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說新語,劉義慶】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晉書》,是一個充滿鄉野奇談,小道消息的一本史書。
其中有很大部分的「史料」,來自於南北朝期間重要的一本著作。

《世說新語》。
此書作者不詳,但透過《晉書》的傳承,可知對於唐朝而言,是一份相當有價值的文字資料。
唐宋元明,對於《世說新語》都有相當程度的研究跟重視。

清朝則無。

清末民初的大文人魯迅先生,更直接把《世說新語》大筆一揮,就此歸類到小說去。
從此芸芸眾生,也不會再把它當作史料看待。

普遍相信,《世說新語》應為眾人所共筆編撰。
而發起這個作品的人,就是劉義慶。

義,是南朝劉宋第二代的表字輩分。
當時並沒有那麼硬性的規定,不過呢,魏晉南北朝期間,漢人取名出現了一個特殊現象。

兩漢時,漢人習慣單名雙表字。
但隨著晉室南渡,雙名的出現頻率開始提高。

首先是王羲之,王獻之,王凝之,明明輩分不同,卻同樣都掛了一個「之」字。
國學大師陳寅恪認為,「之」字很可能是所謂的教名,屬於五斗米教。

當時興盛的佛教,也有類似的做法,直到今日。
除了「之」字,還有一些相當頻繁出現的用字,比方「道」,比如「元」。

這些同樣很有「道門」思想的用字,更多出現在同輩。
字輩的概念,在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時代就已經出現。

比如司馬懿的八達兄弟,表字都帶「達」。
又或者荀氏八龍,他們的表字就是八慈。

不同的是,東晉時開始出現在「名」。

劉裕有兩個弟弟,都是「道」字輩。
而不管是他自己的兒子,或是「道」支的兒子,一律都取名為「義」。

繼承劉裕皇位的,是長子劉義符。次子則名義真。
如果說看不出「道門」意涵的話,我會很傷心的。

不過後面五個「隆康恭宣季」,就沒有道味了,甚至還回到了傳統命名法。

值得注意的是,劉裕稱帝時,只有前兩個兒子到達「元服」標準,也就是擁有正式的姓名。
身為皇室,這七個兒子都沒有被記錄表字,小字有記的都是車字輩。

我的意思是,劉裕在篡晉之前,很可能相當需要借重「道門」的力量。
之後則否。
認真說起來,兩年後劉裕就死了。

而義符也只當了兩年皇帝,就被「徐羨之」所害。
這個劉宋道門之爭,就有空再聊吧。

劉義慶,是劉裕二弟劉道鄰的兒子,原本只是無緣竟陵公的一個公子而已。
但另一個弟弟,劉道規沒有兒子。

其實劉裕原本就把三子義隆過繼給道規,但道規過世後,劉裕決定收回義隆,把球做給道鄰之子:義慶。

十三歲的義慶,繼任了南郡公,就跟著大伯父劉裕北伐關中去了。
劉裕對劉義慶相當看重,戰後請朝廷封他為輔國將軍,任北青州刺史,這可是彭城宋國對北魏第一線的防務。

但或許是劉道鄰覺得太危險,不久又轉調劉義慶為豫州刺史,改督淮北。
同樣是東晉不可忽視的心臟地帶。

但就像前面說到的,劉裕稱帝之後,態度就丕變了。
雖然把道鄰跟道規都提為親王,劉義慶也是水漲船高。

可軍國大權,就被拔了。

劉義慶被調回京城,擔任侍中,這時候也不過十六歲。
兩年後,劉裕過世,義慶的親爹道鄰也跟著走了。

道門的勢力,或許就從這裡開始人走茶涼。
在接下來徐羨之廢帝的政變中,侍中劉義慶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不知道,只知道大伯家老三劉義隆登上了帝位,劉義慶轉散騎常侍,秘書監,徙度支尚書,遷丹陽尹,加輔國將軍、常侍並如故。
這些變動是有順序的,時間未知。

轉散騎常侍,秘書監,表示大致不變,信任更增。
但接下來「徙度支尚書」什麼意思?意思是劉義隆要打仗。
義隆廟號太祖,諡宋文帝,那是很有幹點什麼的,不像哥哥只是個少帝。

宋文帝的第一戰,就是討伐徐羨之等人,猛吧。
劉義慶擔任後勤司令官,也許就在這場戰役中。

朝廷得勝之後,劉義慶改封首都市長丹陽尹,加輔國將軍、常侍並如故。
這樣情況就很明顯了,義慶跟義隆結下了革命情感,是換帖的兄弟。

但真正的中央執政,則是瑯琊王氏的王弘。
王弘其實滿想退休的,但他跟義慶應該不太好,比較屬意劉家老四義康。

西元429年,劉義康入朝為司徒,掌尚書事。劉義慶也被召入朝,任義康副手尚書左僕射。
大家宮鬥看得多了,哪有不明白,宋文帝肯定會擔心義康篡位啊。

可是實際上,劉義康勝任愉快,對三哥也是尊敬友愛。
劉義慶反而就有點怕了,就跟文帝說,天相看起來不妥,自己希望跟親哥哥義欣一樣,出鎮外地。

宋文帝說,你們兄弟一內一外,正是令我安心的地方,你又何必為了渺茫難測的天意離開我呢?
劉義慶表示,那至少,不要讓我當尚書左僕射了吧。

於是,宋文帝就幫他換了中書令的職務。
還是很信賴沒錯。

不過,劉義慶一定覺得好佳在。
隔年王弘過世,劉義康成為實質上的宰相,展開了新一輪的軍事布局。
皇家老六劉義宣調回朝廷,任中書監。

中書令劉義慶,轉調荊州出鎮。
按照劉裕的遺志,荊州只能讓皇室子弟鎮守,如今派任劉義慶,究竟是福還是禍?

三十歲的劉義慶,終於遠離了權力中心的漩渦。
他其實為人簡樸,沒什麼物欲,平常就愛讀書而已。
雖然作品不多,但也堪稱劉宋宗室表率……打仗世家出一個會讀書的很厲害啦。

而且劉義慶的專長,本就不在詩詞歌賦。
他喜歡歷史。

荊州任內,他編寫了《徐州先賢傳》十卷,怎麼不是荊州?
因為他們家是彭城人啊。

除了這套,劉義慶還按照班固的《典引》,另作《典敘》,以述皇代之美。
說白了,他也是滿積極在拍皇室馬屁……

啊這樣說太難聽,應該說劉義慶生在這個時代的交會點,其實也是希望劉宋能夠千秋萬世。

荊州八年無大過,劉義慶改調江州。
這一年,宰相義康晉位為大將軍,領司徒。
弟弟劉義恭領司空。

宋文帝任內,一直到很後期才設太尉。
除了司徒跟司空,看起來最被重視的是「光祿大夫」。

不過我們也不需要管得那麼細。
只要知道,劉義恭入朝,劉義慶從較遠的荊州調回江州,都在宣示著宋文帝要有新一波的動作。

一年半後,宋文帝誅殺義康的親信,要義康離開京城,駐守江州。
劉義慶則回返京城,重領尚書僕射,兼兗州刺史督六州軍事。

啊,是南兗州,北邊是北魏的。

這一段概略的政爭大要,我們可以看出,劉義慶從頭到尾,都是宋文帝的「愛將」。
那麼,他哪裡有空搞《世說新語》?

「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太尉袁淑,文冠當時;義慶在江州,請為衛軍咨議參軍。其餘吳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並為辭章之美,引為佐史國臣。」
大致上看起來就是元嘉十六年,西元439年後,劉義慶開始聚集文人到身邊。

444年,劉義慶過世,《宋書》就沒有說他是否還產出其他作品了。

《世說新語》被歸類為「筆記小說」,其實它的格式上,還滿像「用另一種方式整理的注記」。
注記變成史書,主要是把那些言行記錄按照時間,或個人做統整。

但《世說新語》的項目卻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
是人的特質,品格。

前面十三都是好的品格,十四到二十四就不太好也不太壞,二十五到三十六則都是不好的。
我不是中文學者專家,但我也不覺得編《世說新語》的人,是「仰慕」魏晉士人風格品德。

要說《世說新語》有什麼文學上的創作目的?我想大概是正風俗吧。
不好的事情,不要說成好的。

現存《世說新語》的最後一個故事,或許就最能說明,劉義慶的心境吧。

「桓玄將篡,桓脩欲困玄在脩母許襲之。庾夫人云:『汝等近,過我餘年,我養之,不忍見行此事。』」

桓玄要篡晉,他的堂弟桓脩就打算趁他來拜訪的時候幹掉他。
但桓脩的母親卻以人倫親養為由阻止了這件事。

桓玄篡晉是大逆不道。
桓脩阻止是大大的正義。
但他們貴為至親,一母所養。
母親更不想看到他們相殘。

到底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劉義慶身處的局面,不也正是一模沒有兩樣嗎?

《世說新語》卷三十六:仇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5會員
899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言 柳宗元和劉禹錫等人的被貶謫與永貞革新的失敗息息相關。柳、劉兩人等年輕進士之所以熱情的參與此次革新,乃因確實是想為國家做點什麼,失敗的原因也不是他們不夠努力,不夠積極,也因此,如何看待柳、劉兩人?取決於如何看待永貞革新?柳、劉兩人貶謫後的表現,也可大概看出他們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前言 在之前的《劉禹錫》一文中,曾比較劉禹錫與柳宗元在被貶謫後,其因應方式的大相逕庭—兩人是同榜進士,而且是紀輕輕(21.22歲)就考中進士,雄心壯志,勃然而發,亟欲有所作為,可惜改革因故中道而廢,相關人士或死,或直接被放逐邊疆(包括二人),擔任閒職—,柳氏一直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言 葉嘉瑩(2008)在《葉嘉瑩說中晚唐詩》一書中,分析了柳宗元和劉禹錫處逆境時的不同。兩人的境遇其實相差不多,同年進士,都是一時之選,也一起致力於當時的政治改革工作,可惜不到一年就功敗垂成—主要原因是原有心於改革的皇帝突然不能視事,新皇帝受迫於宦官和藩鎮的壓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Thumbnail
在劉秀隗囂手寫情書兩年後,28年冬,馬援作為革命信使來到了洛陽,第一次見到了劉秀。 劉秀並沒有像公孫述那樣擺足了譜,而是親切握手交談,對馬援說:你遨遊於兩個皇帝之間辛苦了,今天見到你,真好。 馬援在此時說出了那句光武開國時代逼王之王的一句話:「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 我去公孫述
Thumbnail
杜威作為趙漢的談判代表為了把價碼標的高一點,反覆強調王郎確實是西漢王朝十二任成帝的嫡親骨肉,打狗要看主人,咱得有個看相。 這是比較冒傻氣的談判代表,咋能跟另一個政權說自己的血統更純正呢! 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劉秀對這種血統論最為不屑:「就是成帝本人復活從棺材裡爬出來,皇帝跟他也沒關係了,更何況他的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言 柳宗元和劉禹錫等人的被貶謫與永貞革新的失敗息息相關。柳、劉兩人等年輕進士之所以熱情的參與此次革新,乃因確實是想為國家做點什麼,失敗的原因也不是他們不夠努力,不夠積極,也因此,如何看待柳、劉兩人?取決於如何看待永貞革新?柳、劉兩人貶謫後的表現,也可大概看出他們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前言 在之前的《劉禹錫》一文中,曾比較劉禹錫與柳宗元在被貶謫後,其因應方式的大相逕庭—兩人是同榜進士,而且是紀輕輕(21.22歲)就考中進士,雄心壯志,勃然而發,亟欲有所作為,可惜改革因故中道而廢,相關人士或死,或直接被放逐邊疆(包括二人),擔任閒職—,柳氏一直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言 葉嘉瑩(2008)在《葉嘉瑩說中晚唐詩》一書中,分析了柳宗元和劉禹錫處逆境時的不同。兩人的境遇其實相差不多,同年進士,都是一時之選,也一起致力於當時的政治改革工作,可惜不到一年就功敗垂成—主要原因是原有心於改革的皇帝突然不能視事,新皇帝受迫於宦官和藩鎮的壓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Thumbnail
在劉秀隗囂手寫情書兩年後,28年冬,馬援作為革命信使來到了洛陽,第一次見到了劉秀。 劉秀並沒有像公孫述那樣擺足了譜,而是親切握手交談,對馬援說:你遨遊於兩個皇帝之間辛苦了,今天見到你,真好。 馬援在此時說出了那句光武開國時代逼王之王的一句話:「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 我去公孫述
Thumbnail
杜威作為趙漢的談判代表為了把價碼標的高一點,反覆強調王郎確實是西漢王朝十二任成帝的嫡親骨肉,打狗要看主人,咱得有個看相。 這是比較冒傻氣的談判代表,咋能跟另一個政權說自己的血統更純正呢! 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劉秀對這種血統論最為不屑:「就是成帝本人復活從棺材裡爬出來,皇帝跟他也沒關係了,更何況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