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投稿|900 號自私對談:《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嚴非
在一般認知中,抗爭的理由經常是因為失去對話途徑,如果能夠透過對話改變現況,那麼抗爭的動機也就不復存在。在全共鬪學運中短暫對話的這個活動,就像是在整個無法對話的環境裡,短暫被開啟的溝通區,儘管三島由紀夫並不能代表整個體制。傳播媒體催化了整個時代的前進,1960 年代的動盪不再是區域性、轉而成為了世界性的運動;這股對抗體制的浪潮相對於世界,帶來了一種新鮮感,而發動鬥爭的年輕世代,也經常在這樣的運動中找尋自我後,才「回歸體制」。
三島由紀夫接獲邀約而前往東大 900 號教室進行辯論的過程,藉由當時代的傳媒,收錄在《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這部紀錄片中。1969 年 5 月 13 日,三島由紀夫在這裡與東大逾千名學生以言語交鋒,而當中有一些學運領袖,與三島進行的對談饒富趣味與哲學性。這些言語曾在當時代留下激烈的碰撞,然後又歸於平和。事件使得 900 號教室從此留下一種令人無法忘懷的殘留感,然而在觀看過紀錄片之後,三島由紀夫在 900 號教室進行辯論的身影,更像是一種對自我的追尋。
而如果要從這些辯論者裡面挑出一個對象來說,自然非芥正彥莫屬。筆者在本文中,將會單純地談論此二人的對話。
不合時宜的辯論:極端的共通性
芥正彥與三島間的對話過於哲學,對於一般人來說甚於脫離了抗爭,進入花俏、有點意味不明的程度。這段辯論的意義仍然存在,但也令人相信除了表面上的認知外,這段辯論同時具有一種他者難以理解的意義。更清晰的說明是,這段辯論對三島與芥都具有獨特的意義,儘管最後以立場不同告終。
芥正彥與三島由紀夫的辯論後來沒有結果,沒有結果的原因聽起來更像是從根本上的立基點就不同,但他卻是這次辯論裡面出場短暫的靈魂人物。從 900 教室辯論中,可以感受他們討論的方向更偏向哲學,芥正彥甚至用生小孩這個方式來評判威權體制所造成的資源分配不均,他在辯論其中一段話說到:「連我這樣的人都可以跑去生小孩,而且不用工作,這不就是在這個體制之下的資源分配不均嗎?」
如此一來,雖然行動的方式不同,但他似乎忽略了他自己與三島最大的共同性,或許他已經行動先於認知了,而認為認知等同空談的三島同樣也是行動先於認知。從三島出身思考的話,或許三島的行動先於認知是被自己塑造出來的,這一點甚至我認為他並不自知。
奸巧與幽默並存的文豪
在整個辯論氣氛和平進行下,我認為三島誠實地表達了自己在立場上模糊這件事。他對學生說,只要他們能夠說出「天皇」兩個字,他就願意站在學生這邊一起奮戰,但事實上,這成為了他進入辯論場的話術策略,而這群東大生們不曉得是出於對當代文學家的崇敬、抑或是單純對他尊重,並沒有對這樣奸巧的玩笑窮追猛打。某種角度來說,或許是稚嫩,又或許過於理想,從這個層面下,全共鬪學運的多數參與者,就像是介於某種憧憬與驚慌之間,尚未定位自我的人們。他們對於理想、輪廓,正透過這樣的運動描繪著,然而體制的自然運作,卻無意間令他們感受到未來被壓抑的可能性。
因此從學運中,他們獲得對於體制及現存的領袖進行反抗的機會。針對這一點,三島深知有些學運參與者對於天皇的情緒甚至憎惡到不願說出「天皇」二字。三島的天皇情結中,他所不能抹滅的「天皇」只是一個精神性的存在,就像宗教不能消失,所以他對全共鬥的學生說,只要你們說出天皇,那麼我就會站在你們這裡。我認為三島由紀夫在辯論裡頭是被折服的,他知道時代會淘汰如他一般思想的人,最後他們這種人只能隱藏自我,或被現代社會磨平。因此,「大和民族」的框架成為了一種保護、宛如雙面刃的屏障。
如果跳脫出框架他就輸了,但沒有跳脫出框架的三島不僅輸給了時代,同時也被這樣的對手折服,他不會改變自己的行動,對於這樣的辯論對手他是尊敬的,這已是他認同對方思想的極限表達。另一方面,我認為三島是帶著一種認可與不甘離開日本(自裁),這很像是他知道有人仍然在關心日本,而且比他更強烈,儘管有盾之會存在,我認為三島仍然是感覺到力有未逮的孤獨。
是堅強的人?還是阿 Q 精神?
儘管芥正彥強調自己的認知並不是日本人,他應該是自由人,但現實世界中,芥作為日本人,在日本鬥爭,在日本長大,也在日本活到 70 多歲,他或許僅僅是贏了辯論但輸了現實。而他努力的一切都成為日本成長與前進的養份,光憑這一點來說,或許他就已經做到了三島做不到的行動。
他過度浪漫與自由的思想,儘管在紀錄片中眼光炙熱堅定,卻仍然像是一個無法反抗真實的猛獸,而三島跟他辯論的生產與目的,儘管雙方有不同見解,最後三島卻是用對方的方式輸了(自裁),芥正彥則是用對方的方式贏了(生存並持續行動)。在片尾,芥正彥表達,他沒有輸,全共鬪或許看起來像失敗了,但他仍然活著。在很大成份上,他是什麼都用自己世界定義的人,或許就像我們說的打死不認輸那樣,只要不承認,自己就永遠沒有輸。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三島曾在辯論中強調的,「主客體之間一旦形成關係,隨即就會產生矛盾與衝突」,但他自裁的行為讓自己與社會間的主客體關係崩壞,溝通的目的也隨之無法實現。我認為自決的行為,成為了三島在體認了現實之後,為自己放出的最後一道煙火。在這之後,日本或許也不再是三島所愛的那個日本,儘管民族框架仍然存在,但作為純度過高的倖存者,三島或許很明白,再不離開,屬於他的時代就將要結束,那麼他就會活在下一個時代,一個對他而言非常痛苦的時代。
小結:
更激烈的評斷是,三島是個懦夫。他無法像全共鬪的學生們那樣面對必敗的壓力,因為他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太優秀,嚴苛的生活造就了他的優秀,習慣服從造就了他的順遂,相對地如果把他放在學生的立場,三島就必須面對這樣的無力感,全共鬪注定失敗的無力感。
到了那個時代他就不是那個偉大的三島了,而是平岡公威,一個凡人。
在 900 教室進行哲學性的辯論,本身似乎對全共鬪的實質進行不太有意義。這也莫怪台下學生後來騷動起來,但這段哲學性辯論的意義,我認為更像是芥與三島這二人尋找自我安放之處的過程。三島接受了這種對談,當他們的主軸圍繞在他者、生產與目的、關係、空間、時間時,兩人都進入了同樣的思考語言中,卻隔絕了這場學運。芥上台的原因,若從看完整部紀錄片的感受來說,也不像是為了學運的立場而發聲。後來,一種趣味性的可能出現了。按照芥的說法,他對三島思想是嗤之以鼻的,但過程中,當他們的辯論被切斷、且聆聽他人發表言論時,兩人之間卻如熟悉故友般地分享手上的菸,且浮現同樣的笑容。於是你可以看見,三島想來征服全共鬪,而芥卻想征服三島。
如此一來,我們看見的全共鬪,是一場對於陳舊體制的革命性批判?還是一場深入追逐思想的人,他們對自我的定位追求?就變得很值得玩味了。直到 50 年後的現在,這部紀錄片的上映,又反映了什麼?或者,會再次提醒日本人什麼?似乎也是諷刺的提問。
全文劇照:天馬行空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策馬入林》中,看不見五彩繽紛的特效,看不到豪爽的仰天大笑,只有群盜窮困潦倒的現實,就連劫村也遭遇首領被殺,毫無所獲的窘境。勢力薄弱的群盜,每人都有遙想的寄託,但困於時代,想要脫困,就得往前衝撞,一旦撞碎,便落入慘絕人寰的修羅地獄,無法超生。大亂之世,都如螻蟻,王童讓我們看見江湖的悲哀
《日常對話》是更複雜且多維的正負情緒加總,既得處理多年未揭亦未好的瘡疤,得先鼓足直面它的勇氣,還有接下去伸手觸摸、承接所有反饋痛感的能耐。過往以弱勢之姿取俓的同志紀錄片繼承了發聲與抗議的傳統,《日常對話》則不然,歷程十年,幾乎要是她們人生的尺度,更備見黃惠偵的個人生命小史。
這裡的漁民猶如被社會剝奪的人(socially deprived),因為缺乏取得資訊的能力、缺發經濟資源、缺發決策機會所以被剝奪,又因為被剝奪而更沒有資源、更沒有決策機會。台灣社會的底層多集中在鄉村、都市邊陲等區域,在資本主義發展下,被邊緣化,連上流競爭的門票都拿不到。
《蘇州河》將生命訴諸於人與河流,城市正在向前,但河畔的人卻停滯了。朦朧的蘇州河畔,流傳著一個沒有然後的故事:一男一女墜河而亡,一男一女永遠地分離,河畔彷彿坐著一隻人魚,但沒有人看清,每人的雙眼,只凝望著酸臭腐朽的河流。
在魔幻寫實電視劇出現的當代,觀眾也該進⼀步反思⽂學改編劇的未來,「要說什麼故事?」、「如何⽤創新⼿法把⼀個故事說好?」、「希望留給觀眾哪些關於⾃身定位或城市記憶的省思?」都遠比「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是否回應了某些⼈的記憶?」、「某個角⾊、某個物件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來得迫切與重要。
雖然牽涉到師長是否濫用職權的問題,但若放到女同志的女校敘事脈絡來看,《奧利薇亞》的突破性在於明白揭示女女間的愛慾流動;相較之下,二十年前的《穿制服的女孩》仍需以母愛作為遮掩──喪母的瑪努伊拉,從鐵血教育下唯一溫柔的老師班伯格身上獲得情感補償。可惜的是,《奧》片卻在結尾收回先前的開放態度。
《策馬入林》中,看不見五彩繽紛的特效,看不到豪爽的仰天大笑,只有群盜窮困潦倒的現實,就連劫村也遭遇首領被殺,毫無所獲的窘境。勢力薄弱的群盜,每人都有遙想的寄託,但困於時代,想要脫困,就得往前衝撞,一旦撞碎,便落入慘絕人寰的修羅地獄,無法超生。大亂之世,都如螻蟻,王童讓我們看見江湖的悲哀
《日常對話》是更複雜且多維的正負情緒加總,既得處理多年未揭亦未好的瘡疤,得先鼓足直面它的勇氣,還有接下去伸手觸摸、承接所有反饋痛感的能耐。過往以弱勢之姿取俓的同志紀錄片繼承了發聲與抗議的傳統,《日常對話》則不然,歷程十年,幾乎要是她們人生的尺度,更備見黃惠偵的個人生命小史。
這裡的漁民猶如被社會剝奪的人(socially deprived),因為缺乏取得資訊的能力、缺發經濟資源、缺發決策機會所以被剝奪,又因為被剝奪而更沒有資源、更沒有決策機會。台灣社會的底層多集中在鄉村、都市邊陲等區域,在資本主義發展下,被邊緣化,連上流競爭的門票都拿不到。
《蘇州河》將生命訴諸於人與河流,城市正在向前,但河畔的人卻停滯了。朦朧的蘇州河畔,流傳著一個沒有然後的故事:一男一女墜河而亡,一男一女永遠地分離,河畔彷彿坐著一隻人魚,但沒有人看清,每人的雙眼,只凝望著酸臭腐朽的河流。
在魔幻寫實電視劇出現的當代,觀眾也該進⼀步反思⽂學改編劇的未來,「要說什麼故事?」、「如何⽤創新⼿法把⼀個故事說好?」、「希望留給觀眾哪些關於⾃身定位或城市記憶的省思?」都遠比「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是否回應了某些⼈的記憶?」、「某個角⾊、某個物件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來得迫切與重要。
雖然牽涉到師長是否濫用職權的問題,但若放到女同志的女校敘事脈絡來看,《奧利薇亞》的突破性在於明白揭示女女間的愛慾流動;相較之下,二十年前的《穿制服的女孩》仍需以母愛作為遮掩──喪母的瑪努伊拉,從鐵血教育下唯一溫柔的老師班伯格身上獲得情感補償。可惜的是,《奧》片卻在結尾收回先前的開放態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不論是過去犯的錯,或是曾經遭受的痛苦,為了逃避那些後悔、絕望的情緒,反而將其視為自己的宿命。例如開始相信自己本就是壞人,或者自己本就該受傷,是不值得獲得幸福的人等等。過去因此成為枷鎖,但將過去視為現在的真實則是一種虛假,當認清過去不代表現在,那牢困自身彷彿真實的枷鎖,將會化為幻影。
Thumbnail
在類型片裡角色能發揮的空間多半是非常有限的,但黃晸珉卻發展出某種結構性的表演,由他經手的人物,似乎不動聲色、安其位地將角色功能最大化,卻也同時在不妨礙情節推進的情況下,找出更多與最大可能性,去讓此一人物擁有一個足以和電影整體框架對話的結構(而不只是通常說的人性或血肉)
Thumbnail
「不只是為了填補一處空缺的歷史,而是為了討論一個人在極端的戰火中,要怎麼保持善良,穿越無情的戰火,找到回家的路。」無論劇中參考了多少的真實,又有多少是虛構的,《聽海湧》主創團隊只是如實呈現在困境中冒出一點枝枒的人性。
Thumbnail
迪莉婭深知,自己要做的是改變體制,而投票正是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又足以撼動世界的行為。她太明白,若欲改善自己的處境,絕非央求某個天上掉下來的善意,而是制定新的規範,新的政策,漣漪掀起浪潮,才能催生新的理念。這讓電影變得不只關乎某一位女人的生活,而是牽引著眾多義大利女性的群像。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熱愛表演的北川景子,並未將自己的生活視為一場表演。她既是一名女演員,也是一名對自我負責的女性、母親與妻子。作為粉絲,光是凝視著她,就足以讓我們生出走向自己的勇氣,發現愛這件事並不是虛無縹緲。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這次我想要勇敢一點,先多投稿幾家。 若是2024的1月1號還沒有結論,會直接發表其他新文章,跟以前一樣是詩、散文、影評之類,感謝您們的關心!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不論是過去犯的錯,或是曾經遭受的痛苦,為了逃避那些後悔、絕望的情緒,反而將其視為自己的宿命。例如開始相信自己本就是壞人,或者自己本就該受傷,是不值得獲得幸福的人等等。過去因此成為枷鎖,但將過去視為現在的真實則是一種虛假,當認清過去不代表現在,那牢困自身彷彿真實的枷鎖,將會化為幻影。
Thumbnail
在類型片裡角色能發揮的空間多半是非常有限的,但黃晸珉卻發展出某種結構性的表演,由他經手的人物,似乎不動聲色、安其位地將角色功能最大化,卻也同時在不妨礙情節推進的情況下,找出更多與最大可能性,去讓此一人物擁有一個足以和電影整體框架對話的結構(而不只是通常說的人性或血肉)
Thumbnail
「不只是為了填補一處空缺的歷史,而是為了討論一個人在極端的戰火中,要怎麼保持善良,穿越無情的戰火,找到回家的路。」無論劇中參考了多少的真實,又有多少是虛構的,《聽海湧》主創團隊只是如實呈現在困境中冒出一點枝枒的人性。
Thumbnail
迪莉婭深知,自己要做的是改變體制,而投票正是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又足以撼動世界的行為。她太明白,若欲改善自己的處境,絕非央求某個天上掉下來的善意,而是制定新的規範,新的政策,漣漪掀起浪潮,才能催生新的理念。這讓電影變得不只關乎某一位女人的生活,而是牽引著眾多義大利女性的群像。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熱愛表演的北川景子,並未將自己的生活視為一場表演。她既是一名女演員,也是一名對自我負責的女性、母親與妻子。作為粉絲,光是凝視著她,就足以讓我們生出走向自己的勇氣,發現愛這件事並不是虛無縹緲。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這次我想要勇敢一點,先多投稿幾家。 若是2024的1月1號還沒有結論,會直接發表其他新文章,跟以前一樣是詩、散文、影評之類,感謝您們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