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最後的北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西元416年,完全被劉裕所掌握的東晉,發起了最後的北伐。

劉裕的算盤打得很精,在一年前剛平定司馬宗室之亂時,就派遣了使者前往北魏。
北魏認為是臣服朝貢,東晉可只打算麻痺一下你個北方共主。

九月,東晉大軍以徐州彭城為據點,兵分兩路攻打許昌及洛陽。
欲打許昌,必經淮南--這是後秦的領土。
前進洛陽,需經兗州--洛陽雖屬後秦,兗州就是北魏聯盟罩的了。

劉裕一次過跟北方三巨頭的兩大發起挑戰,是梁靜茹給他的勇氣嗎?

雖然劉裕不採取過去殷浩謝安所用的結盟手法北伐,但他也沒疏忽了北方的情報。
事實上,北魏這時被北燕跟匈奴東西夾擊,對於南面的保護力大大下降。
一旦奪回兗州跟洛陽,便能以黃河為拒,與北魏對峙。

另一方面,後秦內亂頻繁,西線戰事更是令姚泓窮於應付。
說白了,看似有勇無謀,劉裕可是考慮到戰略價值,在最佳的時間點上一次奪取。

淮南這邊,降降降,一片聞風而降。
兗州地區,也是一個毫無抵抗。

但出乎意料的是,北魏拓跋嗣派出支援,抵達了黃河南岸。
先是處死陣前逃亡的兗州刺史,繼而與晉軍開戰。

問題不大,本來洛陽線就有風險,但也不是扛不下來的程度。
許昌線負責人檀道濟很快拿下許昌,轉戰洛陽。

後秦大將姚紹見事不可為,也是搶先返回長安,面見姪兒皇帝姚泓。
叔叔的意思是,晉軍推進太快,應該要放棄西線,把民眾遷回京師,組成十萬自衛隊,收束防禦網。
軍情緊急,趕快下令吧。

但也有人反對:「西線主將出生入死未得一賞,如今又要他帶大軍回朝解職,怕會出大事啊。不如先召他回來打賞,再移動部隊?」
好像也有道理,但朝廷五窮六絕的,是要賞一個芋頭番薯?

卡住了卡住了。

後方猶豫不決,晉軍已至洛陽,說不得,姚泓只能再調撥一萬三千兵支援洛陽。
洛陽這邊,也是兩派說詞。

一派是主將親信,同樣認為應該收斂防線,固守城池,幫皇上撐十秒。
另一派則力主應該採用「重門」之計,多布據點,誘敵深入來包圍殲滅。

要選哪一邊?

主將姚洸覺得,要撐很難,朝廷動向又不明確,我們,打!
哪裡想到,這些主戰派早就被晉軍收買,各自領兵駐點之後,紛紛默默投降。

姚洸派去誘敵深入的先鋒,在得不到友軍支援包圍下白白犧牲,而姚洸也只能選擇舉白旗了。
更令人悲傷的是,後秦朝廷的援軍,其實已經在路上了……

洛陽晉軍向朝廷傳達大好消息,開始休整並進行洛陽重建工程。

就在這時,《魏書》出現了一個特別的記錄。

「司馬德宗滎陽守將傅洪,遣使詣叔孫建,請以虎牢降,求軍赴接;德宗譙王司馬文思遣使王良詣闕上書,請軍討劉裕。」

德宗,就是晉安帝的名字。
乍看之下,理當是晉軍虎牢守將叛變,與北魏接頭。
甚至連兗州的親王都意欲討伐劉裕……但事實上,文思就是司馬休之的兒子。

在先前的司馬宗室之亂中,他們一起投奔了後秦。
所以真實的情況,其實是洛陽以東,仍在後秦手中,並與北魏連結一同抗晉。

卻說晉軍佔據洛陽之後,後秦這邊,姚泓的弟弟姚懿掀起了一波新的叛亂。

說時遲那時快,姚泓所提防的西線大將姚恢,決定撤兵回京清君側。
姚恢的手下,跟京師的大臣,都以為他要回來撿尾刀了。

哪知道他玩真的,真的跟姚懿大打出手。
問題是,姚懿被平之後呢?

姚恢繼續推進,京師震動。
還好另一個叔叔姚贊出手,從背後幹掉了姚恢,並且成為抗晉最重要的領袖。

這場為期不過數月的後秦內亂,為晉軍爭取寶貴的休整時間。
也就在這段時間,東晉為劉裕建國,是為宋國公。

宋,古時候在河南商丘到淮北之間,不過劉裕的宋國,其實是齊魯之地的混合。
以彭城為都:就是他這次北伐最主要的據點。

隔年,西元417年正月,洛陽晉軍再次出擊,秦軍只能勉強守住潼關。

潼關天險,難攻不落。
後方的劉裕略一思索,調派兵力自荊州入漢水,行子午谷進行突襲。

包圍圈越收越細,秦軍初時尚有士氣,但也漸漸敗退下來。
劉裕,決定親上前線,抵達潼關。

但消息肯定走漏了。

後秦尋求了北魏的協助,決定對劉裕展開包夾。
上面我們看到了《魏書》的說法,接著看看《晉書》。
「泓以晉師之逼,遣使乞師于魏。魏遣司徒、南平公拔拔嵩,正直將軍、安平公乙旃眷,進據河內,游擊將軍王洛生屯於河東,為泓聲援。」
「姚贊遣司馬休之及司馬國璠自軹關向河內,引魏軍以躡裕後。」

這裡說個有趣的,《晉書》的拔拔嵩,就是《魏書》的長孫嵩。
長孫其實是後來北魏大漢化時代才改的。

同樣的,當苻堅消滅代國的時候,其實也不知道他們的氏族是拓跋氏。
基本上我相信當時對中國本土而言,北魏應該算是蠻族無誤。
說這個是要「正義」,也就是說,《魏書》裡面很多事情,其實應該是捏造的,時序不盡不實的。

即使如此,他們還是很老實的說了,這場包夾互有勝負,最終北魏下令停止對劉裕用兵。
「詔司徒長孫嵩率諸軍邀擊劉裕,戰於畔城,更有負捷。帝詔止諸軍,不克。」

北魏動起來,北燕自然也不會閒著。
有沒有打敗劉裕,對北魏來說不會比北燕所引發的境內騷動還重要。

五月,晉軍突破了潼關。
進圍長安。

七月,長安城破。
姚泓領妻與子投降,外圍一直奮戰到最後一刻的姚贊,也只能帶著自己的家族投降。

姚贊一家百餘人,全部被劉裕當場誅殺。
其他姓姚的,則遷回江南。

但抵達建康後,姚泓仍遭處斬。

其實這場北伐為時近一年,晉將檀道濟大約只花了兩個月就征服淮南,平定洛陽許昌。
但攻打長安?整整花了七個月,這還是劉裕本軍前來支援的情況。

甚至一開始,檀道濟對上姚紹都還是佔上風的。
簡單說,姚贊十分難纏,而且非常忠心。

而劉裕對於「子弟兵」這件事,相當有認知。
隨著他自己權位日高,在最前線戰鬥的早就不是劉裕本人。

但他的手下,仍能有效的執行作戰。

從這樣的角度來說,劉裕滅姚贊一族的舉動,不是不能理解。
當然殘忍,不過劉裕一路走來,手下的殺戮難道還少了嗎?

不過,不管怎麼看,消滅握有關中的後秦,距離一統天下,還有很遙遠的道路啊?
西涼未定匈奴未平,幽冀燕魏都還在張牙舞爪,為什麼劉裕不繼續了?

其實他想的。

但他的軍師,坐鎮後方的劉穆之死了。
要是曹操打官渡之戰,荀彧掛了。
或是劉備入蜀伐漢中,孔明就蹺辮子了。

你覺得他們是不是也會回到首都,重新規劃戰略呢?

劉裕勢必要回返江東。
但他的動作,異常的緩慢。

首先,當然是要有個足以信賴的人,代替他鎮守長安。
選出的是劉裕次子:劉義真。

這很正常。
臨走之前,劉裕也不忘與赫連勃勃締結盟約。

不過接下來,劉裕先進洛陽,然後開鑿運河,連通洛陽與宋國。
這條汴渠雖然成名於隋,但劉裕其實就已經起用。
(到隋朝其實是完整能從洛陽到江都)

更嚴格一點說,劉裕只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這或許也可以證明,再更早的時候,北中國政權就已經下了功夫。

開通汴渠,一方面對於洛陽到開封的運輸更加便利,另方面,劉裕也需要站穩腳跟。
貿然回返江東,誰知道有沒有什麼危險。

418年,正月,劉裕停駐在宋都彭城。
匈奴赫連氏充滿野心的勃勃,看劉裕已去,就展開文攻武嚇,軟硬兼施,進取長安。
說來有趣,匈奴認為劉裕是以武力取關中,只要能以德服人,關中父老百姓定會倒戈。

原本很聽話很好很棒的劉裕部將們,這時卻鬧起了內鬨。
劉義真,搞不定。

不好意思,這位都督時年僅十四,虛歲。
差不多就是個中二屁孩。

他唯一會的,就是「以權力服人」。

不是,劉備都知道要給阿斗一個諸葛亮,劉裕比較笨嗎?
劉裕其實也留了一個參謀,還是三輔當地人。

他知道,民心未定,是關中這時最大的破綻。
不過打生打死的武將們,看這種無功無德地頭蛇居上位,心情爽嗎?

總之,劉裕一直發出指令,但並沒有救援關中的意思。
最後兒子連參謀都殺了,劉裕才趕快請定蜀大將朱齡石去接棒。

結果雖然救回了兒子,但朱齡石跟長安,也都失去了。

為什麼劉裕不動?
他恐怕很清楚,如果再進關中,江左必反。

劉裕更花心思,在進逼晉室。
軍情最緊急的時候,劉裕卻是在彭城受領九錫。

而當朱齡石的死訊,與長安陷落的消息傳來,劉裕也狠狠的咬了咬牙。
隔月,晉安帝卒。

死因是「被劉裕的使者勒死」。

兩漢魏晉,帝皇多有死因成謎,捕風捉影的消息甚至被記錄在史書上的時候。
但大家都是「猜測」、「聽說」。

只有晉安帝之死,被狠狠的蓋上了官印。
「劉裕殺的」。

由於當時有讖文:「昌明之後有二帝」
昌明,是安帝的父親,晉孝武帝的表字。

為了符合預言,劉裕又請「好朋友」司馬德文登上帝位。
至此,劉裕再無顧忌,返回建康重新布置。

西元419年,一整年過去,在年底的時候,劉裕進為宋王,採曹操格式,是「禮與天子齊」的國王。
隔年六月,進行禪讓大典。

歷時103年的東晉政權,雖然沒有統一天下,但也是中國地區,東漢以降最長壽的國家了。
非常奧妙的是,東晉的政體,符合了司馬炎立國時的「復古夢想」。

皇室與各地諸侯並立的情況,像極了周朝。

究竟是周的封建制度比較好?還是秦以後的帝制比較好?
歷史的長河中,中國人仍要花很長的尋找答案。

新建的劉宋,會遭遇什麼樣的挑戰?
仍處分裂的北方,又將如何被北魏征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80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03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Thumbnail
2022/08/03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Thumbnail
2022/08/02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Thumbnail
2022/08/02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Thumbnail
2022/08/01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Thumbnail
2022/08/01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一登場就是隋國公,太子岳父。 參與滅北齊之戰,更領定州總管,與北周皇帝並肩的實權者,楊堅。 兩漢至今,多少皇帝起於草莽,出身低微,一路往上爬,成就不朽天子傳奇。就連王莽都要扮個幾十年模範生。 楊堅,免。 他的父親,是北周開國大將楊忠,東征西討,畢生志願就是統一天下。
Thumbnail
一登場就是隋國公,太子岳父。 參與滅北齊之戰,更領定州總管,與北周皇帝並肩的實權者,楊堅。 兩漢至今,多少皇帝起於草莽,出身低微,一路往上爬,成就不朽天子傳奇。就連王莽都要扮個幾十年模範生。 楊堅,免。 他的父親,是北周開國大將楊忠,東征西討,畢生志願就是統一天下。
Thumbnail
西元420年,由司馬家所建立的晉朝,正式消失在歷史上。 宛如曹操一般,以無上戰功東征西討,代晉而立的劉裕,也同樣有著「天下英雄唯你我」的宿敵。 司馬休之。 劉裕費盡心思,打敗了司馬休之,才走上無人可擋的最後一步。 但跟劉備一樣擅長逃跑的司馬休之,並未就此死去,而是帶著親信前往北朝。 通殺。
Thumbnail
西元420年,由司馬家所建立的晉朝,正式消失在歷史上。 宛如曹操一般,以無上戰功東征西討,代晉而立的劉裕,也同樣有著「天下英雄唯你我」的宿敵。 司馬休之。 劉裕費盡心思,打敗了司馬休之,才走上無人可擋的最後一步。 但跟劉備一樣擅長逃跑的司馬休之,並未就此死去,而是帶著親信前往北朝。 通殺。
Thumbnail
五胡亂華,晉室南渡,史稱東晉。 自秦始皇以來,「統一中國」的魔咒,就縈繞在每個權力者的心頭。 東晉一百多年來,不停的試圖北伐收復失土,恢復中華。 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又一個北伐大將。 從一無所有的祖逖開始,後來每個北伐者,都必然成為東晉最大的權臣。 想驅動需要動員全國人力物力的大型戰爭,能不權臣嗎?
Thumbnail
五胡亂華,晉室南渡,史稱東晉。 自秦始皇以來,「統一中國」的魔咒,就縈繞在每個權力者的心頭。 東晉一百多年來,不停的試圖北伐收復失土,恢復中華。 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又一個北伐大將。 從一無所有的祖逖開始,後來每個北伐者,都必然成為東晉最大的權臣。 想驅動需要動員全國人力物力的大型戰爭,能不權臣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