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26 良因法師 隨筆
晦堂不赴溈山①請,延平陳瑩中②移書勉之曰:
「古人住持無職事,選有德者居之。
當是任者,必將以斯道覺斯民,終不以勢位聲利為之變。
今學者大道未明,各趨異學,流入名相,遂為聲色所動,賢不肖雜糅,不可別白。
正宜老成者,惻隱存心之時,以道自任,障回百川固無難矣。
若夫退求靜謐,務在安逸,此獨善其身者所好,非叢林所以望公者。」
《出靈源拾遺》
①溈山:位於湖南長沙寧鄉縣西,為衡山山脈之分支。唐代・溈仰宗・初祖靈祐禪師曾棲止於此。以後建有同慶寺、密印寺、觀音堂、蓮花庵等道場。
②陳瑩中:名瓘,號了翁,又號華嚴居士。福建沙縣人。北宋徽宗時登進士,初任延平(福建南平),後為丞相,留心禪學。卒諡「忠肅」。
【演蓮法師譯文】
晦堂禪師不願接受禮請前往溈山任住持。延平縣的知縣陳瑩中寫信勸勉他說:
「自古以來做住持的原本沒有職位,只是推選有道德的人出來承當此任。
而承當此住持之任的人,一定要將自己所修證的道法,用來教化他人轉迷為覺,始終不為權勢高位、名聞利養而改變他的心志。
現在的學者對於深妙的大道尚未明了,便各自去研讀佛法以外的各種學術,棄本逐末,日久歲深,不覺流入名言教相之中。自己既無真實的修為,一經外界誘惑,便動搖了自己的心志,淪入聲色犬馬之中不能自拔。致使現今叢林中賢不肖混雜,良莠參差不齊,難於分別。
此時正需要老成練達的有道高僧,懷著慈悲惻隱之心,以荷擔如來家業為己任,自能挽頹風於末世,障百川而東流,這也不是難事。
如果一味地退隱到深山窮谷中,只求過一生寧靜安逸的生活,這是那些獨善其身的人所樂為,然而如今天下叢林對大和尚寄以厚望,您又怎能深藏不出,自求安閒呢?」
良因贊曰:
菩提心是修學大乘的核心,或動或靜只是隨因緣而異。
如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讚之。
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亦讚之。
反之因為攀緣而動,
或者因「厭喧求靜,退處寧謐;辭勞愛逸,專務偷安」而求靜,這都是過失。
如何能增長我們的菩提心?就怎麼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