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一本書是否可讀不外乎從各種第一印象決定
- 封面---標題吸引,不過版面構成的畫面非主流,沒有特別吸睛
- 作者---學習駭客、工程師、黑客松、比特幣交易平台負責人...不凡經歷,只是領域我不熟悉
- 推薦---永哥、福哥都是知名講師,作者是上過課程的學生
我為什麼會知道這本書?
是因為DC上R30社團之前有一段時間有讀書會,除了幣圈、房產入門書籍外,有些人分享推薦書籍,包含冥想、老子、投資心法等比較內心探索的,還有不只一人推薦〈打造超人大腦〉本書
書的編排很簡單、有脈絡,儘管作者謙虛說是實驗性作品,有些內容確實像是剖析自我、新舊版本都無私分享,有如主幹側寫到完成肌肉/皮膚,而我的幾個收穫點跟大家分享
- 【寫作】 文章(書籍)以終為始-大綱倒過來寫:
A.先寫閱讀前後狀態差別(從無法到可以與孩子共讀)
B.困難點列下來:時間不夠、孩子不想理會、大人疲憊...
C.這些困難變成可以溝通的大題目:我如何利用有限時間、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
D.重新整理架構、訂立題目、寫第一段
E.大致框架出來,人類就會持續填補空白...
- 【筆記】 挑重點學習:
人的記憶有限,記得黃金記憶數字密碼7之後,無須速讀(作者不反對)、無須口述(影響速度),因為重點在於「吸收資訊」而非看見資訊。參見第一章的《極速讀書法》(p31),關鍵在於留下什麼,所以要
A.找到最想問的1個問題
B.30分鐘摘出16個關鍵字
C.各整理3-5個重點
D.把心得到處跟朋友說
- 【思緒】 說出來比寫出來好:
作者強調用說的思緒比較源源不絕,書寫/打字的話速度較慢、也容易中斷;而作者有時候沒有靈感的時候,乾脆開直播請大家問問題(解決他人問題獲得靈感),一來一往可以不同面向的交流,逐字稿由語音辨識或是請人打出都可以,自己再重新編打其內容,這樣花費一些成本,但是對於內容的產出幫助很大
- 【知識獲取速度】 演講早於書本:
有個很簡單的邏輯---1.看到中文書,表示已經有英文版本、2.有書代表那個作者本身已經在許多平台演講、本身事業有一定基礎,所以看到國外作者的中文版著作,至少可以往前推斷有多年前的影片在論述某觀念,學習新知的最快次級訊息來源就是原文影片
(如果是web3.0,就是DC、twitter)
單看圖表的話,學習金字塔(p.74)要看
本書應用:
我有做過實驗,我一直想分享不同的PODCAST內容,整理單篇很辛苦、多篇很瑣碎,有一天因為頻道分享
雅婷逐字稿,我下載當天,回家立馬躲房間,嘗試完成這一篇,看似主題分離,卻都出現「科學家」的詞彙,完成這篇
本週趴什麼 | 從web2.0到3.0科學家三說