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粉絲專頁原文發表於 2022 / 01 / 30)
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傾向於是「策略」,也建議讀者朝這方向去思考。
附圖沒放錯喔!我想藉這段三國史來說明我的想法。
圖中呈現的是關羽北伐前的荊州態勢。赤壁之戰前夕,曹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南下荊州時,孫劉兩家在魯肅和諸葛亮的主持下迅速締結同盟。在這一局中,「抗曹圖存」是目標,而「孫劉聯盟」則是策略。赤壁之戰後,曹軍北撤扼守襄樊,在魯肅力主下,孫權同意將周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下的江陵城「借」給劉備,而有了圖中的態勢。在這一局中,「鞏固孫劉聯盟」是目標,「借荊州」則是策略。
但劉備順利奪取益洲後,時移勢易,「鞏固孫劉聯盟」已不再是孫權的優先目標 ,「奪取荊州」才是。為了達成此目標而出檯的策略是:呂蒙詐病,改由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陸遜任大都督,讓自負的關羽鬆懈戒心,然後「白衣渡江」,一舉陷江陵和公安。北伐襄樊的關羽大本營已失,戰局從「威震華夏」逆轉為「敗走麥城」,史稱「大意失荊州」。
若當時孫權的目標仍是「鞏固孫劉聯盟」,上述「詐病、易帥、奇襲」的策略當然不可能出檯。而若把視角再放大些,假使孫權也如同劉備、諸葛亮君臣,一心「滅曹興漢」,那非但「奪取荊州」不是優先目標,甚至應該協同北伐,使曹軍難以兼顧。但略懂三國者都很清楚,「滅曹興漢」恐怕從來不是孫權的志向,甚至也不是力主「孫劉聯盟」的魯肅的志向,畢竟他在「榻上策」中直截了當對孫權說:「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所以「孫劉聯盟」在東吳君臣心中只是階段性策略,不是長遠目標,聯盟自始就不穩固。
簡要鋪排這段圍繞著荊州開展的三國史,我想說明下列想法:
「目標」和「策略」的身分標籤並不是僵固的,而是可轉換的,甚至,是有位階層次的,有些「目標」拉高層次看,又成了「更上位目標」的「策略」。在上例中,荊州之於東吳即是如此。所以,在討論「目標」和「策略」時,我傾向只有相對「理不理想」,沒有「標準答案」。
那為什麼還要探討這個問題呢?理由很簡單:「策略」是跟著「目標」走的,先確立「目標」,才能出檯與之相應的「策略」;「目標」一旦改變,「策略」也就必須改變。釐清了兩者的主從關係,才有利於調集資源、掌握機運、化理想為現實。否則,不順利、扞格、矛盾等情況,都還是較輕微的,嚴重時,則會直接關乎成敗興亡。
另一個須釐清「目標」與「策略」的理由是:兩者檢視標準不同。檢視「策略」 ,看的是「有效性」和「代價」,能審查過關,就是好策略。至於檢視「目標」的標準則比較複雜,除涉及決策者心中的理想為何,也涉及到時機、條件與人心等多重客觀因素。因此,想在變動的情勢中精準界定「好的目標」,我認為難度絕不亞於想出「好的策略」。例如在前述例子中,東吳君臣出檯的每個「策略」都能有效達成「目標」,我認為他們的頭腦清楚得很,但他們選擇的「目標」是否理想?則爭議頗多,甚至直接影響其歷史評價。
最後藉「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話作個小結:「存心」屬「目標」,「運用」屬「策略」,兩者理想結合,才能達妙境、真成功。
說了一大堆,這些和「推廣電動(機)車」有什麼關係?
「有關係」的線索很多,略舉以下幾點:
若將「推廣電動(機)車」視為「目標」,我認為現行推廣「策略」的「有效性 」很有必要再多探討。更重要的是,這「目標」能否得到多數民眾的認同及熱烈響應?我是存疑的。
若將「推廣電動(機)車」視為「策略」,那對應的「目標」是什麼?我看過的資料中,降空汙、削減用電尖峰、儲能、綠電、減碳、淨零等都有,那麼,政府推廣電動(機)車時到底想得到什麼?若「目標」是「這些我全都要」,那麼,就要從「有效性」的角度來檢視:「推廣電動(機)車」這一個「策略」,是否真能有效達成「這些我全都要」的「目標」?若不是想「一舉全部達成」,而是「連鎖性地逐個達成」,那麼,這些「目標」、「策略」之間的層次關係、如何連鎖起來,政府都想清楚了嗎?
就我個人觀察,上述諸多問題都還有待釐清,這又牽出另一「有關係」的線索:我認為這件事的重要性,會關乎成敗興亡。所剩的時間不多,得要盡快想清楚!
至於其他舉例內容就恕我不提供附註了,感覺會歪樓得太嚴重。畢竟,三國史和電玩比能源議題有趣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