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荒野尋找生命的源頭―「登一座人文的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翻開書稿前,單單看書名,不太確定會是怎樣的內容,但是從目錄、作者序,一路往下看,越看越覺得驚艷,謝謝作者能為大家整理了古往今來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歷程,如同搭乘著時光機看著快速流動的場景,想像著智人在廣漠的荒野中演化著。

覺得驚艷的原因,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來愈習慣從事物的表象往深層去探究,也就是如同這本書一般,溯向行為與文化的最源頭。

作者觀察,民眾對戶外活動態度的差異,除了來自各國政治、制度與產業發展的不同外,根源還來自於文化形成脈絡的不同。我個人以為,其中宗教信仰應該佔很大的影響因素。

最早的狩獵採集時代,原始宗教屬於崇拜各種自然現象的多神論,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尤其對於山林的敬畏與崇拜是根深蒂固的,因為樹木的靈性就是生命的象徵,小小一粒種子就能長成巨大樹木,人在樹木的蔽蔭下生活,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全來自樹木所賜。

但是從一萬年前左右,人類發展出農耕畜牧,必須開發自然野地,因此原本的自然神、動物神、植物神都因為妨礙人類的自然開發而必須被替換,自此出現了以人為形象的神。

從另一個角度看,在人類演化過程中,人一直是自然界的一員,和其他動植物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但是隨著發展出農耕與定居的文化後,就走上了征服自然與破壞環境的歷程。

但是東西方的宗教文化有些差異,基督教或伊斯蘭教是超越人格神的一神教,而東方的佛教或日本的神道教或印度教,算是多神教,還保有原始宗教的痕跡,所以對於自然的關係就與西方世界有些不同。舉例來說,日本的神道教就是自然崇拜,日本的神社一定有森林,所謂神社就是神所住的地方,也就是森林,換句話說,最傳統的神社只有一個「鳥居」,也就是神社入口,除此之外就是整座的原始森林,沒有建築物,更沒有神像,換句話說,原始森林就是神,這跟台灣原住民在進入森林前要祭拜山神有點類似,這種精神也在台灣登山文化中傳遞著。

當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到都市後,的確如同作者寫的:「荒野是產自城市的心理狀態,人的生活若太貼近自然環境,反而不易有鄉愁或懷舊的情感。」但是一大堆到森林尋求鄉愁的都市人,除了基本的技能外是否具有精神層面的共同價值觀?

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自我覺察很重要的一環,就像夜晚穿越森林,不知身處何處,突現眼前曙光乍現,當我們走出森林,才能看到自己原來是在怎樣的森林裡。或許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已從何而來,那麼對於該往何處去也會比較篤定一點。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8會員
86內容數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7
 一個人自認快樂與否有三種決定因素:幸福設定點,生活環境以及意向活動。     幸福設定點決定了將近一半的快樂因素,這跟個人特質一樣,會隨著一個人成長成熟而變得穩定,可以說是先天的因素。     生活環境只佔百分之十快樂與否的決定因素。生活環境包括了正面或負面的事件(一個快樂或受創的童年,有高學
Thumbnail
2025/02/07
 一個人自認快樂與否有三種決定因素:幸福設定點,生活環境以及意向活動。     幸福設定點決定了將近一半的快樂因素,這跟個人特質一樣,會隨著一個人成長成熟而變得穩定,可以說是先天的因素。     生活環境只佔百分之十快樂與否的決定因素。生活環境包括了正面或負面的事件(一個快樂或受創的童年,有高學
Thumbnail
2025/02/06
 很多人在職時因為工作壓力太大,下班後只想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假日也在補眠跟購物中度過,沒有閒情逸致培養業餘興趣或參加社團,整個人就會對什麼都沒有興致,整天盯著電視看,失去生活的熱情。     繪畫大師畢卡索曾經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變得年輕!」是啊!多少人從進入學校就開始變
Thumbnail
2025/02/06
 很多人在職時因為工作壓力太大,下班後只想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假日也在補眠跟購物中度過,沒有閒情逸致培養業餘興趣或參加社團,整個人就會對什麼都沒有興致,整天盯著電視看,失去生活的熱情。     繪畫大師畢卡索曾經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變得年輕!」是啊!多少人從進入學校就開始變
Thumbnail
2025/02/05
(一)什麼是和解?為什麼要和解? 隨著歲月成長,我們經歷過許多事情遇到許多人,記憶絕大多數隨風而逝,了無痕跡,但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總會有些人,有些事,在我們心裡留下深深的印記,或許有人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曾經辜負過別人,這些傷痕與遺憾,都需要藉由和解來撫平。 最近有個媒體曾經對熟齡族做調查,發現
2025/02/05
(一)什麼是和解?為什麼要和解? 隨著歲月成長,我們經歷過許多事情遇到許多人,記憶絕大多數隨風而逝,了無痕跡,但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總會有些人,有些事,在我們心裡留下深深的印記,或許有人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曾經辜負過別人,這些傷痕與遺憾,都需要藉由和解來撫平。 最近有個媒體曾經對熟齡族做調查,發現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從《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這個書名就能看出這是本主題宏大的書(笑)。作者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演化生物學教授。書中,他從演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基因與文化,探討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模樣。接著,再進一步細談這些演化如何讓導致許多現代生活中惱人的健康問題。是本精彩絕倫的優質科普。
Thumbnail
從《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這個書名就能看出這是本主題宏大的書(笑)。作者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演化生物學教授。書中,他從演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基因與文化,探討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模樣。接著,再進一步細談這些演化如何讓導致許多現代生活中惱人的健康問題。是本精彩絕倫的優質科普。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達爾文曾講過一句名言:「旅行是種子的信仰」,透過旅行而傳播生命,這是有形的生命繁衍,在無形的概念上,荒野人向來都以種子來象徵著我們的信仰,就如同梭羅所說的:「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但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若是讓我相信你有一粒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Thumbnail
達爾文曾講過一句名言:「旅行是種子的信仰」,透過旅行而傳播生命,這是有形的生命繁衍,在無形的概念上,荒野人向來都以種子來象徵著我們的信仰,就如同梭羅所說的:「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但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若是讓我相信你有一粒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Thumbnail
要成為自然荒野的一部分,躺在石頭上聆聽流水聲,仰望爭相閃爍的星星,耳聞帶著草香的微風。當我們可以感受到「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這才是大自然賜與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Thumbnail
要成為自然荒野的一部分,躺在石頭上聆聽流水聲,仰望爭相閃爍的星星,耳聞帶著草香的微風。當我們可以感受到「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這才是大自然賜與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