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自由的腳印】week 5——原來「穩定」無法帶來安全感、價值觀是個人選擇而非「不得不」、組織中衝突管理的方法

【邁向自由的腳印】week 5——原來「穩定」無法帶來安全感、價值觀是個人選擇而非「不得不」、組織中衝突管理的方法

逗點-avatar-img
發佈於離職,創業去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是行動上閒散,心緒上卻滿溢出來的一週。

不知道是否因為秋天,或是工作日中間被冒冒失失地插了個國定假日,讓人懶懶的,沒什麼幹勁。

以往,我可能會對自己的散漫狀態很焦慮;這週練習放寬心,排除非必要行程,允許自己空空得過去。

這樣的騰空,一不小心,倒讓心理填入了更多的思緒,想清楚一些事。

-

▋這週,作為生涯諮詢師的我⋯


▎具體成果:


1. 與三個實習個案敲定時間。

2. 帶著感恩的心,寄出婉拒信給其他申請者。

3. 與我的生涯諮詢師完成最後一次面談,盤點出自己五年後理想生活的樣貌。


▎印象深刻的事:


這是和君君🙋‍♀️的最後一次面談,來到收網階段,留下兩個對於個人比較深刻的覺察。

第一點,相對於「穩定」,我更傾向 #從進步中獲得安全感

這個選擇,比較大程度是出自對於這個世界「會持續變化」的預設,而不只是對於個人能力的不自信(可能有一部分仍然是)。

第二點,儘管我重視「選擇的自由」,但我在工作中卻「不」追求時間的自由。

這點的發現滿有趣的。

上個週末CDA課程中,我又再次做了「職涯錨定」測驗。這次的結果與先前略有不同,最大的差異是我的最低分變成「自主工作者」。

填寫君君🙋‍♀️設計的理想工作盤點表時,我也再做出類似的選擇。

咦…我每週寫著想邁向自由,但在測驗中卻真實感覺到:為了實現其他更想要的目標,我願意拿出自由來交換。(好弔詭呀?)

不過,多加界定之後,我看見自己對於自由的想像更多的是「能選擇自己的模樣」,而非僅止於「時間」向度

換個角度想,也可能是,我對於自己掌管時間的能力有更多的信心,所以即使有外加的時間限制,我也不擔心自己會因此受困、受限。

-

▋這週,作為 尋路教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的我⋯


▎具體成果:


1. 覺察到:「開會」可以激發我的腎上腺素,連開五個小時後,我還超有腦力😎(但如果晚上開會,就會影響睡眠…)

2. 覺察到:啊…我好像是個「很picky、難搞的同事」。

3. 用「那就測試看看吧」來做衝突管理。

4. 由衝突後的私下聊聊,理解彼此的立場、脈絡--不迴避衝突,但降低衝突對情感的傷害。


▎印象深刻的事:


近期團隊內有許多的討論會議。在初期,相對於選擇效率,我們更希望把每件事情談清楚、建構每個人都認同的根基。

所以,會議的時長總從說好的一、兩個小時,擴增成三、四個小時,甚至更久、隔日再戰…

我發現自己經歷數小時會議,下線關機後,常會久久不能自已--很亢奮,想法源源不絕冒出來❤️‍🔥。(老公說,看來我很適合去大公司上班,哈!)


不過,回到會議上的自己,我好像滿常是那個會提出疑問、建議,不能讓事情順順流過的人。

我感覺自己在「邏輯的前後不一致」、「策略與目標的回應程度」方面特別敏感。但是,這不代表我總能提出更好的點子,有時就只是感覺不太順而已。

經過幾次之後,我發現一個既能安撫自己,也能給對方交代的句子

「那就測試看看吧!」

用「測試」這個詞,包裹了我的疑慮與對方的可行

我們不馬上定案,但也不因此停滯太久。

畢竟,未知狀態下,誰也說不準,做了才知道。


並且,這週我嘗試做得更多一點,與夥伴約了私下聊聊。

當我能更立體地看見對方,也讓自己更立體地被理解,好像就讓衝突留下的流彈,被溫柔地移除了。

-

▋這週,作為我自己的我⋯


▎具體成果:


1. 把讀書會的腦神經科學知識飽飽地吸入與輸出。

2. 收到以前學生傳來的長篇感謝文字,暖心。

3. 看了《非暴力溝通,療癒關係的正向溝通法》


▎印象深刻的事:


最近不論是在尋路被分配到負責設計與教學的課,或是在當職涯諮詢師的過程,都在處理「#如何釐清價值觀」。

這次在非暴力溝通的書籍中,讀到相關的概念--

「價值觀」應該要是一種選擇、自主的決定,
而不是變成限制個人、壓迫個人的「不得不」。

你可以「一定要」怎樣,但那是你選擇要求自己這樣,而不是被迫的。

可以選擇停下來,也可以選擇堅持。

把「我應該」改寫成「我選擇要」,拿掉從旁人眼光、口中加諸的期待。

這也同時代表,放下用別人來當成藉口,不要推卸責任,活在「受害者情結」中。

舉例而言,如果我認為「應該當一個孝順的乖女兒」,那是我選擇的,因為這樣可以回應我內心的渴求,但那不是不得不做的。

-

▋這週的金句⋯


為了避免衝突,我們將迎來更多的衝突。(from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島)


現代人類用社群媒體作為自己智商(專注力)的摧毀者。(from 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



【自由週記系列文】


【邁向自由的腳印】week 1——用feedly擺脫臉書、開始思考創業的錢錢問題、終於能持續運動了!、認識生涯探索牌卡

【邁向自由的腳印】week 2——用「價值導航卡」解答職涯問題、開發自我探索課、分享肩頸放鬆超有效的瑜珈、推薦日本泡麵

【邁向自由的腳印】week 3——我選擇離職但我不鼓吹、籃球男孩們、連續工作12天心情卻很好、台北飲料65元不限時咖啡店

【邁向自由的腳印】week4——如常上班的颱風假、日本獨旅像貓過一天(影片出爐)、好市多健康快速變一餐公式

avatar-img
逗點的沙龍
56會員
69內容數
想記錄:替平凡劃上「逗點」,追尋心之所嚮;為繁忙打個「逗點」,上路去旅行。 我發現文字的力量驚人,文字可以敦促人思考、文字可以觸發新的想法、文字可以引導思考的深度,更迷人的是,還可以擴展思考的影響力--這是我開始寫、持續寫的原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逗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記述了作者一週的收穫與反思,作為生涯諮詢師與教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的角色,作者分享了在工作中的具體成果,還有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思考。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從生涯諮詢師、教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及自身生活三個角度,分享了過去一週的工作成果與感受。
本文分享了創業工作室「尋路」的起始與心路歷程,特別針對有志於創業但不知如何開始的朋友,提供十個重要的問題模板,引導思考與計劃。這些問題涵蓋核心價值、理想未來、目標設定與業務模式等,幫助創業者在啟程前理清思路。透過深入的對話,成員們能夠更好地團結彼此的理想與行動計畫,為尋找創業道路鋪路。
本篇文章分享了這週的幾個收穫,包括運用卡牌進行價值觀的深度梳理諮詢、準備「自我探索」課程、以及嘗試解決肩頸疼痛的瑜珈練習。此外,文中也提到了一個分心日記的實踐方法,並且分享了在日本購買的美味泡麵經驗,最後感謝了支持者的幫助與鼓勵。
這篇週記回顧了作者在忙碌生活中的反思與啟發,包括觀課經驗、CDA生涯諮詢實踐、興趣探索及新運動計劃。
「生涯諮詢師」就是著眼於個人的「生涯發展」、「職涯進路」的諮詢工作。這篇文將從6個大家可能有的疑問來整理,我這段時間一邊使用這項服務,一邊研究得到的相關資訊。還有一些對此類型工作的不同稱呼,像是:職涯諮詢師、生涯設計師、職業策略規劃師…等等。
這篇文章記述了作者一週的收穫與反思,作為生涯諮詢師與教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的角色,作者分享了在工作中的具體成果,還有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思考。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從生涯諮詢師、教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及自身生活三個角度,分享了過去一週的工作成果與感受。
本文分享了創業工作室「尋路」的起始與心路歷程,特別針對有志於創業但不知如何開始的朋友,提供十個重要的問題模板,引導思考與計劃。這些問題涵蓋核心價值、理想未來、目標設定與業務模式等,幫助創業者在啟程前理清思路。透過深入的對話,成員們能夠更好地團結彼此的理想與行動計畫,為尋找創業道路鋪路。
本篇文章分享了這週的幾個收穫,包括運用卡牌進行價值觀的深度梳理諮詢、準備「自我探索」課程、以及嘗試解決肩頸疼痛的瑜珈練習。此外,文中也提到了一個分心日記的實踐方法,並且分享了在日本購買的美味泡麵經驗,最後感謝了支持者的幫助與鼓勵。
這篇週記回顧了作者在忙碌生活中的反思與啟發,包括觀課經驗、CDA生涯諮詢實踐、興趣探索及新運動計劃。
「生涯諮詢師」就是著眼於個人的「生涯發展」、「職涯進路」的諮詢工作。這篇文將從6個大家可能有的疑問來整理,我這段時間一邊使用這項服務,一邊研究得到的相關資訊。還有一些對此類型工作的不同稱呼,像是:職涯諮詢師、生涯設計師、職業策略規劃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