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自己的私心吧!很奇怪我的生活經驗裡並沒有以灶烹煮食物的記憶,要說跟灶的連結,應該僅止於燒熱水洗澡?
後來最多也就是長大以後,看著外公用灶煮過玉米,以及某一年為了端午節的儀式感,硬是拉了家裡的長輩陪著我綁肉粽、焢肉粽,但回到鄉下以後,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後院裡,擁有灶一座。
後來因為許多的原因,這個念頭遲遲未能執行,就擱在了心底,直到今年,某一回聊天時,長輩提起以往燒柴的時光裡,農田裡哪能容得下那麼多的銀合歡,大夥兒恨不得一顆一顆都帶回家當柴燒,再度燃起作灶的念頭。
燒著柴,講著故事;吃著飯,聊著過去;一鍋沸騰同時滿足了,生理與心理的需求。
於是,集結了各方的力量,申請了社區空間營造的計畫,改善原來社區髒亂點的位置,希望能夠勾起居民回憶當中,那些曾經美好的生活。
一邊作灶的同時,一邊整理著先前整地推到旁邊曬乾的銀合歡枝幹,記得過去家中還有花生殼和花生藤,也是相當好用的材料之一。
叔公一邊砌著磚,一邊看著我將樹枝折短,告訴我要燒的柴,得一把一把捆起來。
聞言,我撿了一樣是整地遺留下來的雜草為繩,捆了一大把,滿滿當當的一大捆,把嬸婆給逗笑了。
嬸婆接過木柴,抓了一把在手上,告訴我,要一把一把能塞進灶門的大小,綁那麼一大捆,要怎麼燒?
看著我雜亂無章拼湊的枝幹,再看看嬸婆整理過的一把能夠直接放入灶門內的柴火,專業程度立刻可以比拼出來。
來亂的。我感覺自己不過是。
但多虧了嬸婆的教學,開始能夠把細枝一把一把捆好備用。
嬸婆說,想事情的時候,最適合來處理綁柴,後來發現,真的!
先以紙張起火,塞進捆綁適宜的細枝,然後火燒起來以後,再放入較粗耐燒的木柴,煮完東西後,可以塞入小條的地瓜,像焢窯一般,會得到美味的地瓜。
「小時候生活很辛苦啊」,嬸婆說,「都要去山裡看牛,所以我們就大家互相偷一點家裡的東西,妳偷米,我偷油,他偷菜,帶個鍋子到山裡去,就開始起火煮食,但是小孩嘛,心急又貪吃,哪裡經得住等待,煮沒一下子,就搶著吃,半生熟也沒關係,有得吃就好。」
「以前能有地瓜吃,就很幸福了,記住一定要用小條的,大條的不容易熟。」嬸婆特別交代。
突然之間,我很想在側邊的田地裡,種上一排小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