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2021年度字:等!明年初確診飆高後,可望回復正常?

2021/12/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 / 楊艾俐
2021年即將結束,各種年度漢字出爐,例如聯合報的「台灣2021代表字」,「宅」字在36個候選字中拔得頭籌。
其他國家也各有年度漢字,新加坡是盼、法國是熬,日本是金(表示日本在奧運中獲得多面金牌),美國是漲(通貨膨脹)。香港是亞洲週刊代表香港選出「穩」字,中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光明網等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21」在北京揭曉年度字詞是「治」、「建黨百年」、「疫」,顯然中港都過度美化自己國家。
我觀察世界表現,今年年度字應該是「等」,經過2020年的新冠肺炎,大勢似乎已定,世界盼望疫苗,也知道不敢大意,所以只有接種疫苗,「等」著過去,歐美疫苗1月開始接種,先是75歲以上的人才能接種,但是供不應求,老先生、老太太在電腦旁「等」,看到有空的接種疫苗場所,然後是65歲的人如法炮製,一個個年齡層再如法炮製。
台灣本來是防疫模範生,AZ來了,乏人問津,5月初頃刻台灣翻轉,一天高達700多人染疫,於是整個暑假到10月,台灣全民開始等疫苗、幸好郭台銘開第一槍,願意捐贈500萬疫苗,接著台積電和慈濟也陪捐,才解決疫苗的燃眉之急。

5月到10月,台灣都在「等」開放

5月到10月,台灣都在「等」開放,5月政府實施第三級戒嚴,網上廣傳台詞「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週內解除三級!」當時我觀察歐美各國例子,三級通常不會很快解除,四週後確診人數才可能下降,八週後解除第三級是最樂觀的期望。這句話的流行,反映了台灣人的樂觀,但也失於天真,甚至坐井觀天。
海外台灣人或華人想要回家的等機票、等旅館、等隔離結束,目前台灣是少數兩三個國家中,也只有這兩三個國家要隔離21天(後七天自主健康管理,還是什麼都不能做),台灣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要住在防疫旅館,(春節期間只要七天)。
圖/海外台灣人想要回家也要等待隔離結束,才能與家人聚首。圖片來自桃園國際機場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很多人因為父或母健康有問題,趕回台灣探視,「等」著、「等」著,在隔離期間父或母過世。有的老人家急診,不管什麼病,先隔離三天,而且看護都不能陪伴,很多子女都見不到父或母最後一面。也只能說犧牲自己,成全大眾安全。
要結婚的新人「等」何時才能解除警戒,進入禮堂。學生「等」再度進入校園,雖然家裡可以遠端學習,但是實體課程還是很重要,與同儕及老師互動畢竟需要,有些學生還必須進校園,例如進實驗室做實驗。
加州大學化學系教授楊培東就說,他有些學生應該今年畢業,拿到碩、博士,但從去年起就不能到學校,嚴重影響他們的論文進度,和自己小兩屆的學弟妹一起畢業,競爭大很多,有形無形損失很大。
企業家「等」能出國考察,與客戶已經兩年沒有見,現在的關係其實是以前勤跑業務累積的人際資本,現在卻是一點一點用罄,必須重新累積,而且人與人之間真實見面,才能迸撞出火花。民間有俗話說,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幹三成功。但是現在想有作為都難了。
習於度假的歐美人及台灣人更不耐煩,台灣只要疫情稍緩些,就看到各風景區人滿為患,很多人都不戴口罩,看得人心驚膽戰。兩年來,家庭都很少聚首,不知要等到何年,才能正常聚首。

人生有太多等待,我們不得不學會等待

本來11月以前疫情逐漸趨緩,大家都指望在聖誕節、農曆年,朋友、家人都能大聚首,企業已排定尾牙,但是沒想到迎來的卻是變種病毒Omicron,現在美國新冠肺炎中85%都已經是Omicron。
還有平常就必須「等待」的「等待」,例如等發薪水、等發年終獎金、等合約、等分娩、等考試、等生病的親友痊癒,常常迎來的都不是如意,人生有太多等待,我們不得不學會等待,還要學會習慣於一個個不盡如人意的等待。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難熬還是得熬。
圖/人生中已有太多等待,新冠疫情更讓等待成為常態。圖片來自Pexels

「等」成新常態

「等」已經成為新常態了,「等」相對的字眼就是忍耐。忍耐是我們從小被教導的德行,現今更是考驗忍耐的功夫。忍耐的一個做法是延遲享受,就是「放棄眼前立即的獎賞,以獲得以後的獎賞」的過程。告訴自己及家人明年還有感恩節、聖誕節,新年、生日,度假,不必急在今年。
延遲享受在我們人生過程裡也至為重要,例如學生等到考完試後才狂歡,運動時疼痛,為了日後的健康。上班族存錢,為了早日退休,早日財務獨立。在在都需要延遲享受。
其次懷有盼望,也是根本安度此階段嚴寒長日,不知如何打發,漫漫長夜,輾轉不能入睡,也告訴自己希望就在明天。新冠肺炎下,每盞燈下的人生舞台,上演著不同的故事。有人風光、有人黯淡、但再精彩的戲都有落幕的一天。
而盼望好像黑夜的星星,越黑越閃亮,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在耶誕夜也鼓勵國人說,今年耶誕節對很多人來說是個「難熬的日子」,但也莫忘有「無限可能的新黎明」。

OMICRON肆虐下,2022年初高峰後可望回復正常?

希望之一是一些美國公共衛生專家預測,Omicron變種病毒擴散之下,2022年開年最初兩個月,確診人數、住院案例及死亡案例恐將同時飆高,但高峰期消退之後,全國民眾生活終於可以慢慢回歸正常。
果真如此,我們的等待就結束了嗎?其實不然,也可能有新的變種病毒出現。縱使沒有新冠肺炎,我們還有很多平常就需要「等待」的「等待」。等待,其實牽涉多種層面,包括衝動管理、自我管理及意志力。
在這個高風險社會、這是種調整自己,符合外在環境不同需求的能力,不僅是在這段時間可用,也是一個恆久普世的真理,現代人學會此終生受用。
延伸閱讀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曾著有《郭台銘霸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