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動物生活的四季 — 從灰雁身上學到的那些事

2022/02/1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動物比我們想像的還笨,但我們在感情方面卻是與動物沒兩樣

我們很聰明,確實是這樣沒錯,智商(IQ)確實是比其他動物高上不少,比較會用各種工具,比較會擅長使用抽象思考...等,讓我們足以稱霸目前的地球。
但說到感情方面,情商(EQ)可能沒有我們認為的這麼高,各種情感的流露也是與其他動物一樣,喜怒哀樂的表現、個人感情的經營或是伴侶的關係等,都可以從其他動物身上觀察到(尤其是灰雁社會跟人類社會特別像),都不是如我們"預期"的那般"理性",仍然會忠於內心的那股悸動,衝動起來還是會忍不住動手(灰雁是用翅膀和用咬的)。
我們自以為是萬物之靈,憑著"比較聰明"的優勢就鄙視其他生物,看不起"比較笨"的那些動物。但人類終究還是動物,想哭的時候還是會忍不住哭出來,傷心欲絕也是會吃不下飯,單就這一點,其實也跟灰雁沒有兩樣。
尤其經過作者長年的觀察,這群"野鴨"其實跟我們一樣(或者說我們跟他們一樣),也會墜入愛河,為了求偶大打出手,並與伴侶長廝相守。除了一夫一妻的"正常"關係以外,同性伴侶也不算少見,有時甚至會與異性發生"砲友"關係,經營著”愛與性分離”的長期伴侶關係。這個對我們來說仍相當前衛的"觀念",對他們來說可是司空見慣。
觀察結果來看,理性與感性確實是由腦中的不同部位掌管,心身二元論這個論點似乎"猜對了”,情感與理性思考確實並非共存於一處,也不是同時發展(進化)。情感的表現更趨近於生物原始的本能,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太大的發展進化,唯一差比較多的在於大腦的"前額葉",這個部位負責所有跟"人性"有關的功能,包含認知、計畫決策、專注力等,正是有了這一塊比其他額葉還大的區塊,我們才比其他動物"理性"一點(說到底理不理性都是人類自己定義的),其他部分的大腦部位,倒是從爬蟲類進化以來,大多沒有太大的進化。
所以感情方面的應對與灰雁一樣,沒有太大的差別,說到底也是"生理的限制",就好好承認我們並沒有比這些鴨子好上多少(笑。

科學之本—觀察與耐心

利用鴨雁的天生特性—印痕效應(imprinting),這些小鴨在出生破殼之前就待在他們的身邊,靠著眼睛和聲音的印象,把我們的形象烙印在他們的腦中,成為他們的"媽媽"。
當了媽媽之後,最辛苦的不是照顧這群幼雁,他們一出生沒幾天就會走路,還能走上好幾公里,甚至是涉水過河,比我們人類實在強太多了。雖說不用"照顧",但需要"陪伴”,你能想像一整天(24小時)都陪在灰雁的旁邊嗎? 他們涉水時,也要保持距離跟上去,尤其是零度左右的天冷時也得這麼做;他們在睡午覺,也要在身邊陪著一起打個盹,睡不著也得裝睡,總之就是要陪在他們身邊,當個稱職的"鴨媽媽”。
作者觀察到,如果小鴨在幼年時期沒有足夠"媽媽"的陪伴,可能會在心理留下陰影,導致日後不容易信任其他同伴,比較不容易經營長期且穩定的感情關係。
其實人類也是如此,嬰幼兒時期如果沒有足夠的母親陪伴,也是有可能影響其對於"信任關係"的心理發展,導致不容易相信他人。即便成人後完全沒有發覺異狀(畢竟人類通常沒有3歲以前的記憶),也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身心靈一切完美,還是能從總總行為跡象發現端倪,例如總是無法放開自我"愛上"對方、不自覺逃避親密情感關係等,在接受心理治療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幼兒時期的親人陪伴不足。
就算是整天與同一群灰雁相處,也不會無趣,只要好好觀察它們的互動,永遠都能夠發現到自己想不到的行為,不禁讚嘆"為什麼會這樣做”,驚覺自己的無知,感嘆大自然的奇妙。
不過話說回來,想睡就睡的冬日午覺,曬著和煦陽光的暖暖午休,光是想像就已經令人相當滿足,原來動物還比我們人類更會"過生活。

總結

這是一本可以輕鬆享受的"鴨鴨觀察日記”,不是所謂的"科普"叢書。
雖說前面都是提到本書比較"學術性"的動物行為學相關知識,不過此書可是搭配大量的精美照片,穿插令人會心一笑、讚嘆不已的灰雁美照。非常適合在假日的午後翻閱此書,泡個咖啡、準備個小餅乾,躺在沙發上好好享受,進入作者的奇幻”鴨鴨”異想世界。
  • 享受純粹且直接的觀察,生活處處有值得紀錄的驚喜,不是只有埋首在文件中才是做科學
  • 父母要避免教養行為過於"殘酷",避免孩子因受挫而徹底”絕望”(畢竟小孩仍沒有足夠的理性判別是誰的錯,而過度責怪自己)
  • 動物不具實質意義上的"道德"責任,他們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是大自然的產物(除了極少部分案例)
  • 像灰雁一樣睡個午覺、打個盹吧。適當休息與放鬆的能力,似乎人類早就遺忘了這項本能
1會員
18內容數
每週至少分享一篇書摘或心得,為您統整那些實用又有趣的書。幾乎什麼書都讀,透過讀書尋找自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