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 讀後 /臆識延伸零零三 之歸來出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決定訂購此書,是那則清華海歸的編輯簡介,當然他或許有著私人因由,並無想像中的偉大理由。但能在兩大分差中做出相對少人選取的抉擇,是難能可貴的。
曾經有群早到的先賢,他們取利於這片土地,並尋得了其中的差異相安門道。施受間,誕生了一種個新的群體,更為這土地做出重大的回饋。
如今,是否有人思索,如何在緊持手中的筷子下,也為這片曾付出過經營,過的土地。為自己留下存在的定位和扛下保護它的職責,就如書所冠「踏出來」。
當然上述歸屬問題空間價值的並非存有硬性因果,更非建於種族主義。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早有老掉牙之說的地球村,近時更有元宇宙或賽博格等諸多軟件虛體概念。人人從而正邁步於「世界公民」之中,我們得以超脫空間乃至時間的束縛(雖書頁27 有述:虛空也是空間)。
只是其中的生命和文化感悟和朝向是否真的在「真道」上,就姑且難說了。
因為萬物兩相多面,
如「踏出來」,而此“出”非彼“出”。答案彷彿會在實地的接觸,真人的連接中。在這自顧自私的社會中,為彼此施行真正有效益的愛。
首先,
當然從這土地的本質談起。作為非科技大國亦無軟硬體的生產強技,以致先天是處於後潮流的位置。
但至少,
此處還是那季候風匯集的土地,當然還有那千島之國的豐饒大瓣。這都是天賜的時機和底蘊。
當善用之。
其中,
首要莫非,人的归属感。文明中人,畢生在尋找的莫過底气(自豪)和地气(自豪由來)。或說,無論作何,人們始終的目標都在尋找創造,和創造的養份。比如商品於商人,說法於教師,或海山之貨於農獵人。
倘若否,無處安放的人心躁動,將隨腳程而去,可說旅行亦或移民。乃至,似如今的幼齡人口,他們沈溺於無益的視聽資訊中。因何?
若更多內容創造者,真切的產出更具價值的,可觀的,實用的,又將如何。
無法凝聚起來的歸屬感,當危難之事時,就即不存抵禦更無抗擊。且看球員風波的民眾態度,還是國內眾多的獎學金單位,所謂的“培育”了多少人才,他們出國深造,無論家人朋友,在現實面上(莫過政治環境,經濟前景),此時的國內,確實處於失勢的窘境,是應當深思的。
再者,一個缺失的歸屬感,不是促使短暫的離去,而是長久的。這相較百年前的下南洋先賢,還是周邊國家的移工,他們苦幹勤奮,大部分成就將回饋成故土的一棟一棟田野豪宅。反觀回來,那將是如今常見的,老鄉沒落,而會否蔓延成城鄉沒落,不得而知。
且看頁24 所談 「空間裡消失的人」,文意是建立於發展進程和安排不妥的失準。這裡則沿著上述「歸宿」脈絡,再湊一例。
我們說,馬來西亞官方的活動和(華裔)民眾的參與度。這因由想必如第一章所述的官方通告反應相似。(官方的活動無效,當然會使得私人皆,多為商家得益,因為大眾會更趨向於產於相關的活動)
且看大馬首都的“唐人街”(當然有觀點表示大馬首都不應有普通意義(外國泛意義的唐人街),因為大馬唐人所居所聚所建構的不僅是一條街。那是見證大馬唐人起步的地點,卻被唾棄,使得逐漸(好似)被外來者取代的茨廠街。有者說,是外人混入。其實這其中的來去,又是否那麼易被介入。(再者是地主關係等)
而,其實他們(民眾)自身又何不是嚮往更優適的居住環境而離去。則留下如今滿是外籍人士的’唐人街’,這般異象。
且不說上文談及的移民基因,人口現實的遷徙。在茨場街一帶,那八十年代輝煌的文化氣象,如今也不復存在。那是失散,而並非人口的遷徙。(當然要說文化分散也無不可,畢竟文娛活動,或許也更多選擇了)
但,到底是那文化過時失勢,還是人們所無需了。說著的其實是,早年文藝活動,即茶,書,畫,音樂等傳統流行娛樂。
當然關係種種,
#人口基數 #消費力 #文化堆疊 #社會性的軟實力
當施政者或許尚未有更有效和妥善的政策(私人機構如是),學術,組織與民眾當有更多討論,以自審自覺。大可往外參照,或姑且從韓國,日和所輸出的文化產物得悉一二。
他國有著許多嘉年華,節慶是由官方促成。(當然民族單一性,有其優勢)。但參照仿效亦是門學問,此則無方可取。總之,其中的認可和嘗試,將形成認知的包容和文化交流底蘊的形成,若非獅虎共居,形勢甚危。
使居者皆有歸屬,是為大旨。
avatar-img
0會員
2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牛呵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說遠了,刊中遠離了不可褻瀆,根不提八大藝術。 順著閱讀,第一輯的——社會牽連-公共性。我們看見了「公共空間」,這樣的字眼。他們接觸書中提及的Buku Jalanan。這是跨語系的交結,前提或許是書者的資源涉獵和圈子之間的交流所致。但這是不容易的。
*鬆散無序筆記文,慎讀 近兩年的疫情,固閉居家,隔絕中僅能在互聯網中連結世界。 期中,關注了在地社區的三个领域。即(表)演藝(術),社區(產業),還有中(華)文(化)。初旨,前者是與本身事業相關,再者是觀察社會動向,而後則是大環境的氣氛。 說著的是—建築圈。 「公共性」
     疫情狱,屏幕裡的風鈴⽊讓國⼈賞識國風。     問那是青⽊和季候風的效應麼,也問偏鄉的栽種由誰,也問⼤⾺⼩鎮的敗壞為何。          於是把《⾺來西亞·多元共⽣的⾚道國度》(1) 為绪看個概括。⽂書通暢,時事有 序,⼤減史書的無趣。或許也因個⼈年齡歷⾒堆增,對於其中的⼈地名和年份氛圍
    “这些看着戏虐的玩意,有点反社会,甚至反道德的意味咧。难怪,你言谈还有点仇视城市人。” 直男说。     “外头所谓的预备役栋梁,这些年又造出多少呢。能够扛房顶的又有多少。这些心思本就在,就只是与生俱来的防卫机制,但被另一先到的防御机制打磨,磨成需要的样子。” 一人在旁插话。     一连串
    “把商品绑定在一些硕大,假定乃至虚无缥缈概念的套路。外头比比皆是,我可不是那些为了避免显得自己没有内涵,而忙着认可的人。” 男利申,急着撇清低端的标签,以彰显自己居高的位置。奈何,明辨者知,这充其量也只是个自卑的护罩。     女听完他说,一个斜仰头再挤出笑脸,开步。“你知道我们这里的高中生
    在她因不可得,从对事转而对人,盯上那移工。却发现这“横刀夺爱”的移工越看越可爱。于是两人基于种种欲和种种空,走在了一起。新的恋爱澎湃了一些日子,男或许基于责任或新鲜,和朋友到工业区寻更高的薪资去。剩下她自个儿在茶室凭味习茶。     无论是老头手基于「不教熟人教外人」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說遠了,刊中遠離了不可褻瀆,根不提八大藝術。 順著閱讀,第一輯的——社會牽連-公共性。我們看見了「公共空間」,這樣的字眼。他們接觸書中提及的Buku Jalanan。這是跨語系的交結,前提或許是書者的資源涉獵和圈子之間的交流所致。但這是不容易的。
*鬆散無序筆記文,慎讀 近兩年的疫情,固閉居家,隔絕中僅能在互聯網中連結世界。 期中,關注了在地社區的三个领域。即(表)演藝(術),社區(產業),還有中(華)文(化)。初旨,前者是與本身事業相關,再者是觀察社會動向,而後則是大環境的氣氛。 說著的是—建築圈。 「公共性」
     疫情狱,屏幕裡的風鈴⽊讓國⼈賞識國風。     問那是青⽊和季候風的效應麼,也問偏鄉的栽種由誰,也問⼤⾺⼩鎮的敗壞為何。          於是把《⾺來西亞·多元共⽣的⾚道國度》(1) 為绪看個概括。⽂書通暢,時事有 序,⼤減史書的無趣。或許也因個⼈年齡歷⾒堆增,對於其中的⼈地名和年份氛圍
    “这些看着戏虐的玩意,有点反社会,甚至反道德的意味咧。难怪,你言谈还有点仇视城市人。” 直男说。     “外头所谓的预备役栋梁,这些年又造出多少呢。能够扛房顶的又有多少。这些心思本就在,就只是与生俱来的防卫机制,但被另一先到的防御机制打磨,磨成需要的样子。” 一人在旁插话。     一连串
    “把商品绑定在一些硕大,假定乃至虚无缥缈概念的套路。外头比比皆是,我可不是那些为了避免显得自己没有内涵,而忙着认可的人。” 男利申,急着撇清低端的标签,以彰显自己居高的位置。奈何,明辨者知,这充其量也只是个自卑的护罩。     女听完他说,一个斜仰头再挤出笑脸,开步。“你知道我们这里的高中生
    在她因不可得,从对事转而对人,盯上那移工。却发现这“横刀夺爱”的移工越看越可爱。于是两人基于种种欲和种种空,走在了一起。新的恋爱澎湃了一些日子,男或许基于责任或新鲜,和朋友到工业区寻更高的薪资去。剩下她自个儿在茶室凭味习茶。     无论是老头手基于「不教熟人教外人」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媽媽從遠方房間呼喚我去幫她看LINE訊息,原來小阿姨今天送急診,現在正在ICU治療,上週是三舅,這週換小阿姨了。 我小時候常去阿公阿嬤家,不是因為他們多和藹可親,而是大表哥房間有台電腦可以玩遊戲,那是一台現在看來非常古老的286電腦,你不知道286在當時代表什麼意思的話,你可以想像那是PS5 Pr
媽媽有三個兄弟:紅潤豐腴的大舅,黝黑愛說笑的三舅,沈默寡言的小舅。 你可能沒發現,這裡面少了二。 明明只有三個舅舅,但第二個舅舅居然是三舅舅?這個問題在我長大之後才了解原因:其實媽媽有四個兄弟,只是第二個在她小時候過世了,所以叫三舅是正確的。 在我寫這段文字的時候,這位三舅舅正在醫院加護病房與
別誤會我,臺灣第一AV女優吳夢夢能做她喜歡的事情正是見證臺灣夢的案例,我想說的是「台灣錢淹腳目」這個臺灣夢去哪裡了? 「台灣錢淹腳目」是一個形容經濟繁榮的術語,特指1980年代的台灣,當時經濟快速增長,國民所得大幅提升。這一時期被認為是台灣經濟的黃金時代,從1976年的平均年所得約4萬新台幣增至2
一直很好奇媽媽為什麼要選擇爸爸?為什麼要選擇這個不怎麼會賺錢,卻非常會投資賠錢的丈夫?發現媽媽原來是個機器人之後,我比川普還要懂了: 機器人渴望自已具備「功能」。 我記憶中的爸爸是一個十分大膽的人,他不怕蟲,不怕高,不怕髒,不怕黑,不怕冒險。前幾天帶媽媽和姊姊出遊還聊到小時候去合歡山看雪,爸爸還
你生活中95%的人都是機器人。 需要仔細觀察入微,這些人的行為反應會維持同樣的模式,譬如我媽在聊天的時候常常重複提起某些特定回憶事件,我已經聽了成千上萬次了。又或者是你希望媽媽可以幫你把咖哩醬汁和米飯分開裝盛,但她總是按照自己的習慣混在一起。 媽媽是非常熱衷於照顧人的類型,我猜她需要從中獲取自我
Thumbnail
在湖南省坪陽鄉的「轉生村」裡,有多達110位居民自稱能清楚記得自己的前世,這些轉生記憶經前世家人核實後,被確認無誤。「集體潛意識」早期由卡爾·榮格提出,認為人類行為受過去經驗和文化傳統影響,並非源自個人的經歷,而是整體文化歷史的積澱。台灣的現代制度和發展是否受到特定朝代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非虛構寫作有的時候讀起來特別沉重,同鄉的這本著作描述的是多數東南亞移工在臺灣的處境,熟悉的一廣,或說東協廣場發生的故事,雖然就在生活周遭,但實話說來並不熟悉,但因為讀了這本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臺中移工聚集的地點非一廣莫屬,想年輕時候還曾經到那裏瞎買一些流行商品,如今成了移工的集散地。作者為了打入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媽媽從遠方房間呼喚我去幫她看LINE訊息,原來小阿姨今天送急診,現在正在ICU治療,上週是三舅,這週換小阿姨了。 我小時候常去阿公阿嬤家,不是因為他們多和藹可親,而是大表哥房間有台電腦可以玩遊戲,那是一台現在看來非常古老的286電腦,你不知道286在當時代表什麼意思的話,你可以想像那是PS5 Pr
媽媽有三個兄弟:紅潤豐腴的大舅,黝黑愛說笑的三舅,沈默寡言的小舅。 你可能沒發現,這裡面少了二。 明明只有三個舅舅,但第二個舅舅居然是三舅舅?這個問題在我長大之後才了解原因:其實媽媽有四個兄弟,只是第二個在她小時候過世了,所以叫三舅是正確的。 在我寫這段文字的時候,這位三舅舅正在醫院加護病房與
別誤會我,臺灣第一AV女優吳夢夢能做她喜歡的事情正是見證臺灣夢的案例,我想說的是「台灣錢淹腳目」這個臺灣夢去哪裡了? 「台灣錢淹腳目」是一個形容經濟繁榮的術語,特指1980年代的台灣,當時經濟快速增長,國民所得大幅提升。這一時期被認為是台灣經濟的黃金時代,從1976年的平均年所得約4萬新台幣增至2
一直很好奇媽媽為什麼要選擇爸爸?為什麼要選擇這個不怎麼會賺錢,卻非常會投資賠錢的丈夫?發現媽媽原來是個機器人之後,我比川普還要懂了: 機器人渴望自已具備「功能」。 我記憶中的爸爸是一個十分大膽的人,他不怕蟲,不怕高,不怕髒,不怕黑,不怕冒險。前幾天帶媽媽和姊姊出遊還聊到小時候去合歡山看雪,爸爸還
你生活中95%的人都是機器人。 需要仔細觀察入微,這些人的行為反應會維持同樣的模式,譬如我媽在聊天的時候常常重複提起某些特定回憶事件,我已經聽了成千上萬次了。又或者是你希望媽媽可以幫你把咖哩醬汁和米飯分開裝盛,但她總是按照自己的習慣混在一起。 媽媽是非常熱衷於照顧人的類型,我猜她需要從中獲取自我
Thumbnail
在湖南省坪陽鄉的「轉生村」裡,有多達110位居民自稱能清楚記得自己的前世,這些轉生記憶經前世家人核實後,被確認無誤。「集體潛意識」早期由卡爾·榮格提出,認為人類行為受過去經驗和文化傳統影響,並非源自個人的經歷,而是整體文化歷史的積澱。台灣的現代制度和發展是否受到特定朝代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非虛構寫作有的時候讀起來特別沉重,同鄉的這本著作描述的是多數東南亞移工在臺灣的處境,熟悉的一廣,或說東協廣場發生的故事,雖然就在生活周遭,但實話說來並不熟悉,但因為讀了這本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臺中移工聚集的地點非一廣莫屬,想年輕時候還曾經到那裏瞎買一些流行商品,如今成了移工的集散地。作者為了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