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溝通不是命令孩子去做,而是讓孩子以為是他自己要做

2023/01/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 / 洪蘭
編按:教養難題是現代很多夫妻不敢生孩子的原因之一,其實教養不難。只要父母懂得怎麼教,那麼你會發現你給孩子搭的鷹架,即使他成年了,還可以繼續幫助他登峰造極,支持他發展出他的天賦。
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要登高得要有梯子。這個梯子就是本書作者說的鷹架。鷹架搭多高,大樓就能蓋多高。
因此這本書的宗旨就在教導父母如何搭一個穩定不會倒的鷹架。雖然作者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所提出的鷹架不同,但是基本的結構卻是相同的,即好的生活習慣、流暢的溝通方式及合理的家庭規範。
鷹架的核心在於穩定,不管什麼材料做的樓梯,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穩定,因此底盤很重要,上述的三點都必須從小打根基。
圖/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延伸閱讀

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只要你懂得怎麼教

為什麼要從小做起呢?這裡有大腦神經機制的關係:一個行為的產生是大腦中無數相關神經元連接所形成迴路的結果,而神經元的連接有一個特性就是連接的次數愈多,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愈緊密,行為就愈容易出現,當這個行為(如走路)成為自動化後,它就不再需要大腦的資源去操控,意念一出,行為就出現了。
因此古人說「慎於始」,只要在行為剛出現時,教導他正確的方式,他做久了就成為習慣。
我看過一個三歲的小朋友,進入幼兒園後,會把鞋子脫下放入鞋櫥,也會把吃完的盤碗端進廚房,踏上板凳把它放入洗碗槽。當我面露驚訝時,園長說:「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他們可以做,只要你懂得怎麼教。」
這個「怎麼教」也是本書作者著墨最多的地方,因為教青少年和教小寶寶不同,這個不同就是作者在鷹架理論中的「支持」,換成普通話就是「同理心」,小寶寶摔跤了,你抱抱他,說:「媽媽吹吹膝蓋,把痛痛吹走你就不痛了。」
青少年失戀了,你不能用同樣方法,你要安慰他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下一個會更好,不要去怪別人,要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內涵,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但是作者強調,一定要訓練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去怪別人,因此孩子考不好,父母不要去怪孩子笨,而是提醒他去檢討一下:為什麼這次沒考好,是太自信,覺得自己已經都會了嗎?還是時間沒有分配好,來不及複習?找出原因就不會有第二次的失誤。
延伸閱讀

家長不要用否定句,而是改成肯定句

作者在書中也一直強調溝通方式的重要性,告訴家長不要用否定句,不可用「不要」做每一句話的開頭,「不要再浪費時間了」、「不要再吃垃圾食物了」;而是改成肯定句,「我很高興你今天有自動自發的做功課」、「我很高興你今天有吃青菜」。
「不要」這兩個字會激發孩子的「防禦機制」,你愈說不要我偏要。但肯定句會讓孩子覺得是他自己要做而不是被父母逼的,下面有一個很好的溝通例子。
春秋戰國時,孫叔敖任楚莊王令尹,莊王要把馬車車底提高以利奔馳,想直接通告全國提高馬車底座,孫叔敖說:「不可,人民已經習慣了坐這種低矮的馬車,一下子很難改變,若強令執行,會惹民怨。」於是他就宣布:「根據天文曆法,今年會有大水,請各戶百姓將門檻加高。」
老百姓都怕洪水,立刻自動自發的將門檻加高,但這樣一來,馬車就進不了大門,所以又紛紛把車底升高。半年後,楚國所有的馬車都全部改造完畢。所以一個好的溝通不是命令孩子去做,而是讓孩子以為是他自己要做。
教養難題是現代很多夫妻不敢生孩子的原因之一,其實教養不難,只要記得「孩子不會照父母想要的那個樣子長大,他會按照父母本身的那個樣子長大」,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模仿的典範,教養自然成功。
所以才說重點在「慎於始」:小時候養成孩子做事的正確態度,父母平日盡量參與他的生活並保持親子溝通的管道暢通,這就夠了。
你會發現你給孩子搭的鷹架,即使他成年了,還可以繼續幫助他登峰造極,支持他發展出他的天賦。
圖/哈羅德.科普萊維奇《鷹架教養:養成堅韌、耐挫、獨立與安全感,守護孩子長成自己的建築》書封/天下文化出版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