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的時代背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的時代背景
文/邰杉憲(T3line)

很多人認為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沒有什麼不同,但事實上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其實是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背景下所產生的。其中,社區營造是於民國83年的時候,由當時的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先生所提出,而地方創生則是仿照參考日本安倍晉三首相所提出的概念,轉化而來的。

我們可以發現兩者所處的時空環境背景是不同的,在民國83年的時候所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當時的網路資訊科技,處於剛開始萌芽的時期,資訊社會才開始慢慢形成,很多資訊設施及設備的使用,還停留在基礎建設的階段,反觀日本安倍晉三首相所提出的地方創生,其時空環境背景是在一個大數據的時代,所以地方創生概念提出的背景,迥異於社區營造。

換言之,地方創生是處於智慧資訊科技廣泛使用,以及結合大數據運算的年代,在地方全球化或者是全球在地化的脈絡下,各種訊息傳播的速度相較於社區營造的時空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這也意謂著地方創生對地方帶來更多的契機,但也因為這樣,不同於社區總體營造,它可能帶來比社區總體營造更多的挑戰,但其可能的發展機會,也可以為社區為地方帶來更多的經濟及社會乃至於文化各方面的種種效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聞"社會學院的沙龍
2會員
5內容數
介紹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的差異,說明其各自不同的時代背景,及所面臨的挑戰。尋找地方創生的契機,發想幾個地方創生的模擬方案,提供地方創生的想像與應用。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熟悉地方創生這個名詞的朋友們應該在前一段案例研究中,看過很多日本鄉下透過都市精英份子、設計思考、異業合作或產官學共創達成的溫馨案例,大至藝術祭、小至地方品牌,第一階段的地方創生雖然沒有達成不可思議的KPI,但在無數貼近現實的報告書跟資料中,除了展現日本橫向直向協作上高度成果外,也體現出現實的嚴峻。
Thumbnail
熟悉地方創生這個名詞的朋友們應該在前一段案例研究中,看過很多日本鄉下透過都市精英份子、設計思考、異業合作或產官學共創達成的溫馨案例,大至藝術祭、小至地方品牌,第一階段的地方創生雖然沒有達成不可思議的KPI,但在無數貼近現實的報告書跟資料中,除了展現日本橫向直向協作上高度成果外,也體現出現實的嚴峻。
Thumbnail
“地方創生”顧名思義就是要幫地方創造生機、要讓地方“活”下來,地方的單位是區鄉鎮,讓住在那裡的人有工作就能活得下來~這是地方創生的最原始構想,當然背後林林總總的因素及偉大抱負戰略目標...在這裡不贅述,因為坊間所有討論地方創生的文章都說過了,對市井小民來說,哪裡能活得下來我就停留在那裡,當然若能夠留
Thumbnail
“地方創生”顧名思義就是要幫地方創造生機、要讓地方“活”下來,地方的單位是區鄉鎮,讓住在那裡的人有工作就能活得下來~這是地方創生的最原始構想,當然背後林林總總的因素及偉大抱負戰略目標...在這裡不贅述,因為坊間所有討論地方創生的文章都說過了,對市井小民來說,哪裡能活得下來我就停留在那裡,當然若能夠留
Thumbnail
朋友知道我在整理日本的地方創生資料,問我,你覺得日本的地方創生跟台灣的有什麼不同?我說日本的地方創生真的是在創“生”是國家級戰略計畫五年一進階,從政府到民間目標一致、方向一致、各自在地努力,現在已經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該說千萬花齊放千萬家爭鳴,不管走到日本哪個市町村都可以看到他們的成功案例。 而
Thumbnail
朋友知道我在整理日本的地方創生資料,問我,你覺得日本的地方創生跟台灣的有什麼不同?我說日本的地方創生真的是在創“生”是國家級戰略計畫五年一進階,從政府到民間目標一致、方向一致、各自在地努力,現在已經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該說千萬花齊放千萬家爭鳴,不管走到日本哪個市町村都可以看到他們的成功案例。 而
Thumbnail
文 / 種種影像 「地方創生就是一去中心化的過程。」 這是整個共識營當中影響最深的一句話。陳美伶老師指出,在未來數位科技的技術的導入後,地方創生的支持系統,將會逐漸向數位轉型邁去。其過程演進如同地瓜校長所說的,我們現階段最急迫解決的,是人類的永續發展。 其發展也未像是產業發展的論述那般侷限,而是更加
Thumbnail
文 / 種種影像 「地方創生就是一去中心化的過程。」 這是整個共識營當中影響最深的一句話。陳美伶老師指出,在未來數位科技的技術的導入後,地方創生的支持系統,將會逐漸向數位轉型邁去。其過程演進如同地瓜校長所說的,我們現階段最急迫解決的,是人類的永續發展。 其發展也未像是產業發展的論述那般侷限,而是更加
Thumbnail
地方創生是日本推行的大政策,跨部會、跨領域、跨產業,想要靠政府帶動60年內維持一億人口的大目標。台灣政府將2019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之後,也開始投入大量預算,現在跑了4年,檯面上帶頭的還是那些人。那民間呢?一般人該做些什麼才能趕上這個時代?
Thumbnail
地方創生是日本推行的大政策,跨部會、跨領域、跨產業,想要靠政府帶動60年內維持一億人口的大目標。台灣政府將2019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之後,也開始投入大量預算,現在跑了4年,檯面上帶頭的還是那些人。那民間呢?一般人該做些什麼才能趕上這個時代?
Thumbnail
記得去年的講座曾經有人問過我日本社區營造跟台灣社區營造有什麼差別,我當初說沒研究,不過某天讀書會分享到相關內容,我現在總算可以回答這題。
Thumbnail
記得去年的講座曾經有人問過我日本社區營造跟台灣社區營造有什麼差別,我當初說沒研究,不過某天讀書會分享到相關內容,我現在總算可以回答這題。
Thumbnail
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的時代背景 文/邰杉憲(T3line) 地方創生處於智慧資訊科技廣泛使用,以及結合大數據運算的年代,相較於社區營造的時空環境,已有了很大的轉變,這也意謂著地方創生對地方帶來更多的契機以及更多的挑戰。
Thumbnail
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的時代背景 文/邰杉憲(T3line) 地方創生處於智慧資訊科技廣泛使用,以及結合大數據運算的年代,相較於社區營造的時空環境,已有了很大的轉變,這也意謂著地方創生對地方帶來更多的契機以及更多的挑戰。
Thumbnail
#台灣產業轉型世代的里程碑 「創生方舟:社區的文藝復興,在廢墟中找到鑽石」 . 這是一本書的名字,但充滿了整個文化創意世代的核心價值,而台灣這幾年興起的地方創生,也逐漸攻佔了文化創意產業塵囂後的版面。
Thumbnail
#台灣產業轉型世代的里程碑 「創生方舟:社區的文藝復興,在廢墟中找到鑽石」 . 這是一本書的名字,但充滿了整個文化創意世代的核心價值,而台灣這幾年興起的地方創生,也逐漸攻佔了文化創意產業塵囂後的版面。
Thumbnail
2016年8月石破茂從首任「地方創生大臣」職位上退下來,隔年4月出版了這本「日本列島創生論」,除了詳述什麼是地方創生以外,也分享了許多他親自下鄉跟地方人士討論創生的經過與想法。 本文是我在2018年5月對「日本列島創生論」這本書所作的摘要翻譯,由於近日在撰寫介紹石破茂的專文,特將此摘要放在平台上
Thumbnail
2016年8月石破茂從首任「地方創生大臣」職位上退下來,隔年4月出版了這本「日本列島創生論」,除了詳述什麼是地方創生以外,也分享了許多他親自下鄉跟地方人士討論創生的經過與想法。 本文是我在2018年5月對「日本列島創生論」這本書所作的摘要翻譯,由於近日在撰寫介紹石破茂的專文,特將此摘要放在平台上
Thumbnail
這兩天參加由地域振興聯盟在嘉義舉辦的《2020台灣地方創生年會》,收穫許多、也有許多感觸與體會。 以關心文化價值為出發點的我,大約再怎麼勉強也只能算是0.2個圈內人吧,就和大家聊聊觀察與想法。 我為什麼參加地方創生年會? 我雖然長期泡在廣告文案與寫作這個領域,但是文化素養、美學價值和傳統符碼轉譯
Thumbnail
這兩天參加由地域振興聯盟在嘉義舉辦的《2020台灣地方創生年會》,收穫許多、也有許多感觸與體會。 以關心文化價值為出發點的我,大約再怎麼勉強也只能算是0.2個圈內人吧,就和大家聊聊觀察與想法。 我為什麼參加地方創生年會? 我雖然長期泡在廣告文案與寫作這個領域,但是文化素養、美學價值和傳統符碼轉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