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說新語,劉義慶】

【南北之世-說新語,劉義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晉書》,是一個充滿鄉野奇談,小道消息的一本史書。
其中有很大部分的「史料」,來自於南北朝期間重要的一本著作。

《世說新語》。
此書作者不詳,但透過《晉書》的傳承,可知對於唐朝而言,是一份相當有價值的文字資料。
唐宋元明,對於《世說新語》都有相當程度的研究跟重視。

清朝則無。

清末民初的大文人魯迅先生,更直接把《世說新語》大筆一揮,就此歸類到小說去。
從此芸芸眾生,也不會再把它當作史料看待。

普遍相信,《世說新語》應為眾人所共筆編撰。
而發起這個作品的人,就是劉義慶。

義,是南朝劉宋第二代的表字輩分。
當時並沒有那麼硬性的規定,不過呢,魏晉南北朝期間,漢人取名出現了一個特殊現象。

兩漢時,漢人習慣單名雙表字。
但隨著晉室南渡,雙名的出現頻率開始提高。

首先是王羲之,王獻之,王凝之,明明輩分不同,卻同樣都掛了一個「之」字。
國學大師陳寅恪認為,「之」字很可能是所謂的教名,屬於五斗米教。

當時興盛的佛教,也有類似的做法,直到今日。
除了「之」字,還有一些相當頻繁出現的用字,比方「道」,比如「元」。

這些同樣很有「道門」思想的用字,更多出現在同輩。
字輩的概念,在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時代就已經出現。

比如司馬懿的八達兄弟,表字都帶「達」。
又或者荀氏八龍,他們的表字就是八慈。

不同的是,東晉時開始出現在「名」。

劉裕有兩個弟弟,都是「道」字輩。
而不管是他自己的兒子,或是「道」支的兒子,一律都取名為「義」。

繼承劉裕皇位的,是長子劉義符。次子則名義真。
如果說看不出「道門」意涵的話,我會很傷心的。

不過後面五個「隆康恭宣季」,就沒有道味了,甚至還回到了傳統命名法。

值得注意的是,劉裕稱帝時,只有前兩個兒子到達「元服」標準,也就是擁有正式的姓名。
身為皇室,這七個兒子都沒有被記錄表字,小字有記的都是車字輩。

我的意思是,劉裕在篡晉之前,很可能相當需要借重「道門」的力量。
之後則否。
認真說起來,兩年後劉裕就死了。

而義符也只當了兩年皇帝,就被「徐羨之」所害。
這個劉宋道門之爭,就有空再聊吧。

劉義慶,是劉裕二弟劉道鄰的兒子,原本只是無緣竟陵公的一個公子而已。
但另一個弟弟,劉道規沒有兒子。

其實劉裕原本就把三子義隆過繼給道規,但道規過世後,劉裕決定收回義隆,把球做給道鄰之子:義慶。

十三歲的義慶,繼任了南郡公,就跟著大伯父劉裕北伐關中去了。
劉裕對劉義慶相當看重,戰後請朝廷封他為輔國將軍,任北青州刺史,這可是彭城宋國對北魏第一線的防務。

但或許是劉道鄰覺得太危險,不久又轉調劉義慶為豫州刺史,改督淮北。
同樣是東晉不可忽視的心臟地帶。

但就像前面說到的,劉裕稱帝之後,態度就丕變了。
雖然把道鄰跟道規都提為親王,劉義慶也是水漲船高。

可軍國大權,就被拔了。

劉義慶被調回京城,擔任侍中,這時候也不過十六歲。
兩年後,劉裕過世,義慶的親爹道鄰也跟著走了。

道門的勢力,或許就從這裡開始人走茶涼。
在接下來徐羨之廢帝的政變中,侍中劉義慶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不知道,只知道大伯家老三劉義隆登上了帝位,劉義慶轉散騎常侍,秘書監,徙度支尚書,遷丹陽尹,加輔國將軍、常侍並如故。
這些變動是有順序的,時間未知。

轉散騎常侍,秘書監,表示大致不變,信任更增。
但接下來「徙度支尚書」什麼意思?意思是劉義隆要打仗。
義隆廟號太祖,諡宋文帝,那是很有幹點什麼的,不像哥哥只是個少帝。

宋文帝的第一戰,就是討伐徐羨之等人,猛吧。
劉義慶擔任後勤司令官,也許就在這場戰役中。

朝廷得勝之後,劉義慶改封首都市長丹陽尹,加輔國將軍、常侍並如故。
這樣情況就很明顯了,義慶跟義隆結下了革命情感,是換帖的兄弟。

但真正的中央執政,則是瑯琊王氏的王弘。
王弘其實滿想退休的,但他跟義慶應該不太好,比較屬意劉家老四義康。

西元429年,劉義康入朝為司徒,掌尚書事。劉義慶也被召入朝,任義康副手尚書左僕射。
大家宮鬥看得多了,哪有不明白,宋文帝肯定會擔心義康篡位啊。

可是實際上,劉義康勝任愉快,對三哥也是尊敬友愛。
劉義慶反而就有點怕了,就跟文帝說,天相看起來不妥,自己希望跟親哥哥義欣一樣,出鎮外地。

宋文帝說,你們兄弟一內一外,正是令我安心的地方,你又何必為了渺茫難測的天意離開我呢?
劉義慶表示,那至少,不要讓我當尚書左僕射了吧。

於是,宋文帝就幫他換了中書令的職務。
還是很信賴沒錯。

不過,劉義慶一定覺得好佳在。
隔年王弘過世,劉義康成為實質上的宰相,展開了新一輪的軍事布局。
皇家老六劉義宣調回朝廷,任中書監。

中書令劉義慶,轉調荊州出鎮。
按照劉裕的遺志,荊州只能讓皇室子弟鎮守,如今派任劉義慶,究竟是福還是禍?

三十歲的劉義慶,終於遠離了權力中心的漩渦。
他其實為人簡樸,沒什麼物欲,平常就愛讀書而已。
雖然作品不多,但也堪稱劉宋宗室表率……打仗世家出一個會讀書的很厲害啦。

而且劉義慶的專長,本就不在詩詞歌賦。
他喜歡歷史。

荊州任內,他編寫了《徐州先賢傳》十卷,怎麼不是荊州?
因為他們家是彭城人啊。

除了這套,劉義慶還按照班固的《典引》,另作《典敘》,以述皇代之美。
說白了,他也是滿積極在拍皇室馬屁……

啊這樣說太難聽,應該說劉義慶生在這個時代的交會點,其實也是希望劉宋能夠千秋萬世。

荊州八年無大過,劉義慶改調江州。
這一年,宰相義康晉位為大將軍,領司徒。
弟弟劉義恭領司空。

宋文帝任內,一直到很後期才設太尉。
除了司徒跟司空,看起來最被重視的是「光祿大夫」。

不過我們也不需要管得那麼細。
只要知道,劉義恭入朝,劉義慶從較遠的荊州調回江州,都在宣示著宋文帝要有新一波的動作。

一年半後,宋文帝誅殺義康的親信,要義康離開京城,駐守江州。
劉義慶則回返京城,重領尚書僕射,兼兗州刺史督六州軍事。

啊,是南兗州,北邊是北魏的。

這一段概略的政爭大要,我們可以看出,劉義慶從頭到尾,都是宋文帝的「愛將」。
那麼,他哪裡有空搞《世說新語》?

「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太尉袁淑,文冠當時;義慶在江州,請為衛軍咨議參軍。其餘吳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並為辭章之美,引為佐史國臣。」
大致上看起來就是元嘉十六年,西元439年後,劉義慶開始聚集文人到身邊。

444年,劉義慶過世,《宋書》就沒有說他是否還產出其他作品了。

《世說新語》被歸類為「筆記小說」,其實它的格式上,還滿像「用另一種方式整理的注記」。
注記變成史書,主要是把那些言行記錄按照時間,或個人做統整。

但《世說新語》的項目卻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
是人的特質,品格。

前面十三都是好的品格,十四到二十四就不太好也不太壞,二十五到三十六則都是不好的。
我不是中文學者專家,但我也不覺得編《世說新語》的人,是「仰慕」魏晉士人風格品德。

要說《世說新語》有什麼文學上的創作目的?我想大概是正風俗吧。
不好的事情,不要說成好的。

現存《世說新語》的最後一個故事,或許就最能說明,劉義慶的心境吧。

「桓玄將篡,桓脩欲困玄在脩母許襲之。庾夫人云:『汝等近,過我餘年,我養之,不忍見行此事。』」

桓玄要篡晉,他的堂弟桓脩就打算趁他來拜訪的時候幹掉他。
但桓脩的母親卻以人倫親養為由阻止了這件事。

桓玄篡晉是大逆不道。
桓脩阻止是大大的正義。
但他們貴為至親,一母所養。
母親更不想看到他們相殘。

到底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劉義慶身處的局面,不也正是一模沒有兩樣嗎?

《世說新語》卷三十六:仇隙。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