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5/29君士坦丁堡淪陷,羅馬帝國滅亡
苟延殘喘上千年的「羅馬帝國
1」,隨著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淪陷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未來的西亞病夫土耳其人。就這樣,西方人和神秘的遠東之間,又多了新的第三者土耳其人,這誰受得了呀?為了不讓討厭的異教徒賺取價差,歐洲人決定繞過他們,直取東方、發現世界,這就是地理大發現的由來
2。
1919/5/29證明廣義相對論,牛頓錯了?
根據愛因斯坦
3的廣義相對論:就算是星光,也逃不過太陽強大的引力影響,必然產生些微偏折…「誰說的?德國佬,我信你個鬼!」當時英國剛剛結束與德國的四年大戰,所以看到一個德國怪咖居然敢推翻自己先賢牛頓的理論時,大家心裡都有點不是滋味。於是英國人決定親自驗證一下,結果呢?結果牛頓錯了!一切都如愛因斯坦所料,牛頓的時代正式終結…不過電電你各位的數學物理,那還是綽綽有餘的,科科…。
1 什麼拜占庭、東羅馬那都是別人叫的,他們自己還是自稱羅馬帝國。就跟「劉備也不會自稱蜀漢」、「臺灣不會自稱中華台北?(看來只好把台北市改名民國市)」是一樣的道理。
2 除此之外,過程中也有許多「文藝青年」逃往西歐(不然你奢望他們留下來殉國嗎?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Bloch那麼有種),間接促進了「文藝復興」的發生。
3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偏折,那麼愛因斯坦就是錯的。沒錯,這個能夠證明相對論是對是錯的實驗就是愛因斯坦自己想出來的。看,這就叫「科學」。這裡教大家「如何輕鬆分辨科不科學?」很簡單,你就看他有多「肯定」。像那些明明被打爆了卻還有一萬個理由可以證明「太極拳」比較厲害的,那就叫「迷信」;真正的科學是很「謙卑」的,甚至會主動反過來找自己理論的可能漏洞,比如文初提到的愛因斯坦,不就自己想了一個實驗來「驗算」嗎?在學術上,這就叫「可證偽」,是科不科學的其中一種定義,由哲學家波普爾提出。也就是說,「科學」其實更像一種態度,或者說,一段求真的旅程。真理就像光速,我們最多無限接近,卻始終難以企及。除非你能摺疊時空,不然誰說真理誰就是騙子。如果舉光速當例子不好理解,那就舉個文組的例子,話說當年「科學」正夯時,歷史學界也受到衝擊,紛紛拋棄「主觀」,主張「科學史學」;然而,要想「絕對客觀」,何其之難,就算是那些自稱科學的比如蘭克(Ranke),還是可以從其作品嗅出一點「日耳曼」的氣息。所以啊,正如余英時在演講〈史學、史家與時代〉中提到的:「如果我們明明知道,我們有一個觀點,有一個一偏之見,那就應把這個觀點、這個偏見提到自覺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