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基督與伊斯蘭世界的關鍵碰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羅傑.克勞力地中海史詩三部曲的第二部。其實書名已經劇透了。沒錯,這本書講的就是東羅馬帝國被鄂圖曼帝國攻陷的故事。之前介紹過首部曲《海洋帝國》,但與那時完全不知道哪方會獲勝不同,本書談的東羅馬滅亡實在太有名,我歷史再差都知道。1453 也是我少數沒還給學校的年份(笑)。

雖說已經知道結果,但完全不影響閱讀的興味。羅傑.克勞力細膩地梳爬眾多史料,搭配一流敘事,再次為讀者帶來一場歷史饗宴,相當推薦大家親自到書中品味。以下挑幾個有感的地方聊聊。

這是一個關於人類的勇氣與殘忍、工藝技術的精巧、幸運、怯懦、偏見和奧妙的故事。
-羅傑.克勞力

【宗教之爭】

書中提到,現在民族主義常將這場攻防解讀為希臘和土耳其民族之間的戰爭。但這樣的觀點其實有些站不住腳。

首先,「土耳其人」其實是西方各國使用的詞,並帶有貶義色彩。一直到一九二三年,為了建立共和國,鄂圖曼人才從歐洲「借用」了這個詞。此外,一四五三年的鄂圖曼帝國其實是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包含很多被其征服的民族,並非只有土耳其人。同樣的,拜占庭的守軍組成也很複雜,許多成員甚至是來自西歐。基本上,我們很難用民族對抗的角度來定義這場戰爭。

在羅傑.克勞力看來,用「信仰對抗」來定調會更為貼切。對伊斯蘭世界而言,攻陷君士坦丁堡意味著通往歐洲的擴張道路將暢行無阻;對西方基督世界來說,君士坦丁堡則是保護整個西方免受穆斯林的入侵重要壁壘。兩方對彼此都極為敵視。穆斯林稱他們的對手是「可憐不信真主的人」;基督徒則稱穆斯林為「異教徒」。

數百年來,穆斯林曾多次試圖攻克君士坦丁堡,但總是鎩羽而歸。對他們來說,君士坦丁堡既是一個傷疤,也是一個渴望的泉源。甚至穆斯林還稱它是「卡在真主喉嚨裡的骨頭」。而在一四五三年的春天,兩大一神教就在君士坦丁堡展開一場空前絕後的激烈碰撞。

穆斯林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截自《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穆斯林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截自《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西方的多角盤算】

如前段所述,這場戰爭其實可以理解為東西方的宗教之爭。事實上,東羅馬之所以能多次抵禦穆斯林,很大一部份也是得益於西方的援助。然而,西方並非鐵板一塊,整個歐洲其實充滿著各種矛盾。

雖說生活在居士坦丁堡的拜占庭人也信仰基督,但他們的宗教理念與西歐卻有著不小的差異。例如,東方教使用希臘語,而西方則使用拉丁語。彼此對教宗的看法也不同,東正教只接受羅馬教宗在諸位牧首中有特別的地位,但西方卻認為教宗擁有統領「整個世界」的權力。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矛盾可說是越來越深。在一〇五四年,發生了著名的東西教會大分裂。到了一二〇四年,基督教十字軍甚至洗劫了君士坦丁堡,這使得讓拜占庭人對西方更加痛恨深絕。許多城民極度仇視天主教會,甚至會把他們的狗取名叫「羅馬教宗」。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發現,拜占庭的東正教信仰與西歐的天主教信仰有著歷史悠久、盤根錯節的恩怨情仇。

如此矛盾一直持續到一四五三年,也就是鄂圖曼帝國野心勃勃發動總攻的當下,都沒有緩解的跡象。因此,當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援時,得到的往往只有不和諧地迴響。這狀況讓城民更加覺得自己遭到背叛。

除了宗教分歧,經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比方說威尼斯共和國在這場戰爭中的角色就非常搖擺。做為當時最先進的商業之邦,威尼斯對拜占庭與西方的宗教矛盾毫不關心,也不將保衛基督信仰這樣「要事」放在心上。對它來說,「經濟」才是最重要的考量。

事實上,威尼斯與拜占庭在經濟上很大程度是屬於競爭關係 。這讓某些元老甚至投票主張讓君士坦丁堡自生自滅。直到後來威尼斯人得到報告,發現鄂圖曼帝國控制了通往黑海的貿易航道,且有威尼斯商船被擊沉,他們才改變原本對拜占庭的冷漠態度。

上述種種複雜糾葛,都讓這場一四五三年的這場戰爭充滿懸念,難以預測。

當時的威尼斯(截自《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當時的威尼斯(截自《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攻城戰】

一四五三年的這場攻防是標準的「攻城戰」。而這個時期正好也是戰爭型態轉變的關鍵節點。由於攻城方的戰術多年來都停滯不前,因此從古典時期到中世紀,守城方一直佔有絕對優勢。像君士坦丁堡這樣的防禦工事,其結構在五世紀時就已經成熟。數百年來,面對多次的圍攻都沒有倒下。對拜占庭人來說,這座城池絕對是標準的「固若金湯」。

然而,一項攻牆怪物的出現徹底的改變了攻城戰的規則,那就是「火炮」。早在十三世紀末,歐洲各地就已經大量製造火炮並應用於戰事中。然而,那時的火炮對戰爭影響甚微。因為它們過度笨重,而且準確度極差,是個震撼大於實用的新奇玩意。

火藥武器約在一四〇〇年傳進鄂圖曼帝國。他們立即對火炮產生高度興趣,開始興建炮廠、開採銅礦並建立火藥工廠。同時鄂圖曼帝國也雇用了許多熟練的鑄造工人和石彈切割工人。在一四二二至一四四六年期間,鄂圖曼人對火炮的認識大幅加深。於此同時,火藥的技術也取得新的突破,大大增強了火炮的威力還有穩定性。從此,攻城的優勢漸漸從守方轉向攻方。

在一四五三年春季,鄂圖曼大砲開始對君士坦丁堡發動轟擊。當時有段記載是這樣的:

火藥被點燃後,瞬間就發出一聲可怕的轟鳴,腳下的大地猛烈顫動,一直傳播到遠方,那噪音是前所未聞的。然後是恐怖的雷鳴般巨響和可怖的爆炸,火焰照亮和炙烤了周遭的萬物,木塞子被乾燥空氣的炙熱爆炸衝出,石彈被強大的衝擊力推出。難以置信的力量驅使著石彈呼嘯而去,擊中了城牆,當即撼動和擊毀了城牆。石彈本身則被炸裂為無數碎片,碎片四處亂飛,附近站著的人無不死於非命。

從此,大砲的名聲開始四處傳揚,「破城者」或「攻陷城市者」等名號開始不脛而走。火炮的出現,讓君士坦丁堡不再無堅不摧,守方開始需要動腦與攻方鬥智鬥力。整本書對於伊斯蘭如何攻克城池,以及拜占庭又是如何堅守陣地有非常精彩的描寫,看得十分過癮。這邊就留給大家自行品味了!

當時使用的銅砲(截自《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當時使用的銅砲(截自《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反動視角】

羅傑.克勞力透過大量史料,提出了一些對伊斯蘭的「反動」視角,覺得很值得玩味。現今的穆斯林很容易會被與恐怖攻擊聯想在一起。伊斯蘭教也經常被認為是激進且排斥其他思想的宗教。然而,如果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伊斯蘭並不那麼「排他」。

雖然鄂圖曼人擅長征服,但由於伊斯蘭教法要求要善待被征服的民族,他們對這些「新臣民」的統治其實相對溫和。鄂圖曼帝國對異教徒的賦稅不重,這讓他們很多時候比歐洲的封建制度還受歡迎。像巴爾幹的農民就很開心可以從拜占庭沉重的封建奴役制度中解放。另外,鄂圖曼帝國也不會要求基督徒改信伊斯蘭教。以君士坦丁的這場征服來說,雖然鄂圖曼是打著「聖戰」的名義進攻,但對於附庸卻非常寬容。一項記載指出:

儘管他們是蘇丹的城民,但蘇丹並沒有強迫他們摒棄基督教信仰,所以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信仰和祈禱。

當然,這不是說這場戰爭就非常平和。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整座城市依然陷入了血腥的掠奪當中。然而,羅傑.克勞力強調,這些暴行並不是伊斯蘭世界獨有的。在中世紀,所有攻破敵城的軍隊都會大開殺戒。而鄂圖曼的表現甚至更具紀律性。比如蘇丹原本承諾要軍隊可以洗劫城市三天,但僅僅一天城市就被洗劫一空,為防止更多破壞,蘇丹打破諾言,下令第一天日落就停止劫掠。

此外,伊斯蘭攻佔後的君士坦丁堡也與基督世界想像的可怕伊斯蘭堡壘完全不同。當時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僅自認是穆斯林統治者,還自詡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因此,他著手重建了一座多元的都城。所有公民在這座城市中都有一定權力。不管穆斯林或基督徒都能在城內安家。

當然,說這些並不是要幫現在的伊斯蘭恐怖主義辯護。但現在的恐怖主義有其背後的歷史脈絡,僅僅以穆斯林信仰來解釋會顯得過於簡化和武斷。這裡無法詳述,或許之後有適合的書籍再來更深入地探討這題囉!

穆罕默德二世(截自《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穆罕默德二世(截自《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後記】

羅傑.克勞力在後記中提到他在處裡史料時遇到了許多困難。雖然關於這個大事件的文字資料非常豐富,但由於這是在科學時代前的歷史,只能依靠許多目擊者的紀錄來還原當時的場景。然而,這些紀錄往往含糊不清,且常常存在著誇大的情況。畢竟,每個紀錄者都有自己的視角與動機,更別說當時根本沒有客觀報導的概念。

此外,一四五三年這個事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歷史主要是由失敗者所書寫的。 因此,羅傑.克勞力需要仔細分析基督徒的記述,才能解讀出鄂圖曼人的觀點。同時,或許是因為創傷的關係,東正教希臘人的紀錄也非常稀少。而西方世界的敘事往往會大肆批判拜占庭守軍。這些種種狀況都大大增加了歷史分析的困難度。

羅傑.克勞力說,他希望從這些文獻中盡可能建立一個中立的版本,同時希望去捕捉人的聲音,以第一手的資料重建故事主要人物的言詞、偏見、希望與恐懼。作為讀者,我覺得他做到了。整本書確實對各方的立場都有深刻的描繪,許多描述更是令人如臨戰事現場。很厲害的作品,推薦給大家!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avatar-img
199會員
242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如題,今天就是要來跟大家分享我第二次參加台北國際書展小小心得。去年第一次參加時,看到非常多愛書人聚集,非常非常地感動。逛完馬上就許下 2024 一定要繼續參加的願望。必須說,這次二刷又有許多不一樣的感受,以下就來好好分享一波。
《工作排毒》的作者是逗點這間「一人出版社」的社長陳夏民。因為熱愛書籍而獻身出版的他,曾經滿懷熱血地為夢想奮鬥,結果卻燃燒過度,搞到身心瀕臨炸裂。痛定思痛後,他揪出了過去工作中的「毒」,以防自己重蹈覆轍。而這本書就是他的排毒精華。
這本《如果尼采是獨角鯨》光書名就很吸睛。尼采雖是偉大的哲學家,但晚年深陷憂鬱,最後發瘋,進了精神病院,人生可說是悲劇收尾。這本書的作者賈斯汀.葛雷格因此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尼采是隻不那麼會「思考」,「智識」沒那麼高的獨角鯨,他(或該說牠)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更舒心、愜意呢?
去年媽媽驟然離世,整個人彷彿陷入了五里迷霧,一片茫茫。那時在IG限動上問說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適合看的書。其中,書友畫說有一天推薦了吉本芭娜娜的這本《廚房》給我。讀完覺得真的很適合那個狀態下的我,非常喜歡。
這本《譯者即叛徒》的作者是資深譯者宋瑛堂,曾譯過《該隱與亞伯》、《內景唐人街》等作。在這本書中,他從幕後跳到幕前,帶讀者從譯者的角度一探翻譯世界的種種秘辛。
會知道蕭瑋萱的這本《成為怪物以前》是看到陳思宏在臉書上強力推薦。故事簡述如下:在弟弟死後,楊寧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嗅覺,只有在處理命案清理工作的現場,她才能透過死亡的觸發重新喚起這份能力。在一次清理任務中,楊寧不慎遭到設計,成為兇殺案的嫌疑人。原本心已破碎離散的她,開始重新聚焦,試圖找出真兇……
如題,今天就是要來跟大家分享我第二次參加台北國際書展小小心得。去年第一次參加時,看到非常多愛書人聚集,非常非常地感動。逛完馬上就許下 2024 一定要繼續參加的願望。必須說,這次二刷又有許多不一樣的感受,以下就來好好分享一波。
《工作排毒》的作者是逗點這間「一人出版社」的社長陳夏民。因為熱愛書籍而獻身出版的他,曾經滿懷熱血地為夢想奮鬥,結果卻燃燒過度,搞到身心瀕臨炸裂。痛定思痛後,他揪出了過去工作中的「毒」,以防自己重蹈覆轍。而這本書就是他的排毒精華。
這本《如果尼采是獨角鯨》光書名就很吸睛。尼采雖是偉大的哲學家,但晚年深陷憂鬱,最後發瘋,進了精神病院,人生可說是悲劇收尾。這本書的作者賈斯汀.葛雷格因此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尼采是隻不那麼會「思考」,「智識」沒那麼高的獨角鯨,他(或該說牠)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更舒心、愜意呢?
去年媽媽驟然離世,整個人彷彿陷入了五里迷霧,一片茫茫。那時在IG限動上問說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適合看的書。其中,書友畫說有一天推薦了吉本芭娜娜的這本《廚房》給我。讀完覺得真的很適合那個狀態下的我,非常喜歡。
這本《譯者即叛徒》的作者是資深譯者宋瑛堂,曾譯過《該隱與亞伯》、《內景唐人街》等作。在這本書中,他從幕後跳到幕前,帶讀者從譯者的角度一探翻譯世界的種種秘辛。
會知道蕭瑋萱的這本《成為怪物以前》是看到陳思宏在臉書上強力推薦。故事簡述如下:在弟弟死後,楊寧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嗅覺,只有在處理命案清理工作的現場,她才能透過死亡的觸發重新喚起這份能力。在一次清理任務中,楊寧不慎遭到設計,成為兇殺案的嫌疑人。原本心已破碎離散的她,開始重新聚焦,試圖找出真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1204年,由威尼斯等國組成的十字軍,攻破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君士坦丁大帝以來,永遠屹立不搖、難攻不落的世界之城,第一次淪陷於外敵之手。 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曾阻擋過波斯人、阿瓦爾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等諸多強敵,為何這次竟會輕易為西歐騎士攻下? 原因雖然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Thumbnail
公元539年,此時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統治下,似乎將來到國勢的頂峰。原先喪失給汪達爾人的北非領土,早已收復。而在大將貝利薩留的攻勢下,盤據義大利的東哥德人也一敗再敗。東哥德王維蒂吉斯(Vittigis)退守都城拉文納。帝國前景一片大好,羅馬也將恢復本屬於他的光榮。 查士丁尼與貝利薩留
Thumbnail
從君士坦丁大帝於四世紀建都開始,歷代的皇帝就時不時地發動浩大的工程,一下子從帝國周遭搬運昂貴建材、上古雕塑與建築,一下子在首都建造宏偉的教堂或公共建築。這一切努力,使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之前的君士坦丁堡,成為歐洲、近東最為宏偉富麗的城市。同時代城市,估計只有九世紀的巴格達可比。 而這一切血汗付出
Thumbnail
拜占庭的歷史,有好幾次急轉直下的危機。較為人所知的,比如說伊斯蘭崛起下,帝國喪失敘利亞、北非等超過一半的國土。或者在1204年,帝國居然為本該是友軍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以及當然,1453年滅亡於鄂圖曼土耳其。 而在這些危機中,於東亞較少為人知、但在中世紀有絕大影響的,發生於1071年的一座亞美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西方文明的搖籃,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興盛,始於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是今日義大利的歴史根基。
Thumbnail
一起來讀《興亡的世界史—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一部充滿人類歷史經驗結晶的世界帝國千年史》,一起來解決羅馬帝國留給我們的幾個難題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1204年,由威尼斯等國組成的十字軍,攻破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君士坦丁大帝以來,永遠屹立不搖、難攻不落的世界之城,第一次淪陷於外敵之手。 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曾阻擋過波斯人、阿瓦爾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等諸多強敵,為何這次竟會輕易為西歐騎士攻下? 原因雖然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Thumbnail
公元539年,此時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統治下,似乎將來到國勢的頂峰。原先喪失給汪達爾人的北非領土,早已收復。而在大將貝利薩留的攻勢下,盤據義大利的東哥德人也一敗再敗。東哥德王維蒂吉斯(Vittigis)退守都城拉文納。帝國前景一片大好,羅馬也將恢復本屬於他的光榮。 查士丁尼與貝利薩留
Thumbnail
從君士坦丁大帝於四世紀建都開始,歷代的皇帝就時不時地發動浩大的工程,一下子從帝國周遭搬運昂貴建材、上古雕塑與建築,一下子在首都建造宏偉的教堂或公共建築。這一切努力,使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之前的君士坦丁堡,成為歐洲、近東最為宏偉富麗的城市。同時代城市,估計只有九世紀的巴格達可比。 而這一切血汗付出
Thumbnail
拜占庭的歷史,有好幾次急轉直下的危機。較為人所知的,比如說伊斯蘭崛起下,帝國喪失敘利亞、北非等超過一半的國土。或者在1204年,帝國居然為本該是友軍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以及當然,1453年滅亡於鄂圖曼土耳其。 而在這些危機中,於東亞較少為人知、但在中世紀有絕大影響的,發生於1071年的一座亞美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西方文明的搖籃,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興盛,始於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是今日義大利的歴史根基。
Thumbnail
一起來讀《興亡的世界史—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一部充滿人類歷史經驗結晶的世界帝國千年史》,一起來解決羅馬帝國留給我們的幾個難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