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北朝司馬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西元420年,由司馬家所建立的晉朝,正式消失在歷史上。

宛如曹操一般,以無上戰功東征西討,代晉而立的劉裕,也同樣有著「天下英雄唯你我」的宿敵。

司馬休之。

劉裕費盡心思,打敗了司馬休之,才走上無人可擋的最後一步。

但跟劉備一樣擅長逃跑的司馬休之,並未就此死去,而是帶著親信前往北朝。


隨著劉裕的勢力增長,更多的司馬氏,在東晉滅亡前,也紛紛北遁。

北魏的史書,因此做了《司馬大傳》。


早在司馬休之前,就已經有投降北朝的司馬宗室。

當劉裕發起剿滅戰,後秦也是「派司馬,救司馬」。


但劉裕不罷休啊,繼續攻打後秦。

於是這一干東晉亡國民,只能繼續投奔北魏。


光看姓氏就精彩萬分。

司馬休之跟他的姪兒文思,這是司馬家。

司馬國璠跟叔璠兄弟,是更早投北的。


溫楷,這是東晉初温嶠的後代,原為北方殘兵。

殷約,則是桓溫之前北伐大帥殷浩之後。

桓家也不落人後,桓謐、桓璲及桓溫孫道度、道子……


你就知道,當時反劉裕的江左世族,那是一個千奇百怪。

過去敵對的友好的,都不管了。


司馬休之的個人魅力,基本上是劉備等級。

同時也顯示出,劉裕立宋,是江南地區的一次重大階級翻轉。


然而,還沒到達北魏,司馬休之就過世了。

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又沒有諸葛亮的情況下,那就要出大事了。


司馬文思(劉禪)跟其他的司馬氏不合,但也不敢隨便得罪人家,就請大家來喝酒。

酒宴上,喝醉了的司馬國璠卻跟文思說,他已經和溫楷約了一些胡人跟大族,準備來刺殺北魏皇帝。


司馬文思那是又驚又喜啊,連忙跑去告發了夥伴們。

通殺。


鮮卑人表示,不錯你很懂喔,去司法部門上班吧。

文思也是盡心盡力,為鮮卑帝國奠定了優秀的法治基礎。


倒也沒誰把他放眼裡了。


真正在北魏打響司馬家招牌的,是在這場誅殺不久前才來到的。

司馬楚之。


楚之的父親本是益州刺史,被下屬所殺。

時為義熙二年九月。


有的時候寫年號比較方便:義熙就是劉裕打敗桓楚成為東晉頭號人物的年號。

當時司馬楚之扶靈回鄉,正好碰上了劉裕開始動手誅除司馬家旁支。


這件事,《晉書》是沒寫的。


司馬楚之的叔父,哥哥,都在此時被害。

楚之連忙剃了個光頭,混入沙門之中,搭乘長江渡船逃離。


沒錢,沒人,沒身分。

只剩爛命一條的司馬楚之,混居在荊州的蠻族之中等待。

好不容易打聽到司馬休之入主荊州,才要前往投靠,司馬休之已經被劉裕驅逐了。


司馬楚之一咬牙,決定進入邊荒集。

「亡於汝潁之間。」(其實是許昌附近啦)


時間來到劉裕滅秦之後,回撤彭城。

當時,北魏出了一支叛軍,是為「率善王劉虎」,本在山西一帶為亂。

北魏派兵平亂,劉虎就逃入黃河,南下來到了陳留附近時,窩裡反了。


劉虎被殺,他的謀主司馬順宰也被殺。

這些北魏叛軍就在這裡炸開,而東晉以為,這是北魏派來南征的小型騷擾部隊。


司馬楚之就跟這些殘兵搭上了線,開始與東晉的守軍作戰。


當時長社縣令跟將軍劉憐分兵駐守。


司馬楚之看劉憐那邊兵少,試圖襲擊,卻遭擊退。

劉憐方才退敵,又收到報告說後勤輜重將到,要前往迎接。


這時當地人跑去跟「虜」軍通風報信,劉憐遭襲敗走。

小範圍的據點搶奪戰不斷擴大,而當地百姓,一律支持姓司馬的。


當時周遭三四支司馬旗幟豎起來,楚之這邊人數成長最快。

別人都還在三五千,楚之軍已然破萬。


劉裕坐鎮彭城,一面指揮關中應戰匈奴,一面又要處理建國大業。

面對汝潁之間甚至往洛陽延燒的這個小型戰場,實是抽不出手來。


索性派遣刺客,欲殺楚之。


不要看到刺客兩個字,就覺得是蒙著臉穿黑衣,飛簷走壁殺人於無形之間的高手。

史記刺客列傳就不是這種人了,東漢末年刺劉備的也不是這種人。


直到東晉末年,刺客的標準做法一直都是「騙取目標信任,獲得近身刺殺的機會」。

怎麼騙?去當目標的門客。


所以就容易發生搞笑的故事。

也就是當目標對刺「客」更好,刺客就放棄刺殺任務了。


司馬楚之雖然沒有左青龍右白虎的保鑣,但也感動了刺客。

就這樣,關中陷落,劉裕也無能汝潁之間,以至洛陽,只能加緊篡位進度。


三個司馬氏分別占領洛陽,終於是碰上了正規的北魏南征。


大家的眼光,都看向屯於柏谷塢的司馬楚之。

「江淮以北,聞王師南首,無不抃舞,思奉德化。而逼於寇逆,無由自致。臣因民之欲,請率慕義為國前驅。今皆白衣,無以制服人望。若蒙偏裨之號,假王威以唱義,則莫不率從。」


司馬楚之率先投降北魏,其餘諸將也是聞風而降。

北魏山陽公奚斤平定河南,將司馬楚之的軍民散入豫州,另命司馬楚之為征南將軍、荊州刺史。


不久,北魏三代目拓跋燾即位,司馬叔璠的兒子們,司馬靈壽與道壽,也在這時加入了北魏,被任命在司馬楚之附近招收宋民。


司馬楚之隨即表示,願將家族送往鄴城。

這是過去曹操時代,軍閥宣示效忠的手段。

就算拓跋燾不明白,朝中自有明白人。


比起狗咬狗一嘴毛,無甚大用的司馬文思,北魏更欣賞這個能於四戰之地立足,抵禦南軍的「東晉宗室」。


司馬楚之被徵召入京,卻是跟宋文帝劉義隆的北伐詔書一起抵達。

宋文帝欲收復河南,拓跋燾自是不讓。


但比起南朝入侵,北方的柔然更是麻煩。

索性任命司馬楚之為安南大將軍,前往潁川,作為防衛劉宋的第一線。


同時更封楚之為瑯邪王。


在東晉,瑯邪王是開國君主司馬睿的原職,更被視為皇位繼承人的踏板。

北魏的意思很明顯:我們是要伸張正義,讓司馬楚之打敗叛逆,收復河山。


不過國師崔浩是很反對的,他認為司馬楚之只能招收一些無賴,難成大事。

更何況與南軍有仇,只怕會吸引更多砲火。


可當時大臣多支持此策,拓跋燾也只能從之。


崔浩的推測不能說錯,事實上,司馬楚之進入潁川招兵買馬之際,南軍到彥之就已經取下洛陽,直達潼關。

司馬楚之辨明情勢,不與到彥之硬拚,反而轉頭去阻斷南軍荊州陸路線的攻勢。


宋文帝得知軍情,便放反間,前往北魏釋出司馬楚之欲叛的消息。

拓跋燾笑笑,「齊人忌樂毅的故事,我也是讀過的。」


不信,直接派出大軍列河,以待冰結。


司馬楚之趁著北魏大軍南下反攻,立刻展開夾擊,收復洛陽。

司馬靈壽也不落人後,一同跟上。


但楚之永遠知道多走一步,更上書拓跋燾,力陳劉宋內鬨,正是平南良機。

不過當時赫連匈奴仍有殘餘勢力。


西元430年的劉宋北伐,本身就是聯合匈奴與柔然同時進攻。

選擇先讓南軍入侵,與柔然先戰,繼而回擊南軍,並迎戰匈奴,拓跋燾確實是難得一見,雄才大略的君主。


此時,拓跋燾拒絕了司馬楚之的提議,並徵召楚之與靈壽回返,參與討平匈奴之戰。

不到一個月,戰爭結束,關中三輔皆定,司馬楚之就此坐鎮關中。


拓跋燾不需要司馬楚之跟靈壽來扛南征招牌了。

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一個名叫司馬天助的,自稱是司馬元顯的兒子。

(桓玄篡晉時殺死的東晉執政官)。


拓跋燾任命司馬天助前往山東,一樣招兵買馬,與山東宋軍對戰。

司馬靈壽則被派往遼西駐守北燕前線。


西元442年,距離上一次大戰結束,已經過了10年。

劉宋派兵自西面前來,司馬楚之自是當仁不讓,出馬抵禦。

司馬文思跟司馬天助此時也被徵召,自荊州截擊宋軍。


為何司馬家傾巢而出?

這個時間點,拓跋燾已經成功消滅了匈奴與北燕。


所用的戰略都是分化,最後由更外側的國家來除去這些敵人。

平均花費的時間,大約是七年一個。


但用司馬氏來分化劉宋,效果始終相當有限。

這次全體出動,其實就是最後的機會。


當然也是沒有生效。


南朝的世族政治架構,跟匈奴與北燕不同。

西線的主力,更是由外戚蕭家接手。

就算對劉氏有仇恨值也歸零了。


此役之後,拓跋燾也不再執著以司馬抗劉宋。

能打仗就抓過來打仗吧。


接下來,拓跋燾親征柔然,又詔司馬楚之督運糧草,司馬天助隨軍征戰。

當時北魏投降柔然的將軍知曉軍情,建議柔然派出斥侯探路,先破司馬楚之,北魏大軍不戰自敗。


柔然斥侯偵察時,為免打草驚蛇,只割了後勤部隊的驢子耳朵回去當證據。

少了一對驢耳朵算啥?北魏諸將都不當一回事。


只有司馬楚之認為事情並不單純,隨即下令駐紮,施展南軍特殊技能:就地築城之術。

還運水前來澆灌。


時天寒,水澆之則凍。

便當此時,柔然奇襲隊抵達。


但面對又堅又滑的城牆,沒有攻城器械的柔然人根本老鼠拉龜,無從下手,只能退去。

司馬楚之立下大功,司馬天助則是不幸戰死。


此戰功成,拓跋燾對司馬楚之再無任何懷疑。

拜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更娶了河內公主為妻。


生下的孩子「司馬金龍」,在北魏四代目高宗時與太子共讀。


司馬楚之本人更鎮守雲中,戍衛京師之邊二十年,於高宗時過世。

年七十五歲。


金龍襲爵繼官,與高宗時功臣太尉源賀結親,開枝散葉,富貴不可限量。

司馬家也就此再次成為北方大族,可喜可賀。


劉漢也好,司馬晉也罷。

王朝雖亡,家族不滅。


爭霸復國,但付一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87會員
94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03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Thumbnail
2022/08/03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Thumbnail
2022/08/02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Thumbnail
2022/08/02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Thumbnail
2022/08/01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Thumbnail
2022/08/01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對照日本書紀的歌功頌德,我們大約可以猜想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大約不是以漢朝的家臣身份寫作的。那麼,司馬遷和漢武帝之間的君臣心結最後是否真的解開了呢?關於這點,雖然眾說紛紜,但除非有新的考古證據出現,恐怕難有定論。
Thumbnail
對照日本書紀的歌功頌德,我們大約可以猜想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大約不是以漢朝的家臣身份寫作的。那麼,司馬遷和漢武帝之間的君臣心結最後是否真的解開了呢?關於這點,雖然眾說紛紜,但除非有新的考古證據出現,恐怕難有定論。
Thumbnail
司馬遷和漢武帝劉徹的關係始終是一個謎,司馬遷究竟是如何看待漢武帝的朝政,其實耐人尋味。
Thumbnail
司馬遷和漢武帝劉徹的關係始終是一個謎,司馬遷究竟是如何看待漢武帝的朝政,其實耐人尋味。
Thumbnail
曹操,東漢末年超世之傑。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權傾天下卻未篡漢,子曹丕代漢而立,讓我們對於曹操的內心世界,又多了無限想像。 不論曹操是忠是奸,曹魏終究是建立了半壁江山王朝。 然後就被司馬家照樣篡掉了。 兩晉年間,劉氏之後紛起,就連匈奴人也要打著漢室招牌反抗司馬暴政。怎麼就沒人心念前朝呢?
Thumbnail
曹操,東漢末年超世之傑。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權傾天下卻未篡漢,子曹丕代漢而立,讓我們對於曹操的內心世界,又多了無限想像。 不論曹操是忠是奸,曹魏終究是建立了半壁江山王朝。 然後就被司馬家照樣篡掉了。 兩晉年間,劉氏之後紛起,就連匈奴人也要打著漢室招牌反抗司馬暴政。怎麼就沒人心念前朝呢?
Thumbnail
西元420年,由司馬家所建立的晉朝,正式消失在歷史上。 宛如曹操一般,以無上戰功東征西討,代晉而立的劉裕,也同樣有著「天下英雄唯你我」的宿敵。 司馬休之。 劉裕費盡心思,打敗了司馬休之,才走上無人可擋的最後一步。 但跟劉備一樣擅長逃跑的司馬休之,並未就此死去,而是帶著親信前往北朝。 通殺。
Thumbnail
西元420年,由司馬家所建立的晉朝,正式消失在歷史上。 宛如曹操一般,以無上戰功東征西討,代晉而立的劉裕,也同樣有著「天下英雄唯你我」的宿敵。 司馬休之。 劉裕費盡心思,打敗了司馬休之,才走上無人可擋的最後一步。 但跟劉備一樣擅長逃跑的司馬休之,並未就此死去,而是帶著親信前往北朝。 通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