經過一兩分鐘,而每個發言者中間間隔的時間有長有短,不管要開新話題或是接話,都沒什麼節奏可循,讓人感受「沈默的力量」真的很大。

這倒不是第一次在那麼多人面前用發表的形式講日文,但在完全陌生沒半個熟人的會場,發表內容還是即興發揮可能是第一次吧?不斷地討論中,我也再度發現,用日文對談一整天,無論是聽或講都會消耗比中文更多集中力。我跟大家講了這件事以後,有個醫生說他以前去美國念研究所,大概可以了解這種感覺,又有人說要是想像自己身邊都是老外,還要配合大家說英文討論,根本就地獄。

接著去美國念過書的那個醫生又說,日本人很愛關起門在自己的規則裡跟自己人探討日本式的東西,這種封建想法對外來者很不友善,不過這樣玩久了也自成一套規則。但就是因為這樣,外國人的意見就更重要了。在他這段發言以後,我有感受到在這團體中自己被賦予更多話語權w

也許是因為教育的關係,我一直以來很能享受像這樣經過苦行來得到成長的過程。我很愛把自己置身險境,看自己究竟有多少能耐?可以讓多少日本人認同?可以跟完全不認識的人對話到什麼程度?可以在整個過程裡得到多少精神跟知識上的成長?

雖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是透過在陌生環境中,對群體氛圍跟個人交際的掌控,以及對自己行為的掌控,來獲得有形跟無形的資源,這樣的遊戲就很像以前各種私人趴踢,不只把妹,也促成各種有形無形的資源交換一般。

透過置身險境來感受自己還活著,跟透過在陌生群體中的不快感來驗證自己的社交能力,我想大概是同一個道理。所以雖然我不敢坐遊樂園的娛樂設施,但把自己丟在這種環境裡,大概也在追求某種死裡求生的刺激吧?


raw-image

【合宿事件二:燒肉定食-抵抗日本人的群體意識】

第二天中午大家去吃了一個很難吃的醬豬排,醬太甜,炸得不好,肉少飯又多。因為餐是主辦事前訂好,所以桌面上不會有菜單這種東西。看著眼前的飯跟醬豬排量完全不符比例,我邊吃邊靠北邊猶豫要不要加點(好忙w),邊吃邊猶豫了幾分鐘,我按下服務鈴要了菜單。

菜單進包廂時(整間大包廂都是我們同學),旁邊兩桌的人都在看,我翻了一下跟同桌討論「我覺得這菜不夠配,不然點個套餐不要飯,菜我們一起吃?」結果對方說「不要飯很浪費欸!不然飯我吃啊!」看了看我又按了服務鈴「請問我現在點一個燒肉套餐會很久嗎?」「不會啊!五分鐘就好了!」「那麻煩追加一個燒肉套餐!」聽到我點餐旁邊幾桌又在看,上菜時整個包廂有參加合宿的十幾個人都在指指點點,而我只是看了看時間,一邊慢慢跟同桌把套餐吃完。

大家準備開車回會場的瞬間最尷尬。大家過來各種吐槽「哎唷!你們食慾真好欸」「等一下記得準時回來喔」「那我們先走囉!」因為主辦在旁邊,我這時候很乖巧沒有反吐說:是因為主辦挑的餐廳太難吃,飯又配不完我只好追加配菜,也不是真的食慾多好。

一陣喧囂後大家走光,面對大家的吐槽,同桌大叔顯得非常尷尬,我慢慢把飯吃完問他「欸你不覺得很難吃嗎?」「恩...是不怎麼樣啦!」我邊扒著最後幾口肉,邊起身巡了一下包廂。「幹!你看他們根本沒吃完,平均每桌就有一個剩一堆白飯,還有人連肉都沒吃欸!」「對啊,是真的不好吃啦。」大家知道不好吃一起追加不就好了嗎?但是應該是考慮到活動流程跟主辦心情還有皇城內的和氣,所以沒人問。

其實休息時間還有一小時根本超級夠,而且下午課程完全沒有規劃,只能說這種團體意識真的很強。

我剛來日本時,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日本的集團意識。比如會自己跑到只有女生的蛋糕店裡面點一堆蛋糕還吃得很爽,忘年會、新年會大家飲料到齊乾杯前,我就把自己的飲料喝光,很多這種小細節,都是因為不懂日本規則才犯的錯。

現在我重新觀察自己在日本人的場域中,發現懂了規則後,無形的壓力讓我沒辦法跟以前一樣自由自在了。在「了解日本潛規則的前提下,利用破壞規則來造成真空,進而形成更進一步的對話」,應該就是我接下來該在台日共創場域中該扮演的角色吧?

話題繼續回到餐廳。在追加的餐點上菜後,大家離開之前,其實很多同學看到飯菜是擺在靠同桌大叔那側時,都以為是他加點的,這時感覺得出他很尷尬,卻又不知道要跟誰解釋,於是我在最後群體討論時,直接在全班到齊的狀況下說「很抱歉!剛剛中午的套餐是我加點的,請大家不要怪大叔,他是無辜的(大叔的事會在下個部分提到)。」聽完這句大家都笑了,這也算是我稍微對他身邊尷尬的氛圍投下了一顆小小震撼彈吧?

而另一個討論中,全班圍成一圈坐著發表段落感想時,因為也採用前面提到的“自由發表”制,於是又陷入了沈默。就在舉手發言都很困難的空氣中,我直接站起來往大家座位圍繞的圓中間走了兩步,說:「我覺得在這裡坐久了脖子真的很酸,但是在這種狀況下想站起來動一動,不覺得很突兀嗎?」然後我就邊講邊拉脖子的筋,然後繞了一小圈,視線也同時掃過每個學員跟講者,跟他們短暫眼神接觸,然後大家又是一陣爆笑。

也不是說我動作多好笑,而是在這種嚴肅又安靜的氛圍中,一個人突然起身做出跳痛的事、講出跳痛的話,還跟每個人有眼神接觸,這狀況下就是看大家不笑比較尷尬,還是我比較尷尬,這也算是一種挑戰,用我的舉動去挑戰整個氛圍,看能扭轉到什麼程度。

結果大家滿捧場,之後的討論氛圍也比較輕鬆了,這也算是我在這次場域中的挑戰。不是只當個口無遮攔,厚顏無恥的白目,而是在熟知日本社會規則,不干擾團體運作的前提下,選擇性破壞某些狀況,就是我接下來的路吧!


raw-image

【合宿事件三:純真的協力隊員】

這次合宿個性強烈跟有趣的人太多了,我挑幾個其中印象深刻的跟大家介紹一下。

最開始自我介紹時有個鬍子大叔(事件2中跟我同桌吃飯的),講話感覺畏首畏尾,說自己是協力隊隊員,任期結束後現在正為生計煩惱。我聽完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大叔個性也太弱了吧!跟外表反差超級大!!!原本對他不太感興趣,但洗澡時有機會跟他單獨聊天,後來晚上喝酒跟分組討論時也遇到好幾次,漸漸了解他是個很不可思議的人。(協力隊員=地域振興協力隊員:日本總務省某專案下的專案約聘人員,我也是從那個專案出來的)

聊起經歷跟任期中的事,他毫不保留的講了自己的想法跟過去,面對我的意見,不管正面負面也都非常坦然的接受,沒有任何解釋、反駁或是說明,很像打太極一樣,能化解任何攻擊。他講話語調很柔和,該行動或表達自己意見時卻很果斷,但那種果斷卻毫不影響他柔和的印象。

總之讓我覺得“這種大叔真的有辦法在社會上生存嗎!?”

「在協力隊以前你是做什麼的啊?」

「我之前在青年海外協力隊,去了埃及幾年之後回來才加入地域振興協力隊」

「喔?青年海外協力隊?所以你來很年輕囉?」

「我已經40幾歲囉!」

「40幾!?我以為這跟打工度假一樣有年齡限制欸?」

「沒有啦!制度有些還是可以適用。」

青年海外協力隊是日本政府的”政府開發援助“中的一個專案,從1965年開始,派遣各行各業的專家,以義工身份到海外進行各種技術支援跟文化交流,這些代表日本出去的人就是門面,當然也有徵選跟面試。

「任期結束後你們東家沒有用外包的把案子包出來給你創業嗎?」

「我們市長原本就打算這計畫只做三年,而且我的成果很不被看好」

「報告書跟報告會什麼的勒?」

「當然也都有,只是我不是很會把自己的成果寫得很厲害...也覺得還有很多地方沒做好。」

他講話的態度就像怎麼用刀捅他,也只會點點頭然後看看傷口,我沒有追問的話,自己完全不會主動對那些弱點做任何掩飾。後來又講到商業模式、政府的其他輔助制度跟要不要回老家之類的,才慢慢勾勒出這個人的全貌。

40幾歲的大叔原本是個藝術家,擅長油畫,在埃及時是負責環境教育專案,回日本在協力隊任職期間則是負責小學跟中學生們的場域經營,大家可以想像成是一個大家愛去就去的安親班,裡面有個會畫畫的大叔,可以傾聽大家的各種煩惱,有時候也會視情況帶大家畫畫或做各種活動。

分組討論時他帶過幾個,都滿有趣的,其中一個是大家對話時試著不是面對面,而是背靠背來對話,這樣同時有肢體接觸,也不會覺得很不自在,其他還有用畫畫的方式來溝通,總之他雖然不擅長自我包裝,但絕不是泛泛之輩。

對話中他好幾次也透露出對自己將來生計的不安,對於其他人做的事無論是羨慕、稱讚或其他評論也毫不保留。合宿結束後,我實在對他放不下心,於是私下跟他約在京都車站想請他吃頓飯。他說想吃壽司,我就請回程同車的京都人妹妹推薦一家。

raw-image

飯局中聊了他的家庭背景,跟有沒有考慮回老家這件事,才知道原來他老家是東京的工務店。一開始他還沒說工務店,只說是做工的(他說”大工“),我追問有沒有打算回去繼承,還有工作內容為什麼不喜歡後,聽到他說「按照客戶的依賴設計跟施工我不擅長,我比較喜歡藝術」我才問「設計跟施工?該不會是工務店吧?」「對啊,就是工務店」靠邀!原來是工務店的兒子。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工務店是幹嘛的,簡單說工務店小可以接裝修、裝潢、蓋屋,大可以大到街都市計畫的超大型公共建設,以中文來說應該是建設公司跟裝修公司的合體吧?

「那真的沒辦法都沒考慮回家嗎?」「就像你剛剛在工作坊裡說的那種心情一樣嘛,我現在回家就好像輸了,表示我的夢想就只有這點斤兩而已」聽到他屯一堆冷凍納豆,平常吃飯也只用醬油配飯果腹,我覺得很心酸,但聽到他家背景突然又覺得:原來這是在有退路前提下,他為夢想選擇的絕境,但退路跟絕境很衝突,有退路的人被逼到的絕境,究竟還算不算絕境呢?

總之吃完飯,我也不太為他擔心了。這種教養、不設防的態度還有專業技能選擇跟培養,都證明他從小應該是在一個健全環境下長大,才擁有如此的強大的心靈,來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中也不需要遮掩。感覺有一天他不想玩了,回家搖身一變成為企業鉅子好像也不奇怪。

「我不用掩飾弱點也不用特別說什麼啊,反正我家都幾百億生意在做,要掩飾什麼?」不知道有一天他會不會突然這樣講ww

(續篇請前往訂閱區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東京裏物語
36.3K會員
256內容數
關注日本新聞、社群營造、台日中美關係的沙龍,偶爾也有一些筆者在日本的生活雜記與場域營造心得。
東京裏物語的其他內容
2024/06/12
加賀譯是一個跨國工作坊的計畫,強調地方的所有資訊都只是尋找自己內心願望的線索。工作坊分為三個階段,強調自我、實踐,以及共創。此外,文章中提及了工作坊的組織與分工、課程部份以及其中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2024/06/12
加賀譯是一個跨國工作坊的計畫,強調地方的所有資訊都只是尋找自己內心願望的線索。工作坊分為三個階段,強調自我、實踐,以及共創。此外,文章中提及了工作坊的組織與分工、課程部份以及其中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2024/05/01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在涉谷百番地參加的工作坊以及社會新創空間的感受和經歷。百番地是panasonic為了迎接創業100年週年而開始的構想。作者分享了自己實際體驗和參觀後感想,也介紹了百番地這個特殊的社會創新空間。
Thumbnail
2024/05/01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在涉谷百番地參加的工作坊以及社會新創空間的感受和經歷。百番地是panasonic為了迎接創業100年週年而開始的構想。作者分享了自己實際體驗和參觀後感想,也介紹了百番地這個特殊的社會創新空間。
Thumbnail
2024/03/22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2024/03/22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2019年開始的台日交流計畫經過疫情的折騰,總算迎接第一批台灣大學生來到加賀,中年肥宅與女大生們的香豔奇幻(誤)大冒險正式開始。本篇從大學生們第一天落地開始,順著當初的工作日誌寫一寫發現內容還是逃不出社區營造的思考...請大家斟酌服用。
Thumbnail
2019年開始的台日交流計畫經過疫情的折騰,總算迎接第一批台灣大學生來到加賀,中年肥宅與女大生們的香豔奇幻(誤)大冒險正式開始。本篇從大學生們第一天落地開始,順著當初的工作日誌寫一寫發現內容還是逃不出社區營造的思考...請大家斟酌服用。
Thumbnail
(續前文)本系列文將逐一介紹個人參加過的課程、研修、參訪,我想得到跟學習有關的內容。(我自己擔任講師、引導師以或負責人就不在此系列範圍內)本篇將分享跟日本政策有關的地域專案經理人專班。
Thumbnail
(續前文)本系列文將逐一介紹個人參加過的課程、研修、參訪,我想得到跟學習有關的內容。(我自己擔任講師、引導師以或負責人就不在此系列範圍內)本篇將分享跟日本政策有關的地域專案經理人專班。
Thumbnail
(續前文)本系列文將逐一介紹個人參加過的課程、研修、參訪,我想得到跟學習有關的內容。(我自己擔任講師、引導師以或負責人就不在此系列範圍內),本篇內容會簡單介紹工作坊進行方式,內文包含石川觀光創造塾之介紹。
Thumbnail
(續前文)本系列文將逐一介紹個人參加過的課程、研修、參訪,我想得到跟學習有關的內容。(我自己擔任講師、引導師以或負責人就不在此系列範圍內),本篇內容會簡單介紹工作坊進行方式,內文包含石川觀光創造塾之介紹。
Thumbnail
本系列文將逐一介紹個人參加過的課程、研修、參訪,我想得到跟學習有關的內容。(我自己擔任講師、引導師以或負責人就不在此系列範圍內)本篇開始介紹的都是我身為學員參與的課程與工作坊。我自己整理出這些課程類的東西大概都有個公式(工作坊將於續篇介紹),本篇內容包含社區營造學校光輝塾與創業週末。
Thumbnail
本系列文將逐一介紹個人參加過的課程、研修、參訪,我想得到跟學習有關的內容。(我自己擔任講師、引導師以或負責人就不在此系列範圍內)本篇開始介紹的都是我身為學員參與的課程與工作坊。我自己整理出這些課程類的東西大概都有個公式(工作坊將於續篇介紹),本篇內容包含社區營造學校光輝塾與創業週末。
Thumbnail
以下整理我以工作人員身份參與了日本大學生工作坊兩年,跟台灣政大這次工作坊的綜合心得跟各位分享。工作坊的執行方式台灣跟日本風格大有不同,我參加的次數有限,在這篇用個人淺短的經驗整理一下心得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以下整理我以工作人員身份參與了日本大學生工作坊兩年,跟台灣政大這次工作坊的綜合心得跟各位分享。工作坊的執行方式台灣跟日本風格大有不同,我參加的次數有限,在這篇用個人淺短的經驗整理一下心得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場域營造的冒險,一路上充滿艱難但也充滿驚喜,在疫情時代更是個重新思考人際連結跟實體場域的好時機。從今而後我還是會繼續面臨不同的場域,而這次研修也成了疫情肆虐的2021裏最珍貴的寶物。
Thumbnail
場域營造的冒險,一路上充滿艱難但也充滿驚喜,在疫情時代更是個重新思考人際連結跟實體場域的好時機。從今而後我還是會繼續面臨不同的場域,而這次研修也成了疫情肆虐的2021裏最珍貴的寶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