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離散 ・華語語系研究論 閱讀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離散」是人類社會自古以來不斷上演的戲碼。當遭逢戰亂、天災或其他強烈的外在因素時,一個族群可能會選擇離開長期扎根的土地,遷徙至他處建立新的家園。在這背後,卻隱含了一套價值觀念,那就是-對於原鄉的情感連結、嚮往,進而形成的一種約束性的必然關係。
史書美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反離散」的觀念,也就是「離散」應該有一個截止日期,在此之前,移居者藉由以在地為本位的實踐與體驗,逐漸走向本土化的道路,成為「在地人」,而不再對安身之地的文化或族群產生排斥。
另外史也提出一個「華語語系」的概念,指涉中國以外的華語語言文化和族群,以及中國地域之內的那些少數民族族群(被強迫說漢語的)。這概念即是由在中國人的「離散」之下,所形成的海外廣大華人社群及其文化,而衍生出來的。這裡的華語不只是指標準漢語,它還包含各種「漢語」(以台灣為例就有:北京話、閩南話與客家話三種)。
華語語系並不以族群種族為本位,它主要是指使用華語的人,還有他們生產出來的語言及文化,但有一個重要的核心概念即是-於「在地」的時空所發生或生產的。在史的論述裡,「華語語系」其本質就是「地方本位的」、「日常實踐和體驗的」以海外華語語系的社群來說,即使他們「大部分」是從中國開枝散葉,但最終仍然還是要與當地的族群與文化進行磨合,最後走向一種在地認同,而這其實就是「反離散」的過程。
不過「華語語系」雖是有其「在地化」的質地,但終究只是理論,只能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不一定能成為「事實」的存在。因為在不同地區的不同脈絡中,華語語系社群中的每個人,在其實踐與體驗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殊異性,擁有個體的獨特經驗。有些人或許逐漸認同腳下踩的那塊土地,而有些人或許在磨合的過程中產生頓挫、不適應,而對在地產生疏離與隔閡。例如美國的華人,在遭遇到可能發生的族群歧視後,也許就讓他們對於所處之地產生不信任,甚至是厭惡。就在此時,即便已是定居者二代或三代,還是有機會讓「離散」的因子在血液中重新沸騰。
反離散 ・華語語系研究論 史書美著
回到我們所生長的台灣,「華語語系」在支持、捍衛台灣主體性的人眼中,其實是一種對抗中國政治、文化霸權的武器;在「華語語系」的視角下,台灣的語言、文化等都正在朝在地化、本土化的方向前進(我覺得主要是對漢人而言),其獨特性也因此形塑而成,而與在中原的中國語言、文化分隔開來。「台灣文學」之所以成立,我認為在某種程度而言,也是「華語語系」實踐下的產物。這樣的邏輯也可以套用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例如以「華語語系美國文學」來「正名」或「強調」那些在美國以華文寫作的作品,除了避免「美國文學」被收編在「中國文學」的範疇之內,也能減少美國的文化生產莫名的被中國收割的情形。
以「華語語系」概念來詮釋台灣的族群與文化,的確非常貼切。但我也認同如王德威所說的,「華語語系」在世界的各地方進行實踐時,實際上是眾聲喧「華」,不斷的在跟名為「中國」的幽靈對話。無論是採取靠攏還是抗拒的姿態,我們必須承認那些潛藏在台灣文化內的「中國性」,不管本土化、在地化的程度如何,仍是與它剪不斷、理還亂。因此我想說的是,如果只是不斷的強調「華語語系」,來抵抗中國政治、文化的侵蝕或收編,我們始終還是必須面對到、並且糾纏在「華」這個概念。那不禁要問,台灣的原住民語言、文化是不是可能就在這個過程中,於歷史、當代與未來的舞台上缺席,甚至說是被排除了呢?
事實上「華語語系」是有走到盡頭的可能的,當移民者開始用本地的語言進行本土化關切,也就是拋棄遷徙前所關心的事物時,就會發生,而這也是「離散」的終點。依史書美的理論,台灣的漢人移民在性質上屬於「定居殖民」,是一個既無法驅離,同時也掌握主要政治、經濟與社會權力的族群。在這種情況下,多數台灣人要轉換為以原住民語進行思考活動基本上機會是微乎其微的,就如史所說的,「台灣的華語語系沒有結束的一天」這某方面也暗示著原住民「被殖民」的狀態是無法解除的。
確實,台灣雖早已進入了後殖民階段,但原住民的語言與文化,卻在漢人的視角下,又或者說是霸權,而被邊緣化,無法成為台灣被多重殖民後進行文化解放的主角(也許是因為漢人不願意正視自己曾對原住民造成的傷害,始終以一種高上的、自我中心的態度看待原住民問題。)
我認為,台灣人現在真的要好好的思考,如何復振、發揚原住民的語言與文化,因為其文化的獨特性,是台灣文化的精神源流,同時是使主體性更加穩固的元素。一方面是讓原住民在「去殖民」的位置上就位;另一方面,也讓台灣能夠卸下「中國性」的緊箍咒,漸次脫胎換骨。台灣文化的「主體性」與「轉型正義」,或許由「華語語系」邁向「南島語系」,是一條兩全其美的,也是最具理想性的道路。
avatar-img
1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前言: 「倘若你不以自己為主體,倘若你一直認為自己是別人的一部分:甚是以別人為主自己為奴。那不管你擁有了甚麼珍貴的東西,隨時可能會被剝奪與失去。真心希望國民黨能以台灣為主體,而非視台灣為中國的邊陲或附屬。甚還堅持"必須相信習近平""台灣可以接受統一"。... 猶太人亡國千年以後,二戰後,終於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前言: 「倘若你不以自己為主體,倘若你一直認為自己是別人的一部分:甚是以別人為主自己為奴。那不管你擁有了甚麼珍貴的東西,隨時可能會被剝奪與失去。真心希望國民黨能以台灣為主體,而非視台灣為中國的邊陲或附屬。甚還堅持"必須相信習近平""台灣可以接受統一"。... 猶太人亡國千年以後,二戰後,終於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