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文明/瘟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或許曾經有過一個文明是這樣的,人們將初出生的嬰兒視為最接近神明的化身,成人們膜拜孩童,學習他們看待世界的眼神,聽從他們看似不經心的神啟與箴言,並模仿孩童形象做成雕塑,那些大眼而四肢短小歡快扭轉的雕像因而保存下來,成為遺跡。

世代後不能理解神啟的人們,既不能判讀這些雕像,背離了孩童,也遠離了神。

影片裡三星堆的青銅遺物一件件被挖掘出來,中國的考古與盜寶只一線之隔(官方或非官方),一窩蜂對出土物以金銀銅鐵玉陶等次判定價值,電視節目帶動下,這波熱潮幾乎全民投入。看著那大眼的銅像,突然誘引一陣狂想。

2021,很奇特的一年,疫病全球擴散下,曾幾何時,人類竟然真的需要在自由與生命,理性與瘋狂之間作出抉擇,而所有人的生活型態也隨著疫情擴散而轉變。原本一個人獨居海濱遠離人群這件事還頗讓人得意,轉瞬間只剩下住海邊這件事有點特別了,有段時間幾乎所有人都遠離人群,至於獨居這件事呢,有那麼一陣子積極誘引猝死的風聲,打完疫苗後要跟好些人報備,是是是,我還活著,從沒想過這件事竟然需要特別公告周知。

以文字及攝影工作,長期不需要貼近人群的這個人,突然意識到網路的擁擠與同質黏著,好的壞的溫暖的惡意的真實的虛假的消息交錯煽動。

轉過身背對了那張面貌猙獰的臉,不想看那本造假的書了。

每天拍一張照片,為了這張照片踏實過生活,認識真正的朋友,與人交流。離開資訊庫(窟?),竟然可以是一種休息嗎?

我也還在想。

發覺火腿與培根邊界模糊,原先做了培根,卻發現一樣的做法,最後加上熟製的步驟就成為火腿,遍查資料也不得其解,普遍的說法是火腿可以生食培根不能,另外火腿必是後腿肉製作,其他說法莫衷一是,不想不懂裝懂,就公然的迷糊吧。於是鹽與香料醃了一個多禮拜的培根,接著低溫舒肥八小時,紙巾擦乾後再以核桃木煙燻(一屋子木香啊),就是可以直接切片食用的火腿了。

很喜歡這種貼近食物以及生活的感覺,雖然我從沒有離開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夏生的沙龍
10會員
42內容數
身兼甜點師傅、攝影師、雜誌主編等數種角色,棲居海濱數年後,動念紀錄日常。
蘇夏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3/20
原說了想休一段時間,沒想到這麼快又跟大家見面啦~ 四年的努力耕耘好不容易有了結果,放鬆後竟然陷入低潮,有沒有誰也這麼命苦?算了,就容許我任性一回,想更新就更新吧,本來就是個紀錄,今天很想紀錄。 接下來要吃什麼呢?
Thumbnail
2022/03/20
原說了想休一段時間,沒想到這麼快又跟大家見面啦~ 四年的努力耕耘好不容易有了結果,放鬆後竟然陷入低潮,有沒有誰也這麼命苦?算了,就容許我任性一回,想更新就更新吧,本來就是個紀錄,今天很想紀錄。 接下來要吃什麼呢?
Thumbnail
2022/03/18
這款是觀葉秋海棠的一個品系,在花市拿到的時候,上面寫著小飛馬,估計是他的別稱吧,實際上網路找不到這一款海棠,不過海棠品系多達萬種以上,加之繁殖雜交非常多,也不一定有什麼確實正確的名字。 這類型的秋海棠都很耐陰耐乾,太多水分反而容易爛葉,雖說都是人類意念的投射,姑且就說它愈挫愈勇吧。
Thumbnail
2022/03/18
這款是觀葉秋海棠的一個品系,在花市拿到的時候,上面寫著小飛馬,估計是他的別稱吧,實際上網路找不到這一款海棠,不過海棠品系多達萬種以上,加之繁殖雜交非常多,也不一定有什麼確實正確的名字。 這類型的秋海棠都很耐陰耐乾,太多水分反而容易爛葉,雖說都是人類意念的投射,姑且就說它愈挫愈勇吧。
Thumbnail
2022/03/17
寫了四年的雜誌終於要發行最後一期,這禮拜東奔西跑忙得焦頭爛額,今天終於把雜誌寄出,工作暫告一段落。拍一張照片寫一段文字驟然變得有點棘手,今天晨起我心想這種時候還做菜是不可能了(也太刻意啦),環顧四周,不如來拍這對貓偶吧。 比起年輕時追求完美,現在我也愈來愈喜歡如此破綻百出的自己了。
Thumbnail
2022/03/17
寫了四年的雜誌終於要發行最後一期,這禮拜東奔西跑忙得焦頭爛額,今天終於把雜誌寄出,工作暫告一段落。拍一張照片寫一段文字驟然變得有點棘手,今天晨起我心想這種時候還做菜是不可能了(也太刻意啦),環顧四周,不如來拍這對貓偶吧。 比起年輕時追求完美,現在我也愈來愈喜歡如此破綻百出的自己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在翻開書稿前,單單看書名,不太確定會是怎樣的內容,但是從目錄、作者序,一路往下看,越看越覺得驚艷,謝謝作者能為大家整理了古往今來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歷程,如同搭乘著時光機看著快速流動的場景,想像著智人在廣漠的荒野中演化著。 覺得驚艷的原因,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來愈習慣從事物的表象往深層去探究,也就
Thumbnail
在翻開書稿前,單單看書名,不太確定會是怎樣的內容,但是從目錄、作者序,一路往下看,越看越覺得驚艷,謝謝作者能為大家整理了古往今來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歷程,如同搭乘著時光機看著快速流動的場景,想像著智人在廣漠的荒野中演化著。 覺得驚艷的原因,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來愈習慣從事物的表象往深層去探究,也就
Thumbnail
人類的思想作品,是很直觀的。 究竟是原創還是改作,甚至,就是大剌剌的重製,其實是非常容易分辨的 有沒有覺得跟~~很像,搭啦,沒錯,副歌完全可以接吧XD 學問絕對不等於學位,眾所周知,學位取得的動機有百百種 真正為了鑽研特定理論甚至新創概念的人,在元宇宙的未來世界 只怕會越來越少,因為人類必須達到再次
Thumbnail
人類的思想作品,是很直觀的。 究竟是原創還是改作,甚至,就是大剌剌的重製,其實是非常容易分辨的 有沒有覺得跟~~很像,搭啦,沒錯,副歌完全可以接吧XD 學問絕對不等於學位,眾所周知,學位取得的動機有百百種 真正為了鑽研特定理論甚至新創概念的人,在元宇宙的未來世界 只怕會越來越少,因為人類必須達到再次
Thumbnail
【前言】 對於人造肉你有什麼想像? 藝術家以自身作為實驗,割下身體大腿的其中一部分,以肌肉細胞為基礎生產出培植肉,最後進行「吃肉」的演出,而在還沒有觀看這件作品時,雖然早已知道這件作品的展演形式,但實際看到的畫面是極具震撼力,除了訝異於培養出的培植肉比想像中的更加龐大,那種震撼的心情是源自於倫理的疑
Thumbnail
【前言】 對於人造肉你有什麼想像? 藝術家以自身作為實驗,割下身體大腿的其中一部分,以肌肉細胞為基礎生產出培植肉,最後進行「吃肉」的演出,而在還沒有觀看這件作品時,雖然早已知道這件作品的展演形式,但實際看到的畫面是極具震撼力,除了訝異於培養出的培植肉比想像中的更加龐大,那種震撼的心情是源自於倫理的疑
Thumbnail
  一旦忘記什麼,我們就真的是什麼,最基本的人類本能,來到了現今社會的世代中,我們的確忘記了初本。人類的演化,不管專家說了多少次,重複多少遍,改變了哪些章節,大概不變的是智人最終戰勝了其他的人種,成為了主宰這世界的唯一物種。人類,從地形地貌改變了環境,從採集植物的果實,到最終拿起石頭主動殺了眼前要攻
Thumbnail
  一旦忘記什麼,我們就真的是什麼,最基本的人類本能,來到了現今社會的世代中,我們的確忘記了初本。人類的演化,不管專家說了多少次,重複多少遍,改變了哪些章節,大概不變的是智人最終戰勝了其他的人種,成為了主宰這世界的唯一物種。人類,從地形地貌改變了環境,從採集植物的果實,到最終拿起石頭主動殺了眼前要攻
Thumbnail
或許曾經有過一個文明是這樣的,人們將初出生的嬰兒視為最接近神明的化身,成人們膜拜孩童,學習他們看待世界的眼神,聽從他們看似不經心的神啟與箴言,並模仿孩童形象做成雕塑,那些大眼而四肢短小型態扭轉的雕像因而保存下來,成為遺跡。 世代後不能理解神啟的人們,既不能判讀這些雕像,背離了孩童,也遠離了神。
Thumbnail
或許曾經有過一個文明是這樣的,人們將初出生的嬰兒視為最接近神明的化身,成人們膜拜孩童,學習他們看待世界的眼神,聽從他們看似不經心的神啟與箴言,並模仿孩童形象做成雕塑,那些大眼而四肢短小型態扭轉的雕像因而保存下來,成為遺跡。 世代後不能理解神啟的人們,既不能判讀這些雕像,背離了孩童,也遠離了神。
Thumbnail
關於地球上,古文明誕生與消失的原因, 在先前的專題文章中提到, 我們的地球也是一顆曾經存在於聯盟時域內的星球, 也是一顆曾經歷經戰亂及被摧毀的生命星球, 在整頓及掃蕩聯盟所存在的宇宙的過程中, 神界派兵員穿越時空,回到過去, 在地球完全被摧毀之前,將地球轉移出來, 改造並安置在清理特區裡。
Thumbnail
關於地球上,古文明誕生與消失的原因, 在先前的專題文章中提到, 我們的地球也是一顆曾經存在於聯盟時域內的星球, 也是一顆曾經歷經戰亂及被摧毀的生命星球, 在整頓及掃蕩聯盟所存在的宇宙的過程中, 神界派兵員穿越時空,回到過去, 在地球完全被摧毀之前,將地球轉移出來, 改造並安置在清理特區裡。
Thumbnail
Covid-19帶給人類的改變,從聚集歡快的生活,轉渡到人際隔離、疏離,成為日常抗災的生活一環,疏離帶來的恐懼與無助,似乎成為更讓人不安的白噪音,無所察覺又無所遁形。   2020年前後,相繼出現了許多末日存亡與傳染病有關的電視電影節目,「屍速列車」、「末日之戰」、「李屍朝鮮」。榮格曾說「集體潛意識
Thumbnail
Covid-19帶給人類的改變,從聚集歡快的生活,轉渡到人際隔離、疏離,成為日常抗災的生活一環,疏離帶來的恐懼與無助,似乎成為更讓人不安的白噪音,無所察覺又無所遁形。   2020年前後,相繼出現了許多末日存亡與傳染病有關的電視電影節目,「屍速列車」、「末日之戰」、「李屍朝鮮」。榮格曾說「集體潛意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