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司馬政爭】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管輅所活躍的年代,其實正是司馬懿與曹爽政治鬥爭的時期。從中我們知道有一樁「清河平原郡國界線之爭」。當時為了避免混亂說得沒有很仔細,這件事情其實記在《孫禮傳》。

孫禮是涿郡容城人,在官渡之戰後加入曹操軍,很正常。早年,他跟媽媽因為戰亂流離失所,一個同鄉叫馬台的,幫他找到了媽媽。孫禮當下散盡家財,都送給了馬台。

這還沒完,後來馬台犯法被捕,要判處死刑。孫禮就偷偷跑去幫助馬台逃走,然後自己去自首。受理的主簿溫恢反而誇獎了孫禮,並為他們在曹操面前說情,最終得以減免死罪。

但原本直屬司空曹操的孫禮,下一個官職記錄則是「河間郡丞」。

陳壽出手,便有其故。河間最出名,通常想到張郃。有個小八卦是,張郃出身的河間鄚縣張氏,有張耳跟張良兩派後代的說法。事實上,河間更重要的,是「漢靈帝劉宏」的產地。

漢靈帝是個頗思故土的人,挪用了不少公款回老家買田置產蓋大房。理論上,在東漢末也是富了一陣才是。

好啦,重點是,東漢河間是王國。河間郡丞這四個字,就是告訴我們,朝已改代已換,曹丕當上皇帝了。

孫禮的背景沒有硬到減死罪還可以當郡丞啦。

清河崔琰曾經評價孫禮「疏亮亢烈,剛簡能斷」,是能當三公的人才。不過老崔也是那種曹操看不爽弄死的角色,他的評價在曹操朝廷能值幾個錢,也是難說。

孫禮花了十幾年上來,看起來也是合情合理……最好是啦。郡丞是一個開端,很快,孫禮就開始轉任軍職。其實他一開始就是軍府的人,出任熒陽都尉是新的起點,接著受命為魯相,平魯山賊。又任那一帶的太守,輾轉四任。然後,參與了石亭之戰。

這就是皇帝換曹叡了的意思。

此戰雖敗,但孫禮再當一任太守,便入京為尚書。

這個人的履歷很奇怪啊。

你知道,原則是「出太守入九卿」,太守進京當尚書那是走回頭路。但孫禮必須:因為他不是正統郎官出身,沒有朝廷歷練。也就是說,當時有人想要「大用」孫禮,而他也接受。

這個「貴人」開始培養孫禮,看上去是從曹丕時代就啟動了。河間郡丞、熒陽都尉、魯國相,那個位置是跳來跳去,不是地方建功直升,而是中央調度的。(熒陽就是滎陽,段玉裁認為滎是錯字)

如果單看孫禮傳的後續,扶植他的人,很可能就是司馬懿。

但這有什麼趣味?我們順著藤摸摸。陳壽很常這樣寫作,真神人也。首先,曹丕時的河間太守,是清河崔林。這個就是崔琰的堂弟。當時崔林得罪了曹丕四友之一的吳質,所以被降職去當太守的。後來回到朝廷擔任九卿之一的大鴻臚,曹叡登基後轉任司隸校尉。

曹叡後期有一條大事,是命學者劉劭定科作律。這不是那麼簡單可以弄好的。在討論「考課」(考核官員辦法)的時候,崔林就出來嘴說這樣不好不行。

很好,我們隱隱可以看出派系了。

除了崔林,盧毓也出來嘴過。這位是盧植的兒子,在曹操幕府跟孫禮算是同期生,崔琰當時也是一次稱讚他們兩個。

事情的錯綜複雜,不止於此。

在曹叡年間的合肥之戰……你要知道,我們魏明帝是漢武那個級別,基本上戰爭都是由他自己指揮的。當時滿寵就有些想法,上書朝廷。按照慣例,想法能不能被核准,說真的不是你的想法對不對好不好,更重要的是朝廷裡有沒有人能幫著說服皇帝。

劉劭,就幫著滿寵了。

往回倒一下:石亭之戰,曹休跟滿寵就是意見不合的兩方。而孫禮是曹休的手下,問題是,孫禮當時也不贊同曹休貿然深入。孫禮為人很瘋的,曹叡曾經讓他去下詔要加緊農民工作,但他到了地方就說,皇上有旨,大家可以回家啦!

巧不巧,曹叡喜歡這個人,不加責罰。

孫禮還曾經跟曹叡去打獵,碰著了老虎。孫生隨即下馬拔劍,就要來個打虎救主。皇上連忙要他退開,讓雜魚去死就好。甚至到最後,曹叡臨終之時,親授孫禮為大將軍長史,負責監督顧命大將軍。

這真是新聞了,要知道曹叡死前遺詔有多重版本,他真正的心意到底是什麼,難說的很。然而,留下孫禮這步棋,為什麼我們從來沒聽說過?

因為沒用嘛,曹爽覺得孫禮這人太麻煩,直接打成揚州刺史加伏波將軍,意思就是你去打孫吳吧。結果怎麼著?孫禮打了一場大勝仗。

司馬懿跟曹爽的明爭暗鬥,也隨之展開。

我們看到,在擊退來犯吳軍後,孫禮被徵召為九卿少府。(就當司馬懿要他回來看)隨即又被派出去當荊州刺史。(八成又是曹爽要他滾)

再接著,轉任冀州牧。州牧跟刺史不是同一個東西,就像台北市長跟台北市議員雖然前綴都一樣,但完全不同。州牧是首長,刺史只是監察官。看起來,司馬懿的威能很高啊?其實也沒有。

孫禮遷冀州牧,正是雙方決鬥的高峰。

因為,孫禮的任務,就是去解決「清河平原郡界之爭」。這事,爭了八年。清河派以大龍頭華歆的子孫為首,表示「我家祖墳就是在清河,所以高唐就是清河」。

平原派則表示,我平原故老都說高唐就是平原。

司馬懿特地叫孫禮來,告訴他,前面已經換了兩任刺史,都解決不了這個案子。你,有沒有辦法?

孫禮說,我認為以烈祖當年受封的圖籍來定便可,無須聽取兩造意見。極權永遠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喔,烈祖就是曹叡,黃初三年封為平原王。距離此時已有二十多年。

之前我以為這事從曹叡末年開始,看來更可能是因為曹叡過世,才掀起的波瀾。那這個資料?就在皇宮裡頭,取出來便可以。孫禮認為根本不需現地勘查。

我還是強調一下,這裡不是在說解決方法的好壞,其實就是在描述孫禮這個人的性格。

司馬懿表示,很好,那你就去取圖。孫禮把圖籍找出來,上面標明,高唐就是平原。但曹爽批示:「圖不可用,當參異同。」

孫禮就不是那種摸摸鼻子閃人的個性,隨即跟曹爽對槓。

陳壽還滿難得寫這種無用的確切內容,有點有趣但我就不錄了。對地理考證來說這些記錄滿有價值的。

總之,孫禮說,明明可以解決卻不能解決,那一定是因為我無能,佔著位子不幹事,指著和尚罵禿驢。對,他上書自責其實就是在幹曹爽。

曹爽大怒,直接找人彈劾他。

太傅司馬懿給過嗎?正面對幹不是司馬懿的風格,此事揭過,又表孫禮為并州刺史,去山西幫助匈奴對抗鮮卑。

東漢政府過去聯合鮮卑驅逐北匈奴,但隨著鮮卑坐大,曹操他們也是選擇培育匈奴來穩定邊疆。這不用讀歷史,看《龍狼傳》都會看到。

出發前,孫禮又去見了司馬懿。

「有忿色而無言」。

「還在意郡界之案的事情嗎?」司馬懿這麼問。

孫禮說,「我不在意過去的事,只是本以為明公您是伊尹呂尚那般匡輔魏室的名臣,如今社稷將危,您卻無所作為,這才是讓我不爽的地方!」說完,眼淚不爭氣的掉了下來。

司馬懿道:「且止,忍不可忍。」

孫禮的故事,就到這裡了。之後也沒什麼,就是司馬懿終於出手,而孫禮也得以回朝,擔任三公之一的司空,最終比司馬懿還早一年過世。

孫禮的地方資歷,異常豐富:魯、山陽、平原、平昌、琅邪、陽平六郡太守加河間郡丞。揚、荊、并三州刺史加冀州牧,更曾任司隸校尉。七郡五州,可說曹魏各地除了第一戰區雍涼,都有支持孫禮的人。


也就在孫禮死後,淮南三叛正式揭開了序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4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07/12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2024/07/12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管輅所活躍的年代,其實正是司馬懿與曹爽政治鬥爭的時期。從中我們知道有一樁「清河平原郡國界線之爭」。當時為了避免混亂說得沒有很仔細,這件事情其實記在《孫禮傳》。 孫禮是涿郡容城人,在官渡之戰後加入曹操軍。從他的身上,我們將再一次觀看,司馬懿跟曹爽之間的衝突。
Thumbnail
管輅所活躍的年代,其實正是司馬懿與曹爽政治鬥爭的時期。從中我們知道有一樁「清河平原郡國界線之爭」。當時為了避免混亂說得沒有很仔細,這件事情其實記在《孫禮傳》。 孫禮是涿郡容城人,在官渡之戰後加入曹操軍。從他的身上,我們將再一次觀看,司馬懿跟曹爽之間的衝突。
Thumbnail
事情從陳登奉呂布之命前往曹操朝廷返回後說起:陳登得到了廣陵太守的職務,就請出陳矯來輔佐。 陳矯乃廣陵陳氏出身,徐州亂起時跟淮泗士人一樣,往江東奔逃。但袁術跟孫策招聘,他都不接受,又跑回了廣陵。 這是要輔什麼呢?陳登需要一個「許都的自己人」。
Thumbnail
事情從陳登奉呂布之命前往曹操朝廷返回後說起:陳登得到了廣陵太守的職務,就請出陳矯來輔佐。 陳矯乃廣陵陳氏出身,徐州亂起時跟淮泗士人一樣,往江東奔逃。但袁術跟孫策招聘,他都不接受,又跑回了廣陵。 這是要輔什麼呢?陳登需要一個「許都的自己人」。
Thumbnail
曹操,東漢末年超世之傑。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權傾天下卻未篡漢,子曹丕代漢而立,讓我們對於曹操的內心世界,又多了無限想像。 不論曹操是忠是奸,曹魏終究是建立了半壁江山王朝。 然後就被司馬家照樣篡掉了。 兩晉年間,劉氏之後紛起,就連匈奴人也要打著漢室招牌反抗司馬暴政。怎麼就沒人心念前朝呢?
Thumbnail
曹操,東漢末年超世之傑。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權傾天下卻未篡漢,子曹丕代漢而立,讓我們對於曹操的內心世界,又多了無限想像。 不論曹操是忠是奸,曹魏終究是建立了半壁江山王朝。 然後就被司馬家照樣篡掉了。 兩晉年間,劉氏之後紛起,就連匈奴人也要打著漢室招牌反抗司馬暴政。怎麼就沒人心念前朝呢?
Thumbnail
1.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2. 司馬炎統一中國
Thumbnail
1.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2. 司馬炎統一中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