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青芽兒100期》長跑18年的奇蹟三農雜誌,引進國際當代思潮,為台灣農業找一條出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圖/林吉洋
《青芽兒》是台灣第一本介紹農業思潮的雜誌,從2003年發行以來,經歷18個年頭,發行滿100期,目前在新竹市區「或者文史書店」舉辦紀念展覽。從「農民市集」、「慢食運動」到「社區支持型農業」(CSA),《青芽兒》始終聚焦農業未來趨勢,引進國際上最新的綠色產業思潮。
外界所不熟悉的是,《青芽兒》創辦人舒詩偉是曾經留學美國的社會學家,特別關注第三世界農業議題,他回國後曾經與新竹北埔地方鄉親成立協會,發動地方文史調研、護溪、老街改造等活動,後來開辦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出版《青芽兒》持續引進國際的三農思潮,搭起了台灣農業最早的觀念交流平台。
經歷了幾年慘澹經營,好幾次差一點因虧損而停刊,所幸舒詩偉的理想感動許多熱愛農業的人,以志工身分投入《青芽兒》,不僅幫忙編採工作,甚至到農夫市集幫忙賣雜誌。在出版業萎縮的寒冬,這本奇葩的農業刊物如何發行100期,幕後有許多精彩故事。
▲已經發行18年的《青芽兒》雜誌,介紹當代國際農業思潮。(攝影/林吉洋)

舒詩偉:從運動角度看待農業,而非懷舊或鄉愁

人稱「阿偉」的舒詩偉,講話不疾不徐,談吐溫文有紳士之風。雖然《青芽兒》文章時常有生活化的主題,但平易近人的刊物風格背後,其實有阿偉清晰的理論建構,賦予《青芽兒》撼動農業思潮的影響力。
舒詩偉回憶,在1999年到2002年,台灣為了加入WTO展開貿易談判,大量廉價的農產品進口傾銷之下,引發國內農業界存亡危機感,包括當時楊儒門丟出白米炸彈,都在敲響社會警鐘,希望社會關注農業。同一個時間點,1999年末的九二一大地震震出台灣農村的破敗的現況。漫長的社區重建過程引發許多農村、農業、農民議題(下稱三農)的討論。
當時他人已在新竹北埔運作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推行社區實踐,同時又身兼台中石岡災區重建協助角色,每天幾乎是往返於北埔跟石岡兩地奔忙。WTO、自由貿易、跟震災後的農村重建,有許多問題相互牽連,他看到台灣農業必須要面對一個全新的時代挑戰,必須要有新的時代思潮,勢必需要有一個新的平台以全新的切入點來摸索台灣農業的方向。
留學美國,深受拉美、第三世界文化理論影響的阿偉,有著深刻的人道主義情懷。舒詩偉不諱言地說自己從來不信任自由貿易或者全然的市場機制,這種美麗宣傳背後,是農民失去土地,本土社會失去自己的飲食文化,國家失去最基本保障人民的糧食主權。
「《青芽兒》是希望找到一個三農的良性發展,城鄉共生的關係,為農業找一條路,更友善的對接到市場,要怎麼發展出一些比較好的關係。」舒詩偉強調,自己做農村從來不是倚靠懷舊或鄉愁情懷,也不是官方底下的社區營造,他是站在更大的時代思潮交鋒點,以運動者的角度看待農村議題。
▲舒詩偉受拉美文化影響,關注全球化底下的三農處境,創辦《青芽兒》。(攝影/林吉洋)

透過食物連結消費者與生產者,形塑綠色產業社群

當年最流行的議題是有機農業,但是舒詩偉認為有機的門檻過高,農業必須還有更多可能的路徑,才能幫助新的本土農業在WTO、市場開放的架構下能夠繼續發展。《青芽兒》透過編寫或翻譯引進許多新觀念,經過多年發酵,很多內容已經成為農業圈耳熟能詳的名詞。
「農產品面對市場,不是純粹的商品跟經濟關係,而是社會跟文化的交流、人的關係在裡面。如果只有談市場,我們的農產品一定是被剝削、欺壓。」他認為,農業絕對不只有市場價值,還有許多社會、文化意涵。必須把這些人與土地、人與社區、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動員起來,才能創造農業新的可能。
他認為,像綠色餐廳連結起友善環境的農夫、跟願意支持在地農業的社群,這些社會跟文化關聯動起來,就是一個可以保護本土農業的體系。他分享自己最近幾年的思想歸結,越來越認真看待「土食材」這個概念,他認為這些依據各地方風俗人情與環境特性產出的食材,確實能夠有效的,把農民跟土地環境,跟消費者連結起來,形成一個對土地、對產銷兩端都有好處的市場,而不是拚殺到最後,大資本得利而小農夫們全盤皆輸。
當時大部分的農業類型雜誌大部分還是專注於技術、產銷議題,《青芽兒》成為第一本關注綠色產業社群的媒體。阿偉說,《青芽兒》一開始還想請農民來寫,後來發現這目標太難達成,所以變成四處邀稿,不過他笑稱自己因此成為全台最大的債主,「到處都有人欠我的稿債。」
▲舒詩偉一開始把《青芽兒》定義為「善書」,長年虧損卻持續辦下去,許多讀者看不下去,跳下來當志工參與工作。(攝影/林吉洋)

設定一年虧損達十萬就停刊,但是老天爺偏偏不許

「青芽兒沒有訂戶,而是贊助戶,你如果想看但是沒有錢,還是一樣會寄給你。」
舒詩偉是一個理論清晰的農業運動者、倡議家,也是1990解嚴前後的文化行動刊物《島嶼邊緣》成員,他創辦《青芽兒》完全倚賴小額捐獻,不向公部門申請補助案。能夠發行100期,跨越18年,他自己都認為是一個奇蹟。
舒詩偉給予了青芽兒一個原則性的方向,在這發行18年的100期中間,沒有稿費、也沒有人事費,完全倚靠志工來經營。每一期固定開支就是一千本的印刷費用、牛皮紙袋跟郵資。但隨著物價上漲,每一期印刷成本從三萬多漲到四、五萬。捐獻者也是起起伏伏,但是大體上前十年都還能維持損益平衡。
2007年林生祥為了抗議金曲獎以族群語言分類,否定音樂創作性不分語言,拒絕領取金曲獎,把獎金分給包括當時美濃社區報《月光山》、白米炸彈客楊儒門以及《青芽兒》,意外讓那一年的《青芽兒》年底多出幾萬塊的盈餘。
在2015年之後,連續虧損幾年,阿偉暗想,「我心裡面就設定了一個底線,只要虧損超過十萬,我就不出了。結果這幾年老是差一點點,沒有超過,我也很納悶老天爺是什麼意思?」他笑著說。
這或許不只有老天爺希望《青芽兒》繼續發行,幾年下來,也累積一群可觀的讀者群,甚至還有一些人志願參與《青芽兒》發行,更幫忙建立一些制度、設置參考定價,慢慢《青芽兒》不只是一本一、兩個人經營的刊物,而是一群人經營的農業交流平台,持續壯大。▌
*此文轉載自:《上下游新聞》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62593/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125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農村反思 的其他內容
第一次看到《青芽兒》是在2004年,那時候在有機店服務的我,翻閱內容當下「驚為天人」;而知道它的運作模式,更覺得不可思議。一份刊物,有經費運作能維持五年就非常不容易。而《青芽兒》靠義工方式運作了100期18年,真的是「台灣奇蹟」。
在接《青芽兒》美編前,我對農業是不了解的。不過,看了幾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從2004年第8期接下了這個工作。只是沒想到,這一合作竟然就是十多年,2021年《青芽兒》邁入了第100期!因為要出版專刊,整理了這些年《青芽兒》封面、文章,會有一種,啊~原來我們做過這些耶~~
網路不發達的年代,一本定期發行的雜誌承載著新知識、看的方法和當下社會的需求。屬於那個年代的雜誌,反映著社會,也映照著時人的心。雜誌或許不見得是長久發行,但卻留下幽微的影響和改變的引子。
《青芽兒》目前已出刊100期。歡喜的是,每期都是在作者、讀者的熱心呵護與支持下協力完成,這光是靠一、兩人之力絕對無法做到的。至於失笑,則因它原是“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成立時的“配角”,結果到目前,主角反而退到一旁,配角移到中心位置。《青芽兒》刊物因一年/一輪意外的持續出刊,反而開創起自己獨特的身份。
第一次看到《青芽兒》是在2004年,那時候在有機店服務的我,翻閱內容當下「驚為天人」;而知道它的運作模式,更覺得不可思議。一份刊物,有經費運作能維持五年就非常不容易。而《青芽兒》靠義工方式運作了100期18年,真的是「台灣奇蹟」。
在接《青芽兒》美編前,我對農業是不了解的。不過,看了幾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從2004年第8期接下了這個工作。只是沒想到,這一合作竟然就是十多年,2021年《青芽兒》邁入了第100期!因為要出版專刊,整理了這些年《青芽兒》封面、文章,會有一種,啊~原來我們做過這些耶~~
網路不發達的年代,一本定期發行的雜誌承載著新知識、看的方法和當下社會的需求。屬於那個年代的雜誌,反映著社會,也映照著時人的心。雜誌或許不見得是長久發行,但卻留下幽微的影響和改變的引子。
《青芽兒》目前已出刊100期。歡喜的是,每期都是在作者、讀者的熱心呵護與支持下協力完成,這光是靠一、兩人之力絕對無法做到的。至於失笑,則因它原是“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成立時的“配角”,結果到目前,主角反而退到一旁,配角移到中心位置。《青芽兒》刊物因一年/一輪意外的持續出刊,反而開創起自己獨特的身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危險的不自由就是我們體驗為自由的不自由」,齊澤克認為哲學能夠作為日常生活裡一個重要的「中斷」,讓我們產生疑惑,從而停下手邊的事情,進行關於存在的思考。而這一連串對於思考、對於自由、對於哲學的討論的開端,齊澤克選擇從幾年前一件中國網路上的熱搜話題開始。齊澤克稱其為:「在中國的一個奇蹟」。
Thumbnail
你聽說明日葉嗎?青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李家松和陳安緁,經過三年的投入,逐漸讓明日葉返回大眾視聽。疫情下,體認到全球化之下無人可以倖免,青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決定以永續為初衷,透過飲食、手法將健康還給人和這個環境。
Thumbnail
「信有機農業」是鎮西堡Cinsbu部落的農場,主人Omi Asing以與妻子在大學畢業後返鄉,展開農業生活。他強調土地永續比經濟發展更重要,並受到前輩的耳提面命;並分享他與整個部落在農作經營上的實務與心得。
Thumbnail
臺灣玉井之門食品有限公司創辦人徐增埕在水果供過於求時創立品牌,加工果乾避免水果浪費,並堅持天然無添加保留水果的特色,不斷調整與挑戰並存,透過經驗分享讓臺灣水果站上國際舞臺。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要孩子深耕土地,在教育上必須引領他們看見。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Revery來到了慧軒農場,訪談了農場主人吳仁格。 慧軒農場主要種植玉米以及蒜頭。當天我們參觀高大綠油油的玉米田,而吳仁格先生帶領我們三位及夥伴注意攝影團隊們,一起走到田中央裡,共同來感受這大片玉米田園。 提及到為何吳仁格先生要返鄉務農的原因,是因為家中有土地和資源。 原先是在台塑集團(雲林麥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危險的不自由就是我們體驗為自由的不自由」,齊澤克認為哲學能夠作為日常生活裡一個重要的「中斷」,讓我們產生疑惑,從而停下手邊的事情,進行關於存在的思考。而這一連串對於思考、對於自由、對於哲學的討論的開端,齊澤克選擇從幾年前一件中國網路上的熱搜話題開始。齊澤克稱其為:「在中國的一個奇蹟」。
Thumbnail
你聽說明日葉嗎?青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李家松和陳安緁,經過三年的投入,逐漸讓明日葉返回大眾視聽。疫情下,體認到全球化之下無人可以倖免,青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決定以永續為初衷,透過飲食、手法將健康還給人和這個環境。
Thumbnail
「信有機農業」是鎮西堡Cinsbu部落的農場,主人Omi Asing以與妻子在大學畢業後返鄉,展開農業生活。他強調土地永續比經濟發展更重要,並受到前輩的耳提面命;並分享他與整個部落在農作經營上的實務與心得。
Thumbnail
臺灣玉井之門食品有限公司創辦人徐增埕在水果供過於求時創立品牌,加工果乾避免水果浪費,並堅持天然無添加保留水果的特色,不斷調整與挑戰並存,透過經驗分享讓臺灣水果站上國際舞臺。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要孩子深耕土地,在教育上必須引領他們看見。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Revery來到了慧軒農場,訪談了農場主人吳仁格。 慧軒農場主要種植玉米以及蒜頭。當天我們參觀高大綠油油的玉米田,而吳仁格先生帶領我們三位及夥伴注意攝影團隊們,一起走到田中央裡,共同來感受這大片玉米田園。 提及到為何吳仁格先生要返鄉務農的原因,是因為家中有土地和資源。 原先是在台塑集團(雲林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