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2022/02/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tephen R. Platt著,黃中憲譯,《湖南人與現代中國》,臺北:衛城,2015。source
本書視角聚焦於湖南,將清末至民初的湖南綜理出一由王夫之學說貫串其中的脈絡。作者巧妙地透過各個人物的點所連成的線,拉成一面網,呈現出近代湖南的獨特性。
由鄧顯鶴刊印王夫之的著作開始,王夫之的學說在湖南呈現出幾個不同的面相,王夫之本人的形象也有幾次轉變。王夫之在明亡以後,義不仕清,隱居山中發憤著述,因此其學說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清廷官方則一如往常,強調其「忠」之形象。在重新刊印其著作時,鄧顯鶴並未印行部分政治色彩濃厚的著作。由王夫之的著作中,衍生出幾個面向。其一為夷夏之辨,其二為經世致用。王夫之所指之夷,自然是滿人。在其學說被重新發揚以後,則被用以對照當時中國遭列強侵攻的情況,將洋人視之為「夷」。而當革命風潮興起,清即將覆亡時,「夷」又重新用以指稱滿人,轉為漢族民族主義。經世致用部分,則為郭嵩燾於太平天國時避居山中,以王夫之晚年自況,研讀其著作而注重的面向。1862年,太平天國的戰亂混沌未明時,曾國荃有意重新刊行船山遺書,並希望其兄曾國藩出面。作者認為有意重刊王夫之著作,表示湘軍眾人認為其著作對他們正在進行的戰爭有重大意義或幫助。這次的刊印較鄧顯鶴的版本更為完整,並未將民族主義的部分完全去除,而是在字句中將敏感字眼以空格取代,如此反而留下讓人推敲原意的空間。曾國藩以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造成幾個影響,其一為湘軍所留下的人際網絡;其二為湖南人因此得以大量入朝為官;其三為湘軍成為湖南人足以自豪的形象。
郭嵩燾使英返國後,在湖南設立學校,標舉王夫之學說。希望透過改革教育,改變守舊保守的湖南。郭嵩燾創立的學校講求實學,希望能在學問中找到經世致用之道。此外他亦創辦禁菸公社,部分湖南仕紳加入,目的在重振道德風氣。郭嵩燾所推動之改革運動,為後世帶來影響。
郭嵩燾去世後,與其關係密切的陳寶箴等官員接掌湖南,開始推動湖南的維新計畫。除了制度的變革與工業發展外,文教方面亦有所更動。文教方面的變革以譚嗣同及唐才常為首進行。數個學會成立,且發行報刊,並創辦時務學堂。時務學堂與譚嗣同所創辦的南學會成為醞釀湖南自治思想的基地。譚嗣同亦重新詮釋王夫之,由其學說中找到支持民主的理論依據。然而湖南的維新運動因為百日維新的失敗而頓挫,譚嗣同遭處斬,梁啟超等人逃往日本。作者認為譚嗣同之死使湖南改革轉向一個更激烈的方向,即武力反抗。
逃往日本的學生在日本受到現代民族主義的影響,其中嘉納治五郎及其學校扮演了重要角色。湖南民族主義的萌芽來自於此。然而此時的湖南民族主義似乎仍曖昧不明,湖南與整個中國皆混淆為認同的對象。
湖南分離主義的具體呈現在黃興與其所創立的華興會,希望以湖南為基地推翻滿清政府。華興會與孫文的同盟會合流,但並未消弭其中。湖南的獨立運動隱然在整個中國革命的行動中存在。
辛亥革命成功後,湖南獨立的思想仍未衰減。最初中華民國鬆散邦聯的構想未能實現後,引發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加緊對地方的控制派遣將領率軍進入湖南,並試圖防止地方勢力坐大,然而獨立自主思想仍存在湖南。
    施宏儒
    施宏儒
    放在這裡的是一些過去、現在的,細細碎碎的低語呢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