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我的「家」在哪裡?

2022/01/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 / 高希均
(一)12天內經過了三個家門
台灣在2021年曾被《經濟學人》形容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台灣能在新的一年轉危為安嗎?
讓我從16年前的故事說起。
圖/美國冬天家中庭院的雪景。圖片由高希均提供
記得魯迅寫過:「我到過的地方,都是我的家鄉。」他辛辣的筆尖,卻寫下了最人道的解釋。按照這個說法,我至少有三個家鄉:上海、台北、美國的河城。
5月初(2005年)去了上海,回到台北,又立刻去了河城。12天之內,經過了三個家門,到底是哪個「家」我最鍾情?
在上海趕上了國民黨主席連戰中午對台商的演講。那是一個歷史性的聚會。熱情洋溢的大廳中,連戰條理清晰地提出了「共同市場」的理念,來追求兩岸的雙贏。這個想法與《遠見》雜誌提出過的CHATS——中國(China)、香港(Hong Kong)、澳門(Macau)、台灣(Taiwan)——或稱「巨龍+3」真可以相互呼應。
1946年,在西安出生10歲的連先生離開了上海回到台南故鄉,再回去時竟相隔近60年。已擁有世界大都市氣勢的上海,一定使連先生「百聞不如一見」。
我與連先生同歲。1949年離開上海時,我是一個初二學生,再回去時是1988年。39年未見過的上海,破落擁擠,雜亂隨處可見。有著「相見不如不見」的傷感。1992年鄧小平南進(包括上海)後,加快了改革與開放的幅度與速度,上海居然不到20年時間,就出現了驚天動地的進步,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
圖/2000年代初重返黃埔江畔。圖片由高希均提供
回到台北,正是連先生結束「和平之旅」的第二天。政壇又陷入了日以繼夜的口水戰。這種內耗已經消耗了近十年的台灣的生命力。
一週後飛離台北,16小時後,回到了威州河城的家,這裡寧靜、平靜、乾淨。台北來的朋友說:「這裡朋友太少了!」上海來的朋友說:「這裡生活太寂寞了!」我只能直說:「這裡讀書太好了!」
(二)上海的「旺」與台灣的「鬥」
上海拚命建設的「旺」與台北政治對抗的「鬥」,形成了鮮明而又令人焦慮的對照。
在第一屆雙城論壇(2010)中,我受邀講話,面對在座的郝市長及韓正市長,我開場白說:台北與上海只有90分鐘航程,比搭乘高鐵去高雄還快。20世紀以來上海與台北在發展中先後共有五個特色:
(1)精英的匯聚
(2)工商業的興起
(3)外國思潮的引進
(4)文化上求新求變的激盪
(5)民間財富的成長及擴散
就台灣本身的發展,我曾以「兩個台灣」形容「政府台灣」與「民間台灣」的競爭力。前者是江河日下,後者是孤軍奮鬥。當連戰訪問大陸回來後,台北理應出現對兩岸和平與雙贏轉機的熱烈討論或爭辯。到底大多數的人民是要團結的台灣?還是分裂的台灣?是交流的兩岸?還是對立的兩岸?
台北有太多的政治,鋪天蓋地,人在自由中可以迷失;上海有太強的「向錢看」,日以繼夜,人在興奮中緊張;河城有足夠的時間與資訊,四面八方,可以在從容中思考。
(三)何處是家鄉?
40多年來一直住在美國中西部(Midwest),這裡的人民純樸、勤奮、友善。自己在這裡由學生變成老師;也在這裡成家,二個孩子在這裡出生。以威斯康辛大學亞太地區研究中心為基地,半世紀來,在探討進步與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得以走訪世界,包括了蘇聯及東歐,北歐及西歐,亞洲的四小龍、日本及東南亞。
圖/美國家中的書房。圖片由高希均提供
此刻的痛心是我60年來看到「美國官方」所標榜的理想與價值完全變質了。從白宮到政府部門,怎會變得如此的獨斷、好戰,以及「一切要聽我的」傲慢?富裕強盛超過百年的美國,怎麼可能永遠要獨霸全球?
地域上有三個地方可以棲身:美國、台灣、大陸。「家鄉」則是一個安身立命的「初心」發源之地:那裡有共同的記憶、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認同、共同的願景。戰亂中,太多的人只有浪跡四海的住處,哪有安身立命的歸屬?
安身立命的「家」宛如「家鄉」,有家人團聚的溫暖,有左親右鄰的和睦,更擁有社會各階層的和諧,與國家的安全與和平。
我祈禱台灣的「家」,有一天會變成「家鄉」。
(四)中華情懷
「家鄉」不一定能尋回,但中華情懷不能沒有。那就是不論身在何處,做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要擁有世代傳承下來的這份綿綿情懷——
(1)對百年屈辱與衰弱有悲情。
(2)對中華歷史與文化有熱情。
(3)對中華傳統與倫理有深情。
(4)對神州河山與大地有鄉情。
(5)對台灣本土與原鄉有真情。
延伸閱讀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本文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董事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