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恐怖的終極反應:法蘭西斯·培根《以受難為題的三習作》-上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三幅畫面在燒橙色的背景上各展示了一個人物。大面積的橙色橫暴地攫住了眼睛的注意力,以至於畫面空間在精神層面上的感知大大地強過了邏輯感知。
我們對這三個人物的感受從此失去了所有理性,被她們混合了怒火、驚恐和痛苦的表情所震驚,彷彿這些人物正目睹著一場撕人心肺的災難。她們走樣和扭曲的身體,借用了人與動物的造型。我們不理解自己所看到的、感覺到的。由於沒辦法以邏輯慣例來解讀,使得這幅圖像能夠脫離任何解釋性的界定,而僅求索於我們知覺中最直觀的層面。
這三隻怪物恐嚇我們、威脅我們。她們發出可怖的尖叫。一種我們不知道對象的哭嚎,它不需要對象,因為尖叫本身即是最首要核心的符號,這是對純粹恐怖的終極反應,這是每個人都為之戰栗的、同時也存在於每個人內裡的。她們似乎準備撲向我們,想要鑽進我們的體內。
橙色背景上所繪的黑色線條,架構出空間,同時也將這裡封禁且束縛起來。我們與這些令人不安的生物一起被反鎖在畫幅裡頭,就像我們進入自己的內在一樣,與我們的惡魔關在一起。
同時存在著誘引與抵觸,使觀看這件作品成為一種折磨不安的體驗。油畫能引起心靈如此大的驚動實在不可思議。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 Three Studies for Figures at the Base of a Crucifixion》深深震撼觀眾,無論是1945年的觀眾還是今日的我們。
▲《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 Three Studies for Figures at the Base of a Crucifixion》法蘭西斯·培根,油彩、粉彩,1944 年

1

《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是一組三聯畫。每張畫板尺寸為74x94厘米,裝裱厚實的金色畫框,覆蓋著玻璃。本作在1944年以油料和粉彩繪製在Sundeala木板上,於1945年在巴黎的Lefevre畫廊首次展出。
藉由在標題中使用了”習作”一詞,使得這張作品帶有未完成的特徵。同時提及了一個沒有被描繪出來的基督受難場面。
左邊畫板中的人物蜷縮在一張類似桌子的上方。她是三個人中最具”人味”的,雖四肢俱缺,但有著一條細長的脖子和強拱的圓肩。我們在一簇黑髮下見到了鼻子和耳朵。有人認為這形象可能代表了十字架腳下的哀悼者。
Matthias Grünewaldum(見後文)的“基督的嘲弄la moquerie du christ”
中心人物的嘴直接生在脖子上,沒有真正的臉。這張嘴用一種奇怪地精細手法描繪,暴露出顆顆牙齒。眼睛被白布覆蓋,這也許可以解釋為對於Matthias Grünewaldum(見後文)的“基督的嘲弄la moquerie du christ”的參照。這個生物直接面對觀眾,置中在一系列從基腳底輻射而出的線條匯聚點,含糊地座落在基腳上。
右邊的生物被放置在一塊草地上。她有一道水平伸出的長脖子,在末端有一張齜咧的嘴,齒牙清晰分明,好像在尖叫,以一種超出人類頭骨構造的程度血盆大開。一隻突顯的耳朵從它的下顎後面冒出來。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將《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視為他的第一件作品,並幾乎摧毀了所有他早期的畫布。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年)

2

《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無論是在風格上還是在所涉及的主題方面,都已包含了弗朗西斯·培根接下來的50年裡即將發展的作品中的許多元素。
最明顯的可能是他對具象繪畫的選擇。在紐約學派及其抽象表現主義領頭的時代,這是個很大膽的選擇。然而,即使在大多數情況下,培根都忠實於原始的模特,但也偏離了寫實的表徵,因為他認為這樣就太具說明性了。
他筆下的身軀被扭曲成超過解剖學上合理的姿勢,除了透露出潛在的痛楚之外,還有極端的張力(就像彈簧被繃扯到了最大極限)。於是從這種張力之中,誕生出了一個生命動力的形體,因為這種張力在凌駕苦痛表現之上,更加突出強調了由血肉組成的、被生命澆灌的活生生的身體
對於培根這個尖刻的無神論者來說,身體是最神聖的形象。我們生活在兩個虛無之間(一個出生前和一個死後),於是肉體就是生命的同義詞。這就是為什麼他選擇慶祝“注定要腐爛之軀的淫穢”,他說。 《兩個人物 Two Figures》(1953年)描繪了兩架身軀糾纏在一張床上。培根參照了埃德沃德·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所攝的正在摔角的角斗士照片,以繪製這些軀體。是纏鬥還是激擁?這種模棱兩可相當意味深長,即使第二個選項很明顯。
▲畫家本身的收藏:Eadweard Muybridge, Nude Men Wresting, collotype from Animal Locomotion, 1887.
▲Francis Bacon, 兩個人物, oil on canvas, 152.5 x 116.5 cm
培根是一位自學成材的畫家,從未進入專業的藝術學校接受繪畫訓練,這最終反而有利於他發展自己的藝術語言。他起初對於人體的結構掌握不佳,於是蒐集了大量人像攝影以及刊物來臨摹和參考,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前文提及的邁布里奇的照片。
▲埃德沃德·邁布里奇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拍攝奔馬的連續照片,目前大家一致同意他的連續攝影是現代動畫和電影的始祖。
雖然邁布里奇最為人所知的是拍攝了奔馬的連續影像,然而他也拍了許多人體運動的畫面,揭示出肌肉以及形體在運動中的變形現象
事實上,在運動過程中,人體或物體是從一個靜態平衡過渡到另一個靜態平衡,例如走路,就是從左腳站立過渡到右腳站立,然後反覆。在這兩點交替的過程中,並非每個瞬間都是平衡的。因此,如果在行進的過程中,其中一腳被絆住了,那麼整個人就會因為失去平衡摔倒,而這個不平衡的瞬間,永遠無法在物理世界中重現出來,再敏捷再強壯的模特,都無法擺出摔倒前一瞬間的姿勢,因為那個姿勢只存在於動作的過渡之中,而無法成為姿勢本身。
▲埃德沃德·邁布里奇所拍攝的連續照片記錄下了動作以及之中的過渡瞬間,於是我們能觀察到,並非每一個瞬間都是平衡持久的
▲培根對人體姿態的速寫
然而透過攝影,它卻能夠忠實記錄出超越人們所能意想到的肢體型態,甚至是之前人們普遍認為不可能的造型(別忘了,當初拍攝奔馬的目的,就是由於一個賭注“馬在奔跑的時候是否有瞬間四腳離地”。這意味了”四腳離地”的片刻,並不是當時人人都能觀察到並同意的事實。)使得這些影像中人的肌肉骨骼的型態,顯得非常臨時、搖搖欲墜、有動態而彷若虛構,同時也使得非學院出身的培根,在參考了這類圖像之後所繪製出來的人體,彷彿始終正在崩跌之際,產生一種很奇詭的不穩定效果。

3

而承接藝術史脈絡,法蘭西斯·培根的繪畫,尤其是他有關身體的作品,借鑒和發展了他的前輩,特別是畢卡索的作品。在當時,任何畫家都幾乎不可能逃脫大師的陰影。因此這裡,我們不得不稍微提及畢卡索的超現實主義,以及流行在1930年代的生物形態主義
▲畢卡索的生物形態主義時期,並不是他最被人所熟知的風格
雖然超現實主義最具代表性的“荒涼的風景、奇幻而真實、疏離而熟悉的形式”,與畢卡索的創作風格天差地遠,然而他卻以“生物形態主義Biomorphicsm”(或被稱為“有機抽象”Organic Abstraction)去破壞絕對理性、強調結構的立體派,以另一種方式進行“非理性、夢囈式、自動化”的創作,這事實上正是超現實主義最核心的精神。
生物形態主義常直接被歸併入超現實主義,在藝術史上相較不為人知。 Biomorphism一詞來自希臘詞bio(意指生命)以及morphe(意指形式)的組合,兩者相加便意指“使用來自生命有機體外觀的造型品質”。有趣的是,詞根morphe讓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的夢之神墨菲斯Morpheus,而他的領土:潛意識與夢境,便是超現實主義的立足之處
▲米羅的繪畫和高地的建築,都是很典型的生物形態主義風格
這很好地提供了我們有關生物形態主義的印象:一種出自未知、神秘以及直覺的抽象表達。在具體層面,藝術家採用曲線、裝飾與自由的手法,去取代直線、結構或古典的典型性,製造出類似蛋狀、球莖狀、藻類、阿米巴變形蟲等等有機型態(以米羅Joan Miro和阿爾普Jean Arp為代表),在視覺上帶來一種生物本能性的熟悉感,或是柔軟、或是噁心,總之能使人們不由自主喚起一種最原始的官能性投射
培根受到生物形態主義影響,在1930年左右做了一系列草圖(隨後皆被藝術家摧毀),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阿爾普的有機造型語言,同時也找到了這三隻怪物的前身。
▲法蘭西斯·培根所繪三張草圖,三隻怪獸的前身
▲《 Man Seen by a Flower》阿爾普雕塑作品,生物型態主義的代表,材質:銅,1958年

4

回到畢卡索,他所操持的生物形態,始終未脫離具象表徵的意圖,保持了人類的形象和身份,並從中復興了原始主義以及色情主義
例如在《雜技演員The Acrobat, 1930》作品中,雖然作品名稱明確指出畫中人物可能的靈活性,然而重度扭曲的肢體彷彿遭受暴力變形的身軀。一條垂掛體側的手臂結構,離奇地幾乎令人聯想到是一隻巨大的陰莖,這在畢卡索的另一張作品《坐在紅椅子上的裸婦Large nude in red armchair, 1929》也見到類似的表現。在這件作品中,人體已經完全喪失結構,像是被脫了骨架的皮囊,四肢像融化般漂移漫佈在整張畫布之上,彷若一隻醜陋的變形蟲。當時這位多情藝術家正夾在妻子與情人的戰線之間。
▲《 雜技演員Acrobat 》畢卡索,1930年
▲《坐在紅椅子上的裸婦Large nude in red armchair》畢卡索,1929年
我們幾乎會驚訝在這件作品中,可以巧合地找到許多培根熱愛使用的身體符號:臉和身體被揉得像是一團麵團,上面只按出四個空洞,兩個眼睛與兩個鼻孔。大張的陰戶和大張的嘴,看不出來是因為飽脹情慾還是噴洩痛苦,裡頭特別強調繪出了尖牙,這個女體看起來完全失去了控制,好像正在崩解,在紅綠對峙的牆紙以及緊繃壓制的景框安排之下,她的瘋狂幾乎具有威脅性,而更可怕的則是作畫時,將這架女體完全擠壓變形扭曲的意志,也就是藝術家心中的恐怖崩潰
同一張臉,換湯不換藥地再度出現在畢加索1930年的《被釘十字架上的耶穌》正中,被釘上十字架的耶穌。
▲《被釘十字架上的耶穌》畢加索,藏於巴黎畢加索博物館,1930年
在此處張大的嘴,很明確是因為極端痛苦而導致的放聲尖叫,畢卡索間接地將肉體受難與早前作品中的生理激情聯繫起來。
畫中主角的姿態--雙臂張開上揚,好像正在忘情跳舞--早在畢加索1925年的《三個舞者》中已首次被描繪。 (這也是在培根1933年的第一次進行《受難圖crucifixion》嘗試時,很大程度模仿的作品。)
▲《三個舞者》畢加索,油畫,215×143厘米,1925年
▲《受難圖crucifixion》弗朗西斯·培根,1933年
《三個舞者》是一張讓人細思極恐的繪畫,畫中三人貌似正隨著動人樂聲而翩然起舞,然而一般相信這三個人物分別像徵了畢加索的三位好友,他們曾捲入三角戀情當中,其中一人在這張畫進行之時亡故了,而另外一個則為此自殺而死。

以上我們暫時從《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中離開,並且進行了一段不小的繞道,是為了試圖稍微地模擬出,當培根閱讀畢加索時可能發生的經歷。
畢加索在這幾件作品中展現了極度複雜的愛、死、生、欲、痛等等交纏,而當這些所有種種都推展到頂點的時候,現實便會開始扭曲。也正是這種扭曲,向培根透露了一個極為重大的啟示,他發現了潛藏在自己身上的東西:“人類形象的變形。
〈下篇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9會員
28內容數
英文的"design",就是起源于法语"desin"(繪畫)和"dessein"(想法)。由一個巴黎人與一個桃園人的寫作組合,PTexpress用中文和法文(嘔心翻譯),帶領看看第一手的巴黎設計+當代藝術+文化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Texpres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任何一種形式的戰爭,都是我們全部人的失敗。只有兼容、折衷、原諒與調和,這才是抵抗分離與分裂的唯一方式。
植物滋養、植物治癒,但是它們也能間接地用來殺害。藉由突出歷史中有時候完全出人意料的當事者和目擊者,休眠了和隱形的文獻開始顯形,於是改換了敘事的面相....
梅里克·卡拉的藝術超越了她自己的家族困境的經歷,透過庫德人的歷史:戰爭、壓迫、迫害、流離失所和種族滅絕,是發生在現世的魔幻寫實,讓我們不禁會思考文化的難解,以及記憶的保存,它會被遺忘但是從未消失,而當它重臨時,又將以什麼樣的方式再度與我們結合?
街頭藝術自六零年代的塗鴉開始萌生,最後變成一種擁有自己語言、歷史和商業市場的新興學科。從這邊文章中,讓我們來一探它的成長故事。
它們喚起了一種搖搖欲墜的平衡,一場即將發生的結局,一樁緩期與懸疑,一個被這些雕塑的本質給增強的效果,安放在空中。
如果街頭藝術沒有一個精確的定義,那是因為它不需要。它是一種以公共空間為媒介的藝術形式--如同其他種藝術型式。在街頭藝術發展的50年間,它是否正在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和顛覆性價值,那麼它是否也失去了存在的基本理由...
任何一種形式的戰爭,都是我們全部人的失敗。只有兼容、折衷、原諒與調和,這才是抵抗分離與分裂的唯一方式。
植物滋養、植物治癒,但是它們也能間接地用來殺害。藉由突出歷史中有時候完全出人意料的當事者和目擊者,休眠了和隱形的文獻開始顯形,於是改換了敘事的面相....
梅里克·卡拉的藝術超越了她自己的家族困境的經歷,透過庫德人的歷史:戰爭、壓迫、迫害、流離失所和種族滅絕,是發生在現世的魔幻寫實,讓我們不禁會思考文化的難解,以及記憶的保存,它會被遺忘但是從未消失,而當它重臨時,又將以什麼樣的方式再度與我們結合?
街頭藝術自六零年代的塗鴉開始萌生,最後變成一種擁有自己語言、歷史和商業市場的新興學科。從這邊文章中,讓我們來一探它的成長故事。
它們喚起了一種搖搖欲墜的平衡,一場即將發生的結局,一樁緩期與懸疑,一個被這些雕塑的本質給增強的效果,安放在空中。
如果街頭藝術沒有一個精確的定義,那是因為它不需要。它是一種以公共空間為媒介的藝術形式--如同其他種藝術型式。在街頭藝術發展的50年間,它是否正在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和顛覆性價值,那麼它是否也失去了存在的基本理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鬼才   作品:【 邪廟:救贖 】   類型:恐怖、宗教、家庭、驚悚   人總有脆弱的時候。   生活不順遂,感情出問題......現實的殘酷會讓人想求助宗教,依託心靈,汲取慰藉。若這時,「有求必應」四字躍入腦海,你,會怎麼做?   一座山裡的神
Thumbnail
一直覺得邪教這種題材看起來特別不舒服,就那種反差的噁心感令人吞也不是,吐也不是的,哽的很難受...。一百多具屍體在某個偏僻的山間教堂中被發現,慘烈的景象讓所有在場人士永生難忘;但身為專業警員的人們內心卻隱隱升起一種除了恐怖之外的詭異的違和感:雖然現場的一切無不是問題,但究竟還有哪裡不對勁?
Thumbnail
所謂的「怪誕藝術」(grotesque art)或又稱作「令人不安的藝術」(disturbing art),是一種中世紀時期的想像集大成。譬如Francisco Goya的繪畫,整體基調灰暗,刻意將人與其他動物的肢體結合,畫面卻又相當寫實,像在挑釁觀者,呈現出令人不適且毛骨悚然、虛實相交的氛圍。
小時候看到佛陀證悟後經歷的魔考的故事,魔幻化出了恐懼、憤怒、慾望種種樣貌威脅誘惑佛陀,但佛陀不為所動。 在我小小的腦袋中,想像出各式各樣恐怖的鬼怪、美女,出現在佛陀面前,可能是「哇!」的一聲嚇他,像我在嚇同學那樣;可能是一個濃妝豔抹水蛇腰的美女在他面前跳舞,像電視中穿著性感扭腰擺臀的美女那樣;
九日春的流傳的詩詞 三日綠葉百骸碎,三夜白花夢中醉,幾時回見慈母面,三晝春櫻來生會 難道我會死嗎?
基督的受難是神痛苦的極致展現。 在十字架上,神之子不僅承擔了世人的痛苦, 更深刻地體驗了神對人類罪惡的極度傷痛.......
Thumbnail
Bonum mihi, quia humiliasti me: ut discam iustificationes tuas 祢曾折辱了我,這對我有益;使我能學習祢的法律 聖詠百十八71
Thumbnail
以莊嚴肅穆的教堂為包裝,口中訴說著神愛世人的種種事跡,這個封閉而不透明的環境中,隱藏著種種神秘的故事,或見不得人的陰暗?數不清的悲慘童年、無數樁被隱瞞的命案,與背棄誓言的偽善者;在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後,卻仍無法徹底從往日的惡夢中脫身,於是再次自投羅網,前途渺茫...
Thumbnail
化為獸的少年,忽然感受到齒間傳來一股強烈嗜血的渴望,牠甚至開始想像自己的利齒有天能將獵物痛快地撕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開悟者和小鬼之間的對話和對抗。開悟者展現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對邪惡誘惑的拒絕,最終讓小鬼在神聖的光芒中感到迷惑和混亂。文章充滿了神祕和意象的描述,帶領讀者進入了一場心靈與邪惡之間的交鋒。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鬼才   作品:【 邪廟:救贖 】   類型:恐怖、宗教、家庭、驚悚   人總有脆弱的時候。   生活不順遂,感情出問題......現實的殘酷會讓人想求助宗教,依託心靈,汲取慰藉。若這時,「有求必應」四字躍入腦海,你,會怎麼做?   一座山裡的神
Thumbnail
一直覺得邪教這種題材看起來特別不舒服,就那種反差的噁心感令人吞也不是,吐也不是的,哽的很難受...。一百多具屍體在某個偏僻的山間教堂中被發現,慘烈的景象讓所有在場人士永生難忘;但身為專業警員的人們內心卻隱隱升起一種除了恐怖之外的詭異的違和感:雖然現場的一切無不是問題,但究竟還有哪裡不對勁?
Thumbnail
所謂的「怪誕藝術」(grotesque art)或又稱作「令人不安的藝術」(disturbing art),是一種中世紀時期的想像集大成。譬如Francisco Goya的繪畫,整體基調灰暗,刻意將人與其他動物的肢體結合,畫面卻又相當寫實,像在挑釁觀者,呈現出令人不適且毛骨悚然、虛實相交的氛圍。
小時候看到佛陀證悟後經歷的魔考的故事,魔幻化出了恐懼、憤怒、慾望種種樣貌威脅誘惑佛陀,但佛陀不為所動。 在我小小的腦袋中,想像出各式各樣恐怖的鬼怪、美女,出現在佛陀面前,可能是「哇!」的一聲嚇他,像我在嚇同學那樣;可能是一個濃妝豔抹水蛇腰的美女在他面前跳舞,像電視中穿著性感扭腰擺臀的美女那樣;
九日春的流傳的詩詞 三日綠葉百骸碎,三夜白花夢中醉,幾時回見慈母面,三晝春櫻來生會 難道我會死嗎?
基督的受難是神痛苦的極致展現。 在十字架上,神之子不僅承擔了世人的痛苦, 更深刻地體驗了神對人類罪惡的極度傷痛.......
Thumbnail
Bonum mihi, quia humiliasti me: ut discam iustificationes tuas 祢曾折辱了我,這對我有益;使我能學習祢的法律 聖詠百十八71
Thumbnail
以莊嚴肅穆的教堂為包裝,口中訴說著神愛世人的種種事跡,這個封閉而不透明的環境中,隱藏著種種神秘的故事,或見不得人的陰暗?數不清的悲慘童年、無數樁被隱瞞的命案,與背棄誓言的偽善者;在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後,卻仍無法徹底從往日的惡夢中脫身,於是再次自投羅網,前途渺茫...
Thumbnail
化為獸的少年,忽然感受到齒間傳來一股強烈嗜血的渴望,牠甚至開始想像自己的利齒有天能將獵物痛快地撕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開悟者和小鬼之間的對話和對抗。開悟者展現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對邪惡誘惑的拒絕,最終讓小鬼在神聖的光芒中感到迷惑和混亂。文章充滿了神祕和意象的描述,帶領讀者進入了一場心靈與邪惡之間的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