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具電動化的綠電用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臉書粉絲專頁原文發表於 2021 / 11 / 26 )


我先前在「這樣好像還不太夠」一文中曾簡略提及,若要將以石油驅動的交通部門全部轉為「淨零碳排」【註 1】,粗估需要數百億度綠電,本文提供補充說明及數據。

首先提供我自己的簡單粗暴估算法 :

我曾主持過一個電動機車電池交換的小型實驗計畫【註 2】,以所得的實驗數據估算,電動機車的用電量會以「平均每三天用一度電」為基準上下浮動。亦即,平均 每輛電動機車一年的用電量約為 120 度。若全台一千多萬輛機車都轉為電動機車後 ,大數據平均值與此數據相去不遠,全台電動機車一年的總用電量會是 10 多億度, 取整數算 20 億度。

接著看汽車。雖然汽車的數量遠少於機車,但因汽車體積大、重量重,轉換為電動車後的平均用電量無疑將遠大於機車。若我們假設電動車的總用電量是電動機車的 10 倍 ,一年的總用電量可以粗估為 200 億度。

汽機車兩者相加,一年是 220 億度電。即便此估算太保守,我們也不妨將數字 上調為整數 : 300 億度電(真的很簡單粗暴)。


上述小型實驗計畫剛啟動時,Gogoro 一代車還未上市,與電動車相關的媒體報導遠遠不能和現在相提並論,所以,我只能用自己手上掌握的小樣本數據估算。現在,只要用關鍵字搜尋就有資料了,略舉兩例 :

「台電估算,如果全台汽車都換成電動車,將會多使用全台發電量百分之九 」 【註 3】

「台電指出,電動汽機車並非吃電怪獸,電動機車一年用電僅一一七度、汽車三四九六度,若把現有的燃油汽機車全數汰換,用電將多出二五三億度」【註 4】


現在回顧,當年的小實驗無疑是非常有價值的,謹以此文對當年相關的因緣誌謝 。

最後提醒讀者一點。本文的標題是 : 運具電動化的「綠 」電用量,台灣社會一般在探討電動車的用電時,很少強調這一點。微小差異導引出的不同思維,有可能帶來顯著的不同效應。後續我將由此基點,撰寫系列貼文深入探討。




【註 1】
這樣好像還不太夠
https://vocus.cc/liouwenyen2/61794757fd8978000110b8f8

【註 2】
參與實驗的騎士近 20 位,其中有的每天上班都騎、且里程頗長,有的當作買菜時的短程代步工具,除了缺乏現在流行的「外送」這種型態,各類型騎士基本都有涵蓋到 ,算是一組超小型的「民調樣本」。

【註 3】
台灣邁向電動車時代 配電空間與用電量都成挑戰|20210414 公視晚間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01aqcHs0wI

【註 4】
電動車夯 2030年用電僅增32億度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24765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文晏的沙龍
6會員
84內容數
.
劉文晏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6/25
在一篇報導中看到下面這兩句話【註 1】: 「部分專家認為,需求摧毀(demand destruction)是遏阻汽油漲勢的唯一解藥」 【註 1】 高油價摧毀需求?美汽油需求摔,漲勢有望暫歇
Thumbnail
2022/06/25
在一篇報導中看到下面這兩句話【註 1】: 「部分專家認為,需求摧毀(demand destruction)是遏阻汽油漲勢的唯一解藥」 【註 1】 高油價摧毀需求?美汽油需求摔,漲勢有望暫歇
Thumbnail
2022/06/24
在「用油錢養綠電」方案中,油錢、綠電以及電動載具三者間的關係,略如附圖中的「翹翹板」。 從這個角度看,「用油錢養綠電」方案又可以將三者之間的關係譬喻為「槓桿」:以電動載具為支點,善用油錢的力量往下壓,就可以將綠電給高舉起來了。
Thumbnail
2022/06/24
在「用油錢養綠電」方案中,油錢、綠電以及電動載具三者間的關係,略如附圖中的「翹翹板」。 從這個角度看,「用油錢養綠電」方案又可以將三者之間的關係譬喻為「槓桿」:以電動載具為支點,善用油錢的力量往下壓,就可以將綠電給高舉起來了。
Thumbnail
2022/06/23
我認為,同步解決之道是「用油錢養綠電」,以此方針為「綱」,串連起複雜交纏的眾多線索,即可綱舉目張地破解難題。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財源來自「截流油錢」,這種「高價創能」並不會加重台電的財務負擔。 可能的效益不僅止於此。 【註 1】
Thumbnail
2022/06/23
我認為,同步解決之道是「用油錢養綠電」,以此方針為「綱」,串連起複雜交纏的眾多線索,即可綱舉目張地破解難題。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財源來自「截流油錢」,這種「高價創能」並不會加重台電的財務負擔。 可能的效益不僅止於此。 【註 1】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兩個題目思考一下: 1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讓電動車每年行駛多遠? 太陽能源會枯竭嗎? 關於1 可以行駛9000公里!怎麼算出來的?算式如下: 但我知道大家沒有耐心看,總之1,000kWh的電力能量相當於3,600MJ(1kWh=3.6MJ)。另外,電動車的燃費(10・15模式)為0.
Thumbnail
兩個題目思考一下: 1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讓電動車每年行駛多遠? 太陽能源會枯竭嗎? 關於1 可以行駛9000公里!怎麼算出來的?算式如下: 但我知道大家沒有耐心看,總之1,000kWh的電力能量相當於3,600MJ(1kWh=3.6MJ)。另外,電動車的燃費(10・15模式)為0.
Thumbnail
很多人買特斯拉是因為他有自動輔助駕駛、酷炫、環保,長期以來,特斯拉主打的就是電動車和環保,觸及擁有環保意識的高收入族群,像是藉由不會產生空氣汙染,或是電力相較汽油可減少更多的碳足跡等方式銷售自家產品,甚至賣碳權還成為其相當重要的營收基礎。
Thumbnail
很多人買特斯拉是因為他有自動輔助駕駛、酷炫、環保,長期以來,特斯拉主打的就是電動車和環保,觸及擁有環保意識的高收入族群,像是藉由不會產生空氣汙染,或是電力相較汽油可減少更多的碳足跡等方式銷售自家產品,甚至賣碳權還成為其相當重要的營收基礎。
Thumbnail
因交通而排放的溫室氣體一直是全人類頭痛的問題🤯 當你在買車時是否會考慮以環保為名推出的電動車呢? 但電動車真的比燃油車還要環保嗎?快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因交通而排放的溫室氣體一直是全人類頭痛的問題🤯 當你在買車時是否會考慮以環保為名推出的電動車呢? 但電動車真的比燃油車還要環保嗎?快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本文討論電動自行車中的續航力。 在提升馬達效率不彰的情況下,要使續航力爆增,就僅能從電能下手。最簡單的作法,就是電池容量翻倍,續航力就翻倍。這也是近幾年電動載具行駛距離持續拉長的原因,電池科技的持續進步,導致電池的容量越來越大。 重點整理: 續航力其實是容易達到的KPI,確認電池規格其實比較重要。
Thumbnail
本文討論電動自行車中的續航力。 在提升馬達效率不彰的情況下,要使續航力爆增,就僅能從電能下手。最簡單的作法,就是電池容量翻倍,續航力就翻倍。這也是近幾年電動載具行駛距離持續拉長的原因,電池科技的持續進步,導致電池的容量越來越大。 重點整理: 續航力其實是容易達到的KPI,確認電池規格其實比較重要。
Thumbnail
台灣在推廣電動載具時,採取的是「電動機車先行」的做法,對此我是贊成的,我倡議的「截流油錢為己用」方案也主張延續此模式,但理由略有不同,簡述如下 : 【一】 經過幾年的努力,台灣的電動機車產業已經累積了一些基礎,例如,以 Gogoro 為首的 PBGN 換電聯盟,不只交換站數量持續增加【註 1】
Thumbnail
台灣在推廣電動載具時,採取的是「電動機車先行」的做法,對此我是贊成的,我倡議的「截流油錢為己用」方案也主張延續此模式,但理由略有不同,簡述如下 : 【一】 經過幾年的努力,台灣的電動機車產業已經累積了一些基礎,例如,以 Gogoro 為首的 PBGN 換電聯盟,不只交換站數量持續增加【註 1】
Thumbnail
台灣社會在推電動車時,主打的訴求通常是「比較環保 」,但此訴求其實頗受質疑,隨手用關鍵字搜尋,相關的文章非常多【註 1】。 其中一個主要的質疑是,如果充入的不是綠電,其實只是把排氣管的空汙和碳排,移轉到發電廠的大煙囪而已,哪有比較
Thumbnail
台灣社會在推電動車時,主打的訴求通常是「比較環保 」,但此訴求其實頗受質疑,隨手用關鍵字搜尋,相關的文章非常多【註 1】。 其中一個主要的質疑是,如果充入的不是綠電,其實只是把排氣管的空汙和碳排,移轉到發電廠的大煙囪而已,哪有比較
Thumbnail
我先前在「這樣好像還不太夠」一文中曾簡略提及,若要將以石油驅動的交通部門全部轉為「淨零碳排」【註 1】,粗估需要數百億度綠電,本文提供補充說明及數據。 首先提供我自己的簡單粗暴估算法 :  我曾主持過一個電動機車電池交換的小型實驗計畫【註 2】,以所得的實驗數據估算,電動機車的用電量會以「平
Thumbnail
我先前在「這樣好像還不太夠」一文中曾簡略提及,若要將以石油驅動的交通部門全部轉為「淨零碳排」【註 1】,粗估需要數百億度綠電,本文提供補充說明及數據。 首先提供我自己的簡單粗暴估算法 :  我曾主持過一個電動機車電池交換的小型實驗計畫【註 2】,以所得的實驗數據估算,電動機車的用電量會以「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