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權不是南拳。
徐羨之,是南朝劉宋最初最重要的權臣。
又是一個「之」字輩。
《晉書》目錄中,有三十一個「之」字輩,其中有二十三個只是附錄。
簡單說,就是八個大人物。
而《宋書》目錄的「之」字輩,則是二十三個大人物。
暴漲。
前面常常談到,這裡做個結清。
國學大師陳寅恪,是在一次演講中提到,東晉後這些「之」字輩,很可能是天師道人。
怎麼推論的?首先是王羲之家不同世代都用了「之」,那就不會是輩分用字。
下江南之前也未見,所以是家族傳統用字的可能也低。
而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就是一個相當迷信的五斗米教徒。
主軸其實就這樣而已,那個話題也不是演講的重點吧。
但這個論點相當受到大家認可。
剛好也可以發現,有不少的阿之,表字裡面會有「道」字。
順著這個思路,我就會認為,名字有「道」的,很可能也是類似的教名。
巧得很,他們大多都是「XX之」跟「X道X」。
之前也提過,東晉五斗米之亂的孫恩盧循,他們的名字裡面反而沒有這麼明顯的記號。
但盧循的一個重要夥伴,叫做徐道覆。
或許,道字輩的「地位」,在之字輩上。
宗教的地位,類似於古代的爵位,而非職位。
有高低差,無指揮權。
比方灰衣白衣藍衣,上面還有一個金證。
金證是放在家裡的,看不出來的。
同樣出自於瑯琊王氏的訊息,我們知道王家世奉五斗米。
瑯琊出身的孫恩也有一樣的描寫。
所以我們常常會認為,五斗米教在山東地區相當有影響力。
兼而且之,北府兵的頭號大將,也是之字輩。
這個說法貌似很有力,但問題是下江東的王家,在王羲之前沒有之字輩啊?
但當我們擴大搜尋,就會發現西晉時,已經有泰山人「胡毋輔之」。
胡毋是複姓。
他跟瑯琊王家的交情也很好,跟王敦王導是同輩。
注意到了嗎?
王導的導,其實也有道在裡面。
或許會讓人覺得有些穿鑿附會,但其實你追伸出去會看到更多。
比方後面一點的道教名人陶弘景。
王導的表字,是茂弘。
道名可能比我們想像得要複雜一些,像中國後來的字輩是一整串的機率,也是很高的。
把這個設定放進東晉後期,就會有一些有趣的事情。
北府兵一開始只有一個大將劉牢之。
但到劉裕反桓楚之後?之道界的朋友就很多了。
甚至劉裕自己的弟弟,都叫道規,道鄰。
劉裕本身是從討伐孫恩開始崛起,當時的主將更是劉牢之。
或許把劉牢之戰孫恩,看成一種「五斗米內戰」也是可以的。
當時的東晉執政領袖,則是司馬道子、元顯父子。
道與元。
前任謝安基本就很乾淨,沒有道的成分。
可是我們也知道,謝安的養子,就是北府兵總帥謝玄,他的姐姐還叫謝道韞呢。
就是說東晉百年下來,五斗米對於這個政權的影響是很大的。
且宗教行之有年,生出分支互相敵對,在人類歷史上可說是層出不窮,不足為奇。
而劉裕的身邊,也體現出我們前面說的:「道在之前」這樣的設定。
劉道規,劉道鄰,檀道濟,這些將領的地位,都較之字輩的行政官,謀士,尉官來得高。
不知道是不是劉裕有心要掩蓋「道跡」,再下一輩的劉家子弟,都以義行。
劉裕本身的記錄上,偏向無神論者。
但之道群英對他的助力,可不能無視。
後面就稍微交代一下,劉義輩之後就沒有統一用字,甚至一度改回單名
再來有出現宋文帝後的「休字輩」,也有幫助平定內亂的劉義恭,子「元字輩」。
同樣起兵的劉義宣,他的兒子則出現了佛門用字:「法喜僧慧正妙明覺」。
我相信你一定也感受到了,這些皇室在信仰著不同的宗教,分派。
其實就跟一開始漢人信奉「儒教」,給兒子取名伯仲叔季少差不了太多。
原則上,從這邊看不出宗教對於政治的影響力。
所以,我們更應該從「徐羨之」切入。
徐羨之的家庭跟裴松之很像,屬於祖貴父一般的層級。
這種跌落,很可能都跟晉簡文帝有關:也就是桓溫名震天下,差點篡晉的時候。
以三吳為主的五斗米士族,顯然都不被地方軍閥出身的桓溫所重。
等到桓氏弱,謝安起,更進入司馬道子掌政時期,五斗米士族就又復起了。
老裴年輕時當到皇帝身邊的殿中將軍,徐羨之也是太子少傅主簿。
不過徐羨之比較大,他在東宮的時候,裴松之應該還在媽媽十塊。
待到北府總帥為劉牢之時,曾經請徐羨之來北府任官。
羨之不去。
之後桓玄入京,劉牢之自殺,徐羨之就沒事,成了劉裕的同事。
從這邊開始交情好,等劉裕起兵,也是請徐羨之輔佐劉穆之處理行政後勤。
基本上剛起頭,劉裕應該是信任羨之比較多。
但穆之實在太推心置腹又能幹了。
導致徐羨之只能一直蹲,一直等,一直到死。
死的是劉穆之。
正當劉裕北伐前線告捷,一心四用的超級軍師劉穆之卻突然過世。
總管後勤的重責大任,自然就落到了徐羨之頭上。
一開始,劉裕並沒有特別幫徐羨之加什麼大官,畢竟當時封賞出於朝廷,也就是劉穆之手。
這時候想要「合法」提拔羨之,很困難。
但值得注意的是,劉裕幫徐羨之增加了二十名武裝貼身保鑣。
那麼,劉穆之的死因,就相當啟人疑竇了。
官方的說法是病死,當時的晉安帝還派了黃門郎去探病。
晉安帝可是個弱智啊……
不論如何,徐羨之總是穩住了朝廷,幫助劉裕走完稱帝的最後一哩路。
東晉末的政務主管尚書令是劉裕自己領的,他後來幫徐羨之加了尚書僕射(尚書台副長)。
建宋後,又經過半年的穩定期,才讓徐羨之升上尚書令。
這樣看起來,劉裕對徐羨之有懷疑嗎?
不,從劉穆之死後到這時,徐羨之的官升得不快,可兵權是噌噌噌的一直往上漲。
軍旅出身的劉裕,給兵權那才是真正的信賴表現。
要知道,徐羨之本身並不是學術界出身,更非世家大族。(劉穆之是有學術名聲的)
在南朝來說,羨之是非常的「政治劣勢」。
唯一的優勢,就是跟劉裕很熟。
但徐羨之能夠身居高位,所倚靠的東西絕對不會是那麼簡單。
《宋書》沒有寫明白,但很多暗示。
徐羨之沉密寡言,不常表現出情緒。
擅長下圍棋,但他觀棋的時候,又總是一副「我不會」的樣子。
看似平靜的政局下,徐羨之若無其事在進行鬥爭。
我們也只能從旁了解。
尚書令一年後,徐羨之進位司空,仍錄尚書事。
劉裕的弟弟劉道鄰為太尉,兒子劉義真為司徒。
首先是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孔琳之,對羨之提出彈劾。
徐羨之沒有抗辯,只是私下派了孔琳之的弟弟去「搓圓仔」。
再來,豫章太守,以剛直聞名的蔡廓,受到朝廷徵召為吏部尚書。
但他卻表示,不願意跟徐干木一起簽署文件。
干木是羨之的小字,可見蔡廓有多看不起徐羨之。
徐羨之自然也對他很感冒,索性更改任令,讓蔡廓去祠部負責祭祀。
朝堂上,徐羨之擔心司徒劉義真將來會對他造成威脅,也私下遣人勸年輕的劉義真不該跟謝靈運等人往來。
謝靈運是誰?有機會再說吧。
當時,徐羨之有個姪兒跟著雞犬升天。
一般人都知道他輕薄無行,貪求利益,後來更干預政事,幾乎就是標準小人,乍看之下你都要懷疑徐羨之後來垮台是被姪兒連累。
但實際上,宋文帝誅殺徐羨之後,卻表示姪兒無罪。
宋文帝為什麼要殺他?
到這裡就不要再繞圈圈了。
就大眾輿論而言,徐羨之是宰輔之才。
但當時很多人都知道,他背地裡就是個小人。
別忘了,他的前任上司劉穆之,可是劉裕手下的特務頭子。
頭子突然過世,這些個特務機關,自然是落入徐羨之手中。
能把暗地裡的骯髒事搞定,就算正直的官員如何表示徐羨之是個兩面人,劉裕仍然是加以重用。
更何況,劉裕的身體已經不行了。
他為太子劉義符安排了四大輔政:檀道濟、徐羨之、傅亮、謝晦。
更特別叮囑,謝晦久在沙場,難保沒有異心。
萬一有變,可以如何應對。
那,依靠徐羨之就對了。
六十歲的劉裕走了,劉義符即位,是為宋少帝,不是宋少卿。
錯了,應該說不是宋文帝。
義符沒有諡號,因為他像父親說的,把司法大權一應交由徐羨之。
哪裡知道,徐羨之首先廢了司徒劉義真,緊接著對劉義符提出不信任案。
廢帝。
徐羨之要檀道濟跟謝晦帶兵入宮,自己尾隨在後。
檯面上的,幹壞事的,永遠不能是徐羨之自己。
禁軍已經先被制住,「執法部隊」先殺了少帝身邊兩個人,直接逮捕劉義符。
劉義符可是劉裕的長子啊,天生神力,自不會乖乖就縛。
稍作抵抗,為軍士所傷,這才知道他們玩真的。
徐羨之以太后令,廢少帝,迎劉裕三子,劉義隆為新帝。
一個月後,徐羨之派人殺死了劉義符。
新政府,徐羨之升為司徒,瑯琊王弘補為司空。
檀道濟跟謝晦的兵權跟地方勢力增加,其中,謝晦更進衛將軍。
這個有異心的將軍,正是徐羨之最好的夥伴。
劉裕若九泉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不過,徐羨之的廢帝,真是心懷不軌嗎?
四個月後,徐羨之與傅亮表示應歸政於帝,讓劉義隆親覽政書。
劉義隆可不是弱智的,一開始當然是說不好啦不要啦。
連續兩次拒絕,徐羨之又上第三書,劉義隆才接受了。
而且,徐羨之更直接辭職回家。
這演的到底是哪一齣?
徐羨之的姪兒等人趕緊苦勸,最後才達成「攝任」的共識。
就暫代職這樣。
一年後,劉義隆點天子六軍,親征荊州刺史謝晦。
並誅殺徐羨之與傅亮。
徐羨之案的相關人等,幾乎都有完整傳記。
每個人的身分,立場,行為,各自不同。
這絕對是劉宋期間最難解的大案。
我們這裡簡單聊一個方向就好,也是為什麼開頭要詳細去說,「之」字輩的問題。
東晉一百年,基本的模型就是三吳貴族支持朝廷,地方軍閥與之對立。
對立歸對立,他們其實不太打內戰,除非出現王敦或桓玄這樣的野心家。
更進一步說,孫吳時期,就已經建立了這個聯邦模型,是江東地區最穩當,利益波動最小的狀態。
那桓玄做了一件大大不該的事情,其實就是遷都荊州。
孫吳末年就有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或許就透露出了江東世族與百姓所需要的穩定。
所以本來只是中層軍官的劉裕,得到了「天命」,有足夠的力量撥亂反正。
但劉裕想要統一。
天下要統一,至不濟江東也要統一。
徐羨之並無意顛覆劉宋王朝,他在做的事情其實可以非常簡單化。
把「有異心」的謝晦扶植起來,去荊州當老大。
然後,劉宋繼續跟三吳一起。
那我們劇透一點點:徐羨之死後,瑯琊王弘(王羲之家族分支)仍居大位。
陳郡謝晦(謝安家族分支)被討滅,荊州仍由地緣關係很好的到彥之治理。
後來在到彥之的支持下,宋文帝劉義隆發起了北伐。
跟過去的模型,還是一樣的。
我曾經說過,五斗米教並沒有在下好大一盤棋,要覬覦東晉政權之類的。
因為江東五斗米,跟瑯琊王氏本為一體,跟東晉本為一體。
但,如果「之道」均為五斗米,那麼劉裕的弟兄們,其實是江北五斗米。
當江東五斗米一堆士人貴族的時候,江北五斗米只是刀口舔血的士兵平民。
背後有一個教主一個力量在推動江北五斗米來操盤南朝,這是比較戲劇性的說法。
我們也可以想成,當階級翻轉的時候,歷史必定重演。
是人們追求安定的意志,與新貴族浪潮衝突的結果。
啊?太假掰喔?
這樣說好了。
劉穆之跟徐羨之手下的情報機關,讓他們比任何一個皇帝都能接觸到「民意」。
他們就像每天在看PTT,然後被PTT影響了價值觀。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說成是,徐羨之是真心認為,廢了少帝是對的。
還政文帝也是對的。
借助謝晦之力是必須的。
事後把他踢到荊州去,也是「民意」覺得比較好的。
是人們追求安定的意志。
但是「新貴族」眼中所見,就是「既得利益者」徐羨之操弄國政了。
最後,那跟五斗米教有個毛關係?
這叫做:你拜五斗米吃肉,我拜五斗米喝湯。
儒教底下,貴族吃肉我喝湯是「正確的規矩」喔。
而新的宗教,正在改變中國人對階級的看法。
南朝也好,北朝也罷,都面對著這股巨大的浪潮。
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