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芽兒100期》以筆當鋤,志工共耕力挺,舒詩偉寫給台灣農業的情書

2022/06/2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圖/林吉洋
在這個實體出版業持續萎縮的年代,農業刊物《青芽兒》卻靠著小額捐獻,逆勢持續18年,發行了100期,跌破所有人的眼鏡。這個奇蹟的背後除了創辦人舒詩偉個人理念的堅持,還有許多人的心力澆灌。雖然是多數是志工性質,但是仔細一看,這些志工們個個臥虎藏龍。
▲《青芽兒》雜誌長期志工群,左上角起順時針方向為主編舒詩偉、水木書苑老闆蘇至弘、林宜璇、Peggy、Benny、張雅雲、羅吟軒、林麗雲(攝影/林吉洋)

漢聲雜誌出身,羅吟軒執掌《青芽兒》美編大任

讀者或許會注意到,《青芽兒》雖然版面樸素簡單,許多細節卻是深具用心。一方面要維護簡潔清爽的版面,另一方面有限的圖片與大大的字體,要如何各安其位,並非易事。
一問之下,才知道美術編輯羅吟軒曾經是《漢聲雜誌》美編,擁有深厚功力。羅吟軒離開出版界後跟先生一同創辦台灣百合工作室,至今仍與業界專案合作,但是費用微薄得不成比例的《青芽兒》,卻是她最喜歡的合作刊物。羅吟軒說,過去對舒詩偉的印象是學者型的前輩,只敢遠遠的觀望,但是接觸之後才發現阿偉平易近人,完全沒有學者架勢,充分授權讓她發揮。
羅吟軒說,長期編輯《青芽兒》,讓她不只認同《青芽兒》倡議的農業與土地價值,更感覺自己參與到一份重要的社會事業。尤其她在接手《青芽兒》美編時,肚子裡正懷著女兒,讓她更注重餐桌上飲食的影響力。就這樣一路編輯《青芽兒》,一路拉拔女兒長大,她對農業的感情越來越深,對《青芽兒》的編輯工作更難以自拔。
▲《青芽兒》美編羅吟軒初期幾乎一手包辦編輯以外的所有排版、送印等工作。(攝影/林吉洋)

《青芽兒》彷彿有了自己的生命

「《青芽兒》彷彿有了自己的生命,因為很多人的參與,每個人都在一些時間點,有空間有時間就來參與。」說話的是編採協力志工張雅雲,原本是主婦聯盟合作社內部刊物《綠主張》的主編,剛開始是應阿偉之邀寫稿,久而久之,從協力編輯的志工,透過自己的朋友圈擴大邀稿。在2016、2017年捐款狀態不太好的時候,更投入找募款機會。
張雅雲表示,她很早就開始關注《青芽兒》引進的三農思潮,例如慢食運動、農夫市集跟社區支持型農業,這些國外的農業創新觀念慢慢進入台灣,確實引發一定的迴響。但是因為早期蠻多理論性的文章,有時不太好讀。後來,她跟林宜璇加入後,她有主婦聯盟網絡,林宜璇是友善書業合作社及清華大學竹蜻蜓綠市集的成員。各自陸續引進不同的寫手,加入一些生活化的面向。
「《青芽兒》沒有稿費,隨人投稿,但是某些時間點,有些文章就是匯集成一個小專題,這種模式還蠻神奇的!」張雅雲認為,透過時間流轉,《青芽兒》慢慢長出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農業議題的載體。
▲每兩個月,《青芽兒》志工們齊聚在清華大學水木書苑,一起動手包裝雜誌,交給書店老闆蘇至弘開車載送寄出。(攝影/林吉洋)

從志工變成發行的主體,眾志成城

羅吟軒笑著說,「加入《青芽兒》就像信仰一個宗教,深深認同《青芽兒》,不知不覺深陷其中。」《青芽兒》的發行問題,她和阿偉其實也很掙扎,「這幾年虧損,阿偉常常在年底問我,明年我們還要不要繼續發行?我總回答,只要你想繼續,我就繼續。」
即使免去人事費與稿費,但連續幾年,紙本印刷費用跟郵資接連調漲,每一期的成本也從三萬多上升到逼近五萬,《青芽兒》虧損一年接著一年,志工們看到阿偉一人獨力支撐,「幾乎也看不下去」大家一起想辦法要讓《青芽兒》繼續走下去。
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版末公布收支,讓大家知道《青芽兒》的財務狀況,另外就是制定參考價,「阿偉一直認為青芽兒是個善書(免費),有能力隨喜捐贈,但是有位志工憶芳,有空就幫忙跑市集賣書,但因為沒有定價,買書的人價格不一樣,常常不知道該怎麼跟客人解釋。後來我們就建議,《青芽兒》必須要有個參考價,這是(阿偉)被我們逼出來的。」羅吟軒笑著說。
令人感動的是,《青芽兒》的主編、美編加上志工,彼此幾乎完全沒有私交,也幾乎是以義務性質、或非常微薄的費用參與。每兩個月,大家就會齊聚新竹清華大學,在水木書苑老闆蘇至弘盛情支援場地後勤之下,一起動手包書郵寄。
▲《青芽兒》雜誌長期志工群(攝影/林吉洋)

「青芽兒是一封封寫給台灣農業的情書」

舒詩偉說,《青芽兒》原本設定好不是拿來販賣,也不希望這麼商業化,他更希望的是「形成一個農業社群,由大家一起來呵護,一起來支持。你願意寫稿,他願意推廣,都可以來參與。」不過,「志工帶著《青芽兒》跑市集,賣幾本書就把錢寄給我,這也是需要費一番功夫。」因為這些志工的熱情跟用心,慢慢讓他願意放下原先的非賣品堅持,而開始接受「友善的市場機制」。
而令人吃驚的是,老派作風的舒詩偉至今不太熟悉使用雲端傳輸,所有稿件往返仍是通過郵件,由他集結選文之後,再將圖檔跟文章存在一個隨身碟內,寄到苗栗給羅吟軒編排送印。如此一往一返,十數年如一日。
舒詩偉原本只希望以平面刊物的速度慢慢傳播三農資訊,也不在意版權等出版品的權利,在編採志工諄諄勸誘之下,《青芽兒》開始進行將文章網路化的浩大工程。
▲社會學背景的舒詩偉,以18年光陰發行100期雜誌,可見對農業用情之深(攝影/林吉洋)
採訪末了,問舒詩偉《青芽兒》對於他究竟是什麼?他想了想,認真且充滿感性的說,「《青芽兒》是我寫給台灣農業的一封封情書。」
然而農村跟農業對於舒詩偉又是什麼呢?他說自己是從小生長在高雄都會,基於社會運動的理想投入農業,但是他不時仍然想起在北埔寄居17年的歲月,「夜裡蟲鳴鳥叫、四季的景物變化、農人依照歲時節氣勞作。」在農村做事情、辦活動,北埔經驗對他而言幾乎是一場改造,賦予他全新生命與思想體悟的開始。
舒詩偉一手創辦《青芽兒》,原本是要承載他對農業的理想,隨著這份理想如藤蔓綿延,連結上志同道合的夥伴,被熱情滋養澆灌的《青芽兒》,長出了屬於自己的生命力,回頭敦促著眾人前進,持續引領台灣農業的當代思潮。▌
*此文轉載自:《上下游新聞》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6259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5會員
121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