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 戰片戰爭的續集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raw-image

鴉片戰爭後十四年,中英戰火再起,英法聯軍 (1856-1960) 爆發。它被稱為「聯軍」,但以英軍為主體,英將領指揮,法軍只是配角,所以討論原因時只見「英國」。英法聯軍又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意思不是為鴉片貿易而再起戰雲,而是指鴉片戰爭的延續,是為解決鴉片戰爭引起的問題而引發的軍事行動。

英國從工業革命後,致力開拓海外市場,以鴉片戰爭打開中國的門戶。但鴉片戰爭未帶來合乎他們期望的結果。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英國不滿足於五口通商。據南京條約,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成為通商口岸。但只有上海有較明顯的發展,英國的合法商品依然滯銷,於是英國歸咎於商埠不足,尋求進一步打開中國門戶,拓展貿易的機會。

其二,為中英衝突製造了場景,是廣州入城問題。英商在廣州進行貿易,但卻未能順利進入廣州城活動。鴉片戰爭後,廣州市民自組團練對抗英商,廣州官員以民情可恃,暗中支持,以拖延英商進城的要求。英商視入城為條約賦予的權利,於是兩國關係惡化。

鴉片戰爭後,中美也有簽署協議,協議中有十二年再商討的條文,於是英國運用最惠國待遇,引該條文為己用,多次向滿清提出修約要求,包括增加商埠及減輕關稅等,但被兩廣總督葉名琛拒絕。正值「亞羅號事件」,英國以武力進迫廣州,並與法軍組成聯軍,戰爭爆發。


raw-image


或說,葉名琛對戰爭是負起相當責任。然而,葉名琛在任期間對廣州社會有一定的建樹,作為傳統官僚,不善於與列強打交道,似乎無可厚非。葉名琛是典型「敗者為寇」的例子,成為被西方醜化的戰爭罪犯,被咸豐帝卸責的代罪羔羊,葉名琛被後人取笑的所謂「六不」(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其實是作為封疆大吏的無奈選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ai Shing的沙龍
23會員
89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Wai Shi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29
明太祖朱元璋,從貧困戶至開國君主,擁有傳奇的一生。明太祖即位後,推動君主獨裁的統治模式,從正面角度,獨裁為長治久安建立基礎,從負面角度,獨裁帶來日後政治腐敗。所謂獨裁,重點不是任意妄為,而是君主的絕對權威。因此,獨裁的關鍵措施,不是暴虐表現,而是如何突顯君尊臣卑。 廢除宰相,讓君主不但是最終的裁決
Thumbnail
2024/08/29
明太祖朱元璋,從貧困戶至開國君主,擁有傳奇的一生。明太祖即位後,推動君主獨裁的統治模式,從正面角度,獨裁為長治久安建立基礎,從負面角度,獨裁帶來日後政治腐敗。所謂獨裁,重點不是任意妄為,而是君主的絕對權威。因此,獨裁的關鍵措施,不是暴虐表現,而是如何突顯君尊臣卑。 廢除宰相,讓君主不但是最終的裁決
Thumbnail
2024/08/16
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
Thumbnail
2024/08/16
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
Thumbnail
2024/08/07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Thumbnail
2024/08/07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814/8/24第二次獨立戰爭:白宮被燒 1940/8/24二戰:誤炸倫敦 1991/8/24蘇聯解體:葉爾辛查封蘇聯共產黨
Thumbnail
1814/8/24第二次獨立戰爭:白宮被燒 1940/8/24二戰:誤炸倫敦 1991/8/24蘇聯解體:葉爾辛查封蘇聯共產黨
Thumbnail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宣稱「刀槍不入」,以「扶清滅洋」為號召,其活動移向直隸,手段也趨於激烈及殘暴,日本使館書記及德國公使被殺,京師秩序失控。從這個角度,列強對滿清百姓的欺凌導致義和義興起,義和團在京師失控的排外威脅列強國民的安全,兩者同時是真實,誰是誰非,是個人立場的選擇。
Thumbnail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宣稱「刀槍不入」,以「扶清滅洋」為號召,其活動移向直隸,手段也趨於激烈及殘暴,日本使館書記及德國公使被殺,京師秩序失控。從這個角度,列強對滿清百姓的欺凌導致義和義興起,義和團在京師失控的排外威脅列強國民的安全,兩者同時是真實,誰是誰非,是個人立場的選擇。
Thumbnail
鴉片戰爭是滿清步向衰落的標記,也是中國被迫走進現代世界的起始點。這是從意義上的解說,但戰爭後,整個社會沒有太大的改變,朝廷依然陶醉於天朝大國。英法聯軍雖然被視為鴉片戰爭的延續,意義上不及鴉片戰爭的重要,卻是帶來切膚之痛,真實地改變政治及社會的面貌,並引發部分官員的反省,帶來真實而具體的改變。
Thumbnail
鴉片戰爭是滿清步向衰落的標記,也是中國被迫走進現代世界的起始點。這是從意義上的解說,但戰爭後,整個社會沒有太大的改變,朝廷依然陶醉於天朝大國。英法聯軍雖然被視為鴉片戰爭的延續,意義上不及鴉片戰爭的重要,卻是帶來切膚之痛,真實地改變政治及社會的面貌,並引發部分官員的反省,帶來真實而具體的改變。
Thumbnail
鴉片戰爭後十四年,中英戰火再起,英法聯軍 (1856-1960) 爆發。它被稱為「聯軍」,但以英軍為主體,英將領指揮,法軍只是配角,所以討論原因時只見「英國」。英法聯軍又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意思不是為鴉片貿易而再起戰雲,而是指鴉片戰爭的延續,是為解決鴉片戰爭引起的問題而引發的軍事行動。
Thumbnail
鴉片戰爭後十四年,中英戰火再起,英法聯軍 (1856-1960) 爆發。它被稱為「聯軍」,但以英軍為主體,英將領指揮,法軍只是配角,所以討論原因時只見「英國」。英法聯軍又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意思不是為鴉片貿易而再起戰雲,而是指鴉片戰爭的延續,是為解決鴉片戰爭引起的問題而引發的軍事行動。
Thumbnail
鴉片戰爭由鴉片問題引致,這個答案清晰不過。至於鴉片戰爭前,中英兩國的關係緊張,是一個不相干的話題嗎?這就值得學習者細心想一想。 中英在貿易觀念及外交觀念的差異,跟戰爭沒有直接關係,這是準確的描述,簡單來說,沒有政權會單純為了文化差異而開戰。不過,中英差異也不能說跟戰爭沒有關係。
Thumbnail
鴉片戰爭由鴉片問題引致,這個答案清晰不過。至於鴉片戰爭前,中英兩國的關係緊張,是一個不相干的話題嗎?這就值得學習者細心想一想。 中英在貿易觀念及外交觀念的差異,跟戰爭沒有直接關係,這是準確的描述,簡單來說,沒有政權會單純為了文化差異而開戰。不過,中英差異也不能說跟戰爭沒有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