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2016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想感同身受,不代表我要身歷其境
導演:李安
李安在2016年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號稱用「每秒120格、3D立體影像、4K畫質」拍攝與放映技術,這種未來3D的技術,推出後雷聲大雨點小,除了台灣外,全球觀眾都不買帳,票房慘到一塌糊塗,這很值得讓人探究是怎麼一回事。
電影改編自班方登Ben Fountain的暢銷小說《半場無戰事》,講一位19 歲美國士兵比利,他在傷亡慘重的伊拉克戰爭歸來,與B班戰友被譽為美國英雄,藉由一場感恩節足球公開賽的中場表演,透過倒敘補敘的手法,揭露這群士兵們在戰場上的真實經歷……小說描述以比利為主角的B班全員,在電影製作人、球隊老闆、啦啦隊員、保守派德州人等各自盤算的人馬手裡,處境比那場莫名其妙加入的戰爭還荒謬至極,卻又不勝唏噓。
當活生生的人生經驗變成了一個娛樂事件時,「這感覺其實滿糟的。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在這個煽情的年代,人們需要英雄,戰爭需要理由(網頁宣傳文字),道出了美國世界比戰場恐怖的現實。雖然小說講的是戰爭,但這並不是一本戰爭小說,把背景放在小布希執政及其主導的伊拉克戰爭,實則在探討美國當代生活和社會問題的小說。
『我是不知道為何而戰,但我必須與人流反著走,去找尋死去班長跟我說的:「人要找尋一個超越自我的價值。」』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李安會看中這本小說,小說原著裡殘酷成年禮的描寫過程,很讓一位已經地處高位的名導心癢癢,但看電影通常一看型式、二看內容,如何將型式與內容結合,我必需說李安這回真的摔了個大跟斗。
「人的雙眼每秒可以識別 10-12 幀畫面,大腦的視覺處理中心會將每幀畫面保留 1/15 秒。如果在前一幀畫面尚且保留的 1/15 秒內大腦又收到一幅新的畫面,那麼就產生了畫面在連續運動的感覺。」──這是孤狗大神給的資料,在默片時代,拍攝和放映電影從12格、16格、18格到24格都有,後來有聲電影製作技術成熟,電影製片公司為了統一規格及成本考量,固定了24幀作為電影放映的標準幀率,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是「24幀的藝術」。過去彼得傑克森在2011年【哈比人 1:意外之旅】採取了48幀的格式,結果看了,畫面或許流暢動作清晰,但清晰過頭,變成了沒有「電影感」!!本來就已經是3D動畫做出來的影片,變成了假上更假。我們在看了那麼多年的電影,早就習慣24幀放映的電影,在銀幕上會有點模糊、粗粒子、光影藝術這些所謂的「電影感」,突然眼前的畫面變得太清晰度,它挑戰的是觀眾多年來的觀影習性──殊不知觀眾在一百多年來,都太習慣視假為真了,雙手一攤,這就是電影!!
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並不像當年看【阿凡達】或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停留在奇情想像的故事,這個故事血淋淋地讓人看到這個美國夢醒的殘酷事實。如同之前所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劇情,是透過比利林恩的視角,來看「(伊拉克)戰場」與「(美國)社會」這兩個世界間的對照,電影通過對比的方式,一面是誇張豪華的中場秀傳播「英雄」,另一面則是看到美國民眾無情地對待「英雄」,「只有在戰場上才是安全的」電影很反戰,說穿了,比利林恩也只是個想要努力活下去的平凡人故事,無力改變世界,只好改變自己,回到戰場上,就是回到一個相較之下比較有歸屬感的地方罷了。
為了讓觀眾參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故事,李安用未來3D技術,大量的採用主觀視角,中近景特寫,角色們活生生的就站在觀眾面前直接面鏡對話,臉上脂粉未施,喜怒哀樂的肌肉抖動線條,李安以每秒120幀的格式拍攝,想要讓觀眾「身歷其境」,感受主角的遭遇,但他忘了,電影是個有「距離感」的藝術型式,一般我們看電影,就是因為有距離,才有安全感,看電影時的「感同身受」,不代表著需要「身歷其境」,電影的型式讓看這部電影不再只是一場夢,電影想要邀請觀眾進入主角的內心世界,卻沒問過觀眾是否真的想要參與比利這個人的故事?!
從旁觀者到當事人,看完電影後,很多人問需不需要看未來3D版?或許他們是想問「【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花800新台幣值得嗎?」就第一部未來3D電影體驗而言,或許還可以進戲院看看,但就型式與內容的相互對應,這個劇本的內容並不適合採用未來3D版本這樣的型式拍攝!!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讓人看到美國的盛世不再,師出無名的戰場,對照苟延殘喘的歡樂派對-「我就是比利林恩」站在煙花爆裂下,被迫接受一切的荒謬,只剩滿地殘屑與無盡空虛,就像電影中「天命真女」的碧昂絲從沒真正的存在過一樣,沒有人會進電影院看一部跟你講美國夢碎的反英雄電影、故鄉與家都已經不再的血淋淋成長電影,重點它還利用「每秒120格、3D立體影像、4K畫質」的高技術,直接面對面的打臉,讓你無處可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從明日報新聞台部落格到串流年代,「影音亞空間」其實一直都在。如果你喜歡看一個中年大叔碎碎唸,關於電影、音樂、閱讀及生活的事情,Welcome to my Sub-space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