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王者理查】,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這部【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同樣改編自現實中運動員的故事,都有父親將運動夢想寄託在女兒身上,虎父鐵血的訓練過程,對於社會重男輕女的指涉,性別角色的解讀,家庭價值的維護,女兒邁向冠軍之路,兩部電影的敘事都有著蠻高的相似性。
好看好懂好感人的通俗電影
導演:涅提帝瓦里 NITESH TIWARI
演員:阿米爾罕、沙克希坦沃、法蒂娜薩納謝赫
被時代雜誌譽為「印度良心」的演員阿米爾罕Aamir Khan,從【榮耀之役2005】、【心中的小星星2007】、【三個傻瓜2009】、【來自星星的傻瓜2014】這些作品中,從社會議題出發,都可以看到對於印度這個國家的民族性、階級、教育、宗教等等觀察角度,如今在【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他將苗頭指向「性別」。【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改編自真人真事,講的是印度角力金牌冠軍瑪哈維亞,訓練兩位女兒吉塔與巴碧塔成為角力國手,讓她們可以出戰這個一向被認為是男人的運動,並在國際上得獎的故事。
不單在印度,放眼到其它亞洲國家,男尊女卑的現象,一直是很多人想處理卻無能為力的議題,阿米爾罕飾演一位角力選手瑪哈維亞,因為經濟問題被迫離開擂台,一直將自己無法在國際比賽奪下金牌視為遺憾。原本將希望放在下一代,卻因為老婆連生了四胎女兒,讓這個夢想無以為繼;卻在某天女兒吉塔和巴碧與鄰居男生打架後,發現其實女兒也有能力做這項運動,於是開始訓練她們。
電影到這兒,就提出一個大哉問──這兩位女兒究竟是繼承了父親的期望?還是天生就對角力運動抱持著才能與熱情?如果是前者,當銀幕上拍出斯巴達式的訓練辛苦時,觀眾是否也是男性沙文主義的幫兇?如果是後者,那運動場上男女授受不親的性別刻板教條,是否也有打破的一天?【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非常聰明地在通俗劇的劇情架構裡,回答這個問題,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是緣自於「親情」!
「角力是男生玩的運動。」
「妳覺得我們的女兒會輸給男生嗎?」
當在銀幕上看到女性的象徵被硬生生剝奪成為如剪平頭、穿短褲,反而讓觀影人省思性別的刻板印象究竟所謂何來?比起同年齡的印度女孩,被父母視為財產的婚嫁產品,這對姐妹在訓練過程中,對於父命不可違的逆來順受,慢慢建立起自我的自主意識,原來給予女性同樣的資源及環境,她們的表現並不見得遜於男生。父親表現的越嚴厲,更能夠體會「用心良苦」這句話的本質──
「妳要對抗的不只是澳洲選手,更是要對抗所有看不起女人的人,妳的成功會讓成千上萬的女孩們找到勇氣。」
「我會讓她們變得很能幹,犯不著讓男人選他們,由她們來選適合的男性。」
「要記住,爸爸不可能每次都救妳,我只能教妳技術,但妳要憑己之力戰鬥。」
「聽爸爸的話」就能得到勝利-或許故事的開端有著「望子成龍卻不可得」的自私成份,但【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提出了想要活出不一樣的人生,就得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努力,原來不能違背的父親決定,實則是父親相信她們的實力,給予活在印度性別不平等社會的女兒可以擺脫宿命的另一個選擇,最終父女一起完成夢想,因為相信,所以勇於挑戰──而這些都是父親可以給予女兒的人生禮物!!
採用三幕劇的順敘架構,第一段自我訓練的挑戰性別輕鬆調性,第二段進入國家代表隊的人性體制沉重壓力,到第三段的反敗為勝,【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示範了好看的運動電影該怎麼拍外(演員們的肉體運動神話功不可沒),從性別議題切入,講述親情這件事,也說得循序漸進,更勝表面要講的運動主線;此外,我相信這部片可以感動很多人,就是來自電影裡藉由父女情節,傳遞不要因為外在條件限制自己夢想力量的信念,「打敗對手之前,要先戰勝自己」改變不了社會,可以改變自己,女孩不見得只能「像個女孩」,人也不見得只能「做該做的事情」;當吉塔將父親的教誨變成致勝的武器,擂台上的這位女孩不僅為自己而戰、為父親而戰、為女孩兒而戰、為國家而戰,也為許許多多在生活中打拼的人而戰。
生活中有時侯真是需要看一下這麼熱血的電影啊!!(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