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慾望這怪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管住慾望這怪獸


raw-image

真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看進對方的需要,大抵就不會把自以為是的想法硬套在別人身上,錯以為自己的鞋子穿在別人腳上也同樣舒適。那是「恕」的體現。

明知鞋子穿在別人腳上會磨腳,還硬要別人套上。強加的意志,控制的慾望,背後是強大的貪念作祟--說穿了,就是悖離了「廉」。

羅賓.威廉斯領銜演出的《春風化雨》,權威性格強烈的父親一再對兒子咆哮:「我是為你好!我不能讓你毀掉自己的人生。」

兒子的人生是什麼?對這個父親來說,就是兒子必須服從他的價值觀,聽從他的安排,不允許任何個人的意志,即使是小小的興趣愛好,也不准逾越父親劃定的圈子。

他終於通過這雙強而有力的大手勒死此前順服的兒子。兒子以自殺表達了他的絕望。


raw-image

電影固然是虛構,卻反映了真實的人生。

「我是為你好」,多麼熟悉的套語。多少變態的控制就是假成全之名進行。時下多少情緒勒索,也只是個人私慾的精緻包裝。

假愛之名,不過遂一己之私。

「廉」作為人生守則之一,未必是一般刻板的認知,以為只適用於公門,與一般平民百姓全無瓜葛。一般人立身處世,理當心存一把尺:不是自己分內所有,切莫起貪念。弄清了該與不該,順著良心作去,一日忙碌過後,上床與鞋履相別,自能一夜酣眠。

萬一不是,壓抑不住的慾望必然像出籠的怪獸,四處亂走,隨意破壞,染指的未必只是世俗的權力與金錢。一旦進到宗教道場,也可能幻化成不同的模樣。

曾與一位功德會的女士共事。這位女士每月定期到各處室收功德金之外,時不時到辦公室親和。她的滿面笑容,她的慈眉善目,完全符合我們對佛教徒的想像。

這個美好的印象一直維持到我們坐進同一間辦公室,這才發現她的認真盡責僅僅針對功德會,分內的行政工作能推則推。

為何?因為功德會有功德,而學校的行政沒有?

佛教把貪、瞋、癡列為三毒。貪功德算不算貪?再說,世間事究竟有無功德,也不是一刀切,可以簡單粗暴的劃分吧?

換作天帝教,如果認定只有誦誥有功德,所以進了教院只顧誦誥,其他的一概不管,這算不算貪呢?

廿字的「廉」總會讓我想起已故的三弟宏文。

三弟是「廉」德的典型。二十七年短暫的一生,不惜為朋友兩肋插刀。三弟意外去世後,我在娘家瞥到銀行寄來的催繳單。生前未付的信用卡帳單,加計了他過世後的利息,利率當然是高得驚人。我沒理會。過了不知多久,催繳單又出現了,竟然疊加到先前的兩倍有餘。這回我想的不再是三弟已經去世,銀行無處催繳;而是他寧可兩袖清風也一文不欠的堅持。咬牙拿出三個月的薪資,跑到銀行還清。

事後我在心裡對他說:弟弟,你放心,姊姊簽了同意書把你和好友合夥開的工廠無條件讓給他了,附帶還送了一個相當姊姊幾個月薪水的大紅包。你還沒繳完的互助款,姊姊一定會幫你繳完。你來不及付清的卡債,姊姊也幫你還了。

你在這個世界乾乾淨淨,誰也不欠了……

按按:本文所指的「人生守則」非泛泛之稱,而是宗教導師涵靜老人要求弟子在日用常行奉行的基本規約,全為傳統道德德目。共二十個字,亦稱「廿字真言」:「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田心耘的沙龍
39會員
174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田心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以下為三為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替別人著想,並不吃虧。正確的價值觀是「不思善,不思惡」,隨緣自在。 每個人的內心思想不同,在價值觀上的體現也就不同,所選擇的路當然就不同。 記得七歲時母親就走了,父親需兼母職,一邊賺錢,一邊照顧我和弟弟,平常也會給我們零用錢花。 有一次,父親問我們零用錢怎麼花? 我說
Thumbnail
以下為三為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替別人著想,並不吃虧。正確的價值觀是「不思善,不思惡」,隨緣自在。 每個人的內心思想不同,在價值觀上的體現也就不同,所選擇的路當然就不同。 記得七歲時母親就走了,父親需兼母職,一邊賺錢,一邊照顧我和弟弟,平常也會給我們零用錢花。 有一次,父親問我們零用錢怎麼花? 我說
Thumbnail
五濁惡世的慾望?佛陀是這樣教育我們的! 一則YouTube故事分享: 家裡有女兒的;媽媽一定要這樣的教育! 媽媽問: 女兒以後你長大了,你喜歡一件衣服,或者~~~maybe?但!你買不起?這個時候有一個男的跟你說,你不用自己買?我買來送給你,問女兒:你要不要呢? 女兒答: 我為什麼不要呢? 媽媽答
Thumbnail
五濁惡世的慾望?佛陀是這樣教育我們的! 一則YouTube故事分享: 家裡有女兒的;媽媽一定要這樣的教育! 媽媽問: 女兒以後你長大了,你喜歡一件衣服,或者~~~maybe?但!你買不起?這個時候有一個男的跟你說,你不用自己買?我買來送給你,問女兒:你要不要呢? 女兒答: 我為什麼不要呢? 媽媽答
Thumbnail
凡夫不知,在紅塵濁世,在人多是非也多的境域裡,能做個明白人,有多麼的重要。 佛家為何要弟子持戒,捨下財色名利,為的就是遠離人心無明中的貪嗔痴。 有人的地方,就有貪嗔痴。有十個人的地方,就有十分的貪嗔痴。有一千個人的地方,就有千分的貪嗔痴。更何況是名利圍場中,家族親戚間,修羅職場...
Thumbnail
凡夫不知,在紅塵濁世,在人多是非也多的境域裡,能做個明白人,有多麼的重要。 佛家為何要弟子持戒,捨下財色名利,為的就是遠離人心無明中的貪嗔痴。 有人的地方,就有貪嗔痴。有十個人的地方,就有十分的貪嗔痴。有一千個人的地方,就有千分的貪嗔痴。更何況是名利圍場中,家族親戚間,修羅職場...
Thumbnail
除非你是這人間法界中,靈力層次最低的「傀物」,否則,你斷然不會想活得沒尊嚴,做出無明傻事,讓自己無地自容,讓關愛你的人感到失望難過... 不幸的是,就算你再怎麼不想,只要你沒有覺修和定力,那個早就植入在你靈識中的東西,遲早會讓你尊嚴盡失,無地自容。
Thumbnail
除非你是這人間法界中,靈力層次最低的「傀物」,否則,你斷然不會想活得沒尊嚴,做出無明傻事,讓自己無地自容,讓關愛你的人感到失望難過... 不幸的是,就算你再怎麼不想,只要你沒有覺修和定力,那個早就植入在你靈識中的東西,遲早會讓你尊嚴盡失,無地自容。
Thumbnail
真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看進對方的需要,大抵就不會把自以為是的想法硬套在別人身上,錯以為自己的鞋子穿在別人腳上也同樣舒適。那是「恕」的體現。 明知鞋子穿在別人腳上會磨腳,還硬要別人套上。強加的意志,控制的慾望,背後是強大的貪念作祟--說穿了,就是悖離了「廉」。
Thumbnail
真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看進對方的需要,大抵就不會把自以為是的想法硬套在別人身上,錯以為自己的鞋子穿在別人腳上也同樣舒適。那是「恕」的體現。 明知鞋子穿在別人腳上會磨腳,還硬要別人套上。強加的意志,控制的慾望,背後是強大的貪念作祟--說穿了,就是悖離了「廉」。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修行要修清淨心、不動心,每個念頭都要作光明想;心思要清淨,若是雜思多,起惡念,就會跟外道相應。」   「佛菩薩的考驗,是評估你的定力、不動心與清淨心的層次到哪裡。」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修行要修清淨心、不動心,每個念頭都要作光明想;心思要清淨,若是雜思多,起惡念,就會跟外道相應。」   「佛菩薩的考驗,是評估你的定力、不動心與清淨心的層次到哪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