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隨筆 §4》#習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吃完晚餐坐下閒聊的當下,兒子突然問我:「你今天怎麼沒有問我好不好?」

當下心裡一驚,暗暗慚愧之外,也充滿歡喜!為了實踐教養不是僅用口頭說,而是要實際操作,我便在孩子開始上學時,讓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漸漸習慣每天課後、下班後的問候:「你今天過得好不好」?

老實說,以專業的角度來說,這句話問得並不好!

第一,它是封閉式問句!其次,它太過攏統!

但我一時也想不到什麼更好的問句,所以還是持續以它做為我和孩子分開一天後見面交流的第一句!所幸的是自己本身就是個「好奇寶寶」,探問的技巧也還不錯,必能見招拆招!哪知一山還有一山高!我兒子的回應常常「句點」我。

👩🏻:「今天過得好不好啊?」

👦🏻:「還好!」

代替「還好」的其他回答便是:「沒什麼!」、「還可以!」千篇一律,沒有太多的變化!我內心的OS不少,他才小三,怎麼這麼就惜字如金!當然這個媽媽的內心沒有那麼脆弱,繼續問!

👩🏻:「還好指的是...」

我的問句會跟著兒子的回應而變:「沒什麼是指什麼事沒什麼呢?」、「那可以的是...不可以的是...?」

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兒子面對我的「具體化」技巧,答案總是千篇一律,十分攏統。幸好,我有另一項特質,就是「堅持度」,我充分運用我的「堅持度」,持續關懷和提問,更運用另一項「付出不求回報」的特質,我能夠關懷,但不一定需要有所回報!就這樣我們的對話進行了2年。

當我因為各種因素,我的心情籠罩在一些擔心和不安的情緒裡,對外的專注力便會明顯的下降。某一天回到家就忘了「提問問候」!神奇的是,沒有聽到我提問的兒子,竟然問了我:「你今天怎麼沒有問我好不好?」不得不說我當下的驚訝和感動。原來一個簡單的起心動念,讓自己練習關愛不帶條件,全然表達愛,不求他回報,好奇不待評價的作為,就這麼地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感受到的。

我們有一說:習慣的真正養成需要建構21次。許多時候,當父母的我們期待自己在執行教養時,常期待立即的回饋和改變,當孩子所展現出來的行為不如我們預期時,我們很容易就質疑所執行的方法:這個方法沒效!殊不知,耐心和時間在教養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且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夠在我們的言語下真真切切的感受愛,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感受自己被全然的接納。

#習慣

#教養的持續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gnes Yang的沙龍
2會員
8內容數
Agnes Y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5/13
海寧格:「我的責任並不是去改變他人的命運,我是跟隨心靈移動的帶領,做我該做的事,唯有當事人的心靈同意,我們才能幫得上忙。」 從去年疫情爆發到現在,停學不停課的政策,從一開始的兵荒馬亂,到逐漸邁上軌道!也因為這樣的上課型態,我可以參與孩子的學習更多,更理解他學習的狀態!
Thumbnail
2022/05/13
海寧格:「我的責任並不是去改變他人的命運,我是跟隨心靈移動的帶領,做我該做的事,唯有當事人的心靈同意,我們才能幫得上忙。」 從去年疫情爆發到現在,停學不停課的政策,從一開始的兵荒馬亂,到逐漸邁上軌道!也因為這樣的上課型態,我可以參與孩子的學習更多,更理解他學習的狀態!
Thumbnail
2022/05/09
「慢養」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教養理念,但我花了很久才理解、才進入「慢養」的世界,即使許多時候,自己「急」的本性、社會的期待會將自己再拉回「趕、趕、趕」的世界裡。 我明白她的焦慮、不安很可能源自她出生時的「創傷」後,我面對她傷,便更加能夠做到「慢養」。
Thumbnail
2022/05/09
「慢養」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教養理念,但我花了很久才理解、才進入「慢養」的世界,即使許多時候,自己「急」的本性、社會的期待會將自己再拉回「趕、趕、趕」的世界裡。 我明白她的焦慮、不安很可能源自她出生時的「創傷」後,我面對她傷,便更加能夠做到「慢養」。
Thumbnail
2022/05/09
一位朋友跟我分享她和婆婆、兒子之間的互動,我體驗到溝通的藝術! 她的寶貝和我家的寶貝一樣,都是屬於先天慢郎中型的孩子,遇到我們這種急驚風的媽媽,早上真的就想打仗,若有一天要不生氣真的是上帝恩典。碎念催促孩子的過程中,如又其他人,如婆婆、老公來參一腳,往往緩解問題的成分不大,火上加油則是多一些。
Thumbnail
2022/05/09
一位朋友跟我分享她和婆婆、兒子之間的互動,我體驗到溝通的藝術! 她的寶貝和我家的寶貝一樣,都是屬於先天慢郎中型的孩子,遇到我們這種急驚風的媽媽,早上真的就想打仗,若有一天要不生氣真的是上帝恩典。碎念催促孩子的過程中,如又其他人,如婆婆、老公來參一腳,往往緩解問題的成分不大,火上加油則是多一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親子共讀繪本《球球和挖土機》的經驗,描述了故事內容、親子互動過程以及孩子們的反應。故事以擬人化的方式描述小狗球球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鼓勵孩子探索未知。文章中也提到媽媽運用誇張的語氣和動作,讓共讀時間更加生動有趣。最後,孩子們透過繪本,也開始發揮想像力進行創作。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親子共讀繪本《球球和挖土機》的經驗,描述了故事內容、親子互動過程以及孩子們的反應。故事以擬人化的方式描述小狗球球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鼓勵孩子探索未知。文章中也提到媽媽運用誇張的語氣和動作,讓共讀時間更加生動有趣。最後,孩子們透過繪本,也開始發揮想像力進行創作。
Thumbnail
大家一定都玩過翻牌找出一樣圖型的卡片遊戲, 最近跟我家女兒們玩(大班+小班) 發現小孩子的記憶力真的超強! 不只能記,直覺力也超好, 隨便就可以翻出成對的卡片 如果家裡有蛋糕盒或禮盒, 或是有大面積素色的紙卡都可以拿來做喔!
Thumbnail
大家一定都玩過翻牌找出一樣圖型的卡片遊戲, 最近跟我家女兒們玩(大班+小班) 發現小孩子的記憶力真的超強! 不只能記,直覺力也超好, 隨便就可以翻出成對的卡片 如果家裡有蛋糕盒或禮盒, 或是有大面積素色的紙卡都可以拿來做喔!
Thumbnail
和孩子一起整理文具,不僅能創造整潔的學習空間,更是培養好習慣的絕佳機會!引導孩子分類收納,提升專注力和條理性,還能激發學習興趣。善用收納工具、打造舒適環境,讓孩子參與佈置,享受親子時光,遊戲化整理、繪製文具地圖等技巧,增添趣味。父母的陪伴和鼓勵,是孩子建立良好習慣的關鍵。
Thumbnail
和孩子一起整理文具,不僅能創造整潔的學習空間,更是培養好習慣的絕佳機會!引導孩子分類收納,提升專注力和條理性,還能激發學習興趣。善用收納工具、打造舒適環境,讓孩子參與佈置,享受親子時光,遊戲化整理、繪製文具地圖等技巧,增添趣味。父母的陪伴和鼓勵,是孩子建立良好習慣的關鍵。
Thumbnail
今天AsiaYo帶給大家一系列厲害的跟團行程,不僅可以接觸當地獨特的文化信仰,各種新奇的在地美食,重點是花少少的錢就可以出發!他就是暑期泰國清邁跟團旅遊~重點是不論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都可以盡情享受行程。話不多說,跟著AsiaYo一起來看看這經典的泰國跟團熱門路線吧! 泰國清邁文化探索最美星巴克、
Thumbnail
今天AsiaYo帶給大家一系列厲害的跟團行程,不僅可以接觸當地獨特的文化信仰,各種新奇的在地美食,重點是花少少的錢就可以出發!他就是暑期泰國清邁跟團旅遊~重點是不論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都可以盡情享受行程。話不多說,跟著AsiaYo一起來看看這經典的泰國跟團熱門路線吧! 泰國清邁文化探索最美星巴克、
Thumbnail
以上這兩句話,很生活,很常聽到,很正常。 但這兩句話,如果是家長回答孩子的答案,而孩子的提問是: 我……
Thumbnail
以上這兩句話,很生活,很常聽到,很正常。 但這兩句話,如果是家長回答孩子的答案,而孩子的提問是: 我……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晚上獨自帶著孩子出去吃飯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照舊嘰哩呱啦分享一天兒童節參與的活動,感覺他真的很快樂。 我後來問他昨天晚上在浴室刷牙時發生了什麼。他敘述的內容與我隱約聽見的對話無異。我問他會害怕嗎?他說會。我問他怕什麼呢?他說爸爸很生氣幫他刷牙讓他很痛。
Thumbnail
晚上獨自帶著孩子出去吃飯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照舊嘰哩呱啦分享一天兒童節參與的活動,感覺他真的很快樂。 我後來問他昨天晚上在浴室刷牙時發生了什麼。他敘述的內容與我隱約聽見的對話無異。我問他會害怕嗎?他說會。我問他怕什麼呢?他說爸爸很生氣幫他刷牙讓他很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