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201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我想感同身受,不代表我要身歷其境

導演:李安

李安在2016年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號稱用「每秒120格、3D立體影像、4K畫質」拍攝與放映技術,這種未來3D的技術,推出後雷聲大雨點小,除了台灣外,全球觀眾都不買帳,票房慘到一塌糊塗,這很值得讓人探究是怎麼一回事。

raw-image

電影改編自班方登Ben Fountain的暢銷小說《半場無戰事》,講一位19 歲美國士兵比利,他在傷亡慘重的伊拉克戰爭歸來,與B班戰友被譽為美國英雄,藉由一場感恩節足球公開賽的中場表演,透過倒敘補敘的手法,揭露這群士兵們在戰場上的真實經歷……小說描述以比利為主角的B班全員,在電影製作人、球隊老闆、啦啦隊員、保守派德州人等各自盤算的人馬手裡,處境比那場莫名其妙加入的戰爭還荒謬至極,卻又不勝唏噓。

當活生生的人生經驗變成了一個娛樂事件時,「這感覺其實滿糟的。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在這個煽情的年代,人們需要英雄,戰爭需要理由(網頁宣傳文字),道出了美國世界比戰場恐怖的現實。雖然小說講的是戰爭,但這並不是一本戰爭小說,把背景放在小布希執政及其主導的伊拉克戰爭,實則在探討美國當代生活和社會問題的小說。

『我是不知道為何而戰,但我必須與人流反著走,去找尋死去班長跟我說的:「人要找尋一個超越自我的價值。」』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李安會看中這本小說,小說原著裡殘酷成年禮的描寫過程,很讓一位已經地處高位的名導心癢癢,但看電影通常一看型式、二看內容,如何將型式與內容結合,我必需說李安這回真的摔了個大跟斗。

raw-image

「人的雙眼每秒可以識別 10-12 幀畫面,大腦的視覺處理中心會將每幀畫面保留 1/15 秒。如果在前一幀畫面尚且保留的 1/15 秒內大腦又收到一幅新的畫面,那麼就產生了畫面在連續運動的感覺。」──這是孤狗大神給的資料,在默片時代,拍攝和放映電影從12格、16格、18格到24格都有,後來有聲電影製作技術成熟,電影製片公司為了統一規格及成本考量,固定了24幀作為電影放映的標準幀率,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是「24幀的藝術」。過去彼得傑克森在2011年【哈比人 1:意外之旅】採取了48幀的格式,結果看了,畫面或許流暢動作清晰,但清晰過頭,變成了沒有「電影感」!!本來就已經是3D動畫做出來的影片,變成了假上更假。我們在看了那麼多年的電影,早就習慣24幀放映的電影,在銀幕上會有點模糊、粗粒子、光影藝術這些所謂的「電影感」,突然眼前的畫面變得太清晰度,它挑戰的是觀眾多年來的觀影習性──殊不知觀眾在一百多年來,都太習慣視假為真了,雙手一攤,這就是電影!!

raw-image

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並不像當年看【阿凡達】或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停留在奇情想像的故事,這個故事血淋淋地讓人看到這個美國夢醒的殘酷事實。如同之前所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劇情,是透過比利林恩的視角,來看「(伊拉克)戰場」與「(美國)社會」這兩個世界間的對照,電影通過對比的方式,一面是誇張豪華的中場秀傳播「英雄」,另一面則是看到美國民眾無情地對待「英雄」,「只有在戰場上才是安全的」電影很反戰,說穿了,比利林恩也只是個想要努力活下去的平凡人故事,無力改變世界,只好改變自己,回到戰場上,就是回到一個相較之下比較有歸屬感的地方罷了。

raw-image

為了讓觀眾參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故事,李安用未來3D技術,大量的採用主觀視角,中近景特寫,角色們活生生的就站在觀眾面前直接面鏡對話,臉上脂粉未施,喜怒哀樂的肌肉抖動線條,李安以每秒120幀的格式拍攝,想要讓觀眾「身歷其境」,感受主角的遭遇,但他忘了,電影是個有「距離感」的藝術型式,一般我們看電影,就是因為有距離,才有安全感,看電影時的「感同身受」,不代表著需要「身歷其境」,電影的型式讓看這部電影不再只是一場夢,電影想要邀請觀眾進入主角的內心世界,卻沒問過觀眾是否真的想要參與比利這個人的故事?!

raw-image

從旁觀者到當事人,看完電影後,很多人問需不需要看未來3D版?或許他們是想問「【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花800新台幣值得嗎?」就第一部未來3D電影體驗而言,或許還可以進戲院看看,但就型式與內容的相互對應,這個劇本的內容並不適合採用未來3D版本這樣的型式拍攝!!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讓人看到美國的盛世不再,師出無名的戰場,對照苟延殘喘的歡樂派對-「我就是比利林恩」站在煙花爆裂下,被迫接受一切的荒謬,只剩滿地殘屑與無盡空虛,就像電影中「天命真女」的碧昂絲從沒真正的存在過一樣,沒有人會進電影院看一部跟你講美國夢碎的反英雄電影、故鄉與家都已經不再的血淋淋成長電影,重點它還利用「每秒120格、3D立體影像、4K畫質」的高技術,直接面對面的打臉,讓你無處可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楚天闊/影音亞空間
48會員
488內容數
從明日報新聞台部落格到串流年代,「影音亞空間」其實一直都在。如果你喜歡看一個中年大叔碎碎唸,關於電影、音樂、閱讀及生活的事情,Welcome to my Sub-space !
2024/10/11
十年前,部落格有個點點名活動,回答過一個「我最愛的100部電影」的題目。現在2024年,又經過了十年,想到這件事,回頭找當年回答的貼文,幸好還在。加了20部電影,當作備存文章。 現在重看這份名單,有沒有改變?沒差多少,畢竟年紀這麼大了,觀影的品味跟習慣早就根深蒂固。喜歡的還是喜歡,不愛的還是不
Thumbnail
2024/10/11
十年前,部落格有個點點名活動,回答過一個「我最愛的100部電影」的題目。現在2024年,又經過了十年,想到這件事,回頭找當年回答的貼文,幸好還在。加了20部電影,當作備存文章。 現在重看這份名單,有沒有改變?沒差多少,畢竟年紀這麼大了,觀影的品味跟習慣早就根深蒂固。喜歡的還是喜歡,不愛的還是不
Thumbnail
2024/08/27
聖修伯里的【小王子】裡寫了一句:「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那如果這句話倒過來說,「所有的小孩都曾經是大人…」最近「又」重看了兩部關於小孩子突然成長進入大人的世界,一部是1988年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飛進未來】,一部是2004年珍妮佛嘉納主演的【三十姑娘一朵花】...
Thumbnail
2024/08/27
聖修伯里的【小王子】裡寫了一句:「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那如果這句話倒過來說,「所有的小孩都曾經是大人…」最近「又」重看了兩部關於小孩子突然成長進入大人的世界,一部是1988年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飛進未來】,一部是2004年珍妮佛嘉納主演的【三十姑娘一朵花】...
Thumbnail
2024/05/13
【惡女花魁】是2007年的電影,作者是以華麗視覺攝影著稱的蜷川實花,這部電影是她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改編自安野夢洋子的漫畫「煙花夢」。劇情講述被賣到吉原遊郭的女孩清葉成長為吉原花魁日暮的故事。
Thumbnail
2024/05/13
【惡女花魁】是2007年的電影,作者是以華麗視覺攝影著稱的蜷川實花,這部電影是她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改編自安野夢洋子的漫畫「煙花夢」。劇情講述被賣到吉原遊郭的女孩清葉成長為吉原花魁日暮的故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內文以不明確的方式提及部分劇情,淺雷慎入。 創作一直是充滿人性,甚至是具有神性的一件事。 物質的東西會消亡,名字會被遺忘,再強大的帝國即使無人能敵,也必然隨著時間而腐朽,但用生命寫下的故事會被記載,用螢幕錄下的畫面能傳給下一代。創作打破了時間這個維度,也超越了我們肉身的極限。 巴比倫是一座有上千年歷
Thumbnail
內文以不明確的方式提及部分劇情,淺雷慎入。 創作一直是充滿人性,甚至是具有神性的一件事。 物質的東西會消亡,名字會被遺忘,再強大的帝國即使無人能敵,也必然隨著時間而腐朽,但用生命寫下的故事會被記載,用螢幕錄下的畫面能傳給下一代。創作打破了時間這個維度,也超越了我們肉身的極限。 巴比倫是一座有上千年歷
Thumbnail
《巴比倫》描繪的電影產業,就如開頭呈現的——穿著一身華麗衣裳的大象,聲勢浩大地闖進電影的殿堂,創造吸睛的效果,腳底下卻踩著無數電影工作者的屍體。這些犧牲者不是在片場被道具刺死,就是被不穩定的背板壓死,就算技術再怎麼進步,還是有可能在機房裡被熱死。儘管面臨各種無法控制的死亡威脅,然而現場仍可以看見導演
Thumbnail
《巴比倫》描繪的電影產業,就如開頭呈現的——穿著一身華麗衣裳的大象,聲勢浩大地闖進電影的殿堂,創造吸睛的效果,腳底下卻踩著無數電影工作者的屍體。這些犧牲者不是在片場被道具刺死,就是被不穩定的背板壓死,就算技術再怎麼進步,還是有可能在機房裡被熱死。儘管面臨各種無法控制的死亡威脅,然而現場仍可以看見導演
Thumbnail
李安在2016年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號稱用「每秒120格、3D立體影像、4K畫質」拍攝與放映技術,這種未來3D的技術,推出後雷聲大雨點小,除了台灣外,全球觀眾都不買帳,票房慘到一塌糊塗,這很值得讓人探究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李安在2016年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號稱用「每秒120格、3D立體影像、4K畫質」拍攝與放映技術,這種未來3D的技術,推出後雷聲大雨點小,除了台灣外,全球觀眾都不買帳,票房慘到一塌糊塗,這很值得讓人探究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敦克爾克】在「寫實」上的用心,便在讓觀眾哪怕只有一刻,感受到這群士兵、這些小人物所面臨的危險處境與道德難題;同時,也讓觀眾看到這電影人所眼見的,真實經驗世界的迷人之處。
Thumbnail
【敦克爾克】在「寫實」上的用心,便在讓觀眾哪怕只有一刻,感受到這群士兵、這些小人物所面臨的危險處境與道德難題;同時,也讓觀眾看到這電影人所眼見的,真實經驗世界的迷人之處。
Thumbnail
中場戰事,指的不只是這個球賽的中場,更是兩次伊拉克戰爭之間,士兵們回國休息的中場。對這群士兵來說,戰場可怕,尤其在戰場上他們在槍林彈雨之中,與死亡只有一線之隔,每一次的炮聲隆隆都是死神的歡迎序曲,擔心自己,也害怕目送袍澤死別。終於在戰爭暫歇之際,回到了自己的國土,他們接受的確是更嚴厲、更殘忍的對待
Thumbnail
中場戰事,指的不只是這個球賽的中場,更是兩次伊拉克戰爭之間,士兵們回國休息的中場。對這群士兵來說,戰場可怕,尤其在戰場上他們在槍林彈雨之中,與死亡只有一線之隔,每一次的炮聲隆隆都是死神的歡迎序曲,擔心自己,也害怕目送袍澤死別。終於在戰爭暫歇之際,回到了自己的國土,他們接受的確是更嚴厲、更殘忍的對待
Thumbnail
整部電影所帶來的衝擊,比我所預期的還大。開頭的諾曼第搶灘行動,也是D-DAY(1944年6月6日)這個關鍵的轉折點,也是最慘烈的一幕。海水被血染紅,那顏色濃郁的像是大海已變成了血海⋯⋯
Thumbnail
整部電影所帶來的衝擊,比我所預期的還大。開頭的諾曼第搶灘行動,也是D-DAY(1944年6月6日)這個關鍵的轉折點,也是最慘烈的一幕。海水被血染紅,那顏色濃郁的像是大海已變成了血海⋯⋯
Thumbnail
美國軍人紀錄片《父親、軍人、兒子》是以一個伊拉克退伍的軍人布萊恩艾曲和他的兒子為電影主軸,描述關於一位因傷退伍的軍人在回歸了美國社會後,有著怎麼樣的生活與他失去了什麼、又認識到了什麼,還有他與曾經以他為傲的兒子之間,隨著時間和年紀的心境轉變,交織而成家庭電影。
Thumbnail
美國軍人紀錄片《父親、軍人、兒子》是以一個伊拉克退伍的軍人布萊恩艾曲和他的兒子為電影主軸,描述關於一位因傷退伍的軍人在回歸了美國社會後,有著怎麼樣的生活與他失去了什麼、又認識到了什麼,還有他與曾經以他為傲的兒子之間,隨著時間和年紀的心境轉變,交織而成家庭電影。
Thumbnail
第一次被一鏡到底的攝影技法震撼是2007年的《贖罪》,恰巧也是戰爭的場面......
Thumbnail
第一次被一鏡到底的攝影技法震撼是2007年的《贖罪》,恰巧也是戰爭的場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