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大灶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參加【春耕東海工作坊】有緣參觀了位在竹北東海的彭家夥(伙)房屋,夥房屋是一群有血緣、沒血緣一起工作的夥伴們為了生活一起居住的房子,也是一起搭伙的住所,大灶絕對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夥人都仰賴著「他」吃飯,可惜的是隨著時代演變,即使當年的屋子還在,一起搭伙的大灶卻消失了。
以前念大學時,大家總是愛開玩笑的說來自宜蘭礁溪的學長是上大學才知道原來需要熱水器才會有熱水可以洗澡,其實住在基隆漁港旁的我是在高中住進新家才知道水龍頭有冷熱水之分的。小時候家裡是住公寓2樓,不過我家的二樓在隔壁棟倉庫的屋頂長出了擠滿一家 8 口 (爸媽+6個小孩)的2間房間、廚房、院子。那時的我們都是從這邊的後門進出,而不是公寓的前門。
我們的廚房裡有一個大灶也有瓦斯爐,大灶主要用來燒熱水洗澡,過年過節時才負責炒肉粽餡、蒸蘿蔔糕。那時八十幾歲的阿祖還健康硬朗的砍柴,小孩們把柴在院子裡排好,每到傍晚就會生火燒熱水,要將熱水舀起倒入一個漏斗狀的東西,然後就有管路將水經過餐廳送到浴室,為了節省能源,總要一個接一個的洗澡,最常見的就是搶著洗澡或是互相推託。最喜歡冬天時,圍在爐口看著柴火燒的「劈哩啪啦」的,有時爸爸會將幾顆地瓜丟進去,有時串著花枝丸放入在柴火上烤,就有烤肉的 fu 了。
記得家裡重建好時和媽媽就曾經提過,當時應該要想辦法保留大灶的,只是現實是根本無法在一棟五樓公寓的二樓留存一個可以使用的大灶,哪來的空間可以存放木柴,更甚是沒有地方取得柴火。
現在只能偶爾從記憶中的某個角落將「他」調出來,懷念溫暖的大灶、更懷念那一群孩子圍在爐口等著吃炭烤地瓜、花枝丸的幸福感。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2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時候,廚房後面有一間用土角磚蓋的低矮倉庫, 裡面放著爺爺奶奶使用的農具, 爺爺奶奶不但種稻米、蔬果, 還有養雞、養豬, 我那時總覺得曝曬、翻攪稻米的過程特別辛苦和麻煩。 廚房後門可以通往倉庫, 屋頂用瓦片蓋的廚房, 在下雨時會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音。
Thumbnail
基地的最開始,已經是無法進入的狀態,滿滿的銀合歡和不知名的植物,侵占了整個空間。 爸爸大人找來了村子御用的整地大哥,幫忙把基地清整開來,然後才正式進入我們的空間營造階段。 灶和棚架完成以後,後續的工程還需要使用到山貓和掛手,於是大哥又再一次回到現場,然後看著我們的灶,說:「我們家以前也是長這
Thumbnail
或許是自己的私心吧!很奇怪我的生活經驗裡並沒有以灶烹煮食物的記憶,要說跟灶的連結,應該僅止於燒熱水洗澡? 後來最多也就是長大以後,看著外公用灶煮過玉米,以及某一年為了端午節的儀式感,硬是拉了家裡的長輩陪著我綁肉粽、焢肉粽,但回到鄉下以後,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後院裡,作灶一座。 後來因為許多的原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在臺灣的兒時生活,特別是1940年代的日常起居。作者描述了當時的家庭環境,從使用煤球做飯的艱辛到缺乏現代科技產品如電鍋和冰箱的限制。透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方式,作者分享了強烈的懷舊情感,並探討了社會發展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那天跟一群爸爸媽媽們聊天時談到了煮飯這件事,竟然聽到某位爸爸說現在大家都用電子鍋煮飯,因為用大同電鍋煮的飯不好吃。 我不加思索一臉驚愕地回:怎麼會?我是都用大同電鍋而且我煮得很好吃啊.......
Thumbnail
若一定得從廚房中,挑出一個讓我想起「家」的物件,那麼就是10人份的大同電鍋吧!
牛舍 五十年前,我們插隊落戶的第一晚是在生產隊的牛舍度過的。 所謂的牛舍,是一座L型的長長的土坯草房。長的一端地上鋪著木板,角落有一個爐灶,架著一口巨大的鐵鍋,靠邊有一條好長好長類似棺木專供牛隻食草料的牛槽。短的一截建築則是一大一小打通的兩間房,內部是兩個大炕。長房爐灶的煙就穿過短房大炕的煙道然
Thumbnail
小學一年級以前,住在北投的稻香市場附近。 住家位於一條小巷內,巷子的盡頭是個鐵門深鎖的社區,小巷的兩旁則是老舊矮房。右側那排,裡面數過來的第二棟二樓,有一位獨居老先生,當時我家就是那間屋內,一家四口,住在一間小小的房裡。 印象中,鄰居的大哥待我家裡的哥哥好……
Thumbnail
從小生長在台北都市裡的我,只要媽媽說要回苗栗總是會帶著很期待的心希望那一天趕快的到來,每一年平均都會回苗栗的鄉下一至二次左右,那時候年紀小可以跟表兄弟姐妹們在田野裡跑來跑去的。 外婆家是二合院,二合院的圍牆是用紅磚頭所砌起來的,外圍看上去都是綠油油的稻田,圍牆內中間有一個很大的空地那是曬穀場,曬穀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時候,廚房後面有一間用土角磚蓋的低矮倉庫, 裡面放著爺爺奶奶使用的農具, 爺爺奶奶不但種稻米、蔬果, 還有養雞、養豬, 我那時總覺得曝曬、翻攪稻米的過程特別辛苦和麻煩。 廚房後門可以通往倉庫, 屋頂用瓦片蓋的廚房, 在下雨時會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音。
Thumbnail
基地的最開始,已經是無法進入的狀態,滿滿的銀合歡和不知名的植物,侵占了整個空間。 爸爸大人找來了村子御用的整地大哥,幫忙把基地清整開來,然後才正式進入我們的空間營造階段。 灶和棚架完成以後,後續的工程還需要使用到山貓和掛手,於是大哥又再一次回到現場,然後看著我們的灶,說:「我們家以前也是長這
Thumbnail
或許是自己的私心吧!很奇怪我的生活經驗裡並沒有以灶烹煮食物的記憶,要說跟灶的連結,應該僅止於燒熱水洗澡? 後來最多也就是長大以後,看著外公用灶煮過玉米,以及某一年為了端午節的儀式感,硬是拉了家裡的長輩陪著我綁肉粽、焢肉粽,但回到鄉下以後,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後院裡,作灶一座。 後來因為許多的原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在臺灣的兒時生活,特別是1940年代的日常起居。作者描述了當時的家庭環境,從使用煤球做飯的艱辛到缺乏現代科技產品如電鍋和冰箱的限制。透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方式,作者分享了強烈的懷舊情感,並探討了社會發展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那天跟一群爸爸媽媽們聊天時談到了煮飯這件事,竟然聽到某位爸爸說現在大家都用電子鍋煮飯,因為用大同電鍋煮的飯不好吃。 我不加思索一臉驚愕地回:怎麼會?我是都用大同電鍋而且我煮得很好吃啊.......
Thumbnail
若一定得從廚房中,挑出一個讓我想起「家」的物件,那麼就是10人份的大同電鍋吧!
牛舍 五十年前,我們插隊落戶的第一晚是在生產隊的牛舍度過的。 所謂的牛舍,是一座L型的長長的土坯草房。長的一端地上鋪著木板,角落有一個爐灶,架著一口巨大的鐵鍋,靠邊有一條好長好長類似棺木專供牛隻食草料的牛槽。短的一截建築則是一大一小打通的兩間房,內部是兩個大炕。長房爐灶的煙就穿過短房大炕的煙道然
Thumbnail
小學一年級以前,住在北投的稻香市場附近。 住家位於一條小巷內,巷子的盡頭是個鐵門深鎖的社區,小巷的兩旁則是老舊矮房。右側那排,裡面數過來的第二棟二樓,有一位獨居老先生,當時我家就是那間屋內,一家四口,住在一間小小的房裡。 印象中,鄰居的大哥待我家裡的哥哥好……
Thumbnail
從小生長在台北都市裡的我,只要媽媽說要回苗栗總是會帶著很期待的心希望那一天趕快的到來,每一年平均都會回苗栗的鄉下一至二次左右,那時候年紀小可以跟表兄弟姐妹們在田野裡跑來跑去的。 外婆家是二合院,二合院的圍牆是用紅磚頭所砌起來的,外圍看上去都是綠油油的稻田,圍牆內中間有一個很大的空地那是曬穀場,曬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