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又稱正始之變。
是發生在魏帝曹芳正始十年的一次重大政變。
也是真三國時代第一次的政變。
從十常侍為東漢末年掀起政變,展開群雄割據,爾虞我詐的年代。
背叛與反亂,一切都是家常便飯。
但隨著曹丕篡漢,劉備稱帝,三國政權反倒逐漸穩定下來。
蜀漢經歷兩帝,曹魏三代輪替,中間只有一次不知所云的魏延之亂。
沒有攻打任何友軍,挾持任何重臣,甚至沒有離開過前線漢中的蜀將魏延,就這麼被扣上反亂罪名而逝。
也就此完成了蜀漢新舊世代的交替。
但曹魏卻沒有這麼順利。
司馬懿跟諸葛亮很像,但他並不是曹魏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權臣。
他非但沒能幫助魏帝完成新舊世代的交接,反而點燃了魏朝新世代對於老賊們的反動。
以大將軍曹爽為首,曹魏年紀在四十上下的中間世代,團結起來要從老司馬懿等人手中,取回權柄。
有激進使陰招的五大寇,也有願意和平合作的夏侯玄。
妙到極處的是,夏侯玄把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也拉入了青年改革的陣線。
司馬師在士人之間的名聲,與夏侯玄和五大寇之首的何晏平齊。
三人更是交好……從這邊你就可以更明顯看出,曹魏正始年間的政爭,不是一種「世家派系」鬥爭。
青年人滿懷理想,想要開創新的時代。
何晏也相信:「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
我們之中,能夠完成天下第一大事的,只有司馬師了。
這未必是對司馬師能力的讚賞。
畢竟,司馬師是最有機會,勸退天下第一老臣司馬懿的人。
可是司馬師沒有。
他勸自己的父親,進。
客觀來說,不能說司馬師完全就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著想。
曹爽改革成功,司馬師也只能占個二三流的地位。
司馬懿奪權,來日一切還不是盡歸司馬師?
但在《三國志》與《晉書》的記錄上,都顯示出魏帝曹芳與大將軍曹爽之間的摩擦日益嚴重。
這是很合理的一件事,曹芳八歲即位,十二歲元服,當他想要更多皇帝權力與享受時,有位無權的司馬懿不會擋著這個少年皇帝。
讓少年皇帝手腳難伸的,自然是第一權臣曹爽與他的快樂夥伴們。
曹爽雖是宗室,但從一開始要排擠老臣,他的合作對象就是外戚。
也就是說,正始之變的背景,其實像極了東漢末年。
皇帝,必須自己繞過皇宮管制他的外戚與宗室,尋求幫助。
最主要的幫手,卻不是宦官。
曹爽並不是無腦白癡,當時的宦官,也有一個名叫張當的都監,掌握在曹爽手中。
鏡頭再次轉向司馬師。
司馬師在正始年間,長期於禁軍單位服務。
正始五年之後,更轉中護軍,公正嚴明的選拔武官。
他真的公正嚴明嗎?
《晉書》說,這些年,司馬師私下養了三千死士,散入民間。
難道就不是趁著職務之便?
沒有任何記錄,說明司馬懿是如何籌劃高平陵之變。
我們唯一知道的只有,當曹芳訂下與曹爽兄弟,要去高平陵祭拜先帝曹叡之前,司馬懿就已經「只」跟司馬師安排好了一切。
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一直到前一天晚上,才知道這個消息。
隔日,曹芳車隊出發,司馬懿就前去拜見郭太后。
上奏免曹爽一眾官職,只保留爵位。
前面說曹爽跟郭太后勾結,是推測,沒有證據。
司馬懿上奏太后之後,領命而出,同樣沒有證據。
但沒有人攔得住司馬懿。
他的長子司馬師,已經點起兵馬,大開司馬門,任憑父親出入。
有一名叫嚴世的曹爽部將覺得有異,本打算先射殺司馬懿。
但他的部屬阻止了他。
司馬懿會合了蔣濟,先占領洛陽武庫,又以司徒高柔的名義,前去接收大將軍營的部隊。
高柔還沒有動作,司馬懿的使者就到了:「今天,你就是周勃了。」
這說的是西漢初年,諸呂之亂的典故。
不過當時周勃是主動配合陳平奪兵權,安撫外部重兵,才成為當時第一功臣。
是的,司馬懿只是在跟高柔說,功勞都歸你,不要妄動。
高柔的年紀也大了,只能靜觀其變。
控制住洛陽城內的部隊,司馬懿就跟蔣濟一起帶兵出城,屯於洛水浮橋,堵住曹芳曹爽車隊回城之路。
司馬懿接著開始宣告曹爽各種罪行,秀出他的太后密令,要曹爽趕快束手就擒。
不曉得大家注意到沒有,高平陵之變是非常安靜的。
西漢經歷過三次真正的政變:諸呂之亂,七國之亂,巫蠱之禍。
其中七國之亂沒有打入京城,但另外兩次,皇宮京城都打起來了。
血流成河。
巫蠱之禍打得特別兇,那是甲方不信乙方有天子詔令,乙方也真的違反漢武帝指示動手。
而諸呂之亂,周勃當時跟洛陽軍兵喊話:「你們效忠的是劉家,還是呂氏?」
大成功,所以基本上只有皇宮內部殺了起來。
司馬懿則完全沒有引起任何騷動的記錄。
但這並不表示司馬懿得到了絕大部分的支持。
高平陵之變,老實說缺少了太多細節。
卻說司馬懿奉旨在洛水浮橋攔截曹芳曹爽車隊,曹爽也不是個「唉呀怎麼辦我死定了」的廢物點心。
曹爽下令就地駐紮,開始伐木架起防禦工事,並整編部隊。
好歹是皇帝出巡車駕隊,那可不會只有鼓吹隊。
「天子出入稱警蹕」。
洛陽至高平陵九十里,沿途都必須設置警衛隊。
曹爽把這些人召集過來,整理武裝,也生出了一支千人的甲兵部隊。
手上有天子,大家都知道,曹爽的局面未必就差了。
司馬懿見對方嚴陣頑抗,便要弟弟司馬孚準備皇上的飲食起居用具,送往曹爽陣營。
這不是一場戰爭。
至少對司馬懿來說不是。
而曹爽,還沒決定是不是要以政變來應對。
就在這個時候,洛陽南面的平昌門開了。
一隊甲兵魚貫而出,轉向與曹爽軍會合。
帶兵者,乃是大司農桓範。
司馬懿收到消息,跟身邊的蔣濟說:「哎呀,智囊要去加入曹爽軍了。」
蔣濟淡淡道:「桓範有智,但對於曹爽這種人來說,不能拋下的榮華富貴,肯定會綁住他……桓範的計策,曹爽是不會採納的。」
桓範入了曹爽營,立刻建議曹爽兄弟:「我們撤往許昌,召來天下重兵,再反攻洛陽便可。」
隨便一個鍵盤軍師都會知道,手上有天子的情況下,這當真絕妙好計。
可是曹爽猶豫不決。
夜裡,尚書陳泰也來勸曹爽,卻是勸他投降。
除了陳泰,侍中許允,殿中校尉尹大目也紛紛來說,此時投降,按旨免官。
若是弄到政變交兵,那就死定了。
曹爽咬了咬牙,他才剛收到蔣濟的來信,蔣濟擔保司馬懿絕對不會趕盡殺絕。
今日束手,至少還可以當個富家翁安享天年不是?
高平陵之變,就是這樣一次司馬懿跟曹爽的人設大崩盤之處。
立意改革,卻沉醉在榮華富貴中的曹爽,為了保命而投降。
而司馬懿,卻騙了所有的人。
包括蔣濟。
事後,曹爽被誅,蔣濟上書請辭。
故事是這麼說,政治不能這麼演。
司馬懿如果單純的背信除後患,接下來的兩年多,他也不能夠再成為魏朝最有影響力的大臣。
事實上,司馬家是又延伸出了案外案,表示查到何晏跟曹爽密謀練兵,預計要在三月造反,才將曹爽兄弟與五大寇一網打盡,全數誅殺。
從高平陵之變來看,曹爽謀反練兵,那絕對是子虛烏有之事……不然你司馬家控制洛陽城的時候,早就打起來了。
然而,從高平陵之變發起,到曹爽等人被誅,僅僅經過了五天。
看過兩漢一次又一次政變,高平陵之變實在是讓人看不透。
或許,接下來去看更多曹魏重臣,才能真正明白這場政變背後的真實。
正始之變最大的得益者,也許不是被封丞相但拒絕的司馬懿。
從此一手掌握皇城兵權的衛將軍司馬師,才是真正要取曹爽而代之的人。
正始十年,改元嘉平,以紀念平亂。
司馬家大權在握,接下來兩年大事,不見於曹芳本紀。
值得一提的,就是中書監劉放過世,孫資補位。
而郭淮,也升了上來。
魏朝有過兩個郭皇后,但都跟郭淮沒有親戚關係。
郭淮升上車騎將軍,倒與蜀漢戰爭有關。
我們經常會忽略,西部戰線對於曹魏的重要性。
不只是蜀漢,還有西羌,匈奴。
即便曹叡之世武功鼎盛,西部戰線仍是收斂至長安。
跟長期以長江漢水為界的東吳戰線相比,西線有進有退。
其有功者,司馬懿為先,郭淮為次。
郭淮的崛起,象徵著西線武將的地位提高。
某種程度上,也表現出全線均有戰功的魏朝軍神司馬懿的立場。
然而,嘉平三年,司馬懿突然領兵出擊。
一如當年迅如疾風的攻打自己領地,新城孟達。
兵鋒所指,仍是魏朝所屬之汝南。
此時,汝南為太尉王凌所領。
這是一個從司馬懿身上開始發生的政爭手段。
當年,司馬懿貴為輔政撫軍大將軍,卻不得入朝廷,只能鎮守邊疆。
直到他升上大將軍,情況仍然沒有任何改變。
王凌位歷征東,車騎,太尉,同樣也是完全沒有被調動過。
郭淮從左將軍,到征西,到車騎,一樣也是鎮守雍涼。
貴為三公不入朝,隱隱然成了魏朝的潛規則。
當然,我們或許也能看作,是魏朝的外患過於嚴重。
這時,司馬懿大軍開往汝南,就像高平陵之變一樣,未有動作,先宣告了王凌的叛亂之罪。
王凌有反意嗎?
王凌有開戰嗎?
我們只知道,王凌親自出迎司馬懿,被捕。
大軍續往壽春,與王凌同謀者,同樣未曾抵抗,束手就擒。
盡皆押解回京,生者屠戮,死者剖棺。
在曹魏史上,這就是所謂淮南三叛(又稱壽春三叛)的第一叛。
一連兩次,只要宣讀罪狀,政敵便乖乖投降的「戰役」,發生在年逾七十的司馬懿身上。
而隨著此次遠征結束,司馬懿的人生也結束了。
朝廷比照西漢霍光的葬禮規模,來為曹魏第一忠臣司馬懿辦理後事。
追贈相國,安平郡公。
這是司馬懿到死前都還在推辭的職務與爵位。
正常來說,不管司馬懿是陰險狡詐還是忠君體國,這時候都是有心人站上大位的絕佳時機。
可曹芳隨即一道詔令下來,命司馬師升撫軍大將軍,領尚書事,輔佐皇帝。
再客氣也沒有意義了。
這個宛如皇帝過世的遺詔破格提拔,更勝曹丕繼任丞相。
丞相也好,大將軍也好,尚書令也好,輔政大臣也好……
統統不是世襲制。
對於朝廷卿大夫來說,司馬懿從來不曾站上曹操那樣的無敵權位。
正始之變後,司馬懿在推辭官位,也不會三讓而受。
他老爺子不受就是不受。
司馬懿跟曹操是不一樣的。
因著曹操為曹丕鋪好康莊大道,篡漢立魏,就認為司馬懿也幫兒孫們備好篡魏立晉之路,是《晉書》最大的謬誤。
曹操身後不到一年,曹丕就完成偉業。
司馬懿死後長達十五年,司馬炎才登基為帝。
就算同樣是鋪了路,曹操那是高鐵,司馬懿這個連鄉間小路都算不上啊。
再加上我們這次看《魏晉風雲》,其實對於曹丕篡位也有了新的認識:曹丕所倚靠的並不是朝廷勢力。
而是武力,是魏王之國,是地方軍閥。
這些是曹操留下的最大遺產,也是司馬懿沒有為兒孫備妥的。
真的權相篡位,兩漢成功者,僅王莽而已。
其他權相的「政變」,幾乎都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鬥爭伎倆。
司馬懿跟曹操是不一樣的。
司馬懿,像極了諸葛亮。
他的人生,或許就從那一年,看著五丈原,諸葛亮所留下的陣地,才開始完整。
「天下奇才也!」
看見天下奇才,劉邦會這麼說:「大丈夫當如是也。」
但漢高祖沒有成為秦始皇。
司馬懿也不會變成諸葛亮。
他是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