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芽兒

青芽兒

26 位追蹤者
創刊於2003年的三農雜誌,致力與農民、與關心「三農」的各方朋友,共同摸索、開創出可以持續的「另一種世界」。
26會員
121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由新到舊
以稻貫之,遊佐町的循環農業走讀遊佐町農友以稻豐為基礎,一步步打造循環農業及能源自給,從提攜稻米到推進養豬事業,並以品牌推廣酒造業。過程中發生多個大事小情,展現著在地生活俱樂部生協與遊佐町農友間的緊密合作與共同成長。
Thumbnail
2024-04-29
6
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的「森の巢箱」旅行會結束,但記憶會時而浮現。會想起一個聚落居民,願意這般為自己的家鄉付出,讓封塵20年的記憶笑語重新在校舍裡響起;用全村合作的力量,開一間大家都喜歡的店,或者該說是大家都喜愛的空間。人們在「森の巢箱」這空間得到心靈休憩,然後等待下一回的相遇、或再出發。
Thumbnail
2024-04-22
4
箱姨豪爽、淡然面對新事物的個性那次農民之路會議上,箱姨作為台灣女農代表的發言,提到她捍衛自己土地,抵抗徵收,還有參與台灣農地正義運動的很多動人的經驗。但我最難忘的就是這兩個小故事,箱姨的豪爽、淡然面對新事物的個性。
Thumbnail
2023-12-31
3
國際農運場合中的台灣女農洪箱無論是在區域或者全球大會,面對來自幾十個國家、語言不通的人,箱姨往往能一眼看到核心議題,再以她的無敵親和力、簡單有力的發言,擄獲全場人心。我知道那是因為箱姨與各地農民代表們一輩子腳踏土地的生命經驗,是不需要翻譯的。
Thumbnail
2023-12-29
3
追憶為農喉舌的洪箱大姊洪箱大姊的一生給了我三個重要的啟示:一是面對不公就要力爭。如她所言:「就算最後保不住地,至少我可以跟我的子孫交代,我們真的拚過了」。二是從她的言行,可深深體會身為農人的驕傲。三是生活在愈現代的農民愈幸福。如洪箱大姊有些薄田適地適種,耕種對了田間的農作物,再加上一群支持友善耕作的消費者就足以養家活口。
Thumbnail
2023-12-26
3
農地女俠洪箱寫給台灣的真情書 10月9日洪箱大姊修完這世的功課,和先生張木村及昔日並肩作戰的老朋友陳信雄會長、吳櫻男一起在天上重聚。這些灣寶土地保衛戰的前輩都遠行了,彷彿也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他們的言行典範提醒著我們,要為台灣的農業和土地持續奮鬥。
Thumbnail
2023-12-23
4
敬悼愛鄉愛土有情有義的洪箱大姊在得知洪箱大姊逝世的消息後,內心相當的難過,剛才公視記者來訪,請我談一下洪箱大姊。我在短時間內回顧了過往十多年來追隨洪箱大姊一起奮鬥的時光,有了以下精簡的敘述。談完之後,公視記者建議我將其寫下來與大家分享,我欣然接受這個建議。因此有底下文字的分享。
Thumbnail
2023-12-20
4
「東協廣場」溫情外一章--用藝術交流異國移工情感,溫暖彼此的心緣起是藝術家唐唐發收到國立暨南大學東南學系/SEAT(南方時驗室)的邀請,舉辦以「家鄉記憶」為主題的工作坊,廣邀新住民與移工朋友一起進行地景繪畫創作。參與者包括東南亞來台移工、留學生和新住民第二代(素人畫者);創作成果則呈現在「東協廣場戶外裝置藝術展」。
Thumbnail
2023-11-29
6
撞見,一攤菜市場美術館?!藝術家唐唐發設計了一場有趣的生活美實驗,試著傳達「生活於藝術之中,生活中有藝術」的思維。他的朋友:凌瑋隆為他的市場擺攤計畫,下了一個簡潔有力的註解:「發哥的『擺攤』直接在菜市場裡開啟作品與民眾的對話,不僅是繪畫/裝置,更是一場在藝術空間外,親民的行為演出。」
Thumbnail
2023-11-25
4
《第八日》之後這篇整理偏重我個人思考及與觀眾回饋的對話,對應到我一直在關注的幾個部份:●用戲劇來處理議題,有效還是無效?戲劇這個媒介的優點何在?●跟談論的議題沒有實質接觸,是否又是知識份子幫弱勢代言?●戲劇可以抗爭嗎?●要如何兼顧劇場的娛樂與教育?●觀眾是誰?等等提問,實在難有一梳理清晰的脈絡,就任我隨意談論吧。
Thumbnail
2023-11-22
2
阿普的生命之旅印度寫實電影之父:薩亞吉.雷(Satyajit Ray)說了個長成一個「人」的故事,伴隨著從農村到城市的旅程。“阿普三部曲”:1955年Pather Panchali/小路之歌;1956年 Aparajito/不屈者;1959年Apur Sansar/阿普的世界。讓我們透過阿普的生命之旅來一窺究竟。
Thumbnail
2023-11-18
3
台灣土雞論壇,打造城鄉共好發動雞【綜合討論篇】因為,遇⾒堅守台灣土雞保種運動30多年的興大師生李淵百教授和陳志峰教授、志力推動社區林業和友善畜產的教授、以及認真思考部落發展的公務員和部落農民、守護地方的教會夥伴,各方朋友決定攜手串連,致力透過土雞產業為地方發展找⼀條路。2019年1月辦理「台灣土雞論壇」,各方展開熱烈對話交流。
Thumbnail
2023-10-26
6
台灣土雞論壇,打造城鄉共好發動雞【土雞案例篇】 因為,遇⾒堅守台灣土雞保種運動30多年的興大師生李淵百教授和陳志峰教授、志力推動社區林業和友善畜產的教授、以及認真思考部落發展的公務員和部落農民、守護地方的教會夥伴,各方朋友決定攜手串連,致力透過土雞產業為地方發展找⼀條路。2019年1月辦理「台灣土雞論壇」,各方展開熱烈對話交流。
Thumbnail
2023-10-23
5
台灣土雞論壇,打造城鄉共好發動雞【學術篇】因為,遇⾒堅守台灣土雞保種運動30多年的興大師生李淵百教授和陳志峰教授、志力推動社區林業和友善畜產的教授、以及認真思考部落發展的公務員和部落農民、守護地方的教會夥伴,各方朋友決定攜手串連,致力透過土雞產業為地方發展找⼀條路。2019年1月辦理「台灣土雞論壇」,各方展開熱烈對話交流。
Thumbnail
2023-10-19
5
香港人在日本耕作: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15這一年在日本這個稱為雪國的越後妻有地區,如果在松代站下車,再沿站邊山路往松代城方向上行,不到15分鐘便會看見一塊菜田。這塊菜田的形狀不像一般農田那樣方正,呈一個又一個同心圓型。至於田上的人就更特別了—他們說的是地道的廣東話。對,他們不是日本人,而是香港人。這一年,這些香港農夫來到越後妻有,種田。
Thumbnail
2023-10-16
8
日本 新潟/越後妻有的經歷如果要談「大地藝術祭」與當地可持續的發展,我說不出個所以然。想到台灣這幾年許多靠各種「節」來吸引觀光人潮的例子⋯這會是農、漁村良性發展的正軌?鄉間有別於都市的生活、緊密人際關係、地方特有經濟運作及自己該有相對的主體性。如果把它推向成為都市的「後花園」、城市人的「夜店」,這會是對鄉間另一種的掠奪方式?
Thumbnail
2023-09-30
3
大地予我:參與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15年4月我在日本越後妻有松代市進行種植計劃,到秋收後才會完結。應大會要求,除了種植蔬菜、水稻,需要用自然永衡perma-culture的概念實踐。我多次聆聽藝術祭總策劃人北村富朗先生談十多年來策劃歷程,年青時搞社會運動,後來看到農村凋零,用術藝作為切入點,希望被遺忘的農村和老人得到快樂和關懷。
Thumbnail
2023-09-27
5
人與自然,都市與鄉鎮,死者與他者的交歡*:朝向2015年「大地藝術祭」「大地藝術祭」至2015年,發揮了(1)用藝術發掘地域特色,(2)為了在他人的土地上創作,所作的溝通和學習,(3)以創作的愉快和奇妙為媒介的共同勞動,(4)把人吸引到空間來的力量等等,其中保留至今有200作品。在精益求精的製作過程中,地方上的老人們有了元氣,來訪的年輕人也越來越融入當地。
Thumbnail
2023-09-24
5
從沒想過,有一天成為碾米師傅碾米工作能輕鬆應付後,開始不想繼續碾米代工了。一方面是從碾米獲得的學習樂趣變少,另方面是透過這小型碾米機代工獲得收入,是投資報酬率較低的工作。幾經思考,決定把碾米轉交給耕作者,請她們來學習如何碾自己的米,用換物換工的方式共享機器資源。從碾米代工的位置卸下,興起紀錄這歷程的念頭。感謝一切,盡在不言中。
Thumbnail
2023-08-26
2
為什麼稻米對我很重要稻米對我們生活很重要,我們每天三餐都吃米飯。連我最喜歡的甜點,也都是米飯做成的。每年5月15日我們會用稻米、蔬菜做裝飾,把房子弄得漂漂亮亮,來慶祝收成。我們會用糍粑做成黃色、橘色、粉紅色與綠色的葉子形狀。誰家最漂亮,就可得到獎賞。
Thumbnail
2023-08-19
4
把田種下,把心放下當台灣的孩子們米飯越吃越少,稻米供給開始出現過剩的問題後,政府也陸續採取獎勵休耕的措施因應。而東北季風最早報到,秋雨綿綿影響收成的蘭陽平原,二期稻作便理所當然地成為實施休耕的第一個選擇。原本以為土地休耕,自己也樂得有個喘息的機會,沒想到緊接而來的炙熱八月天,卻給自己上了意外的一課。
Thumbnail
2023-08-12
8
從土地長出力量來––有機、稻米、城鄉交流2004年的農村工作坊主題標定為「稻米與稻農之心」,一方面呼應聯合國提出的「國際稻米年」;一方面則是因為稻米這深具幾千年傳統,不僅是全球30億人口,尤其是亞洲地區賴以維生。稻米不僅意味著糧食,還意味著重要的文化,它總是出現在人們的各種生活、宗教的慶典,或是呈現在藝術裡頭。
Thumbnail
2023-08-05
8
國際稻米年決議文本/聯合國千年宣言大會回顧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第2/2001號決議,注意到稻米是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糧食,申明需要提高對稻米在減少貧困和營養不良方面的認識,重申需要是世界重視稻米的所用,對於提供糧食安全和消除貧困以實現國際商定的發展目標。
Thumbnail
2023-07-25
4
聯合國2004年國際稻米年--概念提要 稻米是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食糧,為千萬稻米生產者、加工者和營銷者帶來生計。國際稻米年旨在促進改善稻穀生產和獲得這一重要糧食作物的途徑。發展可持續的稻穀系統將減少饑餓與貧困,促進環境養護,並為以稻米為生命的今世及後代創造更好的生活。 
Thumbnail
2023-07-20
3
稻米就是生命––聯合國2004國際稻米年.前言2004年,是聯合國標定的「國際稻米年」;其主題,則是「稻米就是生命」。
Thumbnail
2023-07-15
2
生活是運動––日本「生活俱樂部」的半世紀實踐(註1)目前,「生活俱樂部」每週提供六百種、全年計約有四千種“消費材”。當中九成是食材,其餘還有肥皂、化妝品、廚房用具、衣物、家居用品和書籍等供社員訂購。雖然每項“消費材”都是單品選項,表面上看似選擇少了,但毫不影響購買者的生活質量,反而提醒我們共同去思考,優良的生活質量來自何處?
Thumbnail
2023-06-29
3
好農壯遊,日本小麥見學和喜願小麥農友到日本埼玉看小麥,試著描摹那五天的當下感動,記憶好似車窗上一幕幕急馳而過的麥田光影。表訂的行程有其順序,記憶的流,則有其彈性和選擇浮現。在行程中因為擔任庶物二課角色,有時無法全程參與聽講;僅就自己現場依稀的聽聞和筆記,拼貼一張農場到餐桌的小麥農食風景。
Thumbnail
2023-06-27
4
一塊「非基改豆腐」的微革命,主婦聯盟的生活實踐一塊簡單的豆腐,其栽種、製造、生產的背後,是與食品安全、糧食主權、環境風險及小農經濟等息息相關。也希望藉著主婦聯盟從豆腐展開的生活實踐,能引發更多朋友對於基改議題的關注和行動。
Thumbnail
2023-06-25
1
身入到深入,合作路上所見所聞所學要賣有機、健康食品,以企業形式經營即可;為何自找麻煩成立「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聯合國定2012年為『國際合作社年』,合作社的價值才重新被看見,其口號是「促進合作社企業,建設更美好世界」。我試著以說故事的方式,與各位分享「我與我們的合作社」的小故事。
Thumbnail
2023-06-23
1
坐月子.喝雞酒 –––– 東勢鎮外籍配偶的異文化經驗雞酒––只要你是台灣人,應該吃過這道菜。白嫩嫩的雞肉,金黃色的湯,香噴噴的米酒味,一想起它的樣子,我好像會聞到它。對我這個外國人來說,“客家雞酒”算是一道在台灣少見的“難吃”的菜。當我在東勢訪問東南亞的外籍配偶時,發現吃“客家雞酒”是一種共同經驗。今日我想從“雞酒”談談外籍配偶在台灣的異文化經驗。
Thumbnail
2023-05-23
5
醃漬發酵與文學:以發酵食常伴月經我在文學中讀到的醃漬發酵片段,啟發了我開展出一系列的聯想。主題與四季場次,分別是春:我多愁善感的身體。夏:同航的女神。秋:欲望在發酵。冬:種作與女人。2020年在女書店透過讀書會與料理的形式,分享文學裡的人生滋味,更交流它們與漬物製作之間的連結,為心靈帶來的深意。
Thumbnail
2023-05-19
5
校園午餐,從非基改開始! –––– 一位媽媽的奮鬥歷程「欺騙的種子」作者傑佛瑞.史密斯先生說過,只要人口中有超過5%的人拒絕基改食品,進口廠商就會覺得無利可圖。目前台灣共有10,695所學校,459,653位學生。如果每位學生有三位家長願意挺身而出,就有5.9%的人拒絕基改了。在此我想呼籲:全國家長團結起來,一起把基改踢出校園、踢出台灣。
Thumbnail
2023-05-16
4
食物身體記憶,在料理中長出力量生命中的遇見,是偶然,也是巧合。2017年在蘭陽平原和社區婦女一起練習「梳理自我,從日常生活中發覺生活敘事與力量」;用在地好味道,豐厚彼此生命記憶。2018年「松德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熱心促成,有機會照見都會區弱勢婦女的處境;用工作坊的型式,和大家一起探索自家的飲食記憶,並打造屬於自家的安心餐桌。
Thumbnail
2023-05-12
3
鶴藪白不是學斗白HEDOU TINY這個英文譯音其實是普通話拼音鶴藪,tiny就是小的意思;兩字合拼,即是鶴藪小白菜。如果你有機會走進香港的濕街市買餸菜,你會見到菜販在一種小白菜的標示寫上:“學斗白”三個字。一見到這三個字,我心裏就會不高興。作為香港人、菜販,連鶴藪白菜都不認識,寫成學斗白了?
Thumbnail
2023-04-27
6
夏天必然種節瓜從小到大,夏天都種節瓜。節瓜又稱毛瓜,嫩瓜皮色清翠,帶有不規則白花斑,表面長滿剛毛,頗剌手。早春落種籽。在室外,需要保溫。清明節前後,乍暖還寒。四月初,瓜苗可以移種,等著它們抽蔓,摘側芽。然後挖開田壢施入大量固體肥料,回泥;再在土表鋪上厚厚的一層稻草,既護土又防雜草。
2023-04-24
3
香港米有些前輩說,六十年代吃香港出產的白米,吃過元朗絲苗,後來,還是吃泰國米、日本的珍珠米,因為口感比香港傳統米討好。現在香港主要是吃泰國香米及東南亞的泰國香米,而日本米、台灣米也都是頗受歡迎的。是不是說,政治上不利香港米生存?連不談政治、講飲食,它都必然是輸家呢?
Thumbnail
2023-04-20
6
在香港種番茄起初,需要協助父母的農耕日常,冬日跟著種番茄。十歲小孩,不會問這個是甚麼品種的番茄?種籽那裏得到的?總之,番茄是紅色的,圓圓扁扁,果蒂是一顆綠色的星星。整個下午採摘番茄,手指肚會沾上一層深綠色的污垢,應該是接觸新鮮番茄,把它表面薄薄的分泌物累積起來。
Thumbnail
2023-04-17
4
香港蘿蔔在香港,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到白蘿蔔,有的產於中國大陸,有的來自日本。之前韓流襲港,街頭更多韓食專門店,韓國白蘿蔔也成為廚房食材。但無論飲食網紅如何追棒日本大根和韓國白蘿蔔,香港人似乎都在乎農曆年尾本地種植的白蘿蔔,農民稱之為遲水蔔。
Thumbnail
2023-04-13
3
搭建起在地的經濟運作“白狗小吃”自1983年在費城賓州大學一帶開設外賣輕食店,到成為一家“從農園到餐桌運動”運動、採用在地食材的餐廳,還投入到諸多公益活動;像是:支持在地農友/採用在地食材,推動可持續農業,維護區域的自然生態系,帶動社區關係的重建與快樂、幸福的社區生活,引發活絡的區域經濟,重新連結城鄉良性的共生關係等。
Thumbnail
2023-03-30
5
「早安,美妙的生意」序言這本書,是有關我如何從在一個小鎮中出生長大,到與原住民族人短期、但難忘的相處經歷,以及到過去25年來開創「白狗小吃」的點點滴滴。而這也是個我與其它人合作時,這間餐廳帶著我建立起一個在地糧食系統、以及為我們社區建立起一全新的經濟運作故事。
Thumbnail
2023-03-26
5
早安!美好的生意!今早,打開房門,發現上面有牌子寫著:「早安,美好的生意。」這讓我想到:我們用心用力,生產出一產品或服務,然後用它換取其他東西回來,這會是多麼美好的買賣啊!我們如再多想一點,也就明白:經濟交易,正是人世間最有意義、最美妙的交往方式。
Thumbnail
2023-03-23
4
餐廳,不只是餐廳––美國費城的「白狗小吃」薇克絲及「白狗餐廳」把自己設定有四項任務:「對顧客負責」,「對社區負責」,「對大地負責」,以及「員工之間相互負責」。不過,更深一層來看,薇克絲整個的「陽謀」,她自己也分別說很清楚: 1.「用美食來引誘純真的顧客投入社會行動。」 2.「商業,可做為社區改造的工具。」
Thumbnail
2023-03-19
5
前瞻經濟應積極向外推動國際生態旅遊——「2017年生態旅遊之國際推動思維與跨境合作國際研討會」側記(下)「2017年生態旅遊之國際推動思維與跨境合作國際研討會」主要給邀請的貴賓分享各國生態旅遊的現況與經驗。雖然有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發展也未臻成熟,但透過此次研討會及交流工作坊,有利促進臺灣生態旅遊的國際化及產業化的發展,更提供國內生態旅遊操作者學習與創新經營元素的機會。
Thumbnail
2023-02-23
4
前瞻經濟應積極向外推動國際生態旅遊——「2017年生態旅遊之國際推動思維與跨境合作國際研討會」側記(上)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The Taiwan Ecotourism Association/TEA)於2017年4月30日舉行「2017年生態旅遊之國際推動思維與跨境合作國際研討會」。藉此與大家分享當日演講者的主要內容,期以相互借鏡以加強台灣對外招攬國際生態旅遊觀光客,拓展所謂的inbound 市場。
Thumbnail
2023-02-20
5
在秘魯的庫斯可–馬丘.皮丘地區,旅遊業的性別與族群認同:“給拍照的婦女”,導遊與婦女編織工(下)原住民族與 “梅斯蒂索”(Mestizos)、婦女與男性等皆會在旅遊業中,善用他們的族群認同。我們也更進一步質疑那種在旅遊研究中,通常把舞台上的身份認同,與真實的認同來做區別的方式;而且指出:不論觀光客是否會出現,在旅遊業的工作,已深深融入到這些人的日常生活、社會關係與認同中。
Thumbnail
2023-02-16
4
在秘魯的庫斯可–馬丘.皮丘地區,旅遊業的性別與族群認同:“給拍照的婦女”,導遊與婦女編織工(上)秘魯庫斯可–馬丘.皮丘地區旅遊業中,一群當地人在這行業最底層工作。三組人馬:皮薩克(Pisac)村子在觀光客鏡頭前擺首弄姿換取小費的原住民婦女;在“印加古道”(Inca Trail)帶團登山的男性導遊;在欽切羅村(Chinchero)從事編織的婦女。於是可看到:族群、性別與旅遊業三者間是環環相扣的。
Thumbnail
2023-02-13
2
尋找“最後的黃土高原”––2013陝北「牛王會」紀行「牛王會」是陝北橫山縣一年一度的大型法會,祭典奉祀馬坊村華嚴寺供奉的牛王菩薩。牛王法會於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五舉行,分由八個大會輪流主辦。這八個大會的祭祀組織,涵蓋區域包括現在的4鄉鎮、41個村莊。「牛王會」信仰範圍之廣,每年吸引秦晉兩地信徒參與;聚集成為黃土高原上最具規模的宗教盛事。
Thumbnail
2023-01-31
3
春耕包榖酒劉軍說道:「我只在春天的時候烤酒,但在春天的時候不砍柴。」春天剛烤好的酒還很刺鼻辣口。要放半年以上,待經過夏天,運用夏天陽氣的提升,揮發刺喉的乙醛,也轉化酒中的酸和醇生成酯;讓酒可以在短時間內更濃郁香醇。春天不砍柴,是因為春天是森林萬物發芽的時機,樹會將樹幹裡頭的能量轉到葉子和芽點上。
Thumbnail
2023-01-26
3
土雞料理的對話練習曲這個鼠年我們卻是熱切談雞。有除夕夜,剁雞的人體實驗,還有初二姊姊回娘家的烤雞餐,加上2019年辦了不少土雞相關活動;赫然發現一年之間,不知不覺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土雞對話和生活演練。原來認識一項農產,熟悉一種食材,到做出一道料理,這過程需要時間蘊釀,才會有料理的手感和食物真滋味。
Thumbnail
2023-01-21
4
在中國北方的年菜小時候,我非常喜歡過年。家家戶戶在年前就張羅各種應節食物,那是一種有味道的節慶氣氛。我是在新村長大的小孩,還記得鄰居娥婆在年前就會採集很多的香蕉葉,她洗乾淨蕉葉後會在自家門前掛起曬乾。娥婆也會向附近鄰居收集鐵罐(一般是牛奶罐)。不久後,我們就看到她在屋子旁架起高高的火爐,就知道她準備要做年糕了。娥婆
Thumbnail
2023-01-14
8
不斷旅行的料理對於一位廚師而言,旅行有助於料理的進化。小曼說:「我學習食物,除了一直在走,也一直在吃別人的食物,然後記到我腦袋。對我來講,走出戶外採集,直接嘗植物原始的味道後,它就會變成我的食材庫。」並且,不一樣的文化,會創造不一樣的料理味道。
Thumbnail
2022-12-25
5
我們需要一個怎麼樣的校園飲食環境?加拿大蒙特婁的康歌迪雅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學生自發性地發展了一連串的校園飲食改善計劃。有「綠冰箱」有機食品合作社、有機咖啡店、免費有機中餐、週三農民市集、有機素食墨西哥餐廳、釀造校園啤酒、在大樓頂樓設置空中菜園等。這次先來認識校園的有機Hive Café 咖啡店。
Thumbnail
2022-12-18
6
「舒馬赫協會」第28屆年度演講:大自然完美的呈現*2004年,大衛。洛克斐勒(David Rockefeller)邀約巴柏,去一座位於威斯契司特郡(Westchester County)的莊園開餐廳。開在石穀倉(Stone Barns)的藍丘餐廳目前名聲大噪,不只是因它有非常棒的食物,也因這間餐廳是依巴柏籌畫的,對農業做多方面的思慮而成為一時之選。
Thumbnail
2022-12-11
5
讓孩子嚐嚐天然的味道朋友說:薑糖是他小時候的記憶,沒想到因緣際會,長大了竟然會靠製作傳統薑糖為生。他說:「我只是想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薑糖的味道。也許有一天他們長大了,會想要回來找這個味道。只要有人來找,這個傳統的手藝就不會消失。」
Thumbnail
2022-11-28
5
歐卡(Oka)有機蘋果園每年從八月中到十月底,處與寒帶的魁北克盛產蘋果;就像三、四月台灣的草莓園一樣,許多蘋果園都開放給民眾自採。但是這麼多,怎麼選呢?從蒙特婁出發車程不到四十分鐘的歐卡,因為當地修道院的起司有名,一路開車也會經過至少五家的蘋果園。但是,經過認證的,就只有一家:歐卡(Oka)有機蘋果園。
Thumbnail
2022-11-21
5
野蓮:由野草/菜轉到美食野蓮,做為美濃新的經濟作物是近十年來的事。曾經遍地的菸田與一棟棟菸樓,為美濃帶來獨特的產業與風光。進入21世紀後,在一片又一片休耕的土地上,長出那可做為“綠肥”但又讓外來遊客“驚艷”的波斯菊,以及在“農發條例”通過後,一棟棟種在田中央的別墅。而野蓮,在這時也悄悄的在當地一些人家的餐桌上,冒了出來⋯⋯
Thumbnail
2022-11-14
5
收黑豆秋天,收穫的季節。連著幾天收了黑豆、高梁、棉花。高梁和棉花我曾參與播種,看著三、四個月前的小苗高大成熟,即使產量少,還是興奮感動。
Thumbnail
2022-11-07
6
是筍,還是米?茭白筍的拼圖之旅淡水、三芝地區因地形關係,一些山區水田不種稻之後,仍維持自家種菜或栽種茭白筍,因為有愛種菜的舅舅表哥聯盟;而且算來茭白筍也是家中秋季的常用蔬菜。茭白筍的滋味清甜、簡單,一直以來,家中的料理法均是切片清炒、蒸煮沾醬,或是帶殼烤後再灑些胡椒鹽更有提味的效果。
Thumbnail
2022-10-31
6
飯館,可以是這樣開的 – – 緊扣住在地小農有機耕作的「潘立西餐廳」1967年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畢業後,愛麗絲在當地教了幾年書。但她覺得心中最有戚戚的還是煮飯做菜。於是1971年與幾位夥伴合開了潘立西餐廳。爾後,也就一路這樣走了下來,而且在有意無意間,帶動起全美、甚至全球工業國度新的飲食風潮:食用時令新鮮食物,激發出各地農民市場的湧現,以及「由菜園到學校」等運動。
Thumbnail
2022-10-28
5
是誰的穀物由烏克蘭出口?美國基改農企業鉅子,正在控制烏克蘭的農地。烏克蘭自然資源豐富:黑土地佔世界總量的三成,油類、玉米、大麥等農產品一直是“歐洲的穀倉”;出口鐵、錳、鋁、煤等礦產。工業也有航天/飛機、軍工/機械與火箭、造船/汽車、通訊等,卻因國內外政治動盪,經濟萎縮,被挑逗起的內部族群(東部親俄、西部親歐美)撕裂等因素,造成整個局面幾乎失控,失業人口、難民遽增。
Thumbnail
2022-10-25
6
全球綠色潮流與台灣 –– 席娃博士訪台演講摘要「綠色陣線協會」安排了一場名為「全球綠色潮流與台灣」的演講。席娃博士應邀與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女士展開對話。在這個國際勞動節的下午,席娃博士說了一場人民對抗霸權的故事;道出她再探究土地正義路途上,所見到的小農之苦、企業惡行,以及政府之無能失職。本文謹將她演說內容,以較接近原貌的文字再現。
Thumbnail
2022-10-21
6
誰才是竊賊、強盜?加拿大小農史麥舍夫婦對抗「孟山都」史麥舍先生在布魯諾(Bruno)擁有1000英畝(約400公頃)農地,1949年就開始開發自己的種子。當基改種子進入市場、大量在鄰近農地種植時,他對「孟山都」種子並沒有興趣。1997年,史麥舍發現在他邊界長了抗—「年年春」菜籽。後來發現1000英畝中有320英畝有「孟山都」基改種子的痕跡。
Thumbnail
2022-10-18
8
為甚麼全球反孟山都?孟山都等基改企業透過美國外交系統,強力推銷大家不喜歡的基改產品。「歐盟在2000年代禁止美國基改產品進口,後來美國透過WTO強迫歐盟重開大門;這當然讓歐洲人咬牙切齒。「維基解密」在2010年開始,就陸續把美國海外遊說的相關密件公開,包括:歐洲、非洲國家,以及梵蒂岡、紐西蘭,乃至於我國都是目標。
Thumbnail
2022-10-14
5
「毀滅的種子」導言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於1970年代中,曾提出他支配世界的策略:「控制石油,你就掌握了所有的國家;控制糧食,你就掌控了全人類。」也因此,我們在書中可看到:那個於十九世紀靠石油起家的洛克菲勒家族,於二十世紀後半葉,又開始涉足到「生物技術」,試圖來掌握人類的糧食生產。
Thumbnail
2022-10-11
6
以食共學「舌尖上的冒險——走訪高雄小印尼」活動側記周末時分,穿入鄰近高雄火車站的南華路,綠底白字的路標提醒訪者身在台灣,但林立的印尼商店、不絕於耳的印尼語,令人宛若置身印尼的錯覺。來自印尼的跨國移動者從密集的勞動中暫時脫身,與身旁的友人大聲談笑。「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 帶著十來位台灣的朋友,來到一家印尼風味的小吃店,展開一場舌尖的冒險。
Thumbnail
2022-09-24
9
當客家與南洋調和--美濃新口味 隨著跨國婚姻的形成,來自南洋的新移民在台灣開枝散葉;一些新台灣口味的南洋菜餚、醬料,也隨著新住民應運而生。源自南洋的風味,使用台灣在地食材,是南洋與台灣的調合。
Thumbnail
2022-09-19
7
天貝 Meraki Tempeh天貝,起源於印尼爪哇群島。這種黃豆發酵食品,是爪哇人最家常的一道菜,隨手就可以變化出各種菜式。天貝就像味噌、納豆等黃豆發酵食品一樣,是少數含有維生素B12的非肉類食品,所以近年也流行於日本和歐洲素食界。再來,追求健康養生的人會告訴你說,天貝是腸道的好朋友;在爪哇民間,當人們腸道不適時都會吃天貝呢!
Thumbnail
2022-09-14
6
回到內海仔當蚵農初秋午後,我坐在許崑山大哥的採蚵膠筏上,準備前往七股人稱作「內海仔」的潟湖去採收蚵仔。七股潟湖因著是陸上魚塭與七股海域的緩衝水域,浪流情況相較起來比外海穩定,而且在海水與淡水的交互衝擊作用之下,同時擁有海陸兩域的營養源,因而這裡所生產的蚵仔品質十分優良。
Thumbnail
2022-09-09
8
大北門農漁曆--從芝麻到麻油的旅程奇洲麻油廠已有35年歷史,以柴燒著名,至今仍維持傳統的味道。麻油廠的媳婦許明月說:做這份工作,常讓她覺得感動,在麻油廠裡總是看見人情味,辛苦耕作收成後,老人家將芝麻製作成麻油時臉上露出的開心笑容,這就是麻油廠老闆黃奇洲先生經營三十多年的理念,給顧客的信任感及品質保證。
Thumbnail
2022-09-04
5
旅遊也可很有機:到日本WWOOFing的經驗透過WWOOF的國際網絡,我們去了日本群馬縣,在一個經營鱒魚「毛鉤道場」(也就是FLY-FISHING釣場)的森林溪谷中,和一對日本夫妻與三個小孩,加上他們的七隻貓一隻狗,還有另外三位來自不同國家的WWOOFers,共同勞動與生活了一個星期。這趟旅遊對我們一家子而言,是個嶄新而富教育性的經驗。
Thumbnail
2022-08-27
6
在紐西蘭「務福」——在陽光下與同好們快樂的流汗*事先問務福局主人的一些問題: 1.我將會做什麼事? 2.每天我得做幾小時? 3.我多久可以休息一天? 4.你通常會有其他務福者?他們會留多久? 5.你目前有其它的務福者?
Thumbnail
2022-08-20
5
國際「務福」(WWOOF)運動:有人,就變得不一樣 登了個小廣告,有15人報名。其中三人,與我一起下鄉。農場經理叫我們做些家務事:清理四處蔓爬的刺藤,整理溝渠。那真是田園式怡靜。週未,到了尾聲,農場經理對我們說:只要想來,隨時都可回來。
Thumbnail
2022-08-13
6
國際「務福」(WWOOF)運動:是工作,還是旅遊?自費到國內或海外的有機農園,在農園中工作一、二週或數個月;農園主則負責來人的食、宿,而且不收費用。這種旅遊,有個名稱,叫做:「務福」(WWOOF)。
Thumbnail
2022-08-06
6
香港的糧農變化中的「土食材」*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及一些政治波動影響下,發展出香港的食物生產,農地、農業、鄉村的發展;這跟其他東南亞地區是很不同的狀態。梳理這些狀態變化,可以看到我們由吃的東西所發展出來的食物文化,就有它本身很特別的特性在裡面。我覺得應該從這個方向介紹一下,然後大家可從當中找到關於我們怎麼去看待土食材的一些方向。
Thumbnail
2022-07-21
7
法國的三農狀況、土食材概念與日常餐飲*“土食材”這個概念在法國出現是在20世紀初,距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而且法國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實踐。一方面是法國作為世界上最早推動原產地命名制度的國家,其經驗對其他國家影響很大。另外一方面,食品安全危機和環保危機是全球的危機,不管是在哪裡,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Thumbnail
2022-07-17
8
周男的自給生活之葛鬱金洗粉老一輩觀念中,葛鬱金粉對治中暑具有奇效,舀一匙葛鬱金粉與一點黑糖,沖冷水攪拌均勻後飲用,中暑的症狀與不適可迅速得到緩解;一位認識的氣功老師則說,葛鬱金粉對於健胃整腸,也有很好的效用,生粉(加黑糖或蜂蜜後沖泡冷水)對胃很好,熟粉(加黑糖後兌滾水攪拌均勻,原本白濁的液體會逐漸變得透明而黏稠)則有利於腸。
Thumbnail
2022-07-13
6
植物誌:消失的瓜子瓜走進掛著瓜子行招牌的小鎮店面,我們表明了來意,想拍攝有關瓜子的影片。老闆娘害羞的說,老闆剛好不在家,她則是不願上鏡頭的。不過小鎮人的熱情溫暖仍在,老闆娘親切的告訴我們好多關於瓜子製作的事。不多久,我只記得聽到一個大問題:「現在,台灣已經沒有在種植瓜子瓜了。」
Thumbnail
2022-07-09
5
小葉仙草有次到文淵家,吃到他媽媽煮的仙草土雞湯,好吃得不得了。小葉仙草濃烈的草香味,加上自養的土雞肉,吃過的人才知道我在說什麼。
Thumbnail
2022-07-05
4
冬瓜三記:禁忌、命名與性別夏天盛產的瓜果類,需要開花、授粉、著果、孕育成長的過程;比冬天只食用葉子部位的高麗菜、大白菜、青江菜……更容易失敗。我第一年種絲瓜,只結了四五顆;冬瓜則是只長公花沒開母花。第一個夏季過去,全軍覆沒,實在很挫敗。所以除了自己觀察自然、埋頭苦種,更要時時與前輩學習瓜果類的各種知識,才有機會「種瓜得瓜」。
Thumbnail
2022-07-01
14
青芽兒100期》以筆當鋤,志工共耕力挺,舒詩偉寫給台灣農業的情書在這個實體出版業持續萎縮的年代,農業刊物《青芽兒》卻靠著小額捐獻,逆勢持續18年,發行了100期,跌破所有人的眼鏡。這個奇蹟的背後除了創辦人舒詩偉個人理念的堅持,還有許多人的心力澆灌。雖然是多數是志工性質,但是仔細一看,這些志工們個個臥虎藏龍。
Thumbnail
2022-06-21
5
青芽兒100期》長跑18年的奇蹟三農雜誌,引進國際當代思潮,為台灣農業找一條出路《青芽兒》是台灣第一本介紹農業思潮的雜誌,從2003年發行以來,經歷18個年頭,發行滿100期,2021年底在新竹市區「或者文史書店」舉辦紀念展覽。從「農民市集」、「慢食運動」到「社區支持型農業」(CSA),《青芽兒》始終聚焦農業未來趨勢,引進國際上最新的綠色產業思潮。
Thumbnail
2022-06-17
2
有關「土食材」、「土食生活」的一些想法(三)我們可看到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長久流傳下來的在地食材,與餐飲的內容及方式;我在此將此稱為“土食材”(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土食生活”(食物的享用)。而我們由空間、時間、型態與社會等四個層面切入來察看,會發現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Thumbnail
2022-06-13
4
有關「土食材」、「土食生活」的一些想法(二)1. 物質層面,我們所設定的“土食材”、“土食生活”不只涉及到糧食的在地生產與加工,它也牽連到糧食的流通,以及地方餐飲習俗與中國特有的食療/養生(土食生活)。2. 精神層面,“土食材”、“土食生活”也聯繫到那在食材與餐飲背後,某個地區的群體或族群特有的人生觀、宇宙觀、世界觀、倫理觀、價值觀與養生觀。
Thumbnail
2022-06-09
2
有關「土食材」、「土食生活」的一些想法(一) 「土食材」、「土食生活」,簡單的說,即是一個地方,因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與動植物物種,以及因當地居民/族群特有的文史傳統: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社區內部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所生產出來、賴以為生的日常食材與烹飪出來的食物。而這也涉及到在地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與餐飲內容與習俗。
Thumbnail
2022-06-05
3
情深似海團圓粽蘆荻社區灶咖成立於2017年,位於新北市蘆洲區,由老公寓、傳統產業、小吃聚集的巷弄裡。同年五月底舉辦第一屆『包粽博覽會』,至2020年,共計舉辦三屆。使用“博覽會”、“趴踢”的元素,邀請庶民包粽達人現身分享、示範、教學,還原粽子本身的豐富與多元文化;不再只是被市場畫定壁野分明的單一分類。
Thumbnail
2022-06-01
2
青芽兒與我第一次看到《青芽兒》是在2004年,那時候在有機店服務的我,翻閱內容當下「驚為天人」;而知道它的運作模式,更覺得不可思議。一份刊物,有經費運作能維持五年就非常不容易。而《青芽兒》靠義工方式運作了100期18年,真的是「台灣奇蹟」。
Thumbnail
2022-05-22
2
青芽兒.美編.我在接《青芽兒》美編前,我對農業是不了解的。不過,看了幾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從2004年第8期接下了這個工作。只是沒想到,這一合作竟然就是十多年,2021年《青芽兒》邁入了第100期!因為要出版專刊,整理了這些年《青芽兒》封面、文章,會有一種,啊~原來我們做過這些耶~~
Thumbnail
2022-05-18
2
找一條對三農均好的永續道路網路不發達的年代,一本定期發行的雜誌承載著新知識、看的方法和當下社會的需求。屬於那個年代的雜誌,反映著社會,也映照著時人的心。雜誌或許不見得是長久發行,但卻留下幽微的影響和改變的引子。
Thumbnail
2022-05-14
3
《青芽兒》的回顧與前瞻《青芽兒》目前已出刊100期。歡喜的是,每期都是在作者、讀者的熱心呵護與支持下協力完成,這光是靠一、兩人之力絕對無法做到的。至於失笑,則因它原是“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成立時的“配角”,結果到目前,主角反而退到一旁,配角移到中心位置。《青芽兒》刊物因一年/一輪意外的持續出刊,反而開創起自己獨特的身份。
Thumbnail
2022-05-10
4
筍姑筍笨不見了鄉間三合院禾塘前的竹籬笆、田間的風圍、土地的交界處,都是成排的觀音竹。在這有我好多的回憶。大夥在竹叢中尋找啃食竹筍的筍姑,用細線綁住牠的嘴巴,比賽看誰飛的久。或也可剪下筍姑的一隻腳,插上香筋骨,用四隻筍姑組成十字狀,飛翔時便嗡嗡嗡的旋轉起來,成為一座風車。在以前沒有電風扇的日子,牠們可帶來點涼意喔!
Thumbnail
2022-05-07
4
綠竹筍二三事:你所不知道的筍刀傳奇種筍技術門檻高、眉角多,需要優生學與空間治理的高度干預;採取自由放任政策的竹筍,往往不會有好收成。高度干預,意味著高勞力付出的粗重工作。為了讓自己有成就感些,我先跳過種筍,先學挖筍;直接收割應該容易多了。 我帶著阿公的筍刀,登門拜師,拜託北投筍農慶哥指導教學。從此竹筍成為我既愛、且恨的農作物。
Thumbnail
2022-05-04
4
筍母的故鄉:桃米社區的麻竹筍產業史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社區,桃米不只是麻竹筍的故鄉,更有是「筍母的故鄉」的美名。主要原因是桃米地處丘陵地帶,又屬於紅土地形,不容易受到病菌感染,筍子的植株多半健康。
Thumbnail
2022-05-01
3
轉變中的糧食政治:再造“傳統”(下)我在這裡提出一個概要,來呈現那些塑造我們成為糧食生產者、購買者、烹製者與消費者等的結構與做法,它們的歷史變化。我會來檢察目前給認為是“傳統的”兩種主要做法與結構:糧食生產與貿易的國際式樣,以及那促進糧食取得與分享的家庭關係。
Thumbnail
2022-04-29
5
轉變中的糧食政治:再造“傳統”(上)我在這裡提出一個概要,來呈現那些塑造我們成為糧食生產者、購買者、烹製者與消費者等的結構與做法,它們的歷史變化。我會來檢察目前給認為是“傳統的”兩種主要做法與結構:糧食生產與貿易的國際式樣,以及那促進糧食取得與分享的家庭關係。
Thumbnail
2022-04-25
2
亞洲旱象與⽔稻⽥的抗旱氣候暖化對於不同地區所造成的影響略有不同,不過亞洲農業地區最普遍的困擾,是氣候極端化導致「年⾬量變化不⼤,但是⾬量集中在特定地區與時節,使得暴⾬和乾旱頻繁地發⽣。台灣近年也⼀再因為旱象⽽強迫許多農地休耕,有些農民因⽽興起改種⼩⿆的念頭。有鑑於此,本⽂兩種⽔稻節⽔抗旱措施,以供讀者初步參考。
Thumbnail
2022-04-21
3
【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記錄】20年後,我們吃什麼?整整有兩千年以上的時間裡,糧食是人命!一直到最近一百年,這事情才有所改變。其實不只兩千年,從十九世紀往前面推,至少四千年到六千年,糧食都只有兩個涵義,第一叫「人命」,第二叫「政治」、或者「戰爭」。這兩樣是同一件事。
Thumbnail
2022-04-17
5
世界糧食危機的成因與台灣的農業對策當台灣的農委會還把休耕當作重要的農業政策,並且積極規劃要把農業用水轉為工業用水的時候,卻爆發了全球 的糧食危機。面對這個局勢,有許多立委與媒體名嘴都要求:即刻「停止休耕,擴大生產」,也有人滿心期待著台灣農業再起的榮景。
Thumbnail
2022-04-13
5
糧食主權與新的內部民主––訪問保羅.倪可森(Paul Nicholson)倪可森,是西班牙瓦斯克地區「瓦斯克農民協會」(EHNE)的成員,也是「農民大道」(Via Campesina)「國際協調委員會」的成員。「瓦斯克農民協會」是西班牙「農民與牧農協調組織」(COAG)的一支;而這個「協調組織」,也是「農民大道—歐洲協調組」這「農民大道」在歐洲的組織的一環。
Thumbnail
2022-04-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