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想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歲月流過指縫,世界繼續運轉,與病毒共處的時代悄然降臨,無論承認與否。新冠疫情自2020年初延燒至今,有時警報頻傳;有時又似天下太平。我想,時間已經久到足以接受病毒是生活的一部分。

想起疫情剛爆發時,新聞每日都在重複轟炸確診、死亡人數。爾後美歐地區淪陷,我們從擔心台灣家人變成被擔心的對象。再後來每過一段時間,便有不同的國家陷入緊急狀態。而變種病毒的一一現身,更是令人身陷看不到盡頭的末日恐慌,無所適從。

如果看過《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這部2021年的美國諷刺科幻片,大概會覺得許多場景既荒謬卻又似曾相似,那顆要撞上地球的彗星就像此番來勢洶洶的病毒,反映出人類的自傲、自私、野心和永遠存在的階級對立和種族情結。

疫情之下,美國失業率大增,社區周邊的遊民明顯增加,市區的犯罪率也逐漸上升。對我來說,最讓人惴惴不安的不是疫情,而是反亞裔的仇恨犯罪。在美國,針對亞裔的仇殺事件在疫情後增加了150%,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在家中根本無法安歇,擔心著出外上課的先生,總要看到他平安返家才得以放鬆。

就像《千萬別抬頭》電影中為了爭取選民支持的政客一樣,美國的政治人物也利用了一連串煽動、蠱惑的言語,逐步撕裂、肢解社會,再用謊言包裝、安撫,繼續從中獲益。疫情的升溫,給了他們放大種族問題的舞台,無論到哪「恐懼」都是最好操縱的情緒,屢試不爽。

儘管當地朋友相當友善,但那也是有機會對話下的結果。我們接觸的當地人,私下都坦承對於「中國人」沒有好印象,但事實上,美國人根本分不清日本人、香港人、台灣人或者中國人之間的差異。1982年陳果仁謀殺案便是失業的汽車產業工人將對日裔的怨恨發洩在華裔身上的案例之一。

整個大環境,仇視亞裔的不只白人還有相對弱勢的非裔。即使在「Black Lives Matter」的非裔民權活動中,有許多亞裔為其發聲,非裔針對亞裔的仇恨行為也時有可見。

Memento Media on Unsplash

Memento Media on Unsplash

以最近去看牙醫一事為例,因應變種病毒Omicron,在進入診所前需要先致電櫃檯、測量體溫後才可入內等候。當時執勤的是一位非裔美國人,我坐在等候區,看到了接待方式的明顯對比:白人病患沒打電話也沒測體溫直接入室入坐,卻被熱情的接待;另一位亞裔女士安靜在門口等候卻被粗聲詢問為何沒有按照告示的規定先打電話,嚇得那位亞裔女士直接退到門外,還下意識的禮讓比他晚到的白人(沒打電話的堂而皇之入內),接待人員也沒有制止,竟優先幫沒打電話的白人測體溫再示意那位亞裔女士入內⋯⋯

美國標榜「自由、民主」的多元文化,但所謂的民族大熔爐(melting pot)的真相其實是被刻意宣傳的「神話」,歧視並不會因為宣稱「沒有」就不存在。疫情初期「戴著口罩」在超市、在公園,多少雙不甚友善的眼睛看著,或是看到我們就直接繞道,好似我們身上綁著「病毒炸彈」一般,想來就覺得好笑。

Yuan Rong Gong on Unsplash

Yuan Rong Gong on Unsplash

到頭來,真正無種族之分、無貴賤之別的反而是「病毒」本身。幾位國家元首、籃球明星、影視名人的確診,顯示出「病毒」是如此「大公無私」,如此境界,大概沒有任何凡人可與之比擬吧!

如今面對病毒我是更敬畏了——在發現人類如此脆弱而敬畏、在學習謙卑中敬畏、在面對不可控的局面中敬畏,也在日常生活中敬畏。政治人物將「疫情」當作吸納選票的事件,我們也可以將「疫情」當作思考生活的轉機。回不去以往的生活,那就重塑吧!別讓「焦慮」和「恐慌」引領決定,你我都知道那不是生活的全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謝伊太太的沙龍
64會員
140內容數
美國生活去,任何「第一次」都是印記,都很珍貴。 那些忐忑的、興奮的、不安的、新鮮的、大開眼界的, 還是需要留下那麼一筆紀錄的,是吧!
謝伊太太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0
陽光斜斜灑在書桌前,我伸了個懶腰,揉揉發脹的太陽穴,心裡想著,是時候準備晚餐了。 冰箱裡剩下兩顆蕃茄,我一邊盤算著要做一道蕃茄炒蛋,一邊洗著食材。就像往常一樣,我機械地將雞蛋一顆顆敲進碗裡。沒想到敲開第二顆時,竟然掉出兩顆蛋黃。我愣了一下,眼睛睜大,嘴角也不自覺微微上揚——居然敲到了雙黃蛋,難得呢
Thumbnail
2025/04/10
陽光斜斜灑在書桌前,我伸了個懶腰,揉揉發脹的太陽穴,心裡想著,是時候準備晚餐了。 冰箱裡剩下兩顆蕃茄,我一邊盤算著要做一道蕃茄炒蛋,一邊洗著食材。就像往常一樣,我機械地將雞蛋一顆顆敲進碗裡。沒想到敲開第二顆時,竟然掉出兩顆蛋黃。我愣了一下,眼睛睜大,嘴角也不自覺微微上揚——居然敲到了雙黃蛋,難得呢
Thumbnail
2024/12/31
2023年9月之後創作能量嘎然而止, 因為我將熱情傾注在了其他地方。 然而,用生命燃燒的選擇卻讓我失去了感受的能力。 在那段日子,對每一筆數字的較真,是我唯一在乎的事。 什麼包容阿、愛啊、感恩的~ 我演得彷彿有那麼一回事,卻始終感受不到真正的溫暖。 回頭再看,那時的我就是個情緒黑洞,一絲微光都進不來
Thumbnail
2024/12/31
2023年9月之後創作能量嘎然而止, 因為我將熱情傾注在了其他地方。 然而,用生命燃燒的選擇卻讓我失去了感受的能力。 在那段日子,對每一筆數字的較真,是我唯一在乎的事。 什麼包容阿、愛啊、感恩的~ 我演得彷彿有那麼一回事,卻始終感受不到真正的溫暖。 回頭再看,那時的我就是個情緒黑洞,一絲微光都進不來
Thumbnail
2023/05/15
學習歌唱一直不在我的人生選擇中,但當時的我卻非常需要這一個選項⋯⋯ 年初,聲音突然變得囁嚅,氣息也異常微弱,好友指出我似乎用氣音在交談,無奈地回:「沒辦法,只要我一試圖大聲說話就會咳嗽不止。」我們心知肚明,那是心因性的壓力反應,來自沒有盡頭的情緒勒索,就像是被誰箝制住喉嚨,自發地遏止了表達立場的渴望
Thumbnail
2023/05/15
學習歌唱一直不在我的人生選擇中,但當時的我卻非常需要這一個選項⋯⋯ 年初,聲音突然變得囁嚅,氣息也異常微弱,好友指出我似乎用氣音在交談,無奈地回:「沒辦法,只要我一試圖大聲說話就會咳嗽不止。」我們心知肚明,那是心因性的壓力反應,來自沒有盡頭的情緒勒索,就像是被誰箝制住喉嚨,自發地遏止了表達立場的渴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該怎麼說今年這一年是什麼樣的一年,新型的冠狀病毒讓我們看到人類的自私,國家的自私,政治的自私,以及最你我醜陋上的自私是有多自私,是病毒讓我們產生了改變,讓我們不能用最以前熟悉的方式過生活,平靜地一如往常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是病毒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過渡的方式,用全新的思維過一種「新生活」。
Thumbnail
  該怎麼說今年這一年是什麼樣的一年,新型的冠狀病毒讓我們看到人類的自私,國家的自私,政治的自私,以及最你我醜陋上的自私是有多自私,是病毒讓我們產生了改變,讓我們不能用最以前熟悉的方式過生活,平靜地一如往常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是病毒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過渡的方式,用全新的思維過一種「新生活」。
Thumbnail
文 / 尤虹文 兩年來因為變種病毒不斷翻新,全世界一次又一次陷入混亂和恐慌。 兩年多的疫情映照出東西方差異:西方國家不願意遵守隔離和口罩紀律,多數人對於返國必須隔離14天都表示不可思議。一位矽谷工程師甚至好奇地問:怎麼有人願意遵守規定,乖乖地待在防疫旅館呢? 醫護筋疲力盡,甚至無法自救 延伸閱讀
Thumbnail
文 / 尤虹文 兩年來因為變種病毒不斷翻新,全世界一次又一次陷入混亂和恐慌。 兩年多的疫情映照出東西方差異:西方國家不願意遵守隔離和口罩紀律,多數人對於返國必須隔離14天都表示不可思議。一位矽谷工程師甚至好奇地問:怎麼有人願意遵守規定,乖乖地待在防疫旅館呢? 醫護筋疲力盡,甚至無法自救 延伸閱讀
Thumbnail
以最近去看牙醫一事為例,因應變種病毒Omicron,在進入診所前需要先致電櫃檯、測量體溫後才可入內等候。當時執勤的是一位非裔美國人,我坐在等候區,看到了接待方式的明顯對比:白人病患沒打電話也沒測體溫直接入室入坐,卻被熱情的接待;另一位亞裔女士安靜在門口等候卻被粗聲詢問為何沒有按照告示的規定先打電話,
Thumbnail
以最近去看牙醫一事為例,因應變種病毒Omicron,在進入診所前需要先致電櫃檯、測量體溫後才可入內等候。當時執勤的是一位非裔美國人,我坐在等候區,看到了接待方式的明顯對比:白人病患沒打電話也沒測體溫直接入室入坐,卻被熱情的接待;另一位亞裔女士安靜在門口等候卻被粗聲詢問為何沒有按照告示的規定先打電話,
Thumbnail
#原文寫於2021的5/16 2020,人剛好在“超”重災區的紐約待著,那時一天可以幾千例,全國則是最高一天25萬例,至今都還是在一天7 萬例上下跑動的美國,未來案例成長曲線都會是指數型增長直到最高點之後才緩緩下降。他們撐過來了,我們也沒問題。‘
Thumbnail
#原文寫於2021的5/16 2020,人剛好在“超”重災區的紐約待著,那時一天可以幾千例,全國則是最高一天25萬例,至今都還是在一天7 萬例上下跑動的美國,未來案例成長曲線都會是指數型增長直到最高點之後才緩緩下降。他們撐過來了,我們也沒問題。‘
Thumbnail
疫苗是都打了,但是仇恨的疫情並沒有消滅。在美國,我們看到沒有解藥的第四波疫情:那些被打得鼻青臉腫的亞裔老人。
Thumbnail
疫苗是都打了,但是仇恨的疫情並沒有消滅。在美國,我們看到沒有解藥的第四波疫情:那些被打得鼻青臉腫的亞裔老人。
Thumbnail
  去年COVID-19剛開始傳染時,對我們的影響還沒有非常大,在國外重創時,我們似乎安然無恙,這幾天疫情爆得非常嚴重,重創了許多行業,上禮拜突然宣佈遠距教學,那時就感覺有點奇怪,雖然報導還是說著大家不要恐慌,但這積極的態度,還是嗅到了些不尋常。   毀滅後,就是重生的開始,當大家還在思考未來不知道
Thumbnail
  去年COVID-19剛開始傳染時,對我們的影響還沒有非常大,在國外重創時,我們似乎安然無恙,這幾天疫情爆得非常嚴重,重創了許多行業,上禮拜突然宣佈遠距教學,那時就感覺有點奇怪,雖然報導還是說著大家不要恐慌,但這積極的態度,還是嗅到了些不尋常。   毀滅後,就是重生的開始,當大家還在思考未來不知道
Thumbnail
圖片來源 現今亞裔美國人的處境—亞特蘭大事件與新冠肺炎 三月中,美國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發生一起一名白人男子於按摩館槍殺八人,其中有六名為亞裔女性。案件爆發後,人民懷疑兇手是基於歧視亞裔而殺人,這引起了亞裔美國人的緊張、恐懼,也促使支持種族平等的美國人民,將憤怒化為發聲的動力,在亞特蘭大、舊金山、波
Thumbnail
圖片來源 現今亞裔美國人的處境—亞特蘭大事件與新冠肺炎 三月中,美國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發生一起一名白人男子於按摩館槍殺八人,其中有六名為亞裔女性。案件爆發後,人民懷疑兇手是基於歧視亞裔而殺人,這引起了亞裔美國人的緊張、恐懼,也促使支持種族平等的美國人民,將憤怒化為發聲的動力,在亞特蘭大、舊金山、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