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心態》#6 長尾效應

《致富心態》#6 長尾效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大可搞砸一半的機會,最終仍可以大賺一筆。
raw-image

1. 迪士尼的長尾效應


我們先來說說迪士尼的故事。

說起華特・迪士尼,在美國從小孩到老人沒有人會不知道他所創立的迪士尼世界。

由於他敏感的天性,從小就對色彩有著獨特的敏銳度,只要一有機會就會跟母親要紙和筆塗塗抹抹。過不了多久的時光,家裡發生了一些變故,同時他的父親也因為生病無法照顧農場,最後由於經濟問題和家裡問題,被迫只能把農場賣給別人經營。剛出社會時,連他自信滿滿,原本最有信心的藝術創作也被打槍,老闆覺得他的作品很糟糕,最後還是被開除了。但是他對於藝術和美術的熱情並沒有因為他被資遣而氣餒,他突發奇想地乾脆就自己開設一家和藝術相關的公司試試看,但是也不太理想。

這段期間他都以製作短片為主,曾經用了極大的努力和關注,孤注一擲地製作了動畫《愛麗絲的幻想世界》,原來是希望能夠靠這部短片起死回生,可是卻沒想到還是鎩羽而歸。這個時候他不得不面對現實,宣布公司破產。

可是他走投無路之下,還是尋求哥哥的幫忙,最後得到了他的支持,成立了迪士尼兄弟工作室。他和夥伴興致勃勃地正要想把公司業務努 力開發的這段時間中,一開始並沒有預期中那般的樂觀,還是跟他往常一樣都是被拒絕。

一九三○年代中期,迪士尼製作超過四百部卡通影片,其中大多數都是短片,深受許多觀眾喜愛,只是,它們大多數都賠錢。直到《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改變一切。

這部動畫片在一九三八年前六個月就賺進八百萬美元,比這間公司過去賺到的錢還多一個零。它讓迪士尼公司脫胎換骨,所有債務都付清。關鍵員工都拿到留任獎金,公司也在加州南部城市伯班克(Burbank)買下一座設備最先進的新影城,這座影城至今仍然存在。

一座奧斯卡(Oscar)最佳動畫短片獎將華德.迪士尼從影業名人升格為家喻戶曉的大紅人,到了一九三八年,他生產的電影時數高達幾百個小時。不過從商業角度來看,片長八十三分鐘的《白雪公主》比所有影片都重要。

任何一件巨大、有利可圖、知名度高或有影響力的事情,就是長尾事件(tail event)導致的結果,也就是說,那是千分之一或百萬分之一的少數事件。我們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會聚焦在巨大、有利可圖、知名度高或有影響力的事物上。當大多數我們關注的事物是長尾產生的結果,就很容易低估它們有多罕見、威力有多強大。


2. 投資的長尾效應


二○○四年至二○一四年,在超過兩萬一千筆創投融資中:

  • 六五%賠錢。
  • 二.五%的投資賺進十倍至二十倍。
  • 一%的報酬率超過二十倍。
  • 僅○.五%獲利五十倍以上,在兩萬一千筆投資中,大約一百家公司可以獲得豐厚的報酬。這就是創投產業大部分的獲利來源。

你可能會想,這就是創投產業如此高風險的原因,而且每個在創投產業投資的人都知道風險很高,因為多數新創公司都會失敗,這世界只能容許少數巨大的成功。

如果你想要更安全、可預測,而且比較穩定的報酬,可以投資大型上市公司。

或者,你可能這樣想。

請謹記,長尾驅動一切。

隨著時間經過,在大型公開上市公司中,成功企業的分布結果,和創投公司的分布結果沒有太大的不同。大多數公開上市企業都沒有價值,有一些公司表現優異,但只有少數公司能成為頂尖贏家,獲得絕大部分的股市報酬。

實際上,指數的整體報酬來自其中七%企業,它們超越大盤表現至少兩個標準差。

這支指數中有四○%是失敗的企業,但是其中七%表現極度優異的企業足以抵消那些沒有價值的公司表現。就像漢斯.貝格倫挑上畢卡索與馬諦斯的作品一樣,只要選中微軟和沃爾瑪(Walmart)就對了。

在身為投資人的生涯中,可能有某一小段僅占你人生一%以下的時間裡,周遭的每個人都很瘋狂,你今天、明天或下星期所做的決定,都不會比你在這段時期所做的決定更重要。

當你接受長尾驅動商業、投資與金融領域中的所有事情,你就會明白,數不清的事情出錯、失敗和崩壞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 如果你是精明的選股好手,也許有一半的時間是正確的。
  • 如果你是優秀的商界領袖,也許一半的產品與策略構想可行。
  • 如果你是出色的投資人,可能在許多年都做得還不錯,而有很多年做得不好。
  • 如果你是優秀的員工,你會發現在好幾次的嘗試和試驗後,可以在正確的領域中找到對的公司。但前提是你要夠優秀。


3. 小結


從投資人與創業家身上學到的教訓是,沒有人可以永遠做出正確決定。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人會抱著驚世駭俗的構想,並且將它們付諸實踐。

找出華倫.巴菲特的淨資產或平均年度報酬率,或者他畢生最精明、最廣為人知的投資案,都可以說是輕而易舉,那些都是公開資料,而且大家經常談論它們。要拼湊他這一生中所做過的每個投資案,難度就高出許多。沒有人會討論失敗的投資標的、經營糟糕的事業與失敗的收購。但是它們都是巴菲特投資故事中的一大部分,也是由長尾驅動報酬的另一個面向。

「你看對或看錯並不重要,」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曾說:「重要的是你看對時賺了多少錢,看錯時又賠了多少錢。」你大可搞砸一半的機會,最終仍可以大賺一筆。


avatar-img
吉米不可 Give me book
95會員
253內容數
Give me book 是一個分享書籍的讀書園地,每兩周就會寫一本〝書籍〞的讀後心得與重點整理,期許有興趣的人可以跟我 Gimmy 一起閱讀、學習與交流,而每一本書大約會發佈五篇主題:簡介、三個主題和總結,透過這些分享來期待我們共同學習與成長。 若有推薦的書單,請歡迎隨時向我推薦哦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套妥善的計畫不會假裝這一切都不是真的,反而會考慮一切,還會預留犯錯空間。在你的財務生活愈脆弱的時候,你愈需要在計畫中加入某些特定要素,好讓它更貼近真實情況。如果你能夠容忍儲蓄率的預估錯誤。 保守謹慎指的是避免一定程度的風險,安全邊際則是讓你提高活下去的機會,在特定的風險水準之下提高成功的機率。
高明的投資方法不必然與賺到最高報酬有關,因為最高報酬往往是無法重複的一次打擊機會。要賺到可觀的報酬,與你可以堅持並在最長的時間裡重複執行有關。那就是把握複利狂飆的時候。相反的情況是,賺取無法保留的高額報酬有時會帶來悲劇。
「滿足感」讓人意識到相反的情況,也就是「貪得無厭追求更多」,這會把你推向遺憾的地步。你如果為了一件對你不重要的事情賭上一樣對自己意義重大的事物,實在一點道理也沒有。你如果想保有這一切,最佳做法就是知道何時應該適可而止,不再甘冒可能傷害它們的風險。當你得到滿足時要有自覺。
在《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的章節當中,提到「如何重新定義問題」? 我們要尋找更好的問題,而不是更好的答案。 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習慣先入為主覺得答案就是這樣。 雖然我們的經驗或是思考慣性就很快可以找到答案, 但 … 或許這些答案是這個問題的最佳解決之一沒錯,但是卻不一定是目標的最佳解法。
風險與運氣是一體兩面。「激勵人心的大膽行動」和「愚昧的不顧後果」間的界線可能只有一公釐這麼精細,非得等到事後才能看清楚。 成功是最差勁的導師,會誤導聰明人以為自己絕不會失敗。失敗也可能是最差勁的老師,因為它會誤導聰明人自以為做出爛決定,但事實上只不過是反映風險無情的現實面而已。
因為世代不同、由收入與價值觀不同的父母撫養、身處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出生在不同的經濟體、因為誘因與好運程度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就業市場經驗,每個人學到的教訓也截然不同。所以,所做的決定也不是相同。人們可能會被誤導,可能掌握的資訊不完整,每個人做成的每一道財務決定在當下都是有意義的。
一套妥善的計畫不會假裝這一切都不是真的,反而會考慮一切,還會預留犯錯空間。在你的財務生活愈脆弱的時候,你愈需要在計畫中加入某些特定要素,好讓它更貼近真實情況。如果你能夠容忍儲蓄率的預估錯誤。 保守謹慎指的是避免一定程度的風險,安全邊際則是讓你提高活下去的機會,在特定的風險水準之下提高成功的機率。
高明的投資方法不必然與賺到最高報酬有關,因為最高報酬往往是無法重複的一次打擊機會。要賺到可觀的報酬,與你可以堅持並在最長的時間裡重複執行有關。那就是把握複利狂飆的時候。相反的情況是,賺取無法保留的高額報酬有時會帶來悲劇。
「滿足感」讓人意識到相反的情況,也就是「貪得無厭追求更多」,這會把你推向遺憾的地步。你如果為了一件對你不重要的事情賭上一樣對自己意義重大的事物,實在一點道理也沒有。你如果想保有這一切,最佳做法就是知道何時應該適可而止,不再甘冒可能傷害它們的風險。當你得到滿足時要有自覺。
在《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的章節當中,提到「如何重新定義問題」? 我們要尋找更好的問題,而不是更好的答案。 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習慣先入為主覺得答案就是這樣。 雖然我們的經驗或是思考慣性就很快可以找到答案, 但 … 或許這些答案是這個問題的最佳解決之一沒錯,但是卻不一定是目標的最佳解法。
風險與運氣是一體兩面。「激勵人心的大膽行動」和「愚昧的不顧後果」間的界線可能只有一公釐這麼精細,非得等到事後才能看清楚。 成功是最差勁的導師,會誤導聰明人以為自己絕不會失敗。失敗也可能是最差勁的老師,因為它會誤導聰明人自以為做出爛決定,但事實上只不過是反映風險無情的現實面而已。
因為世代不同、由收入與價值觀不同的父母撫養、身處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出生在不同的經濟體、因為誘因與好運程度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就業市場經驗,每個人學到的教訓也截然不同。所以,所做的決定也不是相同。人們可能會被誤導,可能掌握的資訊不完整,每個人做成的每一道財務決定在當下都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