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影論重點:
本片與盧卡·格達戈尼諾的前作有何同與不同?
如何用諾蘭<頂尖對決>解讀本片?
劇情不完整之處可以給出怎樣的自圓其說?
本片和<邪惡根本不存在>的聯想?
除了盧卡·格達戈尼諾(Luca Guadagnino)這個名字之外,有點難把<挑戰者 Challengers>和<骨肉的總和 Bones & All , 2023>、<窒息 Suspiria, 2018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Call Me By Your Name, 2017>、<池畔迷情 A Bigger Splash, 2015>連在一起。後頭這些作品,不論類型、題材,都悶在相似的情調裡,不疾不徐曳引出角色關係;本片則相當地躁,呼應網球比賽的快節奏,繃出三個主角間的張力,主題與手法都讓他成功跨入大眾商業市場,就算沒感覺到後文談論的內容也沒關係,它可以只是一部直球對決的爽快電影,但是……總是但是,一個人的個性、偏好怎麼會說變就變呢?他玩弄的障眼法不亞於球場的戰術,一如千黛亞(Zendaya)飾演的Tashi所說:「網球是一段關係」,電影與觀眾之間也像是一種對打:導演發的球,你接得到嗎?
破解障眼法的線索,正是眼神。
在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頂尖對決 The Prestige, 2006>裡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飾演的機關師已告訴過我們:「每場魔術都有三個步驟,一『以虛代實』,魔術師秀出一個真實的東西,讓你檢視它,確認那是真的,雖然平常的不得了,帶是其中必定有假……」這正是<挑戰者>帶給觀眾的直觀體驗,圍繞三位主角展開的終極對決,是肉眼可見的血脈賁張,而「第二個步驟,『偷天換日』現在你一定很想找出秘訣,但是你絕對找不到,因為你根本沒有真正在看。你並不是真的想知道答案,你只是想要被騙……」這決定了我們是否能接住導演的發球,格達戈尼諾在開場給了特寫提示:cut1.仰角Art往下看的眼神、cut2俯角Zweig抬頭的眼神、cut3.鏡頭平視Tashi皺緊眉頭的眼神,使我們馬上預判情節走向、強弱之別,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有真正在看,因為就連主角們也和我們一樣只是想要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